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3711802丛书名: 全国高等院校旅游专业规划教材
内容简介
按照规划精神,我社在原有“全国高等院校旅游专业系列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了整理和提升,一方面根据行业发展、教学需要组织新编了部分教材,另一方面,对我社出版的一些历经时间考验的精品教材进行了重新修订,在内容和编写方法上体现新意。
本版教材注意了课程设置与教材编写的科学性、针对性、规范性,使整套教材更适合学科教学和行业发展要求。在此基础上,本版教材强调了教材的研究含量,旨在介导教材编写的严肃性、高等教育的研究性,避免教材编写中存在的简单雷同现象,体现了国家骨干教材应有的规范性与原创性。可以说,本版教材是根据我国高等院校旅游专业教学实际,严格按照课程设置和教学目标设计安排教材内容,循序渐进,使教材的先进性与研究性在教材中得到充分保证。
本版教材注意了课程设置与教材编写的科学性、针对性、规范性,使整套教材更适合学科教学和行业发展要求。在此基础上,本版教材强调了教材的研究含量,旨在介导教材编写的严肃性、高等教育的研究性,避免教材编写中存在的简单雷同现象,体现了国家骨干教材应有的规范性与原创性。可以说,本版教材是根据我国高等院校旅游专业教学实际,严格按照课程设置和教学目标设计安排教材内容,循序渐进,使教材的先进性与研究性在教材中得到充分保证。
目 录
章 旅游学基本问题
本章导读
节 旅游学研究的历史回顾
第二节 旅游学的研究体系
第三节 旅游的研究方法
第四节 旅游学的理论基础
思考与练习
第二章 旅游学的核心概念
本章导读
节 旅游
第二节 旅游者
第三节 旅游资源
第四节 旅游产品
第五节 旅游市场
第六节 旅游地
第七节 旅游业
思考与练习
第三章 旅游发展的历史分期
本章导读
节 前旅游时期:远古迁徒与旅行
第二节 初始时期:古代旅游
第三节 成熟时期:近代旅游
第四节 跃进时期:现代旅游
思考与练习
第四章 旅游资源利用
本章导读
节 旅游资源的调查
第二节 旅游资源的评价
第三节 旅游资源的开发
思考与练习
第五章 旅游产品开发
本章导读
节 旅游产品开发概述
第二节 旅游产品开发策略
第三节 旅游线路的组合设计
思考与练习
第六章 旅游市场营销
本章导读
节 旅游市场营销概述
第二节 旅游市场营销战略
第三节 旅游区的市场营销
思考与练习
第七章 旅游企业经营管理
本章导读
节 旅游饭店的经营管理
第二节 旅行社的经营管理
第三节 旅游交通营运管理
思考与练习
第八章 旅游产业结构调整
本章导读
节 旅游产业结构调整概述
第二节 旅游产业结构的评价
第三节 我国旅游产业结构的调整
思考与练习
第九章 旅游发展规划
本章导读
节 旅游发展规划概述
第二节 旅游发展规划的回顾与展望
第三节 旅游发展规划的制定与实施
思考与练习
思考与练习
第十章 旅游影响研究
本章导读
节 旅游对经济的影响
第二节 旅游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第三节旅游对环境的影响
思考与练习
第十一章 旅游组织机构
本章导读
节 旅游组织概述
第二节 我国的旅游组织
第三节 国际性旅游组织
思考与练习
第十二章 旅游政策法规
本章导读
节 旅游政策与法规概述
第二节 国内外的旅游政策
第三节 国内外的旅游法规
思考与练习
第十三章 旅游科技创新
本章导读
节 旅游科技创新概述
第二节 旅游科技创新体系
第三节 旅游科技创新专题
思考与练习
附录一 全球旅游伦理规范
附录二 关于旅游业的21世纪议程
主要参考文献
教学参考建议
修订后记
本章导读
节 旅游学研究的历史回顾
第二节 旅游学的研究体系
第三节 旅游的研究方法
第四节 旅游学的理论基础
思考与练习
第二章 旅游学的核心概念
本章导读
节 旅游
第二节 旅游者
第三节 旅游资源
第四节 旅游产品
第五节 旅游市场
第六节 旅游地
第七节 旅游业
思考与练习
第三章 旅游发展的历史分期
本章导读
节 前旅游时期:远古迁徒与旅行
第二节 初始时期:古代旅游
第三节 成熟时期:近代旅游
第四节 跃进时期:现代旅游
思考与练习
第四章 旅游资源利用
本章导读
节 旅游资源的调查
第二节 旅游资源的评价
第三节 旅游资源的开发
思考与练习
第五章 旅游产品开发
本章导读
节 旅游产品开发概述
第二节 旅游产品开发策略
第三节 旅游线路的组合设计
思考与练习
第六章 旅游市场营销
本章导读
节 旅游市场营销概述
第二节 旅游市场营销战略
第三节 旅游区的市场营销
思考与练习
第七章 旅游企业经营管理
