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6827664
是撷取古人经典著作的智慧精华,加以翻译,附以古今中外案例,予以评述,在轻松的阅读中掌握成功的密钥。
打开该书,您会轻轻松松地丰富国学知识,提升内在管理气质;合上该书,您会感受到古人伟大的管理智慧,人生经验,犹如醍醐灌顶般通彻明亮。
点击购买套装内其他图书:
自信的途径。
几乎每一个成功的人都会经历高人的开悟甚至指路。
立志卷 /
001
智德卷
第二 /
023
心安卷
第三 /
041
心纯卷
第四 /
065
心畅卷
第五 /
091
心乐卷
第六 /
113
心细卷
第七 /
141
心恕卷
第八 /
171
心静卷
第九 /
187
度己卷
第十 /
207
言辞卷
第十一 /
223
居下卷
第十二 /
237
原文: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王阳明全集》)
译文:
人如果不立有志向,在天下间就没有可以做成功的事。即使各种各样的手工技艺,也没有不是有志向者做出来的。
解读:
古往今来,凡是成大事的人,无不是立有高远志向的人,就算是凭借各种技艺生存的平民,也没有人是不先立志的。可见志向对于一个人的成功至关重要。北宋大文豪苏东坡也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唯)有超世之才,
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人们常说,一个人的理想往往决定了他的高度。所以人不光要有志向,而且志向一定要高远。燕雀焉知鸿鹄之志,鸿鹄是要像大鹏那样展翅翱翔于九天之上,尽收天下于眼中的;而燕雀不知道去千万里之远有何用,自然对眼前能看到的能触及的事物心满意足了,所以燕雀永远无法达到鸿鹄的高度。
只要有了高远的志向,那么无论想成就什么事业也都有了可能,王阳明作为一代大儒,也正是在自己志向的帮助下才能一步一步走向成功的。
案例:
王阳明立志做圣贤没有志向的人,就像是漂浮在茫茫大海上迷失方向的航船,不知道驶向何方。而凡是那些有大成就的人,无一不是少年就立志,比如心学大师王阳明,从小便胸怀大志,要读书做圣贤之人。
有一次,年仅十二岁的王阳明在书馆里问他的老师:“何为等事?”
老师回答说:“唯读书登第耳。”王阳明竟不赞同,老师反问他什么才是人生的头等大事。王阳明当时说:“等事恐怕不是读书登第,应该是读书学做圣贤。”
“读书做圣贤”这样大的志向正是出自一个少年之口,他竟然觉得登第当状元只是外在的成功,而读书做圣贤是追求内在的修养,才能够永垂不朽。在大人看来,王阳明这样的口气未免有些张狂,甚至滑稽可笑。但是王阳明就是凭着这崇高的志向,做出了对世人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学问。
十五岁那年,他独自一人出门游学,过了一个月后,他一副侠客打扮回到家里。当时他父亲吓了一跳,原来他去考察边关要塞了。那时候,明朝虽然灭了元朝,但蒙古人在北方还是实力未减,边境战争不断,狼烟四起。在他经过一番仔细地勘察之后,了解了边境驻防的情况,于是他立志要领兵打仗,驱除鞑靼,保家卫国!回到家后,他研读兵书,习武健身,家里来客人了,他就和人家谈行军打仗,说到高兴处,还用瓜子花生排兵布阵。
后来,他就心无旁骛,专注于体察和发掘内心的天性本源,以默然静坐和澄净内心为主要的修习方法。他甚至爱学问爱到屡屡病倒,也难怪后能超凡入圣,真正完成了早年的心愿,做事成大功,做学问成圣贤。
