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6827619
《正能力十书》套装是撷取古人经典著作的智慧精华,加以翻译,附以古今中外案例,予以评述,在轻松的阅读中掌握成功的密钥。
打开该书,您会轻轻松松地丰富国学知识,提升内在管理气质;合上该书,您会感受到古人伟大的管理智慧,人生经验,犹如醍醐灌顶般通彻明亮。
用人的学问是管理科学中的脊梁。本书告诉您如何从孔子、曾国藩以及历代君王、将相的用人智慧中深刻地学会用人。
识鉴 卷一 /
001
德才 卷二 /
029
容貌 卷三 /
051
言语 卷四 /
081
情态 卷五 /
103
刚柔 卷六 /
133
忠佞 卷七 /
157
用材 卷八 /
177
识鉴 卷一
原文:
夫圣贤之所美,莫美乎聪明;聪明之所贵,莫贵乎知人。知人诚智,则众材得其序,而庶绩之业兴矣。(刘劭《人物志》)
译文:
圣贤所被赞美的,首先在于聪慧明达;聪慧明达中可贵的,首先在于对人的了解。能鉴识人的诚信与智慧,则能使各种人才都有适当位置,从而各行各业的发展将会兴旺发达。
解读:
人才难得,欲成就一等事业,必得一等人才。只要是人才,无论其出身如何微贱,都应当委以重用。那种戴着“有色眼镜”选才的人,只会使人才外流、人才荒废。
历史上,有众多出身寒微的人才,都曾被破格提拔,成为一代英豪。做过厨师的商汤辅相伊尹,被商汤慧眼识英雄,破格提拔为相,使商汤功霸天下。
春秋时期,一代名臣百里奚在虞、晋、楚、秦四国的不同遭遇就很好地说明了识才方能用才、用才方能兴国的道理。
案例:
五张黑羊皮换来名相
“百里奚举于市”,出自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指百里奚发迹于市井之中,是秦穆公用五张黑公羊皮从集市上把百里奚买回来的故事。
百里奚,春秋虞国(今山西平陆北)人。他本来是虞国大夫,但虞国国君不认为他有多么高明。
公元前 655
年,晋国借道于虞以伐虢国,大夫宫之奇以“辱亡齿寒”劝谏虞君,虞君因曾经接受晋献公的宝玉“垂棘之璧”与名马“屈产之乘”而答应了晋国。百里奚深知虞君昏庸无能,很难纳谏,便缄默不语。结果晋在灭虢之后,返回时就灭了虞国,虞君及百里奚被俘。因百里奚拒绝在晋国做官,被充作媵人,也就是奴隶。后来,晋献公把女儿嫁给秦穆公,喜结“秦晋之好”,百里奚被当作陪嫁媵人被送到了秦国。他以此为耻,便从秦国逃到宛,被楚国边境的人抓获。
穆公听说百里奚有才能,想用重金赎买他,但又担心楚国不给,就派人对楚王说:“我家的陪嫁奴隶百里奚逃到这里,请允许我用五张黑色公羊皮赎回他。”楚国就答应了,交出百里奚。在这时,百里奚已经七十多岁。穆公跟他谈论国家大事。百里奚推辞说:“我是亡国之臣,哪里值得您来询问?”穆公说:“虞国国君不任用您,所以亡国了。这不是您的罪过。”谈了三天,穆公非常高兴,把国家政事交给了他,号称五羖(gǔ)大夫。
百里奚勤于政务,平易近人,生活俭朴,又向秦穆公推荐了蹇叔,两人一起为秦穆公竭智尽力,为秦国的强盛做出了巨大贡献,使秦穆公成为春秋
五霸之一。
原文: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
(孔子《论语》)
译文:
看明白他正在做的事,看清楚他过去的所作所为,看仔细他的心安于什么情况。这个人还能如何隐藏呢?这个人还能如何隐藏呢?
