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6827657
《正能力十书》套装是撷取古人经典著作的智慧精华,加以翻译,附以古今中外案例,予以评述,在轻松的阅读中掌握成功的密钥。
打开该书,您会轻轻松松地丰富国学知识,提升内在管理气质;
合上该书,您会感受到古人伟大的管理智慧,人生经验,犹如醍醐灌顶般通彻明亮。
修省卷
/
001
执念卷 第二 /
023
清心卷 第三 /
043
欣戚卷 第四 /
067
明世卷 第五 /
083
沉浮卷 第六 /
109
进退卷 第七 /
131
藏拙卷 第八 /
157
应酬卷 第九 /
179
评议卷 第十 /
211
问道卷 第十一 /
227
闲适卷 第十二 /
249
修省卷
原文
宁耐,是思事法。安详,是处事法。谦退,是保身法。涵容,是处人法。置富贵、贫贱、死生、常变于度外,是养心法。(《呻吟语》)
译文
安宁而具有耐心,是思虑事情的好方法。从容稳重,是处理事情的好方法。谦虚退让,是保全身家性命的好方法。有涵养能宽容,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好方法。把那些财富权贵、贫穷卑贱、生存死亡、变幻无常等置之度外,是修身养性的好方法。
解读
想要与人相处甚得,把事情办得顺利,修养身性,这些都需要有智慧。在思考事情的时候,如果保持心里宁静安舒,而且还要有耐性,才会把事情前前后后的过程细节考虑得清清楚楚,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也就不会出现多大的问题。遇到事情的时候,要安下心来,沉着冷静,各方面都照应得当,也就不会出现什么疏漏和失误了。
“满招损,谦受益。”
你越谦虚,别人就会前来指教你,也就不会攻击你了;你凡事越退让,不与人竞争,自然也就保全了自己的生命。因为人们在争名夺利的时候往往会想方设法或者不惜牺牲他人的利益。我们在适当的时候懂得谦虚退让,也就不会给他人构成危胁,从而成为别人攻击的靶子。
如果你能够用博大的心胸去包容别人,不事事挑剔、吹毛求疵,那么人们就会觉得跟你相处非常融洽,自然也就不会有什么隔阂了。
不管是保持心里的宁静、安详,还是遇事谦退包容,这都只是一种方法,关键的还是要调整自己的心态。这就需要我们把那些财富权贵、生死苦乐统统抛诸脑后,不再给心灵造成负担,让心理上平衡一些,生活便会过得自在一些。
案例
郭子仪智退鱼朝恩敌意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为名利所累,争名夺利的目标冲昏了他们的头脑,做出种种伤害别人利益的行径,当然,终伤害的,还有他们自身。但是还有一些人,他们位高权重,在生活中却能左右逢源,为万众所敬仰。
唐朝郭子仪曾率军在安史之乱中收复长安,被封代国公;吐蕃、回纥入侵,郭子仪再度收复长安,晚年被尊为“尚父”。尽管如此,由于古代功臣的功劳大到没法再讨到赏赐的时候就要被陷害,功勋卓著的郭子仪也曾有过“功高不赏”的忧惧。
中贵人鱼朝恩嫉妒郭子仪的功劳,就派强盗到华州掘了他先人的坟墓。
