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9622631

- 890万粉丝热爱的科普杂志《博物》14年精华内容
《博物》杂志从2004年创刊至今,积累了数十个主题方向和栏目,3000多篇原创科普文章,这是一个巨大的“科学宝藏”。“博物少年百科·了不起的科学”是博物团队精心梳理14年杂志内容,选取孩子感兴趣、与学科相关、能提升科学素养的主题,为7~12岁的孩子们编著的专属百科丛书!
- 国内科研学者编写,“博物君”倾情推荐!
这套“博物少年百科·了不起的科学”是一次由国内本土科学家、科普达人们带来的一桌丰盛、成体系的“科学大餐”,符合国内孩子的需要和喜好。特别适合亲子共读,和爸爸妈妈们一起涨知识,这将是一段超幸福的童年记忆!
- 扩展孩子视野、提升科学素养!
第3辑6本主题分别为:地理奇观、中国珍稀动物、荒野探险、气象、探险&战役&迁徙、中华民居,分别由地理学家、动物学家、探险家、气象学家、历史学家、建筑学家和科普达人改编推荐,以独特的视角,用精美的图片、轻松严谨的文字,成体系的科学知识,为孩子带来一次全新的科学之旅。
帮孩子们建立科学思维,扩展孩子知识面,提升孩子科学素养,为生物、地理、历史、气象、建筑等学科学习打好基础。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区之间在气候、植被、地形、风俗等方面有着巨大的差异。于是,充满智慧的中国人根据自己居住地的自然和社会状况,设计出了别具一格的房子。
大多数中国人喜欢一家人住在一起,于是有了四合院;黄土高原土层深厚,于是那里的人们开挖窑洞作为住所;客家人饱受贼寇侵扰,于是他们修筑了可以聚族而居的土楼,共同御敌……华夏大地上造型多样的民居,是先人们留给子孙后代的宝贵财富。
本书选取《博物》杂志“住在中国”栏目14年来的精华内容,由建筑学家撰写而成,为你展现中国百变民居的魅力!
因地制宜,顺应自然
北京四合院
黄土高原窑洞
山西平遥大宅院
江南天井院
福建泉州红砖房
聚族而居,共御外敌
河北蔚县古堡
福建土楼
江西赣南围屋
广东梅州围拢屋
广东开平碉楼
民族聚落,异彩纷呈
新疆阿以旺 维吾尔族
内蒙古蒙古包 蒙古族
吉林、黑龙江矮屋 朝鲜族
湘西吊脚楼 土家族
广西、贵州木楼 侗族
贵州石板房 布依族
云南大理坊院 白族
云南丽江坊院 纳西族
云南竹楼 傣族
西藏碉房 藏族
家是概念,也是个实体的存在,我们住的居室、院落、楼栋都可以叫家。每个人的家里都有不一样的内部装潢布置,外面的设计风格也各有不同,有的出于气候因素,有的出于要看家护院,有的要借助地理环境,还有的则要体现风水和民族文化。于是,中国各地传统的“家”单位就有了各种造型建构,有的甚至堪称奇葩。每个人都喜欢家,为何不多了解一些中国人的“家”?