本章导读
节 旅游饭店的经营管理
第二节 旅行社的经营管理
第三节 旅游交通营运管理
思考与练习
第八章 旅游产业结构调整
本章导读
节 旅游产业结构调整概述
第二节 旅游产业结构的评价
第三节 我国旅游产业结构的调整
思考与练习
第九章 旅游发展规划
本章导读
节 旅游发展规划概述
第二节 旅游发展规划的回顾与展望
第三节 旅游发展规划的制定与实施
思考与练习
思考与练习
第十章 旅游影响研究
本章导读
节 旅游对经济的影响
第二节 旅游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第三节旅游对环境的影响
思考与练习
第十一章 旅游组织机构
本章导读
节 旅游组织概述
第二节 我国的旅游组织
第三节 国际性旅游组织
思考与练习
第十二章 旅游政策法规
本章导读
节 旅游政策与法规概述
第二节 国内外的旅游政策
第三节 国内外的旅游法规
思考与练习
第十三章 旅游科技创新
本章导读
节 旅游科技创新概述
第二节 旅游科技创新体系
第三节 旅游科技创新专题
思考与练习
附录一 全球旅游伦理规范
附录二 关于旅游业的21世纪议程
主要参考文献
教学参考建议
修订后记
在线试读
章 旅游学基本问题
本章导读
本章主要阐述了旅游学学科的一些基本问题,共分为四节:节回顾了国内外旅游学研究的发展历程,对其间涌现出的奠基性成果或标志性事件进行了一次较为详细的梳理;第二节界定了旅游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并提出两种认知和解释旅游现象的研究框架;第三节先分析了旅游学研究方法论的哲学基础,接着分别介绍了五种具体的操作性方法;第四节则从学科交叉的角度概略性地论及旅游经济学、旅游社会学、旅游人类学、旅游心理学、旅游地理学、旅游生态学等学科的理论要旨。
旅游学是与人类旅游活动及旅游业发展相适应的一门科学。同其他一些历史悠久的基础性学科相比,旅游学显得比较年轻,旅游学术研究的历史也较为短暂。经过近一个世纪的积淀与演进,旅游学正在一步一步地走向成熟,旅游理论研究的触角也在许多相关学科中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延伸。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在欧美学术界,旅游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已经取得了它的“正统”地位。旅游学研究的历史进程表明,作为一个极富生命力的新兴学科,旅游学具有深刻的学术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节 旅游学研究的历史回顾
一、国外旅游学研究历程
19世纪末,西方国家的旅游业快速发展,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有关如何促进旅游活动和旅游业发展的研究在此时风行起来。从学术研究的阶段性出发,国外旅游学研究的演进过程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早期的认知时期、中期的过渡时期和近期的发展时期。
(一)早期的认知时期(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
旅游学研究肇始于欧洲,初是从统计学的角度人手,依据游客人数、逗留时间和消费能力等指标对旅游现象进行比较直观的描述和考察。1899年,意大利政府统计局官员博迪奥发表的题为《外国人在意大利的流动及其花费》的论文,成为其后多年旅游学研究的基本模式。对旅游现象的研究长期停留在这种统计学学理的认知层面,反映出早期研究注重经济效应的学术倾向。
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各国致力于恢复和发展经济,旅游业因其强劲的经济拉动能力而受到格外关注。这一时期,旅游研究一直是在十分功利性的观念导向下展开的,其研究视角也渐渐从统计学转移到经济学上来。
1927年,罗马大学讲师马里奥蒂出版了以《旅游经济讲义》为书名的专著,这是人类次尝试对旅游经济进行系统化研究。他在该书中提出一个著名论断:旅游活动是属于经济性质的一种社会现象。此后,又有多位旅游学者相继出版了他们的著作,如1931年德国学者博尔曼的《旅游业概论》,1933年英国学者奥格威尔的《旅游活动》,1935年德国柏林大学葛留克斯曼教授的《旅游总论》和英国学者诺尔瓦勒的《旅游事业论》等。需要指出的是,葛留克斯曼的旅游研究跳出了单纯从经济角度出发的窠臼,他认为,研究旅游现象是研究旅游活动的基础、发生的原因、运行的手段及其社会影响等广泛领域的问题,这种开阔的研究视野在当时无疑是具有先进性的。
