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4150716
编辑推荐
内容简介
本书立足于城市设计视角,以商品性消费活动为切入点,通过深入解析消费社会中城市消费活动的新规律,用“承载
消费活动的消费空间”、“被消费活动渗透而改变的非消费空间”、“作为消费品直接参与消费过程的空间”构建出中观尺度城市消费空间的研究框架,进而因循
“类消费化”、“消费活动系列化”、“空间消费”三条线索,对现代消费影响城市空间演进的基本规律进行了全面、深入的阐述。在此基础上,本书进一步将消费
与城市空间关系的理论研究与城市设计实践运用相结合,提出“消费激活”、“消费和谐”的城市设计理念和方法,对消费语境中城市设计如何把握城市消费空间这
把双刃剑、引导城市形态良性发展进行了探讨。后,本书还针对中国消费社会演进的特殊性,提出了中国城市消费空间的本土化发展策略。
消费活动的消费空间”、“被消费活动渗透而改变的非消费空间”、“作为消费品直接参与消费过程的空间”构建出中观尺度城市消费空间的研究框架,进而因循
“类消费化”、“消费活动系列化”、“空间消费”三条线索,对现代消费影响城市空间演进的基本规律进行了全面、深入的阐述。在此基础上,本书进一步将消费
与城市空间关系的理论研究与城市设计实践运用相结合,提出“消费激活”、“消费和谐”的城市设计理念和方法,对消费语境中城市设计如何把握城市消费空间这
把双刃剑、引导城市形态良性发展进行了探讨。后,本书还针对中国消费社会演进的特殊性,提出了中国城市消费空间的本土化发展策略。
目 录
前言
绪论
1.1 研究的缘起
1.2 消费与城市空间关系的研究动态
1.2.1 西方发达国家的消费与城市空间关系研究
1.2.2 中国的消费与城市空间关系研究
1.2.3 现有研究的不足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对象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消费与城市
2.1 消费
2.1.1 “消费”的基本概念
2.1.2 “消费”的分类
2.1.3 本书研究的“消费”范畴
2.2 现代消费
2.2.1 现代消费的发展——从大众消费到后现代消费
2.2.2 现代消费的内涵不断扩展——经济、社会、文化多重内涵
2.2.3 现代消费的开放性——与非消费要素的相关性不断增强
2.2.4 现代消费的6个典型特征
2.2.5 现代消费的两重性
2.3 消费与城市
2.3.1 消费与城市的本质联系
2.3.2 现代消费对城市形态影响的加剧
2.3.3 小结:现代消费成为影响城市形态的重要因素
消费活动与城市消费空间
3.1 消费活动
3.1.1 什么是“消费活动”
3.1.2 消费活动的层级和分类
3.1.3 对空间的消费活动
3.2 城市消费空间
3.2.1 消费空间
3.2.2 被消费活动渗透、改变的非消费空间
3.3 城市消费空间的演进与发展趋势
3.3.1 城市消费空间演进过程
3.3.2 城市消费空间发展趋势
类消费化推进城市空间交混
4.1 城市空间类消费化
4.1.1 城市空间类消费化的内涵
4.1.2 城市空间类消费化的动因
4.2 类消费化的典型图景——消费向城市单一功能空间渗透
4.2.1 机动性增强和日常生活空间的拓展:城市交通空间类消费化
4.2.2 社区的开放与配套设施市场化:城市居住空间类消费化
4.2.3 工作、生活、游憩空间的复合:城市商务办公空间类消费化
4.2.4 文化的休闲化与美学经济: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类消费化
4.2.5 民主化的权力空间与休闲场所:城市行政办公空间类消费化
4.2.6 类消费化的功能构成、空间结构特征
4.3 城市空间类消费化的深化——类消费化城市混合功能区
4.3.1 “交通枢纽型”类消费化城市混合功能区
4.3.2 “创意生产型”类消费化城市混合功能区
4.3.3 “综合型”类消费化城市混合功能区
4.3.4 类消费化城市混合功能区的发展趋势
4.4 类消费化的形成机制——消费介入、功能交混、空间交融
4.4.1 促进消费活动介入,构建“城市消费目的地”
4.4.2 促进消费、非消费功能交混
4.4.3 促进空间交融
4.5 类消费化提升城市活力
4.5.1 驱动城市经济增长,提升经济活力
4.5.2 孵化城市公共生活,提升社会活力
消费活动系列化推进城市消费空间新组合
5.1 消费活动系列化
5.1.1 消费活动系列化的内涵
5.1.2 消费活动系列化的动因
5.1.3 消费活动系列化的空间实证分析
5.1.4 典型消费活动系列
5.2 消费活动系列化推进城市消费空间组合
5.2.1 起源:美国郊区购物中心
5.2.2 发展:消费活动系列化推进下的城市消费空间组合状态
5.3 消费活动系列化的城市消费空间组合机制
5.3.1 消费空间体系
5.3.2 消费活动基面——城市消费空间组合的基础