郭子仪的副将等人想要追捕鱼朝恩的同伙。可郭子仪上朝时却只是号哭着自我责备,趁机对皇帝说:“我率领军队,出外征战,动不动就要经过一年的时间。杀害人家的兄弟,杀害人家的父母太多了!那些有着节操的义士,在心里对我怀恨的人是很多的。现在构成了罪过,我应当承担这罪过。但我是为国家尽力的,即使死掉也不后悔。”此语一出,朝廷内外一致感觉郭子仪高深莫测。
鱼朝恩又约郭子仪到他建造的章敬寺游览,元载派人告诉郭子仪鱼朝恩将做不利于他的事。部下请求在衣服中穿上铠甲一起去,郭子仪不同意,只带十几个家僮前往。鱼朝恩说:“为什么车马随从那么少?”郭子仪将他所听到的一切如实相告。鱼朝恩很是羞愧,对郭子仪的敌意就此了断。
郭子仪不但自己富贵长寿,而且后代繁衍安泰。八子七婿都是朝廷重要官员,孙子多达数十人。他“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举国上下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声誉。
自古以来,“功高盖主”不知让多少仁人志士身遭不幸,但郭子仪是个例外,他能够做到位高权重却让自身毫发无损、子孙安泰的秘籍,正在于他的为人处世之道,归根结底,在于他平静谦和的心态。在各种竞争尤为激烈的今天,格外值得我们学习。
原文
不动气,事事好。(《呻吟语》)
译文
凡事不要轻易生气,就会事事顺利。
解读
生气不仅身体受到伤害,而且往往会导致失败。诸葛亮为了激怒司马懿出来决战,便送给他一身女人服装。结果司马懿不仅不生气,反而安然接受了下来,并且请送服装的人吃饭,竟然气死了诸葛亮自己。这正好应了一句俗语:“人气我不气,我气中他计。”我们的敌人总是希望我们失败,在战场上他们或许打不倒我们,但他们可以想方设法地让我们生气,如果我们真的动怒,岂不中了敌人的圈套。
因为人一旦生气动怒,神志便不会清楚,处理问题也会偏激,不能认真思考,做起事来也会神不守舍,结果往往会做出错误的判断,自然也就不会有什么好的结果了。人们常说,和气生财,遇事冷静,不温不火,才能诸事顺利。所以我们遇到事情的时候,无论是什么情况下,都必须做到不动气才行!这样不但不会让事情恶化,对身体也大有裨益。
案例
张飞命丧末将之手只因动气
处变不惊是一种修为,可惜,这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古语说“气大伤身”,实际上,气大了有时候伤到的不仅是自己,还会累及自己身边的人。
三国时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彼此之间关系甚笃,当张飞听说二哥关羽被东吴所害,便“旦夕号泣,血湿衣襟”,悲痛之极,发誓为兄长报仇雪恨。为缓解张飞的情绪,将领们以酒劝解,不料酒醉之后的张飞怒气更大。帐上帐下,只要士兵有过失就实行鞭打,致使有的士兵被活活的鞭打而死。刘备知道后,劝张飞要宽容对待手下的士卒,不要鞭打他们,还说这样会引起军中不满,对张飞自己不利。可是这没有引起张飞的重视。
一天,张飞下令,限三日内制办白旗白甲,三军挂孝伐吴。次日,两员末将范疆、张达入帐告诉张飞时间紧促
,请求宽限。
不料张飞大怒,喝道:“我急着想报仇,恨不得明日便到逆贼之境,你们怎么敢违抗我的命令!”于是把两个人各鞭打五十下,并令其第二天一定要全部完备,否则就杀了他们。
范疆私下里和张达说:“今日受了刑责,让我们怎么能够筹办?这个人性暴如火,如果明天置办不齐,你我都会被杀啊!”
张达说:“与其他杀我,不如我杀他!”