解读:
孔子认为在所有智慧中,能够识别人才是的智慧。《论语·颜渊》载,樊迟曾问孔子何为“智慧”。子曰:“知人。”《孔子家语》亦载:“仁者莫大乎爱人,知者莫大乎知贤。”这充分体现出,在孔子看来,为政者的智慧,在于知人善任,扶正祛邪。只有这样,民众才会信服,正气才会弘扬。
识人的难度在于由表及里,真正看清其内心和动机。孔子为此提出了三个要点:“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即要观察他行为的目的和动机,要观察他行为的方式和方法,要观察他行为的志向和情趣。通过这样由浅入深的连续性拷问,人的真实面貌就无法隐藏了。其实,值得警惕的是“两面人”。当“两面人”的伎俩玩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时,其危害性不言而喻。
案例:
孔子选婿
“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认识一个人,不仅要看他说什么,更要看他做什么。因此,能言善辩的子贡,以其卓越的经商、外交才干,经常得到孔子的热情鼓励,而不善言谈的颜回同样以好学求仁的力行得到了孔子的极高评价。颜回十四岁拜孔子为师,是孔子得意的弟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为人谦逊好学,“不迁怒,不贰过”,素以德行著称。孔子对他的早逝感到极为悲痛,哀叹说:“噫!天丧予!天丧予!”公冶长自幼家贫,但聪颖好学,德才兼备,终生治学不仕。相传,他通鸟语,并因此无辜获罪。孔子评论公冶长说:“可以把女儿嫁给他,他虽然被关在牢狱里,但这并不是他的罪过呀。”
作为公冶长的老师,孔子对他有全面了解。孔子能把女儿嫁给他,那么公冶长至少应具备仁德。这是孔子一再向他的学生提出的要求。
《孔子家语·弟子解》中说:“为人能忍耻。”看来,公冶长心胸宽阔,能够忍辱负重。由此可知,孔子看人看长远,论事情的本身曲直,并不仅仅以一事作定论。
南宫适言语谨慎,崇尚道德,闲暇时常常诵读《诗经·大雅》中的一句话:“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大意是:白玉上的斑点,还可以磨去;说出的话中的污点,就很难去掉了。南宫期望自己像白玉,警醒自己说话做事要小心谨慎。
孔子认为如果遇太平盛世,则南宫进而发挥自己的才能,获得荣华富贵;如果处于乱世,则退而隐,以智而免遭杀身之祸。孔子觉得他言行谨慎,是个值得托付的人,于是把自己哥哥的女儿嫁给了南宫适。
原文:
一流之人能识一流之性。二流之人能识二流之美。尽有诸流,则亦能兼达众才。(刘劭《人物志》)
译文:
一流水平的人,能识别一流水平的才智。二流水平的人,能识别二流水平的美好。具备多种层次的水平,也就能识别各种人才。
解读:
作为“伯乐”,用人者必须能够善于观察人、识别人,炼就识人察人的“火眼金眼”,掌握“硬功夫”和“真本领”,准确地识别“劣马”和“千里马”。
只有具备了识才“慧眼”,才能客观公正地选人,才能不让埋头苦干、实绩突出的“老实人”吃亏,不叫投机钻营者、弄虚作假的人得势。
唐太宗文武双全,却不认为自己无所不知,能虚心听谏纳谏,用人所长以补己之不足。他身边人材济济,故其能成就大业。而隋炀帝自恃其才高之过人,顺之者则可升,违之者则杀头,故不能用人之所长,只能用人之短,既不能用有才能的忠直之臣,只能用一些阿谀奉承的佞臣,结果,众叛亲离,后被他认为身边的“心腹”之臣所缢死。
案例:
秦昭王五跪范雎
秦昭王在位时间是秦历代君王中长的。
他重用范雎、白起等人,为秦国的发展做出极为杰出的贡献。
翦伯赞说,昭王末年,“秦对六国的斗争已取得决定性胜利”,这是非常精辟的论断。
范雎,魏国人,本是魏国中大夫须贾门客,因被怀疑通齐卖魏,差点被魏国相国魏齐鞭笞致死,后在郑安平的帮助下,易名张禄,潜随秦国使者王稽入秦。
他上书秦昭王,在奏书上全面分析了秦国的国情,提出了“远交近攻”的战略方针。
秦昭王驱车前往拜访范雎,见到他便屏退左右,跪而请教:“请先生教我?”但范雎支支吾吾,欲言又止。于是,秦昭王第二次跪地请教,且态度更加恭敬,可范雎仍不语。秦昭王又跪,说:“先生卒不幸教寡人邪?”这第三跪打动了范雎,道出自己不愿进言的重重顾虑。秦昭王听后,第四次下跪,说道:“先生不要有什么顾虑,更不要对我怀有疑虑,我是真心向您请教。”
范雎还是不放心,就试探道:“大王的用计也有失败的时候。”秦昭王对此责问并没有发怒,并领悟到范雎可能要进言了,于是,第五次跪下,说:“我愿意听先生说其详”。言辞更加恳切,态度更加恭敬。这一次范雎也觉得时机成熟,便答应辅佐秦昭王。
范雎于是被拜为客卿,之后,他又提醒昭王,秦国的王权太弱,需要加强王权。秦昭王遂于前
266
年废太后,并将国内四大贵族赶出函谷关外,拜范雎为相。
原文:
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司马迁《史记》)
译文:
平时看见他亲近哪些人,富有时看他结交哪些人,显贵时看他推举哪些人,不得志时看他不做哪些事,贫苦时看他不要哪些东西。
解读:
李克(一说为李悝)为战国初期魏国著名政治家。他提出的“识人五法”,颇有新意。即:,居视其所亲。看一个人平常都与谁在一起,如与贤人亲,则可重用。第二,富视其所与。看一个人如何支配自己的财富,如只顾自己贪图享受,则不能重用。第三,达视其所举。一个人发达时,看他如何选拔部属,若任人唯贤,则为良士。第四,穷视其所不为。当一个人处于困难时,能守住操守是真君子。第五,贫视其所不取。人在贫困潦倒之际也不取不义之财,则可重用。
案例:
李克识人五法
有一次,魏文侯问李克:“先生曾经教导我说:‘家贫就想得贤妻,国乱就想得贤相’。如今要安排宰相,不是魏成子就是翟璜,这两个人您看怎么样?”