5.3.3 以双重角色城市空间为“凝聚纽带”
5.3.4 以联系因子为“集聚核”
5.3.5 以漫游体验交通为“编织线”
5.4 消费活动系列化的典型城市消费空间组合
5.4.1 基于购物休闲系列的城市消费空间组合
5.4.2 基于文化(艺术)休闲系列的城市消费空间组合
5.4.3 基于体育娱乐系列的城市消费空间组合
5.4.4 基于博览度假系列的城市消费空间组合
5.5 消费活动系列的交织与城市消费空间组合的复杂化
5.5.1 消费活动系列的并存、交织和消费活动组的形成
5.5.2 系列交织下城市消费空间组合的复杂化
5.6 消费活动系列化与消费空间组合的发展趋势
5.6.1 消费活动系列的完善与多系列交织
5.6.2 多机制复合作用力下空间组合体系的强化与形态的丰富
5.6.3 城市消费空间集群与城市消费综合体的出现
5.7 城市消费空间新组合促进城市形态有机化
城市空间消费推进城市环境观光化
6.1 城市空间消费
6.1.1 从“空间中的消费”到“空间消费”——城市空间成为消费品
6.1.2 城市空间符号消费——城市空间纳入消费社会的符号消费体系
6.1.3 城市空间消费与空间生产——城市空间纳入社会再生产过程
6.2 城市空间消费品的生产机制——差异性的建构
6.2.1 符号消费品的生产与消费:差异性的生产与消费
6.2.2 城市空间消费品的差异性建构手段
6.2.3 差异性生产的信息传播机制
6.2.4 差异性生产中的短暂易变
6.2.5 差异性生产的原则——强化特色资源
6.3 城市环境观光化
6.3.1 观光化城市环境——基于多重差异性生产的良性空间消费品
6.3.2 城市环境观光化的空间特征
6.3.3 推进城市环境观光化的典型场所
6.4 城市空间消费促进城市宜人发展
城市消费空间与城市设计
7.1 消费语境中的当代城市设计
7.1.1 城市消费空间——影响城市形态演进的“双刃剑”
7.1.2 城市设计的“消费之道”:掌控城市消费空间、优化城市形态
7.2 消费激活的城市设计理念
7.2.1 运用城市设计手段,以消费激活城市空间
7.2.2 消费激活的城市设计手法
7.3 消费和谐的城市设计理念
7.3.1 运用城市设计手段,以消费推进城市和谐
7.3.2 推进“人与自然”消费和谐的城市设计手法
7.3.3 推进“人与人”消费和谐的城市设计手法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观点与结论
8.2 展望——中国当代城市消费空间的本土化之路
8.2.1 向消费社会快速演进的中国将不断出现新的消费空间类型与组合
8.2.2 结合中国特点进一步研究“本土化”城市消费空间发展策略
图表索引
附录
绪论
1.1 研究的缘起
1.2 消费与城市空间关系的研究动态
1.2.1 西方发达国家的消费与城市空间关系研究
1.2.2 中国的消费与城市空间关系研究
1.2.3 现有研究的不足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对象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消费与城市
2.1 消费
2.1.1 “消费”的基本概念
2.1.2 “消费”的分类
2.1.3 本书研究的“消费”范畴
2.2 现代消费
2.2.1 现代消费的发展——从大众消费到后现代消费
2.2.2 现代消费的内涵不断扩展——经济、社会、文化多重内涵
2.2.3 现代消费的开放性——与非消费要素的相关性不断增强
2.2.4 现代消费的6个典型特征
2.2.5 现代消费的两重性
2.3 消费与城市
2.3.1 消费与城市的本质联系
2.3.2 现代消费对城市形态影响的加剧
2.3.3 小结:现代消费成为影响城市形态的重要因素
消费活动与城市消费空间
3.1 消费活动
3.1.1 什么是“消费活动”
3.1.2 消费活动的层级和分类
3.1.3 对空间的消费活动
3.2 城市消费空间
3.2.1 消费空间
3.2.2 被消费活动渗透、改变的非消费空间
3.3 城市消费空间的演进与发展趋势
3.3.1 城市消费空间演进过程
3.3.2 城市消费空间发展趋势
类消费化推进城市空间交混
4.1 城市空间类消费化
4.1.1 城市空间类消费化的内涵
4.1.2 城市空间类消费化的动因
4.2 类消费化的典型图景——消费向城市单一功能空间渗透
4.2.1 机动性增强和日常生活空间的拓展:城市交通空间类消费化
4.2.2 社区的开放与配套设施市场化:城市居住空间类消费化
4.2.3 工作、生活、游憩空间的复合:城市商务办公空间类消费化
4.2.4 文化的休闲化与美学经济: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类消费化
4.2.5 民主化的权力空间与休闲场所:城市行政办公空间类消费化
4.2.6 类消费化的功能构成、空间结构特征
4.3 城市空间类消费化的深化——类消费化城市混合功能区
