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9622600

- 890万粉丝热爱的科普杂志《博物》14年精华内容
《博物》杂志从2004年创刊至今,积累了数十个主题方向和栏目,3000多篇原创科普文章,这是一个巨大的“科学宝藏”。“博物少年百科·了不起的科学”是博物团队精心梳理14年杂志内容,选取孩子感兴趣、与学科相关、能提升科学素养的主题,为7~12岁的孩子们编著的专属百科丛书!
- 国内科研学者编写,“博物君”倾情推荐!
这套“博物少年百科·了不起的科学”是一次由国内本土科学家、科普达人们带来的一桌丰盛、成体系的“科学大餐”,符合国内孩子的需要和喜好。特别适合亲子共读,和爸爸妈妈们一起涨知识,这将是一段超幸福的童年记忆!
- 扩展孩子视野、提升科学素养!
第3辑6本主题分别为:地理奇观、中国珍稀动物、荒野探险、气象、探险&战役&迁徙、中华民居,分别由地理学家、动物学家、探险家、气象学家、历史学家、建筑学家和科普达人改编推荐,以独特的视角,用精美的图片、轻松严谨的文字,成体系的科学知识,为孩子带来一次全新的科学之旅。
帮孩子们建立科学思维,扩展孩子知识面,提升孩子科学素养,为生物、地理、历史、气象、建筑等学科学习打好基础。
在中国辽阔的土地上,生活着丰富多样的动物。其中有不少珍稀物种,或是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或是由于自身的繁殖困难,数量稀少,甚至处于灭绝的边缘。而它们又常常身处荒野、行踪隐秘,鲜为人知。
大熊猫、金丝猴、黑叶猴、藏羚羊、雪豹、长江江豚……这些“国宝”动物也像人类一样,有着属于自己的喜悦与哀愁。
本书选取《博物》杂志“亲历荒野”栏目14年来的精华内容,由动物学家和自然摄影师撰写而成,带你了解中国珍稀动物生活中的故事,体验生物多样性之美。
让我们一起,守护“国宝”动物,保护它们生存的家园!
森林深处真热闹
大熊猫
竹林独行侠
川金丝猴、黑叶猴 大山里的幸福居民
海南长臂猿 霸王岭的精灵
华北豹 难得一见的狩猎者
睑虎 叫“虎”不是虎
高原生活知多少
普氏原羚
世界屋脊的原住民
雪豹、兔狲 “猫”在三江源
走近大江与小溪
长江江豚
水中“大熊猫”
峨眉髭蟾 长“胡子”的蟾蜍
荒岛生存不简单
蛇岛蝮
荒岛霸主,十面埋伏
中华凤头燕鸥 “神话鸟”归来
孩子们*熟悉的野生动物,往往是非洲的狮子、猎豹,美洲的鳄鱼、鹦鹉……其实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的国家之一,拥有很多独有的珍稀动物,它们的可爱、美丽、精彩程度,丝毫不比外国的差,只是一直少有人来介绍它们。
《博物》杂志常年和处于中国野生动物保护一线的研究人员合作,几乎每期都会刊登他们野外科考的*手材料。这些科研人员写下的亲身经历、亲手拍摄的照片,是我们了解中国动物的绝佳窗口。我们精选出这些年来《博物》刊登过的经典动物科考游记,汇成这本书,看完后,你会彻底爱上中国的野生动物!
——《博物》杂志策划总监
张辰亮
中华凤头燕鸥 “神话鸟”归来
一个无人居住的小岛上,几位科研人员枯守数月,用300多个假鸟模型,招来了数千只燕鸥,在此繁育后代,其中还有比大熊猫更珍稀、被誉为“神话之鸟”的中华凤头燕鸥——这是中国人工引导鸟类选择繁殖地的一次成功案例。
“神话鸟”归来
“嗖!”伴随着羽翼破空之声,一只燕鸥从望远镜的视野中掠过。它飞得太快了,还没看清模样,就已消失在视线范围内。此时,三千多只凤头燕鸥,正不停地盘旋在这个面积仅0.026平方公里的无人小岛上空,发出高亢的鸣叫。
几位科研人员满怀期待,仔细地观察着鸥群。伴随着镜头的移动,几个令人异常兴奋的身影出现了——密密麻麻的鸥群中,藏着4只罕见的“中华凤头燕鸥”。精心准备、守候数月后,“贵客”终于来了!