范疆说:“只是没有办法走近他。”
张达说:“我们两个如果不应当死,那么他就醉在床上,如果应当死,那
么他就不醉好了。”
这天夜里,张飞又喝得大醉,卧在床上。范、张二人各怀利刀潜入帐中,
杀了张飞之后,取了他的首级逃到了东吴。
无论张飞曾经如何叱咤风云,他的结局都令人叹惜。如果他能够按捺住自己,不动怒,那么就能保持冷静的头脑,自然不会做出过激的决定,手下的士卒就不会有鞭打之苦,他自己也就自然不会命丧黄泉了。在这一连串的假设背后,更为引人深思的是我们自己该如何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每临大事,必有静气”,这值得我们仔细思考、认真学习。
原文
防欲如挽逆水之舟,才歇力便下流;力善如缘无枝之树,才住脚便下坠。是以君子之心无时而不敬畏也。(《呻吟语》)
译文
防止过分的欲望就好像是在拉扯在逆水中行驶的船,才刚刚休息一下船又会往下流去;努力做好事就好像是在攀爬没有枝杈的树木,才刚刚停住脚步便又会往下坠落。所以,品行高尚的人心里无时无刻不觉得谨慎和害怕。
解读
人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欲望,随着社会越来越发达,物质条件的越发优越,人们的欲望也越来越泛滥。人们如果放纵自己的欲望,势必要违背自身的条件或者给他人带来损害,因此随之而来的烦恼也越来越多。
想要防止自己的欲望过分发展其实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因为我们很多人都有一种思想,即要出人头地,要争名夺利,要富贵荣华,要娇妻美妾,要权倾天下。对于这些功名利诱,我们需要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淡泊名利的心,一刻都不能懈怠。
要防止欲望的侵害,好而积极的办法,是积德行善做好事。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帮助了别人,自己的私欲也自然就减少了。然而行善的事情也是不容易的,就像攀爬一棵没有枝杈的树,只要一停下来,人就会往下掉。所以,想要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自己的心灵就要无时无刻不保持警惕,一刻也不能松懈。
案例
和珅的贪欲带来悲剧人生
“人心不足蛇吞象”,欲望这东西是能看出人的本性的,在一个欲望得到满足之后,人如何处理下一个欲望,是适可而止还是得寸进尺,就看人的想法了。
和珅在乾隆朝后期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他自己野心的膨胀以及他与继任者嘉庆皇帝之间的种种龃龉,注定了他的悲剧人生。
和珅贪财,生活奢华,他的三处花园有如皇家园林一般。他也十分好色,妻妾具体有多少连自己都不清楚,其中不乏强夺来的他人之妻、下官选送的美女,还有截留遣返的宫女。仅和府的佣人就有
1000
多人,和府奴才狗仗人势,欺压百姓,敛财纳贿,仅总管刘全被查抄的财产就有
20
万两黄金之多。
和珅虽然享尽了荣华富贵,但仍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臣子,这成了他的心结,每逢深夜,他便穿上龙袍过过当皇帝的瘾。此外,和珅还在冀州选了大片土地为自己建造坟墓,建有殿、阁、楼房
219
间,称为“和陵”,想与皇帝比试一下气派。
和珅权倾朝野,乾隆皇帝去世后,被嘉庆皇帝赐死。位高权重,必然带来依附者甚众;利欲熏心,必然导致行为的无所顾忌。如此,外界的制约因素大大削弱,而自身野心却不断膨胀,终,在私欲的驱动下,
“清官”
和珅自然而然地完成了向“贪官”的转化。其实,在“政以贿成”的封建政治制度下,和珅即使成了“贪官”,也并不必然会有身败名裂的下场。问题还是他太“顺”了,太过张狂了,他只知“进”而不知“退”,连“一朝天子一朝臣”这种起码的道理也不懂,这才会有他后悲惨的下场。
知足常乐是古训,做不到知足就不能常乐,从这个角度讲,和珅的悲剧结局是在意料之中的。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似乎尤为发人深省。
