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铜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8030854丛书名: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论丛
I
1 导论
1.1 大学德育的迫切要求 (1)
1.2 主要概念的界定 (4)
1.3 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
(11)
1.4 国内外研究概述 (14)
1.5 研究假设与研究思路
(23)
2 立论基础:前提的审视
2.1 人生观的研究方法 (26)
2.2 人生观形成的理论 (35)
2.3 人生观教育的理论 (43)
3 “90后”大学生人生观的调查与统计
3.1 调查工具 (54)
3.2 调查对象 (55)
3.3 调查程序 (56)
3.4 调查结果统计 (56)
4 “90后”大学生人生观的现状、特点和成因
4.1 “90后”大学生人生观的现状
(183)
4.2 “90后”大学生人生观的特点
(208)
4.3 “90后”大学生人生观的成因
(215)
5 “以人为中心”的人生观引导
5.1 引导教育:从主客间性到主体间性 (237)
5.2 认知教育:人生观教学的理性方式 (250)
5.3 爱的教育:人生观教学的情感方式 (256)
6 结语
6.1 主要研究结论 (264)
6.2 创新点和不足 (265)
后 记 (267)
参考文献 (269)
后 记
还记得十多年前的一个下午,作为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的一名硕士生,我到系里听一个题为“理解教育”的讲座,第一次见到了先生真人。先生一副宽厚仁慈的长者模样,声调柔和,侃侃而谈。多年以后的今天,我仍然记得先生略为抬高声调说出的那句话:“教育的目的在本质上是培养人。”先生还讲到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活动,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环境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它们相互影响,缺一不可。讲座散去,我的思想还久久不散,立志要成为先生的学生。第二年,我如愿以偿,成为先生门下弟子,雀跃之情,难以言表。今天,当我的首部著作即将付梓之时,才蓦然意识到,初见先生时听到的那些当时未能深悟的只言片语,今天已是我这本书的主题。所以,我首先要感谢的就是先生——我的导师刘献君教授。
作为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点创建期的博士生,我们是幸运的,因为我们都能同时得到二位导师的指导。记得刘成基书记有一次半开玩笑地说:“我怎么觉得你和洪明老师长得有点像。”虽然明知刘书记是在开玩笑,心里还是忍不住一阵窃喜。因为洪明教授是我们学生心目中的“气质美女”,内外兼修的典范。想不到我三生有幸,同时也被洪明教授收于门下。洪老师从生活到学术,都是楷模。第一次面见导师,洪老师就告诫我:作为女性重要的就是要自强自立。这一箴言陪伴我四年。洪老师教学主张知、情、意结合,既讲透道理,又富于感性。她的每句话,都是我这本书的思想源泉。
感谢我的启蒙老师王健副教授,他亦师亦友,亦庄亦谐,十多年前为我开启学术之门,在我心中播下了为学之愿,并把我送到两位恩师的面前!
感谢欧阳康教授,张传平书记,刘家俊教授,张峰教授,黄长义教授,黄岭俊教授,夏扬教授,成良斌教授,杨一平副教授,蔡孝恒副教授,段春副教授,刘传春副教授,张德鹏副教授,梁红副教授,李军山副教授,杜志章副教授,谭雅丽副教授,阮丽萍副教授,吕洪良副教授,栗志刚副教授,董慧副教授,何强生老师,杨炳祥老师,文红玉老师,白萍老师,韦革老师,尹平老师,王卉老师,李翔老师,郭小安老师,李建国老师,卢涛老师!
感谢教育科学研究院的老师们:张应强教授,余东升教授,周光礼教授,李太平教授,赵炬明教授,陈敏教授,郭卉副教授,张俊超副教授,徐海涛老师。
感谢我的师兄、师姐、同学和本学院的兄弟姐妹们:赵立莹,张俊超,明铭,于杨,任初明,王燕华,张庆辉,谢辉,刘烨,周玉容,肖兴安,宫丽,张冉,吴洪富,房保俊,周进,韩丹,邓先奇,刘玉军,张传萍,张晓东,魏曙光,赵丽娜,刘皓,陈晓云,刘露晓,宋前进,石德华,叶长红,感谢他们对我论文提供的宝贵建议,也感谢他们让我的博士生活多姿多彩!
感谢我的室友们:新闻学院博士生李娟,水电学院博士生左祥,生科院博士生张乐观,数学系博士生吕美英,生科院博士生姜润华,生科院博士生赖小敏,水电学院博士生杨文丽、管理学院博士生吴佳辉、管理学院硕士生杜满清,感谢她们在博士生活期间对我的关心与帮助,感谢她们平时对我论文的督促和学习方法的交流!
感谢本校好友们:计算机学院博士生池莲花,教科院博士生宋燕,计算机学院博士生王建综,社会学系博士生李明,管理学院博士生陈雯,人文学院博士生房芳,管理学院博士生贺宁馨,哲学系博士生胡丹丹,感谢教科院博士生魏立才,社会学系博士生祝丽怜,管理学院博士生赵君,数学学院硕士生史婷婷,计算机学院硕士生王扬,机械学院硕士生赵磊,电子学院硕士生胡乔朋,教科院硕士生魏念宁,能源学院本科生熊炜,感谢他们对我问卷调查、问卷分析和后期的访谈工作提供的帮助!
感谢校际好友们:沈阳大学刘福祥教授,深圳大学王燕华副教授,成都电子科技大学胡哲峰老师,深圳大学田燕等八名硕士生,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生刘莹等朋友们对我论文中的问卷调查部分提供的帮助!
感谢合肥师范大学的何元庆老师,他的论文启发了我,还无私地为我提供了研究工具!感谢西南大学张进辅教授,北师大石林老师、李琼老师,因为他们卓越的问卷编制工作和测试示范,我的研究才得以开始和进行!
感谢家人一直以来对我的支持和鼓励,他们不仅给予我精神和物质上的支持,还对我的写作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并协助我在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回收问卷后的巨量数据输入。家人的关爱是我论文前进的大动力!
感谢为本书提供文献资料的前辈和作者们!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