旅游学研究的进程和旅游教育的发展有着紧密联系。有关研究表明,旅游研究在大学课程中的出现,始见于欧洲的20世纪30年代。但是,同此前问世的诸多旅游研究的著述一样,这类课程的内容基本上都是研究和分析旅游所带来的宏观经济问题,从根本上讲,这些研究的开展和有关课程的开设都是服务于经济学的。早期认知时期这种认为旅游活动主要是一种经济活动甚或就是一种旅游业经营活动的理论主张,造成几代人对旅游现象根深蒂固的认识,从而极大地限制了旅游研究向纵深层次发展的可能。
(二)中期的过渡时期(20世纪40年代初期至50年代末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多数国家的旅游学研究都陷入停顿和沉寂状态,只有在中立国瑞士,旅游学研究得以继续并取得了重大突破。1942年,瑞士圣加伦大学亨泽克尔教授和伯尔尼大学克拉普夫教授合作出版了《旅游总论概要》一书。该书认为,旅游现象本质是具有众多相互作用要素和方面的复合体,这个复合体是以旅游活动为中心,与国民、保健、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技术等社会中的各种要素和方面相互作用的产物。在这个基础上,他们提出了旅游现象多方位、多层面结构的思想和需要多学科综合研究的见解。遗憾的是,他们的观点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学术界足够的重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旅游学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开始复苏。在欧洲和日本,人们对旅游的学术探索又回归到经济学的老路上。1950年,日本田中喜一教授的论著《旅游事业论》出版,从经济的角度对国际旅游进行了深入研究。德国学者克拉普特以形成旅游消费的动力和旅游消费的过程为中心论题,于1954年写出了名为《旅游消费》的专著。次年,意大利学者特罗伊西的《旅游及旅游收入的经济理论》一书,对旅游经济概念、旅游收入及旅游经济效益做了论述。在北美,地理学界首先加入旅游研究的行列中,将旅游活动作为社会现象提出来研究,并将旅游地理学方面的课程引入大学的讲堂。进入20世纪50年代,则有更多不同学科将旅游现象纳入自己的研究领域,并做出了一定的理论贡献。这一时期,北美学者在旅游对接待地的影响研究和旅游心理学研究等方面的成果较为突出,对后来的旅游研究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全球旅游业的大发展,带来了大量前所未有的问题,促使国外的旅游研究进入一个迅速发展的新时期。
(三)近期的发展时期(20世纪60年代初期至今)
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旅游业在全球范围内展示出越来越广阔的前景,由此产生的对旅游接待地的影响日益复杂化,这样,旅游学研究很自然地介入与旅游活动相关的各个领域,从而形成空前规模的多学科共同研究旅游现象及其相关问题的学术局面。
初期的影响研究主要着眼于经济不发达接待地的社会影响问题,其内容包括旅游发展对接待地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以及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对接待地社会传统文化的影响等,研究的主力军来自于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地理学和心理学方面的学者。这个阶段,在北美和其他英语国家展开的旅游影响研究给国外旅游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并为它的新发展奠定了基础。欧洲则仍旧继续传统的经济学方面的研究,但后来也注意了应用研究,并且扩展到管理和其他学科的研究。
