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9777275丛书名: 文澜学术文库
内容简介
评点是极富中华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学批评样式,《西厢记》评点是*典型的代表。经历明代的“粗放式”发展以后,《西厢记》评点在清代进入集大成时期,呈现出高度成熟的文学特征。本书在充分厘清文献的基础上,从评点意图、评点方式、理论成果和美学特性等多个视角,对该时期的《西厢记》评点进行了立体而动态、系统而深入的透视,并对一些罕为人知的评本予以着重探讨。
目 录
绪论
一 关于“评点”
二 《西厢记》评点的诞生与成长
上编 综合研究
章 清代《西厢记》评本概览
节 清代初期评本
第二节 清代中期评本
第三节 清代晚期评本
第二章 清代《西厢记》评点的评点意图
节 承载自我
第二节 度尽金针
第三节 惊世醒梦
第四节 厘定经典
第五节 重返氍毹
第三章 清代《西厢记》评点的评点方式
节 评析式
第二节 论定式
第三节 改评式
第四章 清代《西厢记》评点的理论成果
节 文体定位——从“戏曲小道”到正统文章
第二节 题材认识——“好色而不淫”与“变而不失其正”
第三节 艺术解读——人物、结构、语言
第四节 写作研究——为文之心与行文之技
第五章 清代《西厢记》评点的美学特性
节 结构之美——体系性
第二节 语言之美——从感性缠绵到理性峻洁
第三节 思想之美——雅
下编 个案研究
第六章 《朱景昭批评西厢记》述论
节 评者生平及成书时间
第二节 评本的理论状况
第七章 《西厢引墨》述论
节 评本的文献状态和评者生平
第二节 “变而不失其正”题材认识的思想根源
第三节 “与墨卷相发”的艺术评析
第八章 《论定西厢记》述论
节 毛西河与《西厢记》
第二节 论定《西厢记》的主要方法
第三节 《论定西厢记》的主要建树
第九章 《西厢记演剧》述论
节 诸评者生平及改评分工
第二节 “场上戏”的艺术魅力
结语
附录一 王实甫《西厢记》汇评举隅
凡例
第四本 草桥店梦莺莺杂剧
附录二 金圣叹《第六才子书西厢记》汇评举隅
凡例
四之四 惊梦
主要参考文献
一 关于“评点”
二 《西厢记》评点的诞生与成长
上编 综合研究
章 清代《西厢记》评本概览
节 清代初期评本
第二节 清代中期评本
第三节 清代晚期评本
第二章 清代《西厢记》评点的评点意图
节 承载自我
第二节 度尽金针
第三节 惊世醒梦
第四节 厘定经典
第五节 重返氍毹
第三章 清代《西厢记》评点的评点方式
节 评析式
第二节 论定式
第三节 改评式
第四章 清代《西厢记》评点的理论成果
节 文体定位——从“戏曲小道”到正统文章
第二节 题材认识——“好色而不淫”与“变而不失其正”
第三节 艺术解读——人物、结构、语言
第四节 写作研究——为文之心与行文之技
第五章 清代《西厢记》评点的美学特性
节 结构之美——体系性
第二节 语言之美——从感性缠绵到理性峻洁
第三节 思想之美——雅
下编 个案研究
第六章 《朱景昭批评西厢记》述论
节 评者生平及成书时间
第二节 评本的理论状况
第七章 《西厢引墨》述论
节 评本的文献状态和评者生平
第二节 “变而不失其正”题材认识的思想根源
第三节 “与墨卷相发”的艺术评析
第八章 《论定西厢记》述论
节 毛西河与《西厢记》
第二节 论定《西厢记》的主要方法
第三节 《论定西厢记》的主要建树
第九章 《西厢记演剧》述论
节 诸评者生平及改评分工
第二节 “场上戏”的艺术魅力
结语
附录一 王实甫《西厢记》汇评举隅
凡例
第四本 草桥店梦莺莺杂剧
附录二 金圣叹《第六才子书西厢记》汇评举隅
凡例
四之四 惊梦
主要参考文献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