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9791301
编辑推荐
本书以简牍资料为基础,综合运用社会学、法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探讨了秦汉奴婢的名称、来源、户籍、法律地位及放免等问题。秦汉奴婢来源较为复杂,主要有破产农民、战争俘虏、罪犯及其家人、自身繁衍的后代等,反映了转型社会的特点。奴婢虽被称为家人,甚至一度作为家庭成员载入户籍,但从法律地位的角度而言,具有“半人半物”性质的奴婢既不是“室人”,也不是“户人”。与同时期的罗马奴隶相比,秦汉奴婢拥有较多权利。从犯罪惩罚比较,其与同时期的庶民甚至贵族阶层犯罪差别不大,也远远轻于后来的隋唐奴婢。秦汉奴婢相对较高的法律地位的形成,与秦汉社会的特点密切相关。秦汉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为社会流动创造了条件,较强的社会流动、较为开放的社会风俗为奴婢法律地位的提高提供了社会环境;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和加强、汉初统治集团出身的平民化、二十等爵制的实行,国家意识形态领域“儒表法里”的特点客观上有利于秦汉奴婢法律地位的提高。
内容简介
秦汉奴婢问题研究是秦汉史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自20世纪30年代开展中国古代社会性质问题的讨论后,该研究就较多地受到当时学术界研究氛围的影响,不少专家学者致力于探讨其数量、从事工作、生活待遇等问题,继而探讨秦汉社会性质。本书从简牍资料出发,按图索骥,系统探讨了秦汉奴婢的名称、来源、*情况、放免及法律地位等问题,同时也对秦汉徒隶、奴隶、户人、室人等具体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创见。
目 录
绪 论
一 学术史回顾和评价
二 选题的缘起及研究方法
章 秦汉奴婢的名称及类别
节 奴婢的定义及与奴隶的区别
一 奴婢与奴隶的定义
二 奴婢与奴隶的区别——兼谈身份
第二节 奴婢的类别与名称
一 秦汉奴婢的分类
二 秦汉奴婢的名称
三 秦汉奴婢与贱民
第二章 秦汉奴婢制度的历史演变——以来源问题为中心
节 先秦奴隶制度的概况
一 先秦奴隶的名称问题
二 先秦奴隶的来源及生活概况
三 先秦奴隶的法律地位简况
四 先秦奴隶制度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第二节 秦汉奴婢的来源——兼与罗马奴隶来源比较
一 秦汉奴婢的来源
二 罗马奴隶的来源
三 秦汉奴婢来源的特征——兼论其数量问题
第三节 秦汉奴婢制度的发展趋势
一 汉末的奴客问题
二 人身依附关系的法典化
第三章 秦汉奴婢与家庭的关系
节 秦汉奴婢的户籍问题
一 “户口”与“法律关系主体”的关系
二 秦汉时期的户口统计
三 秦汉简牍中有关奴婢的户籍问题
第二节 “室人”与奴婢
一 “室”的含义
二 “室”与“家”
三 秦简有关“室”的记载
四 简牍中的“室人”
五 结语
第三节 奴婢与同居
一 里耶秦简中的“户人”
二 汉简中的“户人”
三 走马楼吴简的“户人”
四 “户人”与奴婢
第四章 秦汉奴婢的权利问题
节 法律地位的本质
一 法律关系主体与法律关系客体
二 权利与义务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秦汉奴婢的权利——兼与罗马奴隶比较
一 人身权
二 财产权
三 婚姻权
四 政治权
五 诉讼权
第五章 秦汉奴婢的犯罪问题——兼与秦汉其他群体比较
节 秦汉奴婢的杀人罪
一 奴婢杀(伤)人
二 使奴杀人
三 结论
第二节 秦汉奴婢的盗窃罪
一 奴婢盗主的惩罚
二 有关庶民及他人“盗罪”的规定
三 奴婢盗他人的案例分析
四 秦汉时期盗罪的打击重点
五 结论
第三节 秦汉奴婢的奸罪
一 秦汉奴婢的强奸罪
二 秦汉奴婢的和奸罪
三 秦汉奴婢的“禽兽行”
第四节 秦汉奴婢的逃亡罪
一 奴婢的户籍问题与逃亡
二 秦简中的奴婢逃亡
三 汉简中的奴婢逃亡
四 汉律对与逃亡有关犯罪的惩罚
五 结论
第五节 秦汉奴婢的其他犯罪
