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14153456丛书名: 第二次世界大战系列
内容简介
本书真实地再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从酝酿、爆发直至结束的历史发展过程,不但以宏阔的视角描述了发生在陆地、海上和空中的完整故事,而且展现了战略、战术在整个战争中所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揭示了隐含在整个战争进程中的偶然中的必然。作者将宏观的战争场面与丰富细腻的细节描写有机结合,既表现了战争的壮观惨烈,也展示了麦克阿瑟、马歇尔、隆美尔等世界著名军事将领们鲜为人知的另一个侧面,对于战争中普通人的命运也充满了人道主义的关注与同情。
目 录
前言
章 灾难的源起
第二章 军事行动中的革命(1919—1939年)
第三章 德国的阴谋(1939—1940年)
第四章 德国的胜利(1940年)
第五章 地中海与巴尔干半岛的佯攻(1940—1941年)
第六章 巴巴罗萨(1941年)
第七章 亚太战争的起源(1919—1941年)
第八章 日本的征服之战(1941—1942年)
第九章 亚太战争(1942—1944年)
第十章 大西洋战役(1939—1943年)
第十一章 德国生死攸关的一年(1942年)
第十二章 联合轰炸机攻势(1941—1945年)
第十三章 日本海军力量的毁灭(1943—1944年)
第十四章 杀戮时刻(1943—1944年)
第十五章 进军法国(1944年)
第十六章 欧洲战场的终结(1944—1945年)
第十七章 日本帝国的毁灭(1944—1945年)
第十八章 太平洋战争的终结(1945年)
第十九章 战争中的人民(1937—1945年)
第二十章 战争的后果
结语:回顾
附录一:军事组织
附录二:战争的实施
附录三:武器
附录四:第二次世界大战研究
参考书目
章 灾难的源起
第二章 军事行动中的革命(1919—1939年)
第三章 德国的阴谋(1939—1940年)
第四章 德国的胜利(1940年)
第五章 地中海与巴尔干半岛的佯攻(1940—1941年)
第六章 巴巴罗萨(1941年)
第七章 亚太战争的起源(1919—1941年)
第八章 日本的征服之战(1941—1942年)
第九章 亚太战争(1942—1944年)
第十章 大西洋战役(1939—1943年)
第十一章 德国生死攸关的一年(1942年)
第十二章 联合轰炸机攻势(1941—1945年)
第十三章 日本海军力量的毁灭(1943—1944年)
第十四章 杀戮时刻(1943—1944年)
第十五章 进军法国(1944年)
第十六章 欧洲战场的终结(1944—1945年)
第十七章 日本帝国的毁灭(1944—1945年)
第十八章 太平洋战争的终结(1945年)
第十九章 战争中的人民(1937—1945年)
第二十章 战争的后果
结语:回顾
附录一:军事组织
附录二:战争的实施
附录三:武器
附录四:第二次世界大战研究
参考书目
在线试读
地面部队 在整个一战过程中,持续的技术革新终于1918 年打破了西线的地域僵局,恢复了战场上的调兵遣将。现代战争的关键发明是间接交锋技术的形成——利用炮火攻击并破坏不在视野之内的敌人阵地。这种革新使大炮——一战的主要武器——能够在更远的距离外支援步兵,同时压制敌人的炮火。但这些日趋复杂的进攻战术不断遭遇日趋复杂的防御战术,导致持续的僵局。1918年的观念性突破涉及迅速插入敌人防御的薄弱环节,同时孤立敌人的优势所在。这样做的目的在于通过炮火和部队调动打乱敌人的防御计划。到 1918年夏末,西线所有四个主要作战方都采取了这种战术。但当英国于8月8日在这一平衡式中加入坦克时,他们的部队便以摧枯拉朽之势大获全胜,鲁登道夫称英国的这一胜利是德国军队在战争中“黑暗的日子”。
随着1919年来之不易的和平的出现,两个大陆的军队都开始在一种不安定的气氛中为下一次战争做准备。对德国来说,失败的原因不是国家战略存在缺陷,而是“暗箭伤人”的传说,这一传说在由魏玛共和国所倡导的一场大规模的假情报运动中得到了官方和非官方的支持。这一运动认为,在1918年11月以前的战场上,德国军队坚不可摧,战无不胜,直到犹太人和共产党或希特勒所说的“11月罪恶”将国家带上了末路。据说,由于军队后方和大后方爆发的革命不再为前线提供必需的道义上和物质上的支持,从而导致了失败。德国军官渐渐相信,纳粹政党将保证后方的无条件支持,想来这是上次大战中前线战士所缺少的。