原文
人之过误宜恕,而在己则不可恕;己之困辱宜忍,而在人则不可忍。(《菜根谭》)
译文
对于别人的过失和错误应该多加宽恕,而自己有过失错误却不可以宽恕;自己遇到困境或屈辱应该尽量忍受,可是别人受到困境或屈辱就要设法替他消解。
解读
律己宜严,待人宜宽,是一种待人之道。我们“律己宜严”是因为每个人身上都有惰性,我们常常给自己寻找借口,而放弃一些正当的想法、计划或原则。如果不善于进行自我控制、做到严于律己,那么我们就很难实现预期发展目标,终可能因此而导致一事无成。待人宜宽,为的则是给人自新的机会。
一般人如果“以圣人望人,以常人自待”,那么这种人在任何事情上都无法跟别人合作。而如果我们能以责人之心责己,就会减少自己很多过失;以恕己之心恕人,就可以维护住良好的人际关系。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推己及人的恕道,是一个人修养品德的根本要诀。
君子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这是宽以待人、严于律己的表现,也是正确的处世之道。
案例
齐桓公不记私仇任用管仲
有句话叫“宰相肚里能撑船”,而身为一国之君,能否容得下、容纳多少一个曾经有仇于自己的人,不仅关乎自身,还关乎百姓,关乎这个国家的发展。
春秋时期,鲍叔牙与管仲曾各事其主,分别协助公子小白和公子纠争夺王位。在双方的交战中,管仲曾用箭射中了公子小白衣带上的钩子,后来小白做了齐国国君,即齐桓公。
齐桓公命鲍叔牙为相国。鲍叔牙推辞说:“我是个庸臣,您给我恩惠,使我免于挨饿受冻,就是对我的赏赐了。如果要治理好国家,则只有管仲能行。
我之所以不如管仲,有五方面:宽容厚道,安抚百姓,我不如他;治理国家,不失权柄,我不如他;属守忠信,组织百姓,我不如他;制定礼仪使四方效法,我不如他;执枪鼓立于军门,指挥作战,使百姓个个勇敢,我不如他。”
齐桓公说:“可是管仲曾经射中我的带钩,使我差点丧命。”
鲍叔牙说:“那是为他的主子效力啊。您如果能宽恕他,让他回来,他也会一样效忠于您的。”
齐桓公采纳了鲍叔牙的建议,放下私仇,还亲自到郊外迎接管仲,并拜管仲为相。
管仲协助齐桓公在经济、政治、军事方面进行改革。数年之间,齐国转弱为强,成为春秋前期中原经济发达的强国。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齐桓公正是以宽广的胸襟,不计前嫌,包容了管仲,才有了齐国的发展强大。在我们的生活中,大到国家之间,小到你我,都应该有这样一种气量,放别人一条生路,给自己留一条后路,用宽容的心去包容别人的过失,“得饶人处且饶人”是善举,更是美德。
原文
宁为小人所忌毁,毋为小人所媚悦;宁为君子所责备,毋为君子所包容。(《菜根谭》)
译文
做人做事宁可被小人猜忌毁谤,也不要被小人的甜言蜜语迷惑;做人做事宁可被君子责难训斥,也不要被宽宏雅量包容。
解读
小人所称道的,并不见得就是什么好事,被小人诋毁的,也不见得就是什么坏事,因为小人津津乐道的常常是丑言恶行,他们诋毁攻击的也常常是美言善行。与此相反,君子都有一颗包容之心,君子的态度可以作为一面镜子,如果受到君子的斥责,那么自己还是一个有希望的人。如果有了过失,受君子宽恕而不加责备,那么自己有可能不自知而失去了向善的机会。生活中,被小人嫌忌或诽谤,于个人并没有丝毫的损失。如果为小人所喜悦而自以为得意,那就难免被人家认为是与小人臭味相投了。甜言蜜语对你的人往往有所求,来说是非的人必定都怀着一颗是非心,只有诚心交流情感,直率说出你不足的才是正人君子。
做人应该有高尚的气节,即使才能有天赋的大小,但节操却没有天生的高低。我们要有明确的是非观,锤炼自己的善恶观念。如果自己的心中没有标准,做人就不会有原则,没有原则,就喜欢关心别人对自己的评论,关心别人说自己些什么,那么人生还有什么意义。
案例
唐玄宗任李林甫为相导致政治衰败
虽然每个人都喜欢那些夸奖自己的话,但是那些真正有利于自己的并不是这些,而是那些指出自己不足的话。唐太宗曾以魏徵为鉴的故事被传为美谈,随着唐朝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强盛,他的后代唐玄宗又是怎么做的呢?
