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4750448丛书名: 牛津通识读本
《全球经济史》由当代全球经济史学家,英国牛津大学教授罗伯特?C.艾伦所著。艾伦教授以丰富的史料和大量的图表分析了世界经济格局的现状和成因,还在书中特别深入地研究了新中国经济的历史转型。他对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寄予厚望,并断言:“中国将再此成为世界上*的制造业国家,在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和瓦斯科?达伽马完成航海探险之前,中国就是世界*。世界将重新回到起点。”《全球经济史》由社会经济史学家,北大教授萧国亮作序推荐。
国家为什么会有贫富之分?牛津大学教授罗伯特?C.艾伦探究了地理、全球化、技术进步、经济政策和制度之间的交互作用,并揭示出这些因素以何种方式决定了世界的贫富格局。他旁征博引,鉴古知今,借助大量的史料分析了影响经济增长的各大要素,阐释了为什么我们的世界一直处于不均衡之中。
致谢1 巨大的差异2 西方的崛起3 工业革命4 富国之路5 庞大的帝国6 美洲7 非洲8 标准模式与后发工业化9 “大推进”式工业化后记索引英文原文
序言萧国亮 英国牛津大学教授罗伯特?C.艾伦是当今经济史研究中的一位大家,他涉猎的领域十分宽广,思想非常活跃,多有创新之作。如《从农场到工厂:苏联工业革命的再诠释》(2003年),如《近代英国工业革命揭秘:放眼全球的深度透视》(2009年)等,一经出版,读者蜂拥,好评如潮。现在我们面前的这本《全球经济史》是他专门为牛津大学的博雅教学(liberal education)而撰写的通识读物。博雅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知识渊博、举止优雅的通才,所以这本专门为经济史学科以外的人士开阔视野、增进知识、提高素质而编纂的《全球经济史》,是我迄今为止所见到的篇幅最小、涵盖面广,而又雅俗共赏的经济史著作。一言以蔽之,“短小精悍”!这本书可以轻松地在一个宁静的周末下午读完。许多人或许都以为经济 历史,可能就是枯燥 乏味,倘若不想获一个专门的经济学博士头衔,大概鲜有人会去问津经济史的书籍。但是,《全球经济史》这本书将告诉你,这是一个多么大的误解! 2013年,欧美诸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少则三万多美元,多则十万多美元,而非洲的有些国家如刚果民主共和国、中非共和国等则只有三百多美元,与欧美发达国家相差100倍至300倍。我们的邻国朝鲜也只有五百多美元,中国(不含港澳台地区)是6,747美元,处于世界的第81位,可谓是中等收入。《全球经济史》将会告诉你,贫富差距起源于两百多年前的工业革命。两千多年的传统社会里,世界各国的经济状况差距甚小,当时也根本没有经济发展的概念,公元元年到公元1400年,全世界的经济年均增长率仅有0.05%,换言之,经济总量翻番需要1400年,所以在公元1400年之前,没有一个思想家发现了世界经济的增长与发展。15世纪以后,世界经济走上了增长之路,17世纪的荷兰曾是当时世界经济的领头羊,其经济年均增长率达到0.5%,这就是说,荷兰的经济总量每过140年就会翻一番。这样的状况促使亚当?斯密思考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这样的问题。17世纪下半叶,英国爆发了工业革命,英国的经济年均增长率达到2%,如此35年,经济总量就会翻一番。19世纪,后起的工业化国家如美国和德国,其经济年均增长率竟然达到4%左右,17.5年经济总量就要翻一番。而20世纪的东亚诸国如日本,韩国、新加坡和中国,其经济年均增长率破天荒地达到8%至10%,每过七八年经济总量就要翻一番。这就是后起的工业化国家能够超越发达国家的原因所在。至今没有工业化的国家依然沉睡在传统社会里,经济状况当然就与工业化国家出现了天壤之别。而在工业化道路上踯躅的国家,也就与发达国家渐行渐远了。 《全球经济史》还向我们诠释了工业革命起源于英国的原因:工业革命的基本特征是创新,而当时的英国有激励创新和实现创新的社会环境。与“欧洲的自由党人和当代经济学家”不同,罗伯特?C.艾伦并没有将英国的宪政等“奉为典范”。他认为,英国的宪法体系虽然有许多有利于经济增长的特点,但是远远谈不上民主,议会虽然能够限制王权,但是“谁又能压制议会的权力呢”?议会之下的英国政府具有强大的征税能力,所以在重商主义时代,能够将扩张的财政开支用于扩建陆军与海军,陆军的“主要任务是随时待命,镇压反对使用机械或倡导民主的群众集会,确保国内秩序稳定。海军的任务是拓展大英帝国的版图,促进贸易”。他还认为法国对私有财产的过度保护不利于其经济的发展,而英国议会有权剥夺私人财产和颁布私法法例,并无视财产所有人的意愿,实施圈地运动。除了学术界公认的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新教精神、教育发展以及地理环境等因素之外,罗伯特?C.艾伦就是这样独具慧眼地指出了政府的作用和殖民主义的原始积累对英国工业革命的意义。我不反对学生学习经济学原理之类的教科书,但是以为学了“三高”(即高级微观经济学、高级宏观经济学和高级计量经济学)就可以通行天下,以为经济学的理论“放之四海而皆准”,那就大错特错了!读读这本《全球经济史》就会明白所谓的经济学理论距离经济史的实践究竟有多么遥远。