中华凤头燕鸥的显著特征是喙尖端有一截黑色,因此也叫“黑嘴端凤头燕鸥”。这种鸟极为稀有,据估计,全球总数量也不超过50只,被列入了“最濒危的100个物种”名单,是研究者眼中难得一见的“神话之鸟”。
要见到“神话鸟”,就得先寻找它们的近亲——大凤头燕鸥。每年初夏,中华凤头燕鸥都会混在大凤头燕鸥的群体中,到中国东部沿海去繁殖后代。我国福建的马祖列岛、浙江的韭山列岛、五峙山列岛,是它们目前在全球已知仅有的3个繁殖地。
眼前群鸥翔集的小岛就属于韭山列岛。但在韭山列岛,已经整整七年没发现过“神话鸟”的踪影了。就在几个月前,这里还一只燕鸥都没有。
模型加录音,给“蛋”分“篮子”
2013年5月初,科研人员带着一大堆“道具”,登上了韭山列岛的一个无人小岛。首先对燕鸥喜欢栖息的裸岩区域进行“卫生扫除”,做好除草和灭鼠的工作。然后,大家一起动手,将300多只“人造燕鸥”布置在了这些区域内,其中既有大凤头燕鸥、也有中华凤头燕鸥的模型。最后,在假鸟模型之间装起两套由太阳能板供电的扩音系统,让它们持续播放繁殖期燕鸥的鸣叫录音。
这些准备,全都是为了将大群燕鸥引到这个岛上“落户”。鸥群长期在海上活动,非繁殖期往往行踪不定,而到了繁殖季节,它们就要选择人烟稀少的小型海岛,完成传宗接代的使命。模型和录音,是为了让它们认为这里有同类安家,是安全的“居民区”。对集群活动的鸟类来说,这是一种有效的招引办法。
费了这么大工夫,都是为了“不把鸡蛋装在同一个篮子里”。鸥群虽大,繁殖却风险很高:海岛上会有蛇、鼠、猛禽等天敌,威胁鸟蛋和雏鸟,夏季的台风也常带来灭顶之灾。更糟的是,不少渔民认为海鸟蛋“大补元气”,因此四处寻觅,一旦找到繁殖地,往往在几小时内就将数千枚海鸟蛋一捡而空。
繁殖的成功率,直接关系到中华凤头燕鸥这一濒危物种的存续。那么,如果能促使它们分散选择繁殖地,再进行合理的人工管理与守护,或许就能降低“中枪”的概率,提高繁殖成功率。从2011年开始,一个由浙江自然博物馆、象山韭山列岛保护区、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和香港观鸟会组成的科研团队,对中华凤头燕鸥的招引项目进行了很多调查和讨论。如今一切就绪,只等燕鸥了。
三个人,孤岛四十天
5月15日,团队的三位科研人员组成监测小组,登上了“招引岛”附近的另一个无人岛。两岛相距仅数百米,他们在这里用望远镜监测招引岛的情况。三个人,就这样开始了昼夜守候的孤岛生活。
开始的半个月中,望远镜视野里始终只有300多只不会动的假鸟,日复一日,大家有些失望了。6月1日早上8点,对面岛上突然有了一点不寻常的动静。仔细一看,300多只假鸟中,居然混入了1只真正的大凤头燕鸥!它在那里悠闲地梳理羽毛,有时还会去碰一碰假鸟。几小时后,它又带来了4只同类。
这5只鸟让科研人员欢呼雀跃了一整天。两天后,更令人鼓舞的事情发生了:招引岛上来了8只大凤头燕鸥,它们好奇地去接触假鸟,甚至试图与假鸟交配。
鸟类若在不熟悉的地方发现同类,往往都会先观察、试探一段时间,不会贸然聚集过来。最后它们到底会作何选择,谁也猜不透。到了这时候,科研人员也和普通人一样没把握,他们只能满怀期盼、耐心等待。
遗憾的是,之后半个月,对面岛上的大凤头燕鸥数量频频变化,却始终没超过8只。直至7月,招引岛上也没能聚集更多的燕鸥,达不到繁殖需要的大群体。7月初,在孤岛上整整守候了40天之后,监测小组暂时撤离。
鸥群终于来了!
7月13日凌晨,强台风“苏力”在台湾北部登陆,浙江南部沿海风力达到9~13级。台风过后,科研人员赶紧登上招引岛,去检查那些设备。
岛上仍然没有凤头燕鸥的踪影,300多个假鸟模型一动不动地待着,静悄悄的。大家一边讨论这个计划存在的问题,一边检查和修复出现故障的声音设备。突然,奇迹发生了:2只大凤头燕鸥尖鸣着,从岛的另一侧向科研人员飞来。这也许是个好兆头!他们马上离开小岛,将地盘留给燕鸥,重新在“监测岛”上开始了守候。果然,令人欣喜的情况发生了:第二天,招引岛上出现了20只大凤头燕鸥。三天后,岛上鸟声鼎沸,一下子密密麻麻地聚集了上千只大凤头燕鸥。
另外两位科研人员也加入了监测队伍,共同担负起守护重任。这段时间内,绝不能让燕鸥受到干扰,否则刚聚集在一起的鸥群会放弃这个繁殖地,之前的努力就白费了。
招引计划拨云见日,好消息接二连三地传来:鸥群陆续开始产卵,7月31日这天,竟然有19只中华凤头燕鸥同时出现在岛上,这是这个物种本年度监测到的最大数量!到了八月中旬,岛上已经栖息了3300只大凤头燕鸥,其中也混杂了好几只中华凤头燕鸥。
台风绕行,神话延续
随着燕鸥在岛上生儿育女,科研人员又多了一份担忧,他们开始密切关注天气预报。每年7、8月是浙江沿海地区的台风高发期,要是被哪个台风扫过,燕鸥群和研究团队的努力就会泡汤。全队成员提心吊胆,都在祈祷台风千万别光顾这里。
8月20日凌晨,台风“潭美”在福建登陆,浙江沿海风力增大到9~11级,幸好,韭山列岛没怎么受到波及;一周后,热带风暴“康妮”先是加强,之后又减弱,逐渐远离浙江而去。整个夏季,台风奇迹般地没有影响到招引岛,大家都为凤头燕鸥松了口气。到9月底,已经有600多对大凤头燕鸥和1对中华凤头燕鸥在这个小岛上成功繁殖。10月上旬,它们集体带领着幼鸟离开了。那些新出生的小家伙们,将跟随父母一路向南,飞往华南沿海和东南亚地区越冬。愿它们一路平安!倘若你坐上飞机,不论是听着音乐、玩着游戏打发时光,还是在马达声中昏昏睡去,你都正在错过一场华丽的高空视觉盛宴:透过飞机的舷窗,机翼下的云朵将以另外一种角度展现身姿,你还有可能看到众多奇特的光学现象。这些景观可是包含在飞机票里的,不看实在可惜,让我们一起睁大眼镜尽情欣赏吧!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