70年代,旅游的影响研究作为学术热点持续升温,并逐渐分化成旅游经济、旅游社会文化和旅游环境与生态三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这一时期研究的主题基调倾向于对旅游发展给欠发达国家和地区接待地造成的负面影响的深刻反思。学者们普遍关注到这些接待地由于发展旅游所带来的环境与生态的污染、文化商品化过程中传统文化的衰退、社会和家庭凝聚力的减弱以及卖淫、犯罪、赌博现象的泛滥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相继出版了一些批判性作品,如纳什的《作为殖民主义形式的旅游》,特纳与阿什的《成吉思汗马队》和卡特的《旅游——是发展的通行证吗?》等。1977年,由美国人类学家史密斯女士主编的《主人与客人:旅游人类学》一书以论文集的形式出版,其中的15篇文献分别讨论了理论问题和不同文化背景接待地旅游活动的案例。这本书曾被国际上为著名的权威旅游学术杂志《旅游研究纪事》的编者称为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研究的里程碑。
到了80年代,旅游研究的方法问题受到了广泛重视,成为一个新的亮点。将旅游现象作为与社会诸多方面存在交叉、重叠关系的社会综合体来研究,并提出跨学科研究的观点和多层面研究的见解就是当时学术界在旅游学研究方法论上取得的一大进步。与此同时,还有一些学者全面探讨了旅游研究方法的理论问题,并对旅游现象的现场调查方法和专业方面的研究方法进行了尝试性探求,其成果以汇编的形式结集出版。
进入90年代以后,在“开放社会科学”思潮的引领下,旅游学研究更趋精致与成熟。1991年,《旅游研究纪事》的期刊出了题为“旅游社会科学”的专辑,其中包括了经济学、人类学、生态学等10个分支学科,着意体现出多学科综合研究的主题。“旅游社会科学”概念的提出意味着旅游学研究正朝着兼收并蓄的方向发展,时至今天,其目的、意义及重心已上升到如何使旅游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新议题上来。
二、国内旅游学研究概况
中国的旅游学研究萌芽于20世纪30年代,以江绍原所著的《中国古代旅行之研究》一书为标志,该书1935年9月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1937年3月再版。严格地讲,它是一部关于旅游发展史的专著,作者在分析了我国古代夏初至秦汉时期的旅行习俗后,认为作为人类旅行活动工具之一的旅行指南在夏初时即已产生,并在以后得到进一步发展,由简单走向成熟。
遗憾的是,在此后几十年里,由于战争及其他一系列因素的影响,我国的旅游学研究出现了严重的断代。直到1979年以后,伴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全面发展和旅游教育事业的创立,旅游学研究才重新蹒跚起步。经过近30年的不懈努力,从少数个人单纯地翻译国外的旅游学著作到大量研究人员进行不断的学术创新,我国的旅游学研究成果不论是在“质”的方面还是在“量”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
本章导读
本章主要阐述了旅游学学科的一些基本问题,共分为四节:节回顾了国内外旅游学研究的发展历程,对其间涌现出的奠基性成果或标志性事件进行了一次较为详细的梳理;第二节界定了旅游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并提出两种认知和解释旅游现象的研究框架;第三节先分析了旅游学研究方法论的哲学基础,接着分别介绍了五种具体的操作性方法;第四节则从学科交叉的角度概略性地论及旅游经济学、旅游社会学、旅游人类学、旅游心理学、旅游地理学、旅游生态学等学科的理论要旨。
旅游学是与人类旅游活动及旅游业发展相适应的一门科学。同其他一些历史悠久的基础性学科相比,旅游学显得比较年轻,旅游学术研究的历史也较为短暂。经过近一个世纪的积淀与演进,旅游学正在一步一步地走向成熟,旅游理论研究的触角也在许多相关学科中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延伸。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在欧美学术界,旅游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已经取得了它的“正统”地位。旅游学研究的历史进程表明,作为一个极富生命力的新兴学科,旅游学具有深刻的学术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节 旅游学研究的历史回顾
一、国外旅游学研究历程
