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3046725丛书名: 郑成思知识产权文集
前言、书序、书评
一、著作前言
《工业产权国际公约概论·前言》
《知识产权法若干问题·前言》
《知识产权法通论·前言》
《版权国际公约概论·前言》
《信息、新型技术与知识产权·前言》
《国际技术转让法通论·前言》
《计算机、软件与数据的法律保护·前言》
《知识产权法·绪论》(节录)
《著名版权案例评析·前言》
《版权公约、版权保护与版权贸易·前言》
《版权国际惯例·绪论》
《关贸总协定与世界贸易组织中的知识产权协议·译者的话》
《关贸总协定与世界贸易组织中的知识产权——关贸总协定
乌拉圭回合后文件〈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详解·绪论》
《知识产权与国际贸易·前言》
《世界贸易组织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前言》
《版权法(修订本)·前言》 《知识产权论·前言》
《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中的法律问题·前言》
《WTO 知识产权协议逐条讲解·前言》
《知识产权论(修订本)·前言》
《知识产权论(第三版)·续补前言》
《知识产权法(第二版)·说明及前言》
《知识产权法:新世纪初的若干研究重点·前言》
《知识产权:应用法学与基本理论·前言》
二、文丛前言
《知识产权文丛(卷)·前言》
《知识产权文丛(第二卷)·前言》
《知识产权文丛(第三卷)·代前言》
《知识产权文丛(第四卷)·前言》
《知识产权文丛(第 卷)·前言》
《知识产权文丛(第 卷)·前言》
《知识产权文丛(第 卷)·代前言》
《知识产权文丛(第 卷)·前言》
《知识产权文丛(第 卷)·代前言》
《知识产权文丛(第 卷)·代序言》
《知识产权文丛(第 卷)·前言》
三、书 序
《著作权法概要·序言》
《商业秘密的法律保护·序言》
《反不正当竞争法的适用与完善·序言》
《艺术法实用手册·序二》
《法国知识产权法典·序言》
《特别 条款与中美知识产权争端·序言》
《网络时代的知识产权法·序言》
《版权侵权认定·序言》
《与著名商标的法律保护·序言》
《知识产权案件的审理与裁判(中英文对照)·序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新释·序言》
《专利实质条件·序言》
《互联网上的版权保护与限制·序言》
《中国近代版权史·序言》
《美国知识产权法·序言》
《商标的使用与执法·序言》
《商业方法专利·序言》
《网络法律评论(第 卷)·序言》
《企业商标使用与保护·序言》
《创新性智力成果与知识产权·序言》
《专利纠纷案件评析·序言》
《中国专利诉讼·序言二》
《傍名牌现象与反思·序言》
《现代知识产权法学·序言》
《专利权利要求·序言》
《知识产权的基本理念与前沿问题·代序言》
《知识产权视野中的民间文艺保护·代序言》
四、书 评
威廉·R 柯尼什著《知识产权:专利、版权、商标及其他
有关权利》书评
赵维田著《世贸组织(WTO)的法律制度》书评
孟勤国著《物权二元结构论》书评—— 一部有所突破的法
学专著
《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知识产权壁垒》点评
讲座、发言、报刊文章
一、讲座、发言
知识产权法律制度
运用法律手段保障和促进信息网络健康发展
在北京市第三次著作权法研讨会上的发言 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还远远不够——在同济大学的讲演
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和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和制度建
设
二、报刊文章
专利法的实施与专利执法
新技术带来新挑战
加强对商业秘密的法律保护
三类法律“名不符实”
“入世”与立法、司法及法学研究的三个层面问题
研讨知识产权的新领域
检讨我国信息网络安全立法
我们决不能缺少的一种意识——全面的知识产权保护意
识
尽快出台个人信息保护法
权利冲突与外观设计保护
知名品牌终于有了中国制造
创自己的牌子 做市场的主人
保护知识产权还得加把劲
网络著作权保护不容忽视
网络盗版与“利益平衡”
创新者成大业
利益如何平衡
侵权即是获得授权吗——析网上盗版者非法牟利的新托词
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现状如何定位
“数字图书馆”还是数字公司
维权实践对法学研究的理论贡献
似我者死:反思傍名牌
构建法学研究创新体系之我见
创新·保护·运用
给第二类企业一个什么样的风向标 观望的企业将往何处去?