第六章 秦汉奴婢法律地位的定位与成因
节 秦汉奴婢法律地位的定位和特点
一 以义务为本位的中国古代法下的秦汉奴婢——与罗马奴隶比较
二 秦汉专制制度下的奴婢——与秦汉平民比较
三 良贱分野的形成及等级制度的严格化——与唐代奴婢比较
第二节 秦汉奴婢法律地位的成因
一 经济原因
二 政治原因
三 思想原因
四 社会文化原因
第七章 秦汉奴婢的放免问题——与罗马奴隶的释免比较
节 政府行为性质的放免
一 皇帝的诏令放免
二 军功或事功放免
三 迁徙放免
第二节 个人行为性质的放免
一 主人放免奴婢
二 奴婢的赎免
第三节 与罗马奴隶的释免比较
一 罗马奴隶的释免
二 罗马奴隶释免制度的评价
三 秦汉奴婢放免与罗马奴隶释免的不同点
主要参考文献
后 记
一 学术史回顾和评价
二 选题的缘起及研究方法
章 秦汉奴婢的名称及类别
节 奴婢的定义及与奴隶的区别
一 奴婢与奴隶的定义
二 奴婢与奴隶的区别——兼谈身份
第二节 奴婢的类别与名称
一 秦汉奴婢的分类
二 秦汉奴婢的名称
三 秦汉奴婢与贱民
第二章 秦汉奴婢制度的历史演变——以来源问题为中心
节 先秦奴隶制度的概况
一 先秦奴隶的名称问题
二 先秦奴隶的来源及生活概况
三 先秦奴隶的法律地位简况
四 先秦奴隶制度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第二节 秦汉奴婢的来源——兼与罗马奴隶来源比较
一 秦汉奴婢的来源
二 罗马奴隶的来源
三 秦汉奴婢来源的特征——兼论其数量问题
第三节 秦汉奴婢制度的发展趋势
一 汉末的奴客问题
二 人身依附关系的法典化
第三章 秦汉奴婢与家庭的关系
节 秦汉奴婢的户籍问题
一 “户口”与“法律关系主体”的关系
二 秦汉时期的户口统计
三 秦汉简牍中有关奴婢的户籍问题
第二节 “室人”与奴婢
一 “室”的含义
二 “室”与“家”
三 秦简有关“室”的记载
四 简牍中的“室人”
五 结语
第三节 奴婢与同居
一 里耶秦简中的“户人”
二 汉简中的“户人”
三 走马楼吴简的“户人”
四 “户人”与奴婢
第四章 秦汉奴婢的权利问题
节 法律地位的本质
一 法律关系主体与法律关系客体
二 权利与义务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秦汉奴婢的权利——兼与罗马奴隶比较
一 人身权
二 财产权
三 婚姻权
四 政治权
五 诉讼权
第五章 秦汉奴婢的犯罪问题——兼与秦汉其他群体比较
节 秦汉奴婢的杀人罪
一 奴婢杀(伤)人
二 使奴杀人
三 结论
第二节 秦汉奴婢的盗窃罪
一 奴婢盗主的惩罚
二 有关庶民及他人“盗罪”的规定
三 奴婢盗他人的案例分析
四 秦汉时期盗罪的打击重点
五 结论
第三节 秦汉奴婢的奸罪
一 秦汉奴婢的强奸罪
二 秦汉奴婢的和奸罪
三 秦汉奴婢的“禽兽行”
第四节 秦汉奴婢的逃亡罪
一 奴婢的户籍问题与逃亡
二 秦简中的奴婢逃亡
三 汉简中的奴婢逃亡
四 汉律对与逃亡有关犯罪的惩罚
五 结论
第五节 秦汉奴婢的其他犯罪
第六章 秦汉奴婢法律地位的定位与成因
节 秦汉奴婢法律地位的定位和特点
一 以义务为本位的中国古代法下的秦汉奴婢——与罗马奴隶比较
二 秦汉专制制度下的奴婢——与秦汉平民比较
三 良贱分野的形成及等级制度的严格化——与唐代奴婢比较
第二节 秦汉奴婢法律地位的成因
一 经济原因
二 政治原因
三 思想原因
四 社会文化原因
第七章 秦汉奴婢的放免问题——与罗马奴隶的释免比较
节 政府行为性质的放免
一 皇帝的诏令放免
二 军功或事功放免
三 迁徙放免
第二节 个人行为性质的放免
一 主人放免奴婢
二 奴婢的赎免
第三节 与罗马奴隶的释免比较
一 罗马奴隶的释免
二 罗马奴隶释免制度的评价
三 秦汉奴婢放免与罗马奴隶释免的不同点
主要参考文献
后 记
前 言
序 言
秦汉奴婢问题研究是秦汉史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自20世纪30年代开展中国古代社会性质问题的讨论后,该研究就较多地受到当时学术界研究氛围的影响,不少专家学者致力于探讨其数量、从事工作、生活待遇等问题,继而探讨秦汉社会性质。作者自2004年开始将秦汉奴婢的法律地位问题作为其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课题,并在毕业后进一步研究,识见趋佳。