19世纪末,西方国家的旅游业快速发展,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有关如何促进旅游活动和旅游业发展的研究在此时风行起来。从学术研究的阶段性出发,国外旅游学研究的演进过程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早期的认知时期、中期的过渡时期和近期的发展时期。
(一)早期的认知时期(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
旅游学研究肇始于欧洲,初是从统计学的角度人手,依据游客人数、逗留时间和消费能力等指标对旅游现象进行比较直观的描述和考察。1899年,意大利政府统计局官员博迪奥发表的题为《外国人在意大利的流动及其花费》的论文,成为其后多年旅游学研究的基本模式。对旅游现象的研究长期停留在这种统计学学理的认知层面,反映出早期研究注重经济效应的学术倾向。
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各国致力于恢复和发展经济,旅游业因其强劲的经济拉动能力而受到格外关注。这一时期,旅游研究一直是在十分功利性的观念导向下展开的,其研究视角也渐渐从统计学转移到经济学上来。
1927年,罗马大学讲师马里奥蒂出版了以《旅游经济讲义》为书名的专著,这是人类次尝试对旅游经济进行系统化研究。他在该书中提出一个著名论断:旅游活动是属于经济性质的一种社会现象。此后,又有多位旅游学者相继出版了他们的著作,如1931年德国学者博尔曼的《旅游业概论》,1933年英国学者奥格威尔的《旅游活动》,1935年德国柏林大学葛留克斯曼教授的《旅游总论》和英国学者诺尔瓦勒的《旅游事业论》等。需要指出的是,葛留克斯曼的旅游研究跳出了单纯从经济角度出发的窠臼,他认为,研究旅游现象是研究旅游活动的基础、发生的原因、运行的手段及其社会影响等广泛领域的问题,这种开阔的研究视野在当时无疑是具有先进性的。
旅游学研究的进程和旅游教育的发展有着紧密联系。有关研究表明,旅游研究在大学课程中的出现,始见于欧洲的20世纪30年代。但是,同此前问世的诸多旅游研究的著述一样,这类课程的内容基本上都是研究和分析旅游所带来的宏观经济问题,从根本上讲,这些研究的开展和有关课程的开设都是服务于经济学的。早期认知时期这种认为旅游活动主要是一种经济活动甚或就是一种旅游业经营活动的理论主张,造成几代人对旅游现象根深蒂固的认识,从而极大地限制了旅游研究向纵深层次发展的可能。
(二)中期的过渡时期(20世纪40年代初期至50年代末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多数国家的旅游学研究都陷入停顿和沉寂状态,只有在中立国瑞士,旅游学研究得以继续并取得了重大突破。1942年,瑞士圣加伦大学亨泽克尔教授和伯尔尼大学克拉普夫教授合作出版了《旅游总论概要》一书。该书认为,旅游现象本质是具有众多相互作用要素和方面的复合体,这个复合体是以旅游活动为中心,与国民、保健、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技术等社会中的各种要素和方面相互作用的产物。在这个基础上,他们提出了旅游现象多方位、多层面结构的思想和需要多学科综合研究的见解。遗憾的是,他们的观点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学术界足够的重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旅游学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开始复苏。在欧洲和日本,人们对旅游的学术探索又回归到经济学的老路上。1950年,日本田中喜一教授的论著《旅游事业论》出版,从经济的角度对国际旅游进行了深入研究。德国学者克拉普特以形成旅游消费的动力和旅游消费的过程为中心论题,于1954年写出了名为《旅游消费》的专著。次年,意大利学者特罗伊西的《旅游及旅游收入的经济理论》一书,对旅游经济概念、旅游收入及旅游经济效益做了论述。在北美,地理学界首先加入旅游研究的行列中,将旅游活动作为社会现象提出来研究,并将旅游地理学方面的课程引入大学的讲堂。进入20世纪50年代,则有更多不同学科将旅游现象纳入自己的研究领域,并做出了一定的理论贡献。这一时期,北美学者在旅游对接待地的影响研究和旅游心理学研究等方面的成果较为突出,对后来的旅游研究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全球旅游业的大发展,带来了大量前所未有的问题,促使国外的旅游研究进入一个迅速发展的新时期。
(三)近期的发展时期(20世纪60年代初期至今)