但在普通的德国市民和官员接受这些歪曲的军事历史的同时,德国陆军则在实事求是地检查1918年战场的革命特性,从而为欧洲埋下了巨大的危险。两种因素有助于这种分析。首先是胜利国要求魏玛共和国将其军队总数减少到10万人,其中军官人数不超过 5000人。第二种因素是任命汉斯·冯·泽克特将军监管裁军事宜。在缩减军官人数时,泽克特从参谋部中挑出人选组成新的领导层,毫不理会其他候选人,如战争英雄和贵族。其结果是强调了对包括军事历史在内的军事专业的认真学习,强调了不同级别的指挥官之间的谦虚交流,从而保证新的军官队伍不会再犯上次大战的错误。参谋部军官一直是形成1917年和 1918年革命性战术思想的中心环节,新的德国军官队伍以一种1914年以前所没有的方式接受了参谋部的价值观。因此,至1939年,在充分研究次世界大战的基础上,德国人已形成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有效战术和行动思想。
军事史上的一个极大奥秘是,军事组织通过研究前次战争来做准备,而那正是他们发挥不佳的原因所在。事实上,泽克特成立了不少于57个不同的委员会来研究那次战争。正如他所强调的,“有必要趁战场印象仍然鲜活、大多数有经验的军官仍然处在领导岗位时,使战争经验广为人知,并总结这些经验。
”1923年,那些委员会出版了版《领导层与联合兵种作战》。1933年的版本——《兵团指挥官》,由维尔纳·冯·弗里奇将军和路德维希·贝克将军(他不久成为陆军司令和参谋长)所著,该书为即将到来的战争提供了教诲。一个军事组织的“学说”详细说明了决定着该组织如何作战的思想框架。到1933年,德国人提出了一种有关联合兵种的军事学说,它充分考虑到了上次战争的经验教训。
德国人对待战争的基本态度是,在战场上,领导层的上上下下都要拒绝等级观念。《兵团指挥官》毫不含糊地说道:“战争局势变幻无穷。他们时常发生突变,而只有极个别变化是从一开始便能清楚地加以辨别的。难以预料的因素经常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敌方的意愿与我方的意愿截然对立。摩擦与错误司空见惯。”德国人对联合兵种的新态度强调出其不意、准确判断、迅速敏捷和利用敌人的暂时弱点。
因此,在20世纪30年代,德国军官远在得到批坦克之前,便已了解了机动战、装甲战争的各项原则。弗里奇和贝克是坦克部队的关键缔造者。1935年,贝克领导一个参谋部研究如何使用一个坦克师,到第二年,这个参谋部则在检验一支坦克部队的潜能。
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年月里,尽管德国人从英国装甲实验中获益良多,但坦克的革新者们强调,坦克部队所必须拥有的不只是装甲,它们必须是由摩托化步兵、炮兵、工程兵和信号部队构成的完整部队。更重要的是,如果想迅速利用敌人的弱点,装甲师就必须在一支联合兵种队伍之中行动。因此,由于仅仅扩大了德国赖以作战的基本原则,新型坦克师代表着一种进化的发展,而非革命性发展。坦克部队仍牢牢处于陆军的整体战术框架之中。
然而,大量德国陆军仍然是步兵,这与1918年并无差别。这种保守主义的做法有几个源头。首先,领导层不能冒险将自己全部的有限资源都投入一种新的、未经检验的战争形式中。德国既没有工业基础,也没有原油储备来使仅仅一小部分陆军机动化,更别说机械化了。事实上,在20世纪30年代末,重整军备的宏大计划几乎使国家濒临破产,迫使希特勒在1939年袭击波兰,冒险发起一场大规模战争。但无论技术和装备的混合多么不彻底,德国国防军还是带着一种现代理念参加了1939年的战争,这一理念使国防军的军官们有了准备,要打一场调兵遣将、权力下放、开拓利用之战。
表面上,英国军队几乎毫无现代化可言,因为为下一次战争而建立地面部队在政治和工业方面都存在不少障碍。首先,政客和选民都一心一意地反对为了在欧洲大陆进行作战而训练一支军队的主张。一股反战的文学浪潮强化了公众因一战所带来的牺牲而引起的痛苦幻灭。结果,直到1939年2月,英国政府一直拒绝让军队发挥除巡视英国殖民地以外的任何作用。
就连巴兹尔·利德尔·哈特这样的军事改革家也一腔热情地支持这一战略政策,因而很难看出,在一种把主要精力放在保护殖民地上的防御政策下,经过改革的坦克部队有何用武之地。
P18-20
随着1919年来之不易的和平的出现,两个大陆的军队都开始在一种不安定的气氛中为下一次战争做准备。对德国来说,失败的原因不是国家战略存在缺陷,而是“暗箭伤人”的传说,这一传说在由魏玛共和国所倡导的一场大规模的假情报运动中得到了官方和非官方的支持。这一运动认为,在1918年11月以前的战场上,德国军队坚不可摧,战无不胜,直到犹太人和共产党或希特勒所说的“11月罪恶”将国家带上了末路。据说,由于军队后方和大后方爆发的革命不再为前线提供必需的道义上和物质上的支持,从而导致了失败。德国军官渐渐相信,纳粹政党将保证后方的无条件支持,想来这是上次大战中前线战士所缺少的。