奴婢作为秦汉社会的底层群体,传统文献史料记载较少,因此,仅靠传统文献里的资料和论断是不够的。作者从简牍资料出发,按图索骥,系统探讨了秦汉奴婢的名称、来源、户口情况、放免及法律地位等问题,同时也对秦汉徒隶、奴隶、户人、室人等具体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创见。可以说,这本论著既是秦汉奴婢研究的总结,又给秦汉史研究带来了新思考。其特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该书总结了学术界有关秦汉奴婢研究的成果,并系统整理了与秦汉奴婢相关的文献史料和简牍资料。对学术研究而言,我们一方面要重视具有创新精神的新问题、新研究;另一方面也要重视对已有研究成果的总结,从前人研究中找到新思路。在探讨秦汉“隶”含义的变化时,作者既整理了学界已有的先秦及秦汉“隶”的研究成果,同时又在整理简牍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了“隶不是奴隶,而是依附民”的观点。这对于深化秦汉史及中国古代社会性质问题研究不无裨益。因此,该书既做了溯本追源的努力,又有推陈出新的创见。
第二,作者从秦汉奴婢出发,注意到了一些饶有意思的历史细节,例如秦汉“隶”的性质、“徒隶”在整个秦汉时期的性质变化、“室人”的含义变化等,并能通过对简牍、文献史料的分析,提出自己的新观点。传统研究因受到社会性质问题的影响,再加上研究资料的单一性,对某些问题的认识容易落入窠臼。近些年来,随着秦汉简牍资料不断出土,某些历史细节的勾勒成为可能。我们承认,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历史细节有着差异,它们间的区别、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就构成了历史的全貌和变迁。作者既注意到了地域差别,也注意到了秦汉社会作为转型时期的特点,在简牍资料的助力下,重新探讨了一些学术界原来关注不足的问题,给秦汉史的深入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第三,作者在研究秦汉奴婢问题时,其研究视野比较开阔,研究方法比较多元。作者注重综合使用历史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研究方法,多方位进行考察研究。在进行秦汉奴婢研究时,广泛使用比较方法,既有与同时期的秦汉平民、贵族与罗马奴隶的比较,又有与不同时期的先秦奴隶及隋唐奴婢的比较。同时又借助了社会学领域的社会分层、社会流动等概念,清晰地解释了秦汉奴婢法律地位的变化问题。在分析秦汉奴婢法律地位时,作者又引用了法学的权利及权利主客体的概念、犯罪学中犯罪主体与犯罪客体、共同犯罪等概念,用当代的学术概念去解释古代的历史现象,历史情境的构建毫无违和感,真正搭建了历史与现实的桥梁。
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简牍资料不断面世。虽说二重证据法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接近历史真相,但对于简牍资料的辨识和考证也是一件耗时费力的事情,由于作者或多或少受到当今时代的影响,所构建的历史真相可能与历史真实存在差距。而且,虽然秦汉简牍不断出土,但相较于浩如烟海的文献史料而言只是九牛一毛。而已问世的简牍彼此间也有着记录时间及出土地点的差异,无法反映秦汉社会的全貌。因此,在个别问题的探讨中,囿于资料所限,所得出的结论仅据少量的简牍资料而来,难免偏颇。诚如作者所言,某些问题的深入研究,既需要客观层面更多简牍资料的挖掘,又需要主观方面更长时间的努力。
学问之道,贵在日新。我乐观其成,是为序。
宋 杰
2015年10月15日
秦汉奴婢问题研究是秦汉史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自20世纪30年代开展中国古代社会性质问题的讨论后,该研究就较多地受到当时学术界研究氛围的影响,不少专家学者致力于探讨其数量、从事工作、生活待遇等问题,继而探讨秦汉社会性质。作者自2004年开始将秦汉奴婢的法律地位问题作为其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课题,并在毕业后进一步研究,识见趋佳。