4.3.1 “交通枢纽型”类消费化城市混合功能区
4.3.2 “创意生产型”类消费化城市混合功能区
4.3.3 “综合型”类消费化城市混合功能区
4.3.4 类消费化城市混合功能区的发展趋势
4.4 类消费化的形成机制——消费介入、功能交混、空间交融
4.4.1 促进消费活动介入,构建“城市消费目的地”
4.4.2 促进消费、非消费功能交混
4.4.3 促进空间交融
4.5 类消费化提升城市活力
4.5.1 驱动城市经济增长,提升经济活力
4.5.2 孵化城市公共生活,提升社会活力
消费活动系列化推进城市消费空间新组合
5.1 消费活动系列化
5.1.1 消费活动系列化的内涵
5.1.2 消费活动系列化的动因
5.1.3 消费活动系列化的空间实证分析
5.1.4 典型消费活动系列
5.2 消费活动系列化推进城市消费空间组合
5.2.1 起源:美国郊区购物中心
5.2.2 发展:消费活动系列化推进下的城市消费空间组合状态
5.3 消费活动系列化的城市消费空间组合机制
5.3.1 消费空间体系
5.3.2 消费活动基面——城市消费空间组合的基础
5.3.3 以双重角色城市空间为“凝聚纽带”
5.3.4 以联系因子为“集聚核”
5.3.5 以漫游体验交通为“编织线”
5.4 消费活动系列化的典型城市消费空间组合
5.4.1 基于购物休闲系列的城市消费空间组合
5.4.2 基于文化(艺术)休闲系列的城市消费空间组合
5.4.3 基于体育娱乐系列的城市消费空间组合
5.4.4 基于博览度假系列的城市消费空间组合
5.5 消费活动系列的交织与城市消费空间组合的复杂化
5.5.1 消费活动系列的并存、交织和消费活动组的形成
5.5.2 系列交织下城市消费空间组合的复杂化
5.6 消费活动系列化与消费空间组合的发展趋势
5.6.1 消费活动系列的完善与多系列交织
5.6.2 多机制复合作用力下空间组合体系的强化与形态的丰富
5.6.3 城市消费空间集群与城市消费综合体的出现
5.7 城市消费空间新组合促进城市形态有机化
城市空间消费推进城市环境观光化
6.1 城市空间消费
6.1.1 从“空间中的消费”到“空间消费”——城市空间成为消费品
6.1.2 城市空间符号消费——城市空间纳入消费社会的符号消费体系
6.1.3 城市空间消费与空间生产——城市空间纳入社会再生产过程
6.2 城市空间消费品的生产机制——差异性的建构
6.2.1 符号消费品的生产与消费:差异性的生产与消费
6.2.2 城市空间消费品的差异性建构手段
6.2.3 差异性生产的信息传播机制
6.2.4 差异性生产中的短暂易变
6.2.5 差异性生产的原则——强化特色资源
6.3 城市环境观光化
6.3.1 观光化城市环境——基于多重差异性生产的良性空间消费品
6.3.2 城市环境观光化的空间特征
6.3.3 推进城市环境观光化的典型场所
6.4 城市空间消费促进城市宜人发展
城市消费空间与城市设计
7.1 消费语境中的当代城市设计
7.1.1 城市消费空间——影响城市形态演进的“双刃剑”
7.1.2 城市设计的“消费之道”:掌控城市消费空间、优化城市形态
7.2 消费激活的城市设计理念
7.2.1 运用城市设计手段,以消费激活城市空间
7.2.2 消费激活的城市设计手法
7.3 消费和谐的城市设计理念
7.3.1 运用城市设计手段,以消费推进城市和谐
7.3.2 推进“人与自然”消费和谐的城市设计手法
7.3.3 推进“人与人”消费和谐的城市设计手法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观点与结论
8.2 展望——中国当代城市消费空间的本土化之路
8.2.1 向消费社会快速演进的中国将不断出现新的消费空间类型与组合
8.2.2 结合中国特点进一步研究“本土化”城市消费空间发展策略
图表索引
附录
在线试读
总序
城市设计是根据城市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技术和美学等发展的需要,建构城市形态与空间环境的设计。城市设计主要对城市的物质要素及其形成的空间进行三维形态整合,创造环境宜人、活力盎然、特色鲜明和社会公正的城市环境。城市设计是创造活动,强调追求个性与遵循共性相结合、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研究相结合。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建设高速发展,为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城市设计愈来愈得到各方面的重视,正在蓬勃发展。1980年代开始引进西方的现代城市设计理论;1990年代是城市设计实践发展期,出现了大量的国际与国内设计师在我国的实践;进入21世纪,开始我国的城市设计总结提高时期,在总结设计实践经验的同时,探索中国城市设计的理论、运作和管理体系。
