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7545890
唐朝,一个让后人自豪的朝代,给后人留下了灿烂的文化遗产和大国印记。它是如何在*时刻走向了衰弱,又是在什么情况下走向了灭亡?唐末到底发生了什么?带着回鹘血统的李家对于唐朝,忠心耿耿,连自己名字中都带着“忠”字;后来,为了复兴大唐,赴汤蹈火、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谁知在终于建立了后唐的时候,却没有真正地总结历史的胜败之过,*终在十几年后,后唐彻底灭亡。唐太宗告诫自己:“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衰,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他不知道自己的子孙后代没有做到,*终断送了伟大的唐朝。
章 传位意外
第二章 半个读书人黄巢
第三章 变化在一念之间
第四章 沙陀人李克用
第五章 巨型磨肉机
第六章 打压
第七章 相貌非常
第八章 昭宗秋天有大祸
第九章 朱家人当皇帝了
第十章 愤恨而终
第十一章 新任晋王
第十二章 三方大战
第十三章 血溅寝宫
第十四章 朱家乱了
第十五章 黄河边的鏖战
第十六章 传国宝重现
第十七章 千年之前的闪电战
第十八章 终于进了大梁
第十九章 带头作用
中国历史上繁荣、强盛的唐朝到底是怎么灭亡的?
唐朝灭亡前后的数十年间哪些人在历史的舞台上发挥着作用?
是谁忠心不改一心要恢复唐朝天下?
古人相信天象,天象与人间大事真的会对应吗?
历史会重复吗?
历史真的是象有些人所说的“惊人的相似”?
难道真的难以避开“盛极必衰”的循环圈子?
后人从历史能吸取哪些经验教训?
公元859年,大中十三年九月,这是唐朝第16位皇帝宣宗在位的后一年,后一个月,后的时光。
此时的长安依然壮丽、繁华,坊市中依然熙熙攘攘,热热闹闹。外面喧嚣的声音越不皇宫高大的宫墙。皇宫中是安静的,安静中又似乎透着几分冷清、凄慌。在这安静之下,宣宗的大限即将到来,这一点宣宗本人是清楚的。
几个大臣急急忙忙走进了皇帝寝殿。九月的太阳把温暖撒满大地,几缕阳光透过寝殿的户栏分散到殿内的金砖上。殿外暖意融融,殿内却弥漫着清冷、慌张的气氛,刚进来的那几个人围簇在御床前,紧张又夹杂着哀伤地看着躺在床上的那个人,当朝皇帝——唐宣宗。唐宣宗原名李怡,后改为李忱,时年虚齿五十。做了十二年皇帝之后,宣宗走到了人生的后阶段。皇帝即将驾崩,太子之位却没有明确,这是在场的人们所为着急的事情。
宣宗也知道这个时候必须立即确定太子之位了,在还清醒的时候,召来了枢密使王归长、马公儒和宣徽南院使王居方几人,接受遗诏。宣宗平日对三子李滋为中意,此时要他们拥立三子继承帝位,眼看大事毕,宣宗带着些许壮志未酬,未能完全恢复大唐风采的遗憾而终了。三子后成为皇帝了吗?眼看似乎就要为现实,但结果往往就在一瞬间改变。
史载,宣宗在政治上比较清明,用法无私,从谏如流,恭谨节俭,爱惜百姓,基本能够使当时的老百姓生活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中。当时经常有一些势力很大的藩镇抗拒朝廷的命令,主动挑起变乱,与朝廷或其他藩镇之间发动战争,但这些战争基本是局部的,从总体上说,整个社会还是相对比较安定,尤其在朝廷和地方势力的对比上,朝廷仍具有一定的实力,而且与宣宗之前的几个皇帝在位时相比,朝廷的实力还有一定程度的上升。局面本是向着好的方向发展的,但这个局面没能继续下去,因为宣宗之后的几个皇帝没有选好,这几个皇帝都过于年轻,自幼长于富贵之中,不知体恤下情,毫无节制、滥用民财、亲小人、远贤臣,不具备掌控全局的能力,很快就把宣宗好不容易开创的局面给迅速消耗掉了。
宣宗在政治上的清明不光表现在对藩镇的处理上,他在位时对各级官员、士大夫们也很尊重。每有大臣上奏章,宣宗都要焚香洗手,然后读之,以示对大臣的重视。凡是言之有理,符合国家利益的,一般来说,宣宗都能接受并加以施行。所谓上行下效,不光下级要尊重上级,上级同样要尊重下级,才有可能使下级努力、勤奋工作。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