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9206593
目 录
导 论
一、研究缘起
(一)基于教师研究主题转换的思考
(二)基于师范生培养质量的现实思考
(三)基于师范生教师专业身份形构重要性的思考
(四)基于实习支教研究现状的思考
(五)基于个人经历的反思性追问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价值
(一)能有效地触及到实习支教生教学实践的真正核心
(二)能满足教师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的需要
(三)能为实习支教生提供“发声”的机会
(四)能促进实习支教生的教师职业生涯发展
四、研究限制
(一)研究对象的限制
(二)资料收集时间的限制
(三)研究者的限制
(四)研究结果应用的限制
五、相关概念界定
(一)实习支教生
(二)教师专业身份
(三)叙事研究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关于教师专业身份的研究
(一)理解教师专业身份所面临的挑战
(二)教师专业身份的定义与相关概念解析
(三)实习教师专业身份建构的理论取向
(四)实习教师专业身份建构的相关研究
(五)实习教师专业身份的构成的研究
(六)实习教师专业身份建构的影响因素
(七)实习教师专业身份建构的研究方法
二、关于实习支教的相关研究
(一)对实习支教的广泛认可
(二)看见实习支教的主体———实习支教生
第二章 研究方法
一、教师专业身份研究的方法论选择
(一)研究的“叙事转向”
(二)教师专业身份研究的方法论启示
二、叙事研究:教师专业身份研究的有效方法
(一)叙事研究作为一种研究范式
(二)叙事与教师专业身份
(三)叙事研究之于本研究的适切性
三、研究对象的选择
(一)研究学校的选择
(二)个案对象的选取
四、资料的搜集
(一)研究者的定位
(二)访谈法
(三)观察法
(四)实物搜集法
五、资料分析的方法
(一)本研究对叙说经验的具体分析过程
(二)主题分析法
六、研究效度
七、研究的伦理
(一)自愿原则
(二)尊重个人隐私和保密原则
(三)公正合理原则
(四)公平回报原则
八、研究者的反思
第三章 实习支教生教师专业身份建构的故事
一、丽丽建构教师专业身份的故事
(一)入学动机———自主而无奈的选择
(二)丽丽眼中的老师
(三)实习支教的前奏———完成“政治任务”
(四)实习支教学校中的丽丽
(五)现在和未来的丽丽
(六)丽丽的教师专业身份建构过程
二、雯雯建构教师专业身份的故事
(一)入学动机———比较中的抉择
(二)雯雯眼中的老师
(三)实习支教的前奏———期待与紧张
(四)实习支教学校中的雯雯
(五)现在和未来的雯雯
(六)雯雯的教师专业身份建构过程
三、天天建构教师专业身份的故事
(一)入学动机———强烈的内部动机
(二)准备当老师———在师范学院的天天
(三)实习支教的前奏———蓄势待发与积累经验
(四)实习支教学校中的天天
(五)现在和未来的天天
(六)天天的教师专业身份建构过程
四、蓉蓉建构教师专业身份的故事
(一)入学动机———强烈的内部动机
(二)蓉蓉眼中的老师———求学经历和角色典范
(三)实习支教的前奏———紧张与不安
(四)实习支教学校中的蓉蓉
(五)现在和未来的蓉蓉
(六)蓉蓉的教师专业身份建构过程
五、燕燕教师专业身份建构的故事
(一)燕燕的入学动机———无奈的选择
(二)燕燕眼中的老师
(三)免费师范生的困惑
(四)实习支教的前奏———“难能可贵的学习机会”
(五)实习支教学校中的燕燕
(六)现在和未来的燕燕
(七)燕燕的教师专业身份建构过程
六、跨越实习支教生个体叙说的主题分析
(一)前身份
(二)话语实践:教师专业身份的社会建构
(三)教学经验的反思
(四)关键时刻和转折点
(五)师生关系
(六)教学中的情感投入
(七)自我概念
(八)建构教师知识
(九)教学具身性
第四章 叙说之后的看见
一、实习支教生叙说中的教师专业身份的内涵
(一)职业动机:为何成为一个老师?
(二)自我意象:“我”是一个怎样的老师?
(三)何以为师:建构教师专业身份的具体行动
(四)自我参照:教师专业身份是一种排除/纳入的系统
(五)未来展望:寻找意义,追寻自我
二、影响实习支教生教师专业身份建构过程的主要因素
(一)个人因素
(二)社会因素
三、实习支教生教师专业身份建构过程
(一)前构
(二)形构
(三)再构
四、实习支教生教师专业身份建构过程的特征
(一)阶段性
(二)能动性
(三)动态性
(四)差异性
第五章 研究结论、建议与反思
一、研究结论
(一)实习支教生从自我出发建构教师专业身份
(二)实习支教为师范生建构教师专业身份提供了机会
(三)反思在实习支教生建构教师专业身份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教师知识是实习支教生教师专业身份建构的核心
(五)实习支教生教师专业身份建构过程与专业发展阶段相契合
(六)实习支教生在叙说中建构教师专业身份
二、建议
(一)对师范院校的建议
(二)对实习支教学校的建议
(三)对实习支教生的建议
(四)对教育行政部门的建议
三、研究反思
参考文献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