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00154031
《跨文化对话》旨在推进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从跨文化的视角对社会学、文字学、城市学、哲学等等进行了比较文化研究。辑刊的学术价值较高,基本反映了这一领域的国内外学者前沿成果。本书可以看作是跨文化研究国际交流的一座重要的桥梁。
第37辑分为 “跨文化学方法论专栏”、“中外文学交流史方法论”、 “乡土与家国”、“跨文化研究院专题”、“对话论坛”、“侨易学”、“学术新探”、“文化随笔”、“书评”九个板块。共收入陈越光、金丝燕、王宁、陈力川等中外学者的文章49篇。其中“中外文学交流史方法论”专栏专门分卷讨论了17卷本《中外文学交流史》丛书各卷的研究特色、方法、对比较文学的开拓以及其不足。其他专栏则从跨文化的视角对社会学、文字学、城市学、哲学等等进行了比较文化研究。
目 录
跨文化学方法论专栏
跨文化学在中国:成因与面向
——兼论汤一介对跨文化研究的三个观点(陈越光)
去年的雪到哪里去了?(﹝法﹞金丝燕)
汉字•文言文•章黄学派(王宁)
罗伯-格里耶的文学态度(﹝法﹞陈力川)
巴黎当代城市创新治理三例(﹝法﹞让居易)
传统中国与现代中国 (﹝法﹞陈宣良)
论西方现代艺术的边界 (潘公凯)
中国文化的世界性意义
——以启蒙思想与中国文化关系为视角(张西平)
回忆1980年斯德哥尔摩的巴特崇拜(﹝瑞典﹞贺拉斯•恩道尔)
中外文学交流史方法论
史料、识见与精神魅力
——《中外文学交流史》与《中国-日本卷》读后卮言(王向远)
观念、方法与实践
——以《中外文学交流史•中国-英国卷》为例(季进)
世界视阙 : 以《中外文学交流史•中国-法国卷》为例(袁筱一)
中法文学交流的历史图景和思想结构
——评《中外文学交流史•中国-法国卷》(车 琳)
一支奇葩 :《中外文学交流史•中国-印度卷》(孟昭毅)
一带一路上古老文明的交响与和鸣
——评《中外文学交流史•中国-阿拉伯卷》(林丰民 林哲)
《中外文学交流史•中国-东南亚卷》读后(李瑞腾)
评《中外文学交流史•中国-加拿大卷》(马森)
“古典”的诱惑与贫困
——评《中外文学交流史•中国-希腊、希伯来卷》( 杜心源)
纪念奥维德,开辟中罗人文交流的新天地
——在康斯坦察“奥维德”大学名誉博士授予仪式上的讲话(丁超)
钱林森、周宁主编17卷本《中外文学交流史》出版(闽桂斌)
《中外文学交流史•中国-中东欧卷》出版座谈会纪要(李仲云)
乡土与家国
主持人语:君子之耕(张沛)
梁漱溟的“建国运动”(董成龙)
孝道家国(﹝瑞士﹞杰鲁沙·麦考马克﹝爱尔兰﹞约翰·布莱尔)
贵州民间家神、家庙传统
——以贵州中部平播侯庙为例(犹家仲)
对话论坛
潜学斋访谈录(陈倩 钱林森)
“双喜”:陈美玲访谈录(﹝美﹞尼萨•帕玛尔)
“建造不稳定”:诗之职能(张博 ﹝法﹞伊夫•贝杰莱)
侨易学
二元论本体论与比较哲学方法论(﹝法﹞何重谊)
西哲影响下的中国现代哲学中“度”的产生 (﹝法﹞内善)
学术新探
汉学主义与东方主义关系辨正 (郭明浩)
满大人作家画像 :巴尔扎克1842年前后作品中的中国(﹝法﹞白纯相)
意大利人文主义思想家洛伦佐•瓦拉对德国宗教改革的影响(李婧敬)
中日关系书写的一个扭结点
——从日本郑成功研究知识史认识日本民族主义思潮的演进(寇淑婷)
对郭沫若思想“转向”的再解读
——从浪漫主义与革命文学的内在精神结构联系谈起(於璐)
论钱锺书对意大利审美主义传统的接受(罗新河)
《北京大学学报》研究(罗珊)
文化随笔
主持人语(余斌)
烛光集会亲历记(余斌)
学诗请从正音始(张沛)
书评
中国主体,世界问题
——评乐黛云《跨文化方法论初探》(张锦)
作者简介
去年的雪到哪里去了?(节录)
每天早上,和人间的第一个接触是与思想的朋友握手。诵读几页他们留在文字上的思想。维庸和蒙田最常在。尽管已经在另一个世界度过了几个世纪,他们的手仍然温暖。
与法国诗人维庸的握手,是王佐良先生的善缘。1987年早春,我和力川在巴黎大学城德趣馆住。王佐良先生自英国来,谈到他当年在巴黎买回夏奈尔五号回国送新婚妻子,30年之后才打开的故事,我以杭州敖面招待。先生返回北京,这个故事留下了。6年后,女儿陶陶出生,不想和女儿的生命抢时间,我决定在她的最初一岁间,不写研究文章。可是写作的虫子在心里痒痒的,于是佐良先生夏奈尔五号的故事开始了我的《穿香》。
先生回国,那年圣诞,寄来一张明信片,上面一句 :“Où sont les neiges d’antan?”。法国诗人维庸 (François Villon) 的问:“去年的雪到哪里去了 ?”
这一诗句表述往昔不可追之感。
1995年,乐黛云、汤一介两位先生应法国汉学家施舟人的邀请来讲学。一天,乐先生约我去开会,地点在巴士底狱附近的法国人类进步基金会。会上结识欧洲跨文化学院院长李比雄 (Alain Le Pichon)。他正和基金会合作准备1996年的中欧跨文化论坛。我被借调去作为乐先生的代表帮助协调。历时6个月。论坛由欧盟资助,在澳门举行。乐先生特别在电话中嘱咐说有一位北京代表,杭州人,叫陈月光,另一位在杭州,叫黄巧灵,要作为重要参会人士邀请。于是,我准备了邀请信,快件寄出。那时没有电邮,或传真或邮局。次年2月,经过艰苦的努力,论坛按时在澳门召开。开幕那天早上,在早餐厅,众人中有一位年轻人引起我注意:温而文雅,眉宇间透着沉着和敏锐。我过去问是否为与会人士。他微笑,答曰:
"是,陈越光"。我吃了一惊:"你,是……男?"
"穿越的越,非月光也。你的邀请信称我月光女士!"
道歉是自然的。中午特邀他一起共进午餐。刚坐下,急匆匆进来一位高个子壮大汉。我一抬头?黄巧灵。
"你是金丝燕吧。我差点滞留边境来不了了,你的邀请信写的是黄巧灵女士!"
陈越光听了一乐:"哈哈,原来我不是唯一的受害者啊。还有别的变性啊?"
从此开始随基金会与越光走蓝天之下。我的这一粗心成为日后不时会心的一笑。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