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7128847
辑 中国新经济
准确把握我国经济新常态下的总基调
——2015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解读 2
破解发展困境,厚植发展优势
——进一步提高我国经济潜在增长力 7
发挥区位优势 促进制造业发展 11
关于加快发展我国低碳经济的政策建议 20
市场经济与人的全面发展 25
第二辑 全球化的挑战
全球化时代马克思主义的主权观探析 34
经济全球化中跨国公司对民族国家的挑战及其应对策略 43
论“全球化”意识形态的陷阱 54
全球化语境中“人权高于主权”意识形态之批判 62
国际金融危机形势下积极促进灵活就业的政策建议 67
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返乡农民工思想状况调查分析 73
第三辑 国际交流与技术进步
努力推进技术转移 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 80
多学科视野中的当代国际技术转移 83
论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成长模式及其启示 95
发展中国家技术成长历程的新探索 101
发展中国家技术引进有效性不足的原因及对策 111
发展中国家政府在国际技术转移中的效用 116
加快技术转移 实现共同发展
——清华大学向西部地区转移技术的案例分析 124
第四辑 “三农”问题
加快推进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新探索
——以新疆巴里坤县土地流转模式为例 132
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对策建议 137
我国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中的突出问题及对策建议 142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146
西部农村地区义务教育中的突出问题及对策建议 152
加快发展农业保险,助力农村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57
当前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政策建议 161
新农村建设中垃圾污染防治问题及对策建议 166
加快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建议 173
第五辑 其他
认证认可工作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180
进一步推进许可和认证两种制度整合优化 185
加快推进建筑节能认证事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188
适应能源新形势 促进节能认证工作新发展 195
关于浙江省德清县救助模式的调查研究 201
当前,全球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目前许多学科的学者都在关注全球化,从各种角度提出了不同观点。笔者正是在这种纷繁复杂的全球化语境中讨论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如何应对全球化挑战、解决自身发展所面临的各种问题。这需要清醒的头脑、敏锐的眼光,要求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与方法,能够在复杂的语境中寻求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
本文集是笔者多年来从事全球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的小结,收录的文章主要在于从全球化提出的挑战和机遇的角度,积极探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出路,从而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的复杂境遇中进一步实现后发优势提供参考。本文集分为五大专题:
辑是关于中国新经济的研究专题。笔者主要研究了近年来中国宏观经济发展所面临的转型问题。其中,重点在于经济新常态、提高经济潜在增长率、加快制造业发展以及发展低碳经济等,力求探索经济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转型和发展之路。
第二辑是关于全球化的研究专题。笔者认为全球化对于中国认清国际形势、处理国际关系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都具有重要意义,并从全球化时代马克思主义的国家主权观、跨国公司对民族国家的挑战和全球化意识形态的陷阱等涉及国家主权、安全的重大理论问题入手,为中国应对挑战提供理论和现实路径。
第三辑是关于国际交流和技术进步的研究专题。笔者主要研究了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创新和国际技术交流等问题,其中重点研究了国际技术转移与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技术转移与创新型城市建设、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发展中国家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等重要领域,为促进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提供政策建议。
第四辑是“三农”领域研究专题。笔者关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包括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新生代农民工、农村专业合作社、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垃圾污染防治、边疆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等,力求对新农村建设提出建设性意见。
第五辑主要在于体制改革和社会管理创新。笔者重点研究了认证认可制度和社会救助等领域,聚焦经济、社会和民生等热点问题,致力于推动中国社会全面健康发展、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发展。
本文集涉及诸多研究领域,主要探讨全球化背景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领域出现的重大问题,也反映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曾经面临的各种困难、付出的艰苦奋斗和点滴积累而成的巨大进步。本次结集,个别文章题目和内容,略有修改。因收入书中的大多文章研究年限较长,成果陆续形成,结集时考虑到当时的研究背景,故保持原貌,未作大的改动,在此特作说明。受历史条件和视野所限,可能存在粗疏错漏之处,衷心希望各位读者朋友予以批评指正。
(一)我国经济形势正发生新变化。经济发展正处于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三期叠加”阶段的判断,前提是我国发展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发生变化。我国目前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比较乏力,经济结构将进入到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导致我国经济结构性调整的主要因素有:,资源配置能力降低。我国人口、资源等越来越多地向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转移,而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显著低于制造业,这必然会使整体的劳动生产率下降。第二,要素供给效率降低。人口红利消失、传统工业化结束、资本回报率低、技术进步缓慢等因素增多,导致增速下降。第三,创新能力落后。我国面对发展中国家的激烈竞争,以及发达经济体逐步加大技术壁垒,必须从依赖技术进口转向自主创新。第四,资源环境约束力加大。资源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对我国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也提出了挑战。第五,投资机制体制需要加强。我国经济增长,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仍将高度依赖投资。第六,城镇化模式需要转型。必须推进新型城镇化,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二)我国经济新常态的新特征。经济新常态,就是以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为特征的新阶段。经济新常态,代表着我国决策层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和态度。当前我国经济新常态的基本特征具体如下:,经济增长转向中高速。中央决策层对于较低的经济增速已经达成共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即使是 7%左右的增长,无论是速度还是体量,在全球也是名列前茅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增长必须是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增长,是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增长。可见,经济增长关键在于质量和效益。第二,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尊重经济规律、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根本途径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深化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应是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大力调整制造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当前我国终消费率不到 50%,与美国等发达国家超过 80%的消费率仍有很大差距。第三,经济动力转向创新驱动。只有创新驱动,才能提高单位要素生产率,从而提高经济产出效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际经济竞争甚至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创新能力的竞争,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刻不容缓。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的两个轮子要共同转动,才能推动经济发展方式根本转变,增强我国综合国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精心设计和大力推进改革,让机构、人才装置、资金、项目都充分活跃起来,形成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的强大合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应尽快形成一支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型人才队伍。第四,资源配置转向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在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新常态下,政府必须进一步释放市场活力,将资源配置的决定权限交给市场,不断增强经济内生动力。通过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积极建立第三方评估长效机制;逐步建立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机制,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实现社会化、市场化。第五,经济社会转向包容性发展和公平正义。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加快推进,城乡居民逐步实现平等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经济发展走向包容共享型将是长期趋势。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要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工作思路。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