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线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5460605

◆《百家讲坛》主讲人、国学大师曾仕强教授通过自身的经历与感悟,告诉现代的年轻人,什么是孝道。
◆这是古代经典的现代表达,是一本现代人重新认识孝道、理解孝道、普及孝道、恢复孝道的必读书目。曾仕强教授用简单平实的语言、诙谐幽默的风格,对《孝经》抽丝剥茧,梳理出现代家庭结构下,中国人所应恪守的孝道。
◆孝道是中华文化独特的产儿。全世界只有中华民族把孝当作重要的品德修养,并且有一本《孝经》来加以规范。然而到了现代,传统孝道逐渐缺失。针对这一严峻的现实,曾仕强教授把《孝经》放在当下的语境进行重新审视和解读,以期唤醒现代人对于传统孝道的回归,并用自身经历和感悟告诉我们:孝道并不遥远,经典还需传承。
◆精美的图书装帧,高雅的文化内涵,轻松的阅读体验,在心灵的一缕清香中静静品味: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
《孝经》在儒家经典中,是字数*少的一部。其经文部分,只有1778个字。然而早在汉代,《孝经》便已成为经学的入门参考读物。
长期以来,在西方“个人主义”思想的冲击之下,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孝道”逐渐式微,使得很多年轻人只注重个人享受,根本不知孝为何物。针对现代中国“孝道”缺失的问题,曾仕强教授从实际出发,结合现实社会的种种问题展开论述,通过解读《孝经》,用通俗幽默的语言,指出现代人对孝道文化的误解和扭曲,反思现代人行孝时存在的问题,讲述中华文化源于易而成于孝,以及孝合乎自然的道理,将枯燥的经典轻松简明地展现给读者。
曾仕强教授认为,《孝经》所说的道理并没有落伍,所有的疑虑,*好等待用心研读《孝经》之后,再来重新评定。
第一章 中华文化源于易而成于孝
孝道里的中国精神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孝道是为人处世的根本
“道”的三种层次
第二章 孝是一切道德修养的根本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正解
为什么说“孝就是道”
为什么百善孝为先
如何理解孝为德之本
第三章 《孝经》中的“五孝”
孝的五种等级
天子以孝治天下
诸侯施仁政以孝道为基础
卿大夫践行孝道而为表率
士以孝道合理侍奉上级
平民之孝要出于至诚
第四章 孝道在现实中的衰落
现代人太重利造成孝道沦落
孝是亲情,不是利害
二十四孝不合时宜了吗
不孝是最大的罪行
第五章 现代人如何传承孝道
孝道世代传承,人才得以永生
培养孝道,父母要以身作则
父母应活到老,学到老
宽严有度才是优雅的教养
第六章 孝道对我们有什么作用
孝道具有感化作用
孝道可以贯通天地人三才
孝道让人从小养成良好习惯
无所不在的都是孝
第七章 为什么要推行孝道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三个层次
孝道可以把不顺变成顺利
以孝治国,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推广孝道可以使天下太平
至德之人才能感化人民
行孝可唤醒自身明德
尽忠职守可使上下关系融洽
孝道是无限的责任
第八章 我们要如何弘扬孝道
现代人行孝法则:五致、三不
行孝莫待亲不在
孝要无为,孝要合理
移孝作忠方可扬名后世
遵守孝道就会实现仁治
恢复孝道靠媳妇
直言劝阻才是真正的孝道
孝敬父母是仁之本
附录:《孝经》原文及今译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孝经》既不是孔子的著作,也不是曾子的记录;应该是儒家弟子集体整理出来的作品。
在《孝经》第一章《开宗明义章》中,“仲尼居,曾子侍”,“居”和“侍”相对,表示师长和学生之间的伦理关系。既然要讲经说道,那么基本的礼节必须展现。
“先王有至德要道”是孔子对先王的敬重,这也是以身作则,把孝道融入教学。倘若一开口就告诉曾参“你仔细听好,我今日要教你人间至高的品德和重要的实践途径”,那就有失师道,顶多是经师而够不上人师了。
果然,曾子赶紧从座位上站起来,表现出十分的敬意,表示要洗耳恭听,对师长的教诲丝毫不敢怠慢,并且谦恭地说自己不够聪敏,还不知道有这么好的治世良方,恳请老师赐教。如果换一种方式,他仍旧坐在椅子上,懒洋洋地问老师:“这个题目要不要考?”或者说:“我已经听说了,当然知道。”甚至于笑嘻嘻地说:“老师已经说过好多次了,说一些新的吧!”岂不是学生胡闹,而老师啼笑皆非?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孔子直接说出结论,用意在醍醐灌顶。在曾参注意力集中时,先把重要的结论说出来。这不是一般人所说的“灌输知识”,而是使人醒悟或者获得启发的“灌输智慧”。假定曾参一连串提问:这是为什么?有没有实证?能不能举例说明?恐怕有效的教学活动,也将受到严重的破坏。
于是,孔子要曾参回坐,再细加分析。先把重点记住,然后细嚼慢咽。否则把次序颠倒过来,一开始就挑明“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那就违反了《大学》所说的“知所先后”的道理。影响所及,大概曾子后来也写不出“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的经文。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个“先后”在《大学》里面是很重要的。知道什么先什么后,就比较接近道了。所以我们平常讲话时是无所谓对错的,只是合理不合理,只是先后的问题。比如说,我先告诉你,一会儿要吃饭了,所以你现在要少喝些茶,这样你就很容易听进去。假如我倒过来说,你要少喝些茶,你听了就会不服气了,凭什么要我少喝茶呢?重要的话应该先讲,原因应该先摆明。现在人讲话都是因为把次序颠倒了,所以搞得人们都听不进去。然后你反而觉得听你讲话的人不讲理,觉得他态度不好,其实都是你自己造成的。因为你连说话的次序、说话的先后都没有搞清楚。
假如你对别人说,我最近赚了很多钱,那么我敢保证,所有听到你这么讲的人都不会高兴,因为他们觉得你在炫耀,赚了钱还臭显摆。这也导致很多不明就里的人指责中国人,说中国人很差劲,见不得人家比自己好。其实根本没有这回事,这只是一个说话先后次序的问题。你要先说:我中午请大家吃饭,因为我赚了不少钱。那么所有人都会高兴得不得了。大家得到了好处,又怎么会不高兴呢?不会讲话的人,弄不懂事情来龙去脉的人,只怪中国文化不好,而不知道问题到底出在什么地方,这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孝从“事亲”开始。事的意思是侍奉,但是含有实事求是、不马虎、不徒具形式的用意。人一生下来,最先接触的便是父母。伦理开始于家庭,而孝是基础,所以说孝为“德之本”。教育由家庭着手,把孝道实践出来,并且代代相传,成为最基本的教学准则。因此,教化由“孝”开始,成为中华文化的特色。不但举世闻名,而且长久以来产生着重要影响。
长大进入社会,不论从事什么工作,始终抱持为人民服务的热诚。不为非作歹而使父母受辱,最终建立功业,使自己的名声铭刻在人们心中。倘能因此为父母争得荣耀,那就是“以显父母”,才是孝的最终目标。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