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20097324
编辑推荐
解读尘封档案,采访事件亲历者,换个视角看百年历史变迁; 用生动有趣的故事消弭档案在人们心目中的古板陈旧,用100多幅珍贵图片还原历史记忆。
内容简介
本书是“档案时空”系列之《打开:跟着档案去旅行》的第二辑。这第二辑里,我们继续在卷帙浩繁的档案里挖掘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人和事,寻觅在历史尘土掩埋下的形象生活,记录下百年中国发生的传奇故事。我们相信,在宏达的历史叙事背后,有更加生动、真实、鲜活的历史细节,我们希望用档案还原了中国记忆,让读者与历史的温度和细节悄然相遇。
前 言
言 2014年底,《档案时空》系列第一辑《打开:跟着档案去旅行》的出版,得到了广大读者的认同与喜爱。 经过一年多的采访、整理、编辑,《打开:跟着档案去旅行2》(第二辑)终于与读者见面了。我们继续试图用档案里留存的文字、影像,追溯那些年、那些事、那些人。 当我们历经周折寻找到了100多年前的珍贵影像,过去交通闭塞的大凉山和地处岷江上游的茂县等地的风土人情呈现在眼前时,时空重叠,历史与现实影像对比中的沧桑巨变,这一刻令人仿佛触摸到了历史的温度。 让读者在对历史细节的观照中丰富我们民族的集体记忆,是本书特色之一。面对“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书中通过档案的发掘疏理、亲历者的口述记录,使宏大的叙事隐退,历史的细节得以补充,让我们体会到国运、家运、个人命运与时代风云的密切关联。《当年,四川人这样宣传抗日》反映了作为大后方的四川,全民参与、举行声势浩大的抗战宣传活动的情形,普通民众利用漫画、木刻、宣传画等艺术形式,以及独具四川地域特点的宣传方式,如自编自演的抗战金钱板、组建“内江孩子剧团”等,号召广大民众共同起来抗击侵略者,反映出了面对残酷的战争,四川民众没有消沉,反而激发出了不屈不挠的反抗力和创造力。《大轰炸时期的成都生活》从亲历者的口中,描述了四川人面对战争的苦难,从未放弃对生活充满热爱的乐观性格,“抗战快餐”成为逃难的人因地制宜制作的美味;悠闲的茶馆成了宣传抗战场所的不错选择;人民公园旁的“努力餐”则成了抗日的地下联络点……《他刻下了成都人当年的苦日子》通过挖掘梳理,将一位艺术家的时代责任与对人类命运的关怀淋漓彰显。画家张漾兮,一位出生在成都,时年可与巴金齐名的中国文学艺术家。他通过画笔,画下并刻下了当年成都人的一段苦日子。他的两个女儿—在杭州的张芦宛、在成都的张黎前最近十年做了一件事,整理和归纳当年父亲的作品剪报,并郑重地捐献给了四川省档案馆,这些作品得以重现,当年老成都人的世俗风貌越发真实清晰地呈现出来,让尘封的历史有了鲜活的意义。 为时代而歌,传递正能量,是创办《档案时空》专栏的基本定位。信念的力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从来都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最好写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为了建设年轻的共和国,同样年轻的建设者们远离家乡,千里迢迢赴偏远而艰苦的地方开创新事业,他们无私地奉献,就是为了今天美丽的家园打下好家底,历史不能忘记用青春和生命写下奇迹的一代人。艺术、时代、人民相互辉映,彰显了这一主题绵延不绝的现实意义。 档案背后的这一个个的故事,生动与厚重巧妙结合,历史与现实悄然对话,呈现出一幅生生不息的历史画卷。 让档案从档案馆的深闺大院中“走出去”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有助于公众领略到档案文化的魅力,领悟到档案资源与社会和公众之间的融合关系。 “润物细无声”,我们希望通过立足档案资源,以创新的方式,多渠道传播优秀档案文化,为不断提升和引导民众的档案意识,营造全社会保护档案的良好氛围做一点有益的尝试。期待有那么一天,档案馆作为公共文化场所,不仅是历史学者研究的重要宝库,也成为公众休闲方式的一个选择。 最后,祝愿大家在阅读和思考里,分享喜悦与收获。 2016年5月前言 2014年底,《档案时空》系列第一辑《打开:跟着档案去旅行》的出版,得到了广大读者的认同与喜爱。 经过一年多的采访、整理、编辑,《打开:跟着档案去旅行2》(第二辑)终于与读者见面了。我们继续试图用档案里留存的文字、影像,追溯那些年、那些事、那些人。 当我们历经周折寻找到了100多年前的珍贵影像,过去交通闭塞的大凉山和地处岷江上游的茂县等地的风土人情呈现在眼前时,时空重叠,历史与现实影像对比中的沧桑巨变,这一刻令人仿佛触摸到了历史的温度。 让读者在对历史细节的观照中丰富我们民族的集体记忆,是本书特色之一。面对“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书中通过档案的发掘疏理、亲历者的口述记录,使宏大的叙事隐退,历史的细节得以补充,让我们体会到国运、家运、个人命运与时代风云的密切关联。《当年,四川人这样宣传抗日》反映了作为大后方的四川,全民参与、举行声势浩大的抗战宣传活动的情形,普通民众利用漫画、木刻、宣传画等艺术形式,以及独具四川地域特点的宣传方式,如自编自演的抗战金钱板、组建“内江孩子剧团”等,号召广大民众共同起来抗击侵略者,反映出了面对残酷的战争,四川民众没有消沉,反而激发出了不屈不挠的反抗力和创造力。