李林甫原为吏部侍郎,奸佞狡诈,与众宦官、妃嫔交情深厚,所以对皇帝的一切了如指掌。因此他每次都能顺着皇帝心意奏旨,获得唐玄宗赏识,唐玄宗有意任用李林甫为相。
对此,时任宰相张九龄极力反对,他进谏说:“宰相关系国家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异日为庙社之忧。”又认为应按军法处置不听指挥打败仗的安禄山,而且还对唐玄宗说安禄山“貌有反相,不杀必为后患”。可惜唐玄宗不仅听不进张九龄的意见,还听信谗言,免去张九龄的宰相职务。
李林甫一当上宰相,件事就是把唐玄宗与百官隔绝,不许大家在玄宗面前进谏。一次,他把谏官召集起来,公开宣布说:“现在皇上圣明,做臣下的只要按皇上意旨办事,用不到大家七嘴八舌。你们没看到立仗马(一种在皇宫前作仪仗用的马)吗?它们吃的饲料相当于三品官的待遇,但是哪一匹马要是叫了一声,就被拉出去不用了,后悔也来不及了。”
一个谏官不听,上奏本给唐玄宗提建议。第二天,就被降职到外地去做县令。大家知道这是李林甫的意思,以后谁也不敢向玄宗进谏了。
李林甫为人城府深密,人莫测其际,“好以甘言啖人,而阴中伤之,不露辞色”,当时人们都说他“口有蜜,腹有剑”。
唐玄宗罢免直言不讳的忠臣张九龄,任用口蜜腹剑的奸臣李林甫为相,不仅给自己带来不幸,也给国家和百姓带来苦难。李林甫“凡在相位十九年,养成天下之乱”,唐朝的政治由盛转衰。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真正的朋友,在看到我们优点的同时,也能够指出我们的缺点,这样,我们才能冷静看待自己,改正自身的不足。
原文
受人之恩虽深不报,怨则浅亦报之;闻人之恶虽隐不疑,善则显亦疑之。此刻之极,薄之尤也,宜切戒之。(《菜根谭》)
译文
受到的别人的恩惠虽然很多很大也不设法报答,但是一旦有一点点怨恨就千方百计地想办法报复;听到别人的坏事即使很隐晦也深信不疑,而对于人家的好事就算再明显也心存疑虑。这样的人可以说刻薄到了极点,冷酷得过分,做人千万要谨记戒绝这样的行为。
解读
在生活中,很多人都喜欢打听别人的隐事、坏事,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有的人是出于一种好奇显能的恶习,有的人却是记仇,一种想要报复的心态;有的人受到别人的恩惠,不仅不懂得涌泉相报,反而为了一点小小的怨恨就与人反目成仇。这些人的行为,可以说是冷酷刻薄到了极点,凡事只想着个人的利益,没有一丁点仁义道德的观念。他们的人际关系,一定谈不上“和谐”二字了。
我国传统文化中历来就有“隐恶而扬善”的美德。我们做人更应该如此,要懂得恩怨分明,更应有这样一个思想境界。想要达到这样的一个境界,如果没有长久的磨炼,宽厚的胸怀,良好的道德基础是不行的。所以隐恶扬善不仅是一种品德修养,
一种交际方式,也是人际和谐的一个前提。
案例
两个儿时伙伴见到朱元璋后的不同结局
说话是一门艺术,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说出来有不同的效果,对于别人的坏事,要尽力隐瞒,而对于好事,则要宣扬,所谓“言为心声”,说出来的话代表了内心的善恶,顾及对方的感受,就是对他的尊重,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贫寒,少年时曾给有钱人家干零活,甚至一度还为了果腹而出家为僧。
朱元璋当了皇帝后,有一天,他一个儿时的伙伴来京求见。那人知道朱元璋从小就是一个爱面子的人,于是一进大殿,即大礼下拜,高呼万岁,说:“我主万岁!当年微臣随驾扫荡芦州府,打破罐州城,汤元帅在逃,拿住豆将军,红孩儿当道,多亏菜将军。”朱元璋回想起当年大家饥寒交迫时,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情形,心情很激动,立即重重封赏了这位老朋友。
还有一个伙伴见到朱元璋,喜出望外,心想,不管你现在有多高贵,你都是我小时候的玩伴儿,你的老底儿谁不知道啊,何况我还帮过你呢,便不加思考地说:“老朱,咱哥儿们以前都帮人干活儿。一次,在芦花荡里,咱们把偷来的豆子放在瓦罐里煮,还未熟,大家就抢着吃,把罐子打破了,豆子撒了一地,汤也泼了。你只顾抓地上豆子吃,却连红草叶也送进嘴里,谁料叶子卡在喉咙里,让你很痛苦。幸好我叫你把青菜叶吞下去,才把红草叶带下去……”朱元璋被人揭了老底,颜面无存,龙颜大怒:“给我推出去斩了!”