李克回答说:“我听说,卑贱的人不替尊贵的人谋划,疏远的人不替亲近的人谋划。我的职责在宫门以外,不敢承担这个使命。”文侯说:“先生面对此事就不要推辞了。”李克说:“这是您不注意考察的缘故。平时看见他亲近哪些人,富有时看他结交哪些人,显贵时看他推举哪些人,不得志时看他不做哪些事,贫苦时看他不要哪些东西,有这五条足能决定谁当宰相了,何需依靠我李克呢!”文侯说:“先生回家吧,我的宰相已经决定了。”
李克快步走出去,到翟璜家中拜访。翟璜问,听说今天国君就选相一事征求您的意见,结果是谁啊?李克说,我猜测国君会选择魏成。翟璜愤愤不平地说:我哪一点比不上魏成?
魏成把自己的绝大部分俸禄都用来搜罗人才,向国君推荐了卜子夏、段干木、田子方。这三个人都是儒门高手。
翟璜也向国君推荐了许多优秀人才。比如,西河郡守名将吴起,治理邺地的能臣西门豹,攻打下中山国的大将乐羊,包括担任中山守将的李克,乃至太子的师傅屈侯鲋等。
李克说,魏成推荐的人,国君以之为师;你翟璜推荐的人,国君以之为臣。你识人的眼界,还是比魏成差一截。翟璜很惭愧,为先前的失态向李克道歉。
原文:
凡论人,通则观其所礼,贵则观其所进,富则观其所养,听则观其所行,止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吕不韦《吕氏春秋》)
译文:
大凡衡量、评定人:通达时观察他礼遇哪些人,显贵时观察他举荐哪些人,富有时观察他供养哪些人,听言后观察他有什么行动,闲暇时观察他有什么爱好,平常时观察他说些什么,贫穷时观察他拒绝什么,卑贱时观察他不做什么。
解读:
《吕氏春秋》中有《论人》一篇,堪称中国较早的鉴识人才法。当时称为“八观法”。就是从八个方面观察一个人是否值得信任,能不能做大事情,能不能有担当。
这八观里面有“通、贵、富”这三点来说明在富贵中看一个人,“听、止、习”这三点来说明在日常生活中看一个人,“穷、贱”这两点说明在困境中看一个人,这充分说明要在发展中观察一个人,也要在富贵贫贱中观察一个人。
人在地位、阶层比较低的时候,一般都比较谦逊温和。一旦地位提高了,旁人的吹捧和奉承多起来,人就会逐渐膨胀起来。所以,一个刚刚被提拔起来的人就有架子和脾气了,这样的人心智并不成熟,应予警惕。
贫穷的时候,人往往节俭自律;等到富裕了,人的本性就显露出来了。
案例:
吕不韦识得奇货可居
吕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安阳市滑县)人。他年轻时经商,往来各地,以低价买进、高价卖出,积累起千金的家产。
公元前 267
年(秦昭王四十年),秦国悼太子死在魏国,运回国葬在芷阳。公元前
265
年,他的第二个儿子安国君被立为太子。安国君有二十多个儿子。安国君有个非常宠爱的妃子,他便把她立为正夫人,称之为华阳夫人。
华阳夫人没有儿子,安国君有个排行居中的儿子名叫异人,异人的母亲叫夏姬,不受宠爱。异人作为秦国的人质被派到赵国。因为秦赵世仇,秦国多次攻打赵国,赵国并不礼遇异人。
作为秦王庶出的孙子,异人很不受重视,被打发来赵国当人质,他乘的车马和日常的财用都不富足,生活困窘。异人每日郁郁寡欢。
一日,在赵国都城邯郸街头,两人偶遇。异人虽然衣着普通,神情落寞,但吕不韦还是发现了此人气度不凡。他向别人一打听,才知道此人是秦国公子。吕不韦大喜:“异人就像一件奇货,可以囤积居奇,以待高价售出。”
吕不韦回到寓所,问他父亲:“种地能获多少利?”