城市设计是城市规划与工程设计的桥梁,目前我国的城市设计纳入城市规划体系,作为城市规划的补充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现代城市设计作为独立的学科早在1960年代就开始形成,它具有自己的研究对象、领域和知识体系。城市设计是一项实践性极强的学科,每个国家的城市设计都会与自己的城市建设实践密切结合,推进其理论的发展。城市设计的研究对象是城市形态,其理论也必然围绕城市形态展开,包括:理想的城市和城市形态,影响城市形态形成的内在因素,城市形态形成的机制与方法,城市形态的发展趋势等。
研究城市发展的内在因素与城市形态(三维)的关系,是城市设计理论的重要基础,应首先受到重视。城市发展的内在因素包括城市经济、城市政治、城市社会行为、城市文化、城市生态、发展技术和城市美学等,它们都是城市形态形成与变化的深层原因,例如政治因素,权力至上理念与和谐社会理念在市政中心区设计中必然表现出不同的城市形态。城市形态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而形成的,发展因素与形态关系的研究有利于城市设计的形态思考更符合城市发展的规律,避免设计仅以美学因素作为原则的误区,也有利于克服设计中由于内因与外显形态关系的知识缺乏,造成“理论一大套、形态老一套”的弊病。
其次,城市设计的方法也是城市设计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方法包括创作方法和运作方法两方面,作为独立学科必然有自己的特殊方法,特别是创作方法,它既不同于城市规划设计方法,也区别于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的方法。同时,现代城市设计方法区别于传统的设计方法,半个多世纪来,城市建设理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态理念、人性化理念、活力化理念、重视人文理念等相续提出,必然引起城市形态的变化,从而设计方法再也不能墨守成规,必须随着改变。城市设计新方法体系的形成,有利于当前从事设计的规划师和建筑师们能跳出自己的知识背景和习惯的专业方法。
第三,研究新时代城市形态的发展趋势,以及趋势的表现和对城市构成的影响。城市形态的紧凑化、立体化、有机化、绿色化和枢纽化等,都是当代的发展趋势,它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城市的特征。城市交通发展中的TOD理念将改变城市的形态结构,城市地下空间的发展也是新世纪的趋势,它将把城市公共空间引入地下,促进多层化城市活动基面的形成,从而一定程度地改变传统城市设计的领域和方法。城市形态发展趋势研究有利于促进城市的不断前进,避免设计中墨守成规、盲目照搬所谓的“历史模式”。
后,还得研究城市设计的本土化,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的城市设计体系。我国城市设计发展的背景有其特殊性,表现在:(1)土地国有制,为设计提供了相对私有制大得多的权力,能集中、高效、合理地组织城市空间环境;(2)我国当前正处在城市化过程与旧城更新过程同时发生、同时推进城市设计的发展,不同于西方现代城市设计的发展处在已完成城市化过程的历史阶段;(3)政府主导,强有力地推进城市设计运作,有利于城市设计的实施,同时也有利于平衡社会的利益集团,实现社会的公正性。本土化研究既反映在制度、体系方面,也表现在设计创作方面,深入的探索必然会促使城市的特色化发展。
本丛书希望能为当代城市设计的理论研究添砖加瓦,同时考虑到城市设计学科的实践性特征,只有理论与实践互相促进、互相补充才能更好地发展,所以丛书也将实践创作作为主要的组成部分,愿推进城市设计优秀作品的不断涌现。
卢济威
序
消费空间研究是一个新课题,这个题目有创新性。特别是在我国全面进入消费社会、经济结构转向内需拉动的重要时期,消费空间不仅仅是人们解决温饱和休闲娱乐的场所,也涉及城市文化、社会建设和经济增长等多方面的持续发展。
消费空间研究要有一个全局的眼光,从整个城市发展史的角度,搞清楚消费自身的演化发展,以及消费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比如《清明上河图》里,就清楚展现了我国宋代城市中的消费空间面貌。任何一件事物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城市有生长点,发生演变、更新改造和再生,消费空间是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必然也是动态演化的。要对城市进行切片研究,从中观察消费空间与城市及区域空间的相互关系。