王阳明认为,做人、做学问,件事是立志。他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今学者旷废隳惰,玩岁愒时,而百无所成,皆由于志之未立耳。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
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人确立了志向,犹如大海行船有了航标,就能驶向胜利的彼岸。有志向的人,心有主宰,目标明确,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心志决定成败
原文:
难说不立,未是必为圣人之志耳。(《王阳明全集》)
译文:
说你未立志倒很难,但你立的不是一定要做圣人的志向。
解读:
人之立志,一定要正确,要立一个符合客观规律的志向。
虽然我们常常被教育要志存高远,但是我们的目标也必须要符合内心的渴望并切合实际。如果你只是含含煳糊地给自己确定一个大概的目标,希望在行动过程中再加以调整或更改,那么,即使你的目标再远大宏伟,也只能如海市蜃楼般虚无缥缈。
往往目标越大,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多,人生之苦皆由此而生。所以我们应该放弃一些不切实际的志向,静下心来准确地评估自己,为自己找到一个可行性的理想。
案例:
立志要立真志
立志就是树立人生的目标。但是,并不是设立任何一个目标都是立志,一定要“立真志”,因为假如立一些虚无缥缈的目标可望而不可即,那也只能是南柯一梦,并不能引导你走上成功。
在《庄子》里讲到一个故事,从前,有个叫朱泙漫的人,他酷爱习剑,总是一心想学到一种出奇的本领,能够持剑独步天下。后来他听说支离益擅长屠龙之术,心想:这可是世上罕见的本领。于是他就去拜支离益做老师。
他学呀学,整整苦学了三年,把家产都折腾光了,后终于将那屠龙的本领学到了手。于是他向师父告辞,开始闯荡江湖,希望将天下的恶龙赶尽杀绝,但是苦苦寻觅之后,还是没有发现任何的龙,学到了这一番本领根本就没有什么用处。因为天下根本没有龙让他去杀,他那绝妙的本领到哪儿去施展呢?他所谓的一身绝技,终也没有起到任何用武之地。
朱泙漫就是一个立空志的人,他没有顾及实际的情形,去学没有用处的本领,到头来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立志容易,但是立真志难。
正如同王阳明所说:“持志如心痛。”在春秋时,有一个叫宁越的人,他家世代以种田为生,没有读过书,过着贫困潦倒的日子。但他还是觉得种田太辛苦了。于是问他朋友说:“我要如何才能改变命运呢?”他的朋友说:“假如你能立志求学,苦读二十年之后,你的命运就可以改变了。”他想:“当别人休息的时候,我不休息,别人睡觉的时候,我不睡觉,苦读十五年,应当能有所成就。”于是,他在每天的劳作之余,废寝忘食地去学习,经过十五年的努力学习之后,他终于成为一个学识渊博、智慧超卓的人,后来周成公聘他为师,成就了自己的志愿。
宁越本来心无大志,但是觉得种田很苦;在他立定志向后,能够在劳作之余,刻苦读书,觉得乐在其中,因为他立下了真正的志向,并且为之奋斗不息,才能够成就自己的理想。
原文:
子夏笃信圣人,曾子反求诸己。笃信固亦是,然不如反求之切。(《王阳明全集》)
译文:
子夏笃信圣贤,曾子反躬自省。笃信圣贤固然不错,但总不如反过来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来得真切。
解读:
自古以来,有很多圣人指点迷津,贵人相助成功的典故,这些故事备受世人推崇。每个人都期望得到高人的点拨,在自己迷茫时得到指点,在困境中能够得到别人的帮助。但是要知道的是,贵人的指点往往却并不明朗,仍然需要自己去琢磨推敲。贵人的帮助更不是无条件的,要么是看中你的才华,要么是看中你的处世方圆,即便是看中你的天生敦厚禀直,也需要靠自己的努力去积累和创造的。