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旅游业在全球范围内展示出越来越广阔的前景,由此产生的对旅游接待地的影响日益复杂化,这样,旅游学研究很自然地介入与旅游活动相关的各个领域,从而形成空前规模的多学科共同研究旅游现象及其相关问题的学术局面。
初期的影响研究主要着眼于经济不发达接待地的社会影响问题,其内容包括旅游发展对接待地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以及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对接待地社会传统文化的影响等,研究的主力军来自于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地理学和心理学方面的学者。这个阶段,在北美和其他英语国家展开的旅游影响研究给国外旅游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并为它的新发展奠定了基础。欧洲则仍旧继续传统的经济学方面的研究,但后来也注意了应用研究,并且扩展到管理和其他学科的研究。
70年代,旅游的影响研究作为学术热点持续升温,并逐渐分化成旅游经济、旅游社会文化和旅游环境与生态三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这一时期研究的主题基调倾向于对旅游发展给欠发达国家和地区接待地造成的负面影响的深刻反思。学者们普遍关注到这些接待地由于发展旅游所带来的环境与生态的污染、文化商品化过程中传统文化的衰退、社会和家庭凝聚力的减弱以及卖淫、犯罪、赌博现象的泛滥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相继出版了一些批判性作品,如纳什的《作为殖民主义形式的旅游》,特纳与阿什的《成吉思汗马队》和卡特的《旅游——是发展的通行证吗?》等。1977年,由美国人类学家史密斯女士主编的《主人与客人:旅游人类学》一书以论文集的形式出版,其中的15篇文献分别讨论了理论问题和不同文化背景接待地旅游活动的案例。这本书曾被国际上为著名的权威旅游学术杂志《旅游研究纪事》的编者称为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研究的里程碑。
到了80年代,旅游研究的方法问题受到了广泛重视,成为一个新的亮点。将旅游现象作为与社会诸多方面存在交叉、重叠关系的社会综合体来研究,并提出跨学科研究的观点和多层面研究的见解就是当时学术界在旅游学研究方法论上取得的一大进步。与此同时,还有一些学者全面探讨了旅游研究方法的理论问题,并对旅游现象的现场调查方法和专业方面的研究方法进行了尝试性探求,其成果以汇编的形式结集出版。
进入90年代以后,在“开放社会科学”思潮的引领下,旅游学研究更趋精致与成熟。1991年,《旅游研究纪事》的期刊出了题为“旅游社会科学”的专辑,其中包括了经济学、人类学、生态学等10个分支学科,着意体现出多学科综合研究的主题。“旅游社会科学”概念的提出意味着旅游学研究正朝着兼收并蓄的方向发展,时至今天,其目的、意义及重心已上升到如何使旅游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新议题上来。
二、国内旅游学研究概况
中国的旅游学研究萌芽于20世纪30年代,以江绍原所著的《中国古代旅行之研究》一书为标志,该书1935年9月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1937年3月再版。严格地讲,它是一部关于旅游发展史的专著,作者在分析了我国古代夏初至秦汉时期的旅行习俗后,认为作为人类旅行活动工具之一的旅行指南在夏初时即已产生,并在以后得到进一步发展,由简单走向成熟。
遗憾的是,在此后几十年里,由于战争及其他一系列因素的影响,我国的旅游学研究出现了严重的断代。直到1979年以后,伴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全面发展和旅游教育事业的创立,旅游学研究才重新蹒跚起步。经过近30年的不懈努力,从少数个人单纯地翻译国外的旅游学著作到大量研究人员进行不断的学术创新,我国的旅游学研究成果不论是在“质”的方面还是在“量”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
书摘插画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