但在普通的德国市民和官员接受这些歪曲的军事历史的同时,德国陆军则在实事求是地检查1918年战场的革命特性,从而为欧洲埋下了巨大的危险。两种因素有助于这种分析。首先是胜利国要求魏玛共和国将其军队总数减少到10万人,其中军官人数不超过 5000人。第二种因素是任命汉斯·冯·泽克特将军监管裁军事宜。在缩减军官人数时,泽克特从参谋部中挑出人选组成新的领导层,毫不理会其他候选人,如战争英雄和贵族。其结果是强调了对包括军事历史在内的军事专业的认真学习,强调了不同级别的指挥官之间的谦虚交流,从而保证新的军官队伍不会再犯上次大战的错误。参谋部军官一直是形成1917年和 1918年革命性战术思想的中心环节,新的德国军官队伍以一种1914年以前所没有的方式接受了参谋部的价值观。因此,至1939年,在充分研究次世界大战的基础上,德国人已形成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有效战术和行动思想。
军事史上的一个极大奥秘是,军事组织通过研究前次战争来做准备,而那正是他们发挥不佳的原因所在。事实上,泽克特成立了不少于57个不同的委员会来研究那次战争。正如他所强调的,“有必要趁战场印象仍然鲜活、大多数有经验的军官仍然处在领导岗位时,使战争经验广为人知,并总结这些经验。
”1923年,那些委员会出版了版《领导层与联合兵种作战》。1933年的版本——《兵团指挥官》,由维尔纳·冯·弗里奇将军和路德维希·贝克将军(他不久成为陆军司令和参谋长)所著,该书为即将到来的战争提供了教诲。一个军事组织的“学说”详细说明了决定着该组织如何作战的思想框架。到1933年,德国人提出了一种有关联合兵种的军事学说,它充分考虑到了上次战争的经验教训。
德国人对待战争的基本态度是,在战场上,领导层的上上下下都要拒绝等级观念。《兵团指挥官》毫不含糊地说道:“战争局势变幻无穷。他们时常发生突变,而只有极个别变化是从一开始便能清楚地加以辨别的。难以预料的因素经常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敌方的意愿与我方的意愿截然对立。摩擦与错误司空见惯。”德国人对联合兵种的新态度强调出其不意、准确判断、迅速敏捷和利用敌人的暂时弱点。
因此,在20世纪30年代,德国军官远在得到批坦克之前,便已了解了机动战、装甲战争的各项原则。弗里奇和贝克是坦克部队的关键缔造者。1935年,贝克领导一个参谋部研究如何使用一个坦克师,到第二年,这个参谋部则在检验一支坦克部队的潜能。
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年月里,尽管德国人从英国装甲实验中获益良多,但坦克的革新者们强调,坦克部队所必须拥有的不只是装甲,它们必须是由摩托化步兵、炮兵、工程兵和信号部队构成的完整部队。更重要的是,如果想迅速利用敌人的弱点,装甲师就必须在一支联合兵种队伍之中行动。因此,由于仅仅扩大了德国赖以作战的基本原则,新型坦克师代表着一种进化的发展,而非革命性发展。坦克部队仍牢牢处于陆军的整体战术框架之中。
然而,大量德国陆军仍然是步兵,这与1918年并无差别。这种保守主义的做法有几个源头。首先,领导层不能冒险将自己全部的有限资源都投入一种新的、未经检验的战争形式中。德国既没有工业基础,也没有原油储备来使仅仅一小部分陆军机动化,更别说机械化了。事实上,在20世纪30年代末,重整军备的宏大计划几乎使国家濒临破产,迫使希特勒在1939年袭击波兰,冒险发起一场大规模战争。但无论技术和装备的混合多么不彻底,德国国防军还是带着一种现代理念参加了1939年的战争,这一理念使国防军的军官们有了准备,要打一场调兵遣将、权力下放、开拓利用之战。
表面上,英国军队几乎毫无现代化可言,因为为下一次战争而建立地面部队在政治和工业方面都存在不少障碍。首先,政客和选民都一心一意地反对为了在欧洲大陆进行作战而训练一支军队的主张。一股反战的文学浪潮强化了公众因一战所带来的牺牲而引起的痛苦幻灭。结果,直到1939年2月,英国政府一直拒绝让军队发挥除巡视英国殖民地以外的任何作用。
就连巴兹尔·利德尔·哈特这样的军事改革家也一腔热情地支持这一战略政策,因而很难看出,在一种把主要精力放在保护殖民地上的防御政策下,经过改革的坦克部队有何用武之地。
P18-20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