每一个人都必须通过学习才能达到圣人的境界。实际上,圣人和贵人本身也不是伟人、神佛,也是个人自己。做事情虽然需要别人的指点和教化,但总不如自己去探究来得彻底。只有自己肯上进,不断去完善自我,在关键时刻发挥自己的能力,才有可能青云直上,为自己闯出一片蓝天。求人不如求己,在任何时候都需要更看重自己的能力,而不要一味依赖他人的提携和帮助。
案例:
周处脱胎换骨
几乎每一个成功的人都会经历高人的开悟甚至指路。因为一个人在成长和追求成功过程中,总会出现若干次拐点,或者低洄处。这时候,若能得到贵人的真心支持,容易走出困境。解决人的智慧和觉悟及方向等人生关键问题,是需要有高人指点的。
三国末期,吴国有一个叫周处的人,他年轻时,为人蛮横强悍,任侠使气,当地老百姓将他视为一大祸害,周处自己也知道为人所厌恶,便十分感慨,有改过自新的想法,于是跟老百姓说:“现在时政和谐年成丰收,为什么会不快乐呢?”有人感叹说:“如今我们这有三个祸害未除,能有什么快乐呢?”周处说:“什么祸害?”那人回答道:“南山有白额猛虎,长桥下有蛟龙,加上你就是三害了,而你是首害啊!”周处听后说:“像那样的祸患,我去除掉它们。”
这个人劝说周处去杀死猛虎和蛟龙,实际上是希望三个祸害相互拼杀。但是没想到周处立即杀死了老虎,又下河斩杀蛟龙。当时他和蛟龙在水里有时浮起有时沉没,漂游了几十里远,但是周处始终同蛟龙搏斗。经过了三天三夜后,当地的百姓都认为周处已经死了,大肆庆贺。结果周处杀死蛟龙回来了。但是他听说乡里人以为自己已死而对此庆贺的事情,才知道大家实际上也把自己当作一大祸害,因此,他也非常讨厌自己,打算离开那里。
于是他就去吴郡找到陆机和陆云两位名士。当时陆机不在,只见到了陆云,他就把全部情况告诉了陆云,并跟他说:“如今我想要改正错误,只是岁数不小,岁月已经荒废,怕难以取得什么成就了。”陆云说:“古人珍视道义,认为‘哪怕是早晨明白了道理,晚上就死去也甘心啊’,况且你的前途还是有希望的。再说人就怕立不下志向,只要能立志,又何必担忧不能取得成就呢?”周处听后,磨砺意志,发愤好学,利用自己的文才和仁义刚烈的志气,一年后,在吴国出仕任东观左丞。改过自新后,终于成为一名忠臣。
周处之幸运就在于碰见了陆云的指点,再加上他自己的努力,终功成名就。贵人的可贵之处在于他那一双识别英才的慧眼,一个不值得一帮的人,一个跌倒了就扶不起来的人,是不会得到贵人的垂青、贵人的助力的。
原文:
只念念存天理,即是立志。能不忘乎此,久则自然心中凝聚,犹道家所谓“结圣胎”也。此天理之念常存,驯至于美大圣神,亦只从此一念养扩充去耳。(《王阳明全集》)
译文:
只要念念不忘存天理,就是立志。能时刻不忘存天理,日子久了,心自然会在天理上凝聚,这就好像道家所说的“把凡胎修炼成圣胎”一样。天理的意念常存,能慢慢达至美、大、圣、神的境界,也只是从这一意念存养扩充延伸而达到的。
解读:
王阳明先生说的立志就是“念念不忘存天理”。不管遇上任何困境挫折,心中都要存有天理。能不忘记这一点,久而久之心自然就会凝聚在天理上,逐渐达到宏大神圣的境界。
念念存天理,就是要求我们用意念来影响我们的思维。只有心存念想,才能做到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如果心无所思,就不能排除杂念了,会胡思乱想,自然也就做不成事。
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想”成功一定不可或缺。缺少这份意念就容易受外界干扰,无法坚持到底,也不能发挥潜在的能力。只有心想,才能事成。