治学经验、杂文、学术论著及术语编纂
一、学术小传、寄语
我的学术小传
我与《知识产权论》
盼年轻人后来居上
对 级研究生讲的几句话
物我两相忘
学习趣谈
读书、学习与研究
在法学系 级研究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二、杂文、书信及其他
谈谈律师的知识面
一泓海水杯中泻
家住钱塘东复东
怒族兄弟的环保意识
给马杰的信
给安青虎的回信
关于《民法基本理论若干问题》一书的推荐信
郑成思—— 本研究知识产权的参考书
三、学术作品目录
四、术语编纂
版权法名词术语的西文中译及简要释义
国际技术转让有关的外文名词、术语汉译及解释
学术索引
导读——有自信不自满
郑老师作为“中国知识产权人”,为我国的知识产权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今天,们在全面梳理老师留下的丰硕学术成果时,面对其等身的著述和平实无华的训导,我们不仅由衷地为老师斐然的学术成就和远见卓识所折服,也为老师的爱国、笃志、勤学、正直和谦和的珍贵品德所感动。
本卷收录了郑成思老师为自己和他人著述所写的前言、序言、书评和一些讲座上的发言稿。通过这些简短的文章,我们可以提纲挈领地了解老师对相关主题的观点、思想发展脉络和研究心得。比如,在1997 年《版权法》修订时,郑老师自述:“的确,今天如果把 1990 年
的这部《版权法》原封不动地再推向市场,据出版社估计,征订数仍不会少,但作者就未免对读者太不负责任了。在这六年里,有我的研究生、同事及热心的读者向我提出的应改正及应完善的论述;有我国的立法、司法实践提供的新素材;有外国法的修改及新国际条约的产
生而提出的新问题;更有因实用技术的发展而扩大的新领域。同时,因为有机会在文学艺术创作源之一的‘民间文学’中作进一步探索,特别是亲临‘集体修改、集体流传’却又始终无书面曲谱的民间音乐的演奏会(如丽江纳西古乐),得到更多的感性认识;有机会在国际
知识产权诸学会的学术讨论中,对文学艺术创作的后继成果有更多的理性认识。这些,也使我感到自己原有的《版权法》一书,确有修订的必要了。”在 1998 年《知识产权论》出版时,针对国际互联网的发展与知识产权制度的关系,郑老师即预言:“网络环境下出现的新问题,将促进知识产权地域性的趋弱和国际化的加强”;确实,我们今天看到,各国关于网络环境下和电子商务中的知识产权保护规则的趋同现象,无不印证了老师的远见。2005 年,郑老师在他后主编的著作《知识产权:应用法学与基本理论》中指出:“如果再有更多企业能像‘海尔’那样,借助知识产权制度开拓市场,而不是总被别人以‘知识产权’为棍子追打,那么中国对世界的贡献,可能会不亚于她作出四大发明的当年。在批判中注重对策研究,在构建基本理论时注重应用研究,对民商法学、经济法学均很重要,对知识产权法学来说,尤其重要”。郑成思老师生前为笔者关于民间文艺的著作作序时,念念不忘呼吁“我
们以现有的由发达国家早已决定好框架的‘国际知识产权’为基础制定知识产权战略时,切切不可忽视了一大部分尚未列入国际知识产权保护框架内的信息财产,因为这一部分恰恰是我国的长项”;老师希望有更多的人参加到关于民间文艺保护的研究中来,摈弃保护就是保
守,就是不许公众使用的那种误解或曲解,甚至将真心维护与光大中华瑰宝者比为禹舜。
作为我国知识产权法学研究领域卓有建树的学者,郑成思老师在治学与做人方面也堪称学人典范。在老师为他人撰写的序言、书评中,除了对专业问题画龙点睛的评述,我们还可以看到老师的端正学风、高尚德行和对同行、后辈努力的肯定与激励。比如,在为李明德教授的著作写序言时,郑老师写道:“无论作为提供部分‘思想’者,还是作为提供极少基础创作的依据者,从版权的角度,都不足以使我成为‘共同作者’或‘共同版权人’而在书上署名。这就是为什么项目上署二人之名、书上只署一人之名。事实上,这是李教授按我的坚决要求去署的。至于其他作了同样程度工作的项目负责人,是不是也只应如此署名,我不过问。我只坚持自己的原则,因为我毕竟是研究版权法的。”在学术风气浮躁的今天,多少“学者”急功近利、随波逐流,重读郑成思老师的这段坚守学术的朴实无华的话,我们能不肃然起敬?在为薛虹博士的论著作序时,我们可以看到郑老师不遗余力提携后辈的殷殷之情:“这次作序,作者虽是我的学生,但在数字技术与网络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其研究水平显然在我之上。不过我却感到欣慰。原因是我看到中国年轻一代学者,在法学领域,已经大有希望”。郑老师对优秀学子的优秀研究成果从来不吝赞赏,他称黄晖博士的著作“读它不像是嚼苦果,却很像是饮清泉。读完之后,确有‘秋寒扫云留碧空’的感觉”;对朱谢群博士将知识产权法哲学与知识产权法经济学相结合的论著,老师则用“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来形容读后感。
本卷也收入了郑成思老师撰写的版权法的和国际技术转让相关名词、术语的西文中译及简要释义。悉心编纂知识产权领域的名词术语,同样反映了老师治学严谨的态度;其中一些名词术语的翻译和释义,更反映出老师对相关内容理解的准确和透彻。比如,与我国现行《著作权法》的“录像”等概念给人带来的疑惑不同,郑老师在 1990 年出版的《版权法》中即已经在术语部分将“AudiovisualWorks”翻译为“视听作品”,走在时代前面近 30 年。
郑成思老师在不同场合多次指出,学习是苦的,但同时学习中又是充满乐趣的,“我只是把读书当成一种乐趣”。老师将他的治学经验简要地总结为“不偷懒、不灰心;有自信、不自满”。笔者迄今仍记得 2003 年入学时老师的教诲:“在博士生学习期间,在可能的情况下,还须进一步拓宽知识面,以免成为‘井蛙博士’。列宁曾要求年轻人‘以人类全部知识丰富自己的头脑’;英国法官丹宁对法学者也提出过类似的要求;历代武林高手中,‘博采众长’者,方才成‘家’。这些,其实都是一个意思。即使在自己专门钻研的窄领域,也只有将有关中外名篇尽量多看,方能避免重复劳动,避免走弯路。
同时,要非常注意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切不可图省事抄袭别人,在自己历史上留下不良记录。这些又都要以‘不偷懒’为前提。”勤奋、扎实、求真、创新是郑老师留给我们的宝贵治学经验,这些经验连同老师对知识产权制度的学术洞见,将一代代地传给后来的知识产权学人。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