他父亲回答说:“十倍。”
吕不韦又问:“贩运珠宝呢?”
他父亲又答说:“百倍。”
吕不韦接着问:“那么把一个失意的人扶植成国君,掌管天下钱财,会获利多少呢?”
他父亲吃惊地摇摇头,说:“那可没办法计算了。”
后来吕不韦主动拜见异人,并与他结为合作伙伴关系。在吕不韦的运作下,异人终回到了秦国,并以继承人身份做了秦国的国君,吕不韦也被封为国相,真正实现了双方共赢。
原文:
论人者,又必以六戚四隐。何谓六戚?父、母、兄、弟、妻、子。何为四隐?交友、故旧、邑里、门郭。内则用六戚四隐,外则用八观六验,人之情伪、贪鄙、美恶无所失矣。譬之若逃雨污,无之而非是。此先圣王之所以知人也。(吕不韦《吕氏春秋》)
译文:
衡量、评定别人又一定用六戚、四隐。什么叫六戚?即父、母、兄、弟、妻,子六种亲属。什么叫四隐?即朋友、熟人、乡邻亲信四种亲近的人。在内凭着六戚、四隐,在外凭着八观、六验,这样,人们的真伪、贪鄙、美恶就能完全知晓,没有遗漏。就像是避雨一样,所往之处无一处没有雨水,无所逃避。这就是先代圣王用以识别人的方法。
解读:
六戚,代表了人的家庭关系。观察他的家庭关系是否和睦,家庭关系处理不好的人也难以处好社会关系。
四隐,代表了人的社会联系。观察他交什么的朋友,和邻里关系相处得怎样。
有句古话“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意思就是说,只有个人修养非常好,又能把家庭关系处理的很和谐的人,才有资格和能力治理天下。
自古以来,选才录用大多以德为先,德才兼备者为上,有德无才为中,有才无德为下,将私德纳入人才考核指标有着历史的延续性。
汉代在选官制度方面,德行因素所占比重大大增加,甚至远超过才能的地位。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制度,重要的科目就是“孝廉”,从中可以看出对德行品质的重视程度。
私德是指私人生活领域中的道德,这是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人把私德看作是一个人的小节,这是错误的。“私德”折射“公德”,不孝敬长辈,家庭、邻里关系不和谐……如果一个人的私德不好,这就很难保证其职业道德和政治品德不出问题。
案例:
细察六戚四隐
北宋文人苏舜钦为人豪放,不拘小节。他曾不顾自己官职低微,屡次上疏议论朝政,却遭人诽谤,说他才小谋大,不自量力,胡言乱语。这些流言蜚语对苏舜钦打击很大,他不得不佯狂做人,常与一班朋友酣饮大醉。
一次,在进奏院祭神之后,他与刘巽把公家的废纸卖了,将所得的“公钱”用来买酒招待宾客,还招来乐妓奏乐、唱歌。这事为苏舜钦的丈人、宰相杜衍的对手、御史中丞王拱辰打探到了,王拱辰于是指使手下人弹劾苏舜钦及刘巽。朝廷以“自盗”的罪名革去苏舜钦及刘巽的官职。苏舜钦因喝酒成了“放废”之人,即放逐罢黜之人。
苏舜钦曾为此事给欧阳修写信诉苦,欧阳修读罢叹曰,你犯错在前,让人拿住把柄,我如何替你说话?苏舜钦自取其咎,便回苏州老家闲居;其后虽被朝廷起用,仍不得志,他郁郁寡寡欢,四十几岁就死了。
古往今来,清官家庭都非常重视严格管教子女,而贪官家庭往往疏于管教,甚至还包庇纵容。古训“莫用三爷,废职亡家”,所谓“三爷”指的是“子为少爷,婿为姑爷,妻兄弟为舅爷”,这三种人并非“才无可用”,但却必须警惕他们以家人的名义在外行不法之事。
原日本西武铁道集团公司董事长堤义明曾经表示,自己在提升一个职员出任高级经理的时候,必须先见见他的老婆;如果把一个经理晋升为公司董事,就得连家里的孩子都得叫来见一见。在公司里面,员工出于各种原因会隐藏自己的锋芒和缺点;在家庭生活中,他们往往会彻底放松自我,人性的种种状况都会自然地呈现出来。所以,堤义明通过与员工家属的交流和沟通,就能从日常的小事中发现员工真实的个人品质。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