比如,在流行的经济学原理或“三高”教科书中很难寻觅德国历史学派创始人李斯特的伟大踪影,因为他从德国和后发国家的民族主义利益出发批评亚当?斯密的理论,尤其是有关自由贸易的理论,提出落后国家要在工业化的道路上赶超,必须实现四个“目标”:一要废除内部关税并改善交通条件,建立全国性的统一市场;二要征收外部关税,保护民族工业;三要成立银行,稳定货币,提供商业贷款;四要建立大众教育体系,加快新技术的引进和发明。在《全球经济史》中,李斯特的上述理论与主张被罗伯特?C.艾伦奉为落后国家发展工业化的圭臬(即所谓的“标准模式”),美国、德国、日本等后起的工业化国家无不推崇李斯特的经济思想,执行李斯特的“标准模式”。对此,《全球经济史》作了较为详尽的叙述。 在解释工业革命和世界各国的工业化进程时,罗伯特?C.艾伦特别强调他的“高工资经济模式”。他认为,英国的殖民地贸易使整个英国(包括工人)获益,由此奠定了英国“高工资经济模式”的基础。高工资促使企业家进行技术创新,他们发明了珍妮纺纱机、水力纺纱机、“骡机”等等,来取代昂贵的劳动力。工业革命就是这样在英国兴起的。落后国家的工业化依然需要发挥“高工资经济模式”对机械化和工业化的刺激。罗伯特?C.艾伦说,像印度这样的人口大国,工资水平低下,使用机器进行生产(资本密集型)无法获利,因而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方式无法被取代。罗伯特?C.艾伦的这个“高工资经济模式”其实对今天的中国来说颇具启发意义。多少经济学家都在哀叹中国“人口红利”的消失,殊不知一方面,只有“人口红利”的消失,才能促进工资水平的提高,而工资水平的提高,才能促进生产过程中自动化的全面实现,才能提升产业结构的水平。另一方面,只有工资水平的提高才能促进大众消费,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生活质量的愿望。《全球经济史》对此的叙述颇详,解释颇精,无须我在这里赘述。 李斯特的“标准模式”在沙皇时代的俄国、明治维新以后的日本,以及拉丁美洲诸国——其实在这里需要补充一句“还有1949年以前的中国”(书里对中华民国时期中国工业化的叙述付之阙如,是一个小小的遗憾)——都不甚成功。这些奉行“标准模式”的国家虽然出现了工业化,但是经济增长的速度没有像美国与德国那样实现了英国速度(2%的年均增长率)的翻番,这样就不可能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根据我的研究,这种情况的持续,就会导致革命、战争与动乱。革命、战争与动乱之后,就出现了罗伯特?C.艾伦所谓的“大推进”式工业化模式。这个“大推进”模式的特点就是利用政府的力量,采取计划的机制,推行重化工业的优先发展,使经济增长速度达到年均增长6%的水平,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苏联1929年开始“大推进”式工业化,9%的年均增长速度保持了24年之久。1954年以后苏联的经济增长速度一再下滑,到苏联解体前夕,其经济增长速度几近为零!我认为这是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日本的“经济奇迹”,大家耳熟能详,限于篇幅在此不能详解。但有一个问题特别需要在此申述。有经济学家喜欢拿日本1991年的房地产和股市泡沫破灭,经济陷入长期低迷作为警示,告诫国人。其实我认为这纯粹是借用“虚舟飘瓦”来危言耸听。罗伯特?C.艾伦说得好!日本经济繁荣的终结,“有更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支撑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各种条件已不复存在”。日本已经填平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鸿沟,“经济增长速度只能和世界技术前沿的拓展速度保持一致——每年增长1%至2%”。“日本经济增长放缓是不可避免的结果。” 《全球经济史》的最后一节是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当然,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中国经济保持了年均9.6%以上的增长速度,是前无古人的奇迹。罗伯特?C.艾伦说,中国经济如果继续保持增长(他认为年均6%就足够了),就必然赶上西方。“中国将再此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家,在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和瓦斯科?达伽马完成航海探险之前,中国就是世界第一。世界将重新回到起点。”这个结论,我相信是能够经受历史考验的。谓予不信,可拭目以待。 总的说来,罗伯特?C.艾伦的这本《全球经济史》篇幅虽然不大,但是对工业革命的发源地欧洲(特别是英国)、南北美洲、亚洲与非洲的经济发展状况都作了简明扼要的描述与阐发。现在,出版的书籍是越来越多了,但是具有阅读价值的好书似乎是越来越少了。罗伯特?C.艾伦的《全球经济史》是一本生动有趣,发人深省的好书,具有阅读价值,可以说老少咸宜,雅俗共赏。 所以,结论是:闲话少说,开卷有益。 是为序。2014年12月18日于北京珑原螺蛳斋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