《大轰炸时期的成都生活》从亲历者的口中,描述了四川人面对战争的苦难,从未放弃对生活充满热爱的乐观性格,“抗战快餐”成为逃难的人因地制宜制作的美味;悠闲的茶馆成了宣传抗战场所的不错选择;人民公园旁的“努力餐”则成了抗日的地下联络点……《他刻下了成都人当年的苦日子》通过挖掘梳理,将一位艺术家的时代责任与对人类命运的关怀淋漓彰显。画家张漾兮,一位出生在成都,时年可与巴金齐名的中国文学艺术家。他通过画笔,画下并刻下了当年成都人的一段苦日子。他的两个女儿—在杭州的张芦宛、在成都的张黎前最近十年做了一件事,整理和归纳当年父亲的作品剪报,并郑重地捐献给了四川省档案馆,这些作品得以重现,当年老成都人的世俗风貌越发真实清晰地呈现出来,让尘封的历史有了鲜活的意义。 为时代而歌,传递正能量,是创办《档案时空》专栏的基本定位。信念的力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从来都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最好写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为了建设年轻的共和国,同样年轻的建设者们远离家乡,千里迢迢赴偏远而艰苦的地方开创新事业,他们无私地奉献,就是为了今天美丽的家园打下好家底,历史不能忘记用青春和生命写下奇迹的一代人。艺术、时代、人民相互辉映,彰显了这一主题绵延不绝的现实意义。 档案背后的这一个个的故事,生动与厚重巧妙结合,历史与现实悄然对话,呈现出一幅生生不息的历史画卷。 让档案从档案馆的深闺大院中“走出去”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有助于公众领略到档案文化的魅力,领悟到档案资源与社会和公众之间的融合关系。 “润物细无声”,我们希望通过立足档案资源,以创新的方式,多渠道传播优秀档案文化,为不断提升和引导民众的档案意识,营造全社会保护档案的良好氛围做一点有益的尝试。期待有那么一天,档案馆作为公共文化场所,不仅是历史学者研究的重要宝库,也成为公众休闲方式的一个选择。 最后,祝愿大家在阅读和思考里,分享喜悦与收获。 2016年5月
在线试读
后记 档案守护并服务于我们民族的集体记忆,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四川省各级国家档案馆,其馆藏档案卷帙浩繁、内容丰富,作为信息的权威来源,对于见证历史、唤醒记忆、还原真相、凝聚共识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3年,四川省档案馆与成都商报社联合创办了《成都商报·大周末》栏目《档案时空》专版,按照四川省档案局(馆)党组书记、局(馆)长丁成明提出“办好‘档案时空’,逐渐形成具有四川特色的档案文化品牌”的要求 ,《档案时空》已经连续推出59期68 版。如果说《百家讲坛》是把以前局限于学术圈的知识“翻译”给大众,变成常识,而《档案时空》, 则是把以前局限于学术领域甚至仅仅躺在冰冷档案柜中的历史素材,以故事的形式“转述”给读者,都是在做着有益于铭记历史、传承文明、弘扬民族精神的事。 2014年底,《档案时空》系列第一辑《打开:跟着档案去旅行》出版之后,今年我们又推出了《打开:跟着档案去旅行2》(第二辑),它汇集了2014年9月至2015年11月发表的27 期专版文章,并增加了近百张档案资料图片,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将档案里的那些年、那些事、那些人呈现给读者。 本书在《打开:跟着档案去旅行》编辑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开展工作,由省档案局(馆) 档案保管处、《成都商报·大周末》工作室具体承办,全省各级国家档案馆参与协办。在《档案时空》专版组稿工作中,栏目组通过组织邀请专家学者召开选题策划会,精心确定每期选题。在全省范围内查阅疏理馆藏档案资料,并通过专家学者对档案资料进行解读,查找并采访亲历者、见证者,收集与历史事件相关联的的口述材料等。本书部分文献资料的提供还得到了当地党委、政府和党史、文化部门(单位)等的大力支持。在此,谨向这些单位和个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的编写工作得到了四川省档案局(馆)党组书记、局(馆)长丁成明和成都商报社总编陈海泉的高度重视,丁成明还就相关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给予了悉心指导。本书也得到了省档案局(馆)其他领导和成都商报社编委的大力支持。在编写过程中,省档案局(馆)宣传教育处、省档案编研出版指导委员会办公室等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同时,诚挚感谢四川人民出版社为该书的出版所作的努力。 有人说与历史对话,方知人类文明史的源远流长;与历史对话,方悟生命的长度有限,而宽度无限。《档案时空》一路走来即将迎来三周年,栏目组同志们持续着力,继续着传播历史文化和传承民族记忆的工作,与历史对话,与未来牵手,《档案时空》仍将行走在路上。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