消费空间有相对固定的,也有相对灵活和模糊弹性的,在同一个地区和建筑中,消费与非消费可以并存,不同时代的消费空间也可以共生。比如一些城市里的老商业街就是很有价值的,现代城市如何去包容历史上的生活空间形态?不同的消费空间又如何去适应不同城市的发展?这些,都需要我们有一个辩证和历史的观点去分析它,要通过调查研究分析找出规律性的东西,绝不能一概而论。
西方城市和消费空间的发展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参照系。从全球化的视角来看,很多生产和消费的要素都已经全球流动了,比如苹果手机等电子产品都在中国装配制造,我们的超市里也可以买到意大利奶酪。很多全球化的生活消费方式也已经影响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一些是便民利民的消费,也有一些是不必要的浪费,我们要注意到这一点,不能简单照搬。我们国家刚刚进入消费社会初期,大规模工业化和城市化正在高潮阶段,而国外发达国家已经进入后工业时代和消费社会中后期,城市化也已基本完成,这种错位现象是我们要十分重视的。
《城市消费空间》是一篇博士论文,作为一篇建筑和城市设计学科的博士论文,应当说是跨学科的。全书在掌握国内外手消费空间发展资料的基础上,博览有关旁系学科,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对消费空间的基本概念、组合原理和规划设计原则等都做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诸如类消费化、消费活动系列化、空间消费、消费激活和消费和谐等富有创新的观点,这是值得肯定的。
韩晶是我的学生,七年的潜心治学收到了硕果,我为之感到欣慰。青年学者的每一个进步都需要坚定的追求和不懈努力,在学习中开阔视野,在实践中茁壮成长,学无止境!
书将出版,是为序。
齐康
2013年9月5日
城市设计是根据城市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技术和美学等发展的需要,建构城市形态与空间环境的设计。城市设计主要对城市的物质要素及其形成的空间进行三维形态整合,创造环境宜人、活力盎然、特色鲜明和社会公正的城市环境。城市设计是创造活动,强调追求个性与遵循共性相结合、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研究相结合。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建设高速发展,为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城市设计愈来愈得到各方面的重视,正在蓬勃发展。1980年代开始引进西方的现代城市设计理论;1990年代是城市设计实践发展期,出现了大量的国际与国内设计师在我国的实践;进入21世纪,开始我国的城市设计总结提高时期,在总结设计实践经验的同时,探索中国城市设计的理论、运作和管理体系。
城市设计是城市规划与工程设计的桥梁,目前我国的城市设计纳入城市规划体系,作为城市规划的补充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现代城市设计作为独立的学科早在1960年代就开始形成,它具有自己的研究对象、领域和知识体系。城市设计是一项实践性极强的学科,每个国家的城市设计都会与自己的城市建设实践密切结合,推进其理论的发展。城市设计的研究对象是城市形态,其理论也必然围绕城市形态展开,包括:理想的城市和城市形态,影响城市形态形成的内在因素,城市形态形成的机制与方法,城市形态的发展趋势等。
研究城市发展的内在因素与城市形态(三维)的关系,是城市设计理论的重要基础,应首先受到重视。城市发展的内在因素包括城市经济、城市政治、城市社会行为、城市文化、城市生态、发展技术和城市美学等,它们都是城市形态形成与变化的深层原因,例如政治因素,权力至上理念与和谐社会理念在市政中心区设计中必然表现出不同的城市形态。城市形态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而形成的,发展因素与形态关系的研究有利于城市设计的形态思考更符合城市发展的规律,避免设计仅以美学因素作为原则的误区,也有利于克服设计中由于内因与外显形态关系的知识缺乏,造成“理论一大套、形态老一套”的弊病。
其次,城市设计的方法也是城市设计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方法包括创作方法和运作方法两方面,作为独立学科必然有自己的特殊方法,特别是创作方法,它既不同于城市规划设计方法,也区别于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的方法。同时,现代城市设计方法区别于传统的设计方法,半个多世纪来,城市建设理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态理念、人性化理念、活力化理念、重视人文理念等相续提出,必然引起城市形态的变化,从而设计方法再也不能墨守成规,必须随着改变。城市设计新方法体系的形成,有利于当前从事设计的规划师和建筑师们能跳出自己的知识背景和习惯的专业方法。