奴婢作为秦汉社会的底层群体,传统文献史料记载较少,因此,仅靠传统文献里的资料和论断是不够的。作者从简牍资料出发,按图索骥,系统探讨了秦汉奴婢的名称、来源、户口情况、放免及法律地位等问题,同时也对秦汉徒隶、奴隶、户人、室人等具体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创见。可以说,这本论著既是秦汉奴婢研究的总结,又给秦汉史研究带来了新思考。其特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该书总结了学术界有关秦汉奴婢研究的成果,并系统整理了与秦汉奴婢相关的文献史料和简牍资料。对学术研究而言,我们一方面要重视具有创新精神的新问题、新研究;另一方面也要重视对已有研究成果的总结,从前人研究中找到新思路。在探讨秦汉“隶”含义的变化时,作者既整理了学界已有的先秦及秦汉“隶”的研究成果,同时又在整理简牍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了“隶不是奴隶,而是依附民”的观点。这对于深化秦汉史及中国古代社会性质问题研究不无裨益。因此,该书既做了溯本追源的努力,又有推陈出新的创见。
第二,作者从秦汉奴婢出发,注意到了一些饶有意思的历史细节,例如秦汉“隶”的性质、“徒隶”在整个秦汉时期的性质变化、“室人”的含义变化等,并能通过对简牍、文献史料的分析,提出自己的新观点。传统研究因受到社会性质问题的影响,再加上研究资料的单一性,对某些问题的认识容易落入窠臼。近些年来,随着秦汉简牍资料不断出土,某些历史细节的勾勒成为可能。我们承认,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历史细节有着差异,它们间的区别、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就构成了历史的全貌和变迁。作者既注意到了地域差别,也注意到了秦汉社会作为转型时期的特点,在简牍资料的助力下,重新探讨了一些学术界原来关注不足的问题,给秦汉史的深入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第三,作者在研究秦汉奴婢问题时,其研究视野比较开阔,研究方法比较多元。作者注重综合使用历史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研究方法,多方位进行考察研究。在进行秦汉奴婢研究时,广泛使用比较方法,既有与同时期的秦汉平民、贵族与罗马奴隶的比较,又有与不同时期的先秦奴隶及隋唐奴婢的比较。同时又借助了社会学领域的社会分层、社会流动等概念,清晰地解释了秦汉奴婢法律地位的变化问题。在分析秦汉奴婢法律地位时,作者又引用了法学的权利及权利主客体的概念、犯罪学中犯罪主体与犯罪客体、共同犯罪等概念,用当代的学术概念去解释古代的历史现象,历史情境的构建毫无违和感,真正搭建了历史与现实的桥梁。
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简牍资料不断面世。虽说二重证据法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接近历史真相,但对于简牍资料的辨识和考证也是一件耗时费力的事情,由于作者或多或少受到当今时代的影响,所构建的历史真相可能与历史真实存在差距。而且,虽然秦汉简牍不断出土,但相较于浩如烟海的文献史料而言只是九牛一毛。而已问世的简牍彼此间也有着记录时间及出土地点的差异,无法反映秦汉社会的全貌。因此,在个别问题的探讨中,囿于资料所限,所得出的结论仅据少量的简牍资料而来,难免偏颇。诚如作者所言,某些问题的深入研究,既需要客观层面更多简牍资料的挖掘,又需要主观方面更长时间的努力。
学问之道,贵在日新。我乐观其成,是为序。
宋 杰
2015年10月15日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