——《博物》杂志品牌总监 郭亦城
江南天井院
在多雨的江南,水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也深刻地影响了这里的建筑风格。江南的民居大多依水而建,整体呈方形,四周高强合围,只留一个小出口。白墙青瓦映衬着周围的山山水水,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
临河人家的水乡梦
“小桥流水人家”这也许是对江南,尤其是苏南和浙江一带民居的最好注解。这里河网密布,自古以来,人们不仅出行以水路交通为主,就连洗衣、买菜、做饭都在河边轻松搞定。水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便利,最好的家园模式,或者说江南民居的“样板间”就是临河而建,一面出口毗邻街道,一面出口毗邻河道。
可惜建设“水景房”的土地有限,为了争取最大的空间利用,人们在河上伸展出檐廊(指在建筑物底层出檐下的水平交通空间)、阳台,甚至另一个小房子,或在自家房屋上面再搭出一层小楼。这些经过精密计算的房屋建筑沿河蜿蜒排列着,形成了江南独有的河街。
01后门
南方夏天炎热潮湿,所以江南人家大都有后门,前后门贯通,便于通风换气。同时后门与河道相连,方便直通码头。
02檐廊
临水建筑在底层延伸出一排屋顶,下面设置栏杆,两者共同构成檐廊,这里不仅可以开设店铺,也是人们聊天的场所。为最大限度利用水面空间,当地人从自家向河面伸出一个座椅靠背栏杆甚至一个阳台。夏可吹风乘凉,冬可晒太阳取暖,非常惬意。
03二层楼
江南民居多二层楼房,二楼底层是砖结构,上层是木结构。在现代人看来很有小别墅的感觉,其实是为了防潮,同时也是在沿河有限的空间里扩大居住面积的一种方式。
04粉墙黛瓦
白色外墙利于反射阳光,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季可以给人凉爽的感觉。同时,素雅的颜色也和一年四季花红柳绿的环境相映成趣。
05私人码头
不要小看这些台阶,它们其实是简化了的私人码头。码头是水乡人家住宅最重要的组成之一。不仅可停靠各家船只,也是居民洗菜、洗衣的地方。
06公共码头
街道上设置了多个公共码头,方便不临河的人家到公共码头洗漱、出行,同时这种设置有利于发生火灾时就近取水。
07马头墙
江南民居建筑密度大,不利于防火。高高的马头墙能在相邻民居发生火灾时隔断火源,因形似马头而得名。
08吊脚楼
向河面延伸空间过大时,就在底部设立支柱,形成吊脚楼的形式。木质楼体可以最大限度减轻楼梯重量。屋顶上也铺瓦,形成了水乡民居双层屋檐的结构。
隐秘小楼里的精致生活
皖南地区,包括江西婺源在内,古代称为徽州。这里山多地少,随着北方人口的不断南迁,土地已渐渐不能满足人们的生存需求,于是许多人外出经商,这就是历史上的著名商帮之一——徽商。徽商在宋代开始活跃,至明末到清初为鼎盛时期,他们经商致富后便回家建院,因此皖南民居的建筑形式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条件都密切相关。
民居的院落都很小,中心的院落就变成了天井,四周围只有建楼房才能扩大容积率。此外由于男人在外经商,家中只有妻小,房子就格外需要私密和安全,于是房子四周以高墙围和,只留一个小小的入口。因此从外形上看,皖南民居的整体造型呈四方形,外面白墙高耸,屋面覆盖密密麻麻的小青瓦,白墙黛瓦映着村落中的远山近水,犹如一幅清新、淡雅的中国水墨画。
01屋顶
院落四周的屋顶都向内倾斜,下雨时,雨水会流到自家院子里,形成“四水归堂”的形式,使院落空间更为私密,同时也暗喻“肥水不流外人田”,意为“聚财”。
02大门
处于安全考虑,皖南民居的大门都很小,只能根据装饰的繁简与装饰面积的大小来判断贫富情况。通常在木质的门板上用水磨砖拼嵌或铁皮镶嵌,既美观、又防火。
03屋脊鳌鱼
鳌鱼,龙头鱼身,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动物,用在门楼屋脊两端作为装饰,在皖南民居装饰中十分常见。
04抱鼓石
皖南民居门前的抱鼓石高大,比北方民居的抱鼓石更加敦实。与北京四合院的抱鼓石相比,前者注重表示主人官宦身份,后者更重装饰。
05雀替
位于梁柱上端,起到装饰与承重作用。皖南民居中的雀替是木雕装饰的重点,常见的题材有人物故事、植物花卉等,都是人们喜闻乐见的题材。06封火山墙
又叫马头墙,是高出屋顶的山墙,兼具防火与防盗功能。比起江南民居,皖南民居的马头墙更加突出。
07天井
南方夏天闷热,所以建筑不像北方那样需要增加采光,相反要减少日光直射,因此只在院子中部留一小块开敞的空间,俯瞰如同井口一般,得名天井。
08隔扇门
是门,又是窗,且上部的窗棂也不像北方的糊纸或纱,而是透空的,可以更好地通风,但雨季时也会让室内比较潮湿。
09内部装饰
皖南地区经济富庶,家中人主要靠外面的亲人寄钱生活,庭院内部不设放置农具和饲养牲畜的空间,而是以精美的雕刻和人造假山等景色为主,人们把金钱和精力放在装饰房屋上,因此屋内装修十分精美细致。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