第三,研究新时代城市形态的发展趋势,以及趋势的表现和对城市构成的影响。城市形态的紧凑化、立体化、有机化、绿色化和枢纽化等,都是当代的发展趋势,它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城市的特征。城市交通发展中的TOD理念将改变城市的形态结构,城市地下空间的发展也是新世纪的趋势,它将把城市公共空间引入地下,促进多层化城市活动基面的形成,从而一定程度地改变传统城市设计的领域和方法。城市形态发展趋势研究有利于促进城市的不断前进,避免设计中墨守成规、盲目照搬所谓的“历史模式”。
后,还得研究城市设计的本土化,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的城市设计体系。我国城市设计发展的背景有其特殊性,表现在:(1)土地国有制,为设计提供了相对私有制大得多的权力,能集中、高效、合理地组织城市空间环境;(2)我国当前正处在城市化过程与旧城更新过程同时发生、同时推进城市设计的发展,不同于西方现代城市设计的发展处在已完成城市化过程的历史阶段;(3)政府主导,强有力地推进城市设计运作,有利于城市设计的实施,同时也有利于平衡社会的利益集团,实现社会的公正性。本土化研究既反映在制度、体系方面,也表现在设计创作方面,深入的探索必然会促使城市的特色化发展。
本丛书希望能为当代城市设计的理论研究添砖加瓦,同时考虑到城市设计学科的实践性特征,只有理论与实践互相促进、互相补充才能更好地发展,所以丛书也将实践创作作为主要的组成部分,愿推进城市设计优秀作品的不断涌现。
卢济威
序
消费空间研究是一个新课题,这个题目有创新性。特别是在我国全面进入消费社会、经济结构转向内需拉动的重要时期,消费空间不仅仅是人们解决温饱和休闲娱乐的场所,也涉及城市文化、社会建设和经济增长等多方面的持续发展。
消费空间研究要有一个全局的眼光,从整个城市发展史的角度,搞清楚消费自身的演化发展,以及消费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比如《清明上河图》里,就清楚展现了我国宋代城市中的消费空间面貌。任何一件事物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城市有生长点,发生演变、更新改造和再生,消费空间是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必然也是动态演化的。要对城市进行切片研究,从中观察消费空间与城市及区域空间的相互关系。
消费空间有相对固定的,也有相对灵活和模糊弹性的,在同一个地区和建筑中,消费与非消费可以并存,不同时代的消费空间也可以共生。比如一些城市里的老商业街就是很有价值的,现代城市如何去包容历史上的生活空间形态?不同的消费空间又如何去适应不同城市的发展?这些,都需要我们有一个辩证和历史的观点去分析它,要通过调查研究分析找出规律性的东西,绝不能一概而论。
西方城市和消费空间的发展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参照系。从全球化的视角来看,很多生产和消费的要素都已经全球流动了,比如苹果手机等电子产品都在中国装配制造,我们的超市里也可以买到意大利奶酪。很多全球化的生活消费方式也已经影响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一些是便民利民的消费,也有一些是不必要的浪费,我们要注意到这一点,不能简单照搬。我们国家刚刚进入消费社会初期,大规模工业化和城市化正在高潮阶段,而国外发达国家已经进入后工业时代和消费社会中后期,城市化也已基本完成,这种错位现象是我们要十分重视的。
《城市消费空间》是一篇博士论文,作为一篇建筑和城市设计学科的博士论文,应当说是跨学科的。全书在掌握国内外手消费空间发展资料的基础上,博览有关旁系学科,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对消费空间的基本概念、组合原理和规划设计原则等都做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诸如类消费化、消费活动系列化、空间消费、消费激活和消费和谐等富有创新的观点,这是值得肯定的。
韩晶是我的学生,七年的潜心治学收到了硕果,我为之感到欣慰。青年学者的每一个进步都需要坚定的追求和不懈努力,在学习中开阔视野,在实践中茁壮成长,学无止境!
书将出版,是为序。
齐康
2013年9月5日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