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大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00086714
一个人的命运,在历史和现实的宏大叙事面前,固然微亮如豆,却也能烛照一个时代一个国家的命运。
民国知识人的命运,实堪为读懂中国的一个群体样本。
——朱学东
本书在众多的民国读物中,跳出了相关当事人口述史的感情和利益纠葛,也不同于一般后世著述“事后诸葛”式的窠臼,从一个记者的角度,带着温情和敬意,搜集各方资料,沉着平缓地叙述复原着故国旧事。没有动人心魄的传奇,没有生离死别的悲壮,通过点点滴滴的小事,透过个体命运叙述的朴实无华的文字,同样让我们能感受到历史的惊涛骇浪与吊诡,以及个人在大时代的无奈与坚守。
序
教育当年
清华风物今安在?
不同的大学,相同的命运
令人怀念的老报馆
家学的消亡
看那一群风流的人物
老南开人的一代风骚
北大110周年校庆的反思
昔日教育家
胡适日记中的学潮
胡适不宽容的一面
梅贻琦的选择
生死皆寂寞的教育思想家
“性”博士的文化气魄
蒋梦麟:联合中的现实考虑
梅贻琦:西南联大的真正掌舵人
司徒雷登:燕京大学的灵魂
负伤的知识人
黄炎培:以教育始,以政治终
此般师生此般情
在学术与气节的跷跷板上
被辜负的爱国心
梁漱溟的骨气和底气
历史的吊诡
费孝通的两个世界
刀割到自己方觉痛
贾植芳:负伤的知识人
赵俪生:一二?九知识分子的歧路
关于季羡林去世的几点思考
广陵散从此绝矣
换个角度读历史
蔡元培为什么能够做成最成功的教育家新解
由燕京大学想到的
“北大是常为新的”新解
西南联大:不是最好的学校
郑天挺“奉调”南开探微
势利的历史
费正清为什么反对李约瑟
出山与在山
出山不比在山清
蒋介石:总统原来是常人
……
读书札记
与前辈谈
后记
清华风物今安在?
历史常常诞生于偶然之间,偶然诞生的历史往往又能对后世产生重大的影响,比如说清华大学。清华大学的诞生众所周知是因为国耻,但无论从什么角度看,作为国耻的八国联军侵华事件与清华大学的诞生均无必然之联系。但是历史的诡吊,偏偏让这两件没有必然联系的事件联系在了一起,个中缘由,恰可用本文的开端作为解释。
《辛丑条约》签订以后,梁诚有一次往见美国国务卿海约翰,谈话中这位美国的国务卿无意说出了“赔款原属过多”,长于涉外的驻美公使当然不会错过良机。于是,梁诚一方面要求美方带头核减赔款数目,一方面又急报中国政府,建议向美交涉要求美方退还多余的款项。如何使美方把落入口袋中的银子再掏出来返还中国,梁公使想必大费心思。及至1907年12月3
15,事情终于有了眉目,美国总统在国会宣布“我国宜实力援助中国厉行教育,使此繁众之国度能渐渐融洽于今世之文化。援助之法,宜将庚子赔款退赠一半,俾中国政府得遣学生来美留学”。
翌年l2月31日美国国务卿路提正式通知其驻华公使柔克义:总统于1908年12月28日的实施法令中指示,赔款之退款从1909年1月1日开始。这一段曲折,便是被老一代清华人称之为“国耻纪念碑”的“游美学务处”的由来。
2003年3月份,我曾到清华校史专家黄延复先生家中与其进行过一番关于梅贻琦校长的对话,那篇对话最初经我整理,由于当时刚刚出道,整理结果殊不尽人意,后来经黄老审阅,黄老不辞劳苦,又经一番加工,几近重新写过,遂使文章文采斐然,亦见黄老治学行文的严谨。那篇文章后来发表在我供职的《中产经新闻》,随后不久,我辞职赋闲在家。其时,黄老以其多年研究清华校史的大著见赠。《图说老清华》即为其中之一。
赋闲在家,除了抓紧时间另觅饭辙,更免不了读书自遣。黄老的几本大著伴我度过大半无聊的时光。《图说老清华》以清华的校史为纲,借图片描绘老清华的轮廓,对于像我这样一个“爱读书不求甚解”的人来说,在读图的过程中遥想清华的故事,自然是最惬意的事。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