同样是朱元璋儿时的伙伴,同样是一起到芦花荡偷豆煮豆的经历,同样是说给一国之君的朱元璋,却因为描述的不同而造成不同的结局。因为二人的话带给朱元璋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前者听起来会让人觉得朱元璋威风凛凛,而后者则涉及为人所不齿的偷盗行为,这令朱元璋颜面尽失,前者是“扬善”,后者是“扬恶”,善恶之间,二人的命运由此截然不同。可见,懂得隐瞒别人的错误,也不失为对别人的尊重,而尊重了别人,也会赢得别人的尊重。
原文
举世都是我心。去了这我心,便是四通八达,六合内无一些界限。要去我心,须要时时省察这念头是为天地万物,是为我。(《呻吟语》)
译文
整个世界都是我自己的心灵。去掉了这个我自己的心意,便会四通八达了,上下天地和东西南北四方也就没有任何界线隔阂了。要去掉这个我自己的心意,就必须无时无刻不在反省审察心中生起的念头是为了天地万物,还是只为了我自己!
解读
佛经中有言:“三界唯心”,是说整个世界都是我们自己心灵的反映和表现。人们如果知道了这个道理,也许就不会再贪婪了。因为整个世界都是我的了,我还会再去跟别人争什么呢?可惜的是,人们往往不会这么想。
人们之所以不能让心灵自由自在地畅游,关键问题还是在于私心太重,只想着自己的生死富贵、名利得失,和天地自然处于对立的位置而不能达到和谐统一。如果人们能去掉这个我心,变成大公,时刻在自己的心灵里面省察自己,看看自己的心里是否想着天地万物,那么我们就能走出自己那片狭小的天地,哪里都可以去的,又何处不是我家园,又何必再介怀于名利和富贵呢!
案例
祁黄羊公而忘私举荐仇人解狐
任人唯贤与任人唯亲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用人思路,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羡慕那种“一人升天,仙及鸡犬”的状态,很难有人能够做到举贤荐能,不论公私。然而,历史上却有这样一个人,他真正地做到了任人唯贤,他就是春秋时期晋国大夫祁黄羊。
一次,晋平公问大夫祁黄羊:“南阳县缺个县令,你看派谁去当比较合适呢?”祁黄羊毫不迟疑地回答:“叫解狐去,他为人公正,做那里的县令合适了,一定能够胜任!”
晋平公惊奇地问:“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什么还要推荐他呢!”
祁黄羊笑着说:“您只问我什么人能够胜任,谁合适当南阳的县令,您并没有问我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我和他只是私人的恩怨,并不能掩盖他的才华嘛。”
晋平公就派解狐到南阳县去上任。解狐到任后,果然办了很多好事,赢得百姓的称颂。
后来,晋平公又问祁黄羊:“现在朝廷里缺个法官,你看谁能胜任呢?”
祁黄羊毫不犹豫地说:“祁午能够担任这个职务。”
晋平公又奇怪地问:“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你推荐自己的儿子,难道就不怕别人讲闲话吗?”
祁黄羊说:“您只问我谁可以胜任法官这个职务,并没有问我祁午是不是我的儿子呀!”
晋平公就派了祁午做了法官。祁午上任后,的确能秉公执法,受到人们的好评。
对此,孔子评论说:“祁黄羊说得太好了!他推荐人才完全以才能为标准,不因为是自己的仇人便不推荐;也不因为是自己的儿子,怕人议论,便不推荐。像祁黄羊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公而忘私’啊!”
公而忘私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品德。当我们每个人都能达到这种境界、拥有这种品德的时候,我们的社会必定风清气正,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也一定不是虛谈。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