只要你心中念念不忘自己要成功,任何外来的不利因素也都扑不灭你对人生的追求和对未来的向往了。
案例:
苏秦立志成才
励志是一门学问,很难读懂、学精、研透、用好,但又令人孜孜以求、穷追不舍。
励志可以使弱者成为强者,进而成为成功者。一个人只有激起从内心深处爆发的力量,对于自己的信念执着去追求,这就是一个人真正获得尊严和自信的途径。古今中外励志成才的人物很多,苏秦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苏秦师从鬼谷子学习了纵横联合的术,但是学之未成而急忙出山,想向秦惠文王推销自己的连横计策,请求秦王给自己一个机会去统一天下,但因为秦王心不在此,他写了很多次信
,
他的主张却没有被采纳,后他裘衣变黑,鞋履破烂,黄金百斤败尽。不得已的情况下,只好离开秦国回家,背着书籍,挑着行李,面容憔悴黝黑,带着愧色回到洛阳家里。
回到家之后,正在织布的妻子不下织机迎接,嫂子也不肯为他做饭,父母也不和他说话。苏秦长叹道:“妻子不把我当作丈夫,嫂子不把我当作小叔,父母不把我当作儿子,这都是我苏秦的罪过啊!”于是他暗自发誓,要发愤读书,实现自己的理想。
他从自己的藏书里找到了太公的《阴符》一书,反复阅读,苦苦思索,寻觅精华,然后反复揣摩,有时候到了深夜,他想眠之时,但是为了让自己清醒,只要一打瞌睡就用锥刺自己的大腿,直至血流至足底,反复用言语暗示自己的成功:“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一年之后,他终于从书里获得了真知,于是他揣摩天下大势,确立了合纵抗秦之策。赵王封他为武安将军,把相印交给他,大家都跟随在他后面,一起遏制强横的秦国。后来联合了齐、楚、燕、赵、魏和韩国反抗秦国,佩带着六国相印。
后来当他路过洛阳老家时,他的父母为了迎接他而郊迎三十里,他的妻子也不敢与他直目而视,他的嫂子在地来恭迎他,以至于他不禁感叹:“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厚盖可忽乎哉!”
苏秦为什么能成功?就是因为他那种求胜的信念在支撑着他。他在遭受了多次的失败和家人的白眼后,发誓一定要成功,而且也一定能够成功。他后做到了。
原文:
譬之树木,这诚孝之心便是根,许多条件便是枝叶。须先有根,然后有枝叶。不是先寻了枝叶,然后去种根。(《王阳明全集》)
译文:
比如树木,虔诚孝顺的心便是树根,那么多具体的事就是树的枝叶,必须是先有树根然后才会有枝叶,而不是先找到枝叶,然后才去种树根。
解读:
一个人需要有高远的志向,但也需要用道德的标尺来约束自己,以仁义来作为自己处世的原则,同时还要学习各方面的知识。道德之性、仁爱之心、六艺之才都是实现远大志向不可缺少的条件。
如果一个人其心不正,学业不精,则很容易失之偏颇。正如树要长高,必须要有树根、枝叶做支撑。一个人要想成功,也要从德开始。远大的志向是要建立在正确的根基之上的,要一点一点地努力才能达到,想要一步登天是绝不可能的。俗话说的浇花浇根,交人交心。
立志就需要有支点。“道德”是我们约束自己的底线,“仁”是自我选择与坚持的力量,“艺”是让人心神荡漾、欢愉的本源,缺一不可。
案例:
刘备立德与胤礽失德
立志先立德,品德是一个人生存的支撑点。德行高尚,才能取得他人信任,对自己人生发展产生助力;德行不好,就会成为人生、事业发展的阻碍,即使地位再高,能力再出众,德行的影响力也不能完全抹掉。
刘备,被后人戏称为“哭皇帝”,是一个贤德的人。他礼贤下士,待人亲厚,所以关羽、张飞追随他,赵云忠于他,连“智多近于妖”的诸葛亮也为他勤勤恳恳地“老骥伏枥”了一辈子,在他死后还对他的无用之子鞠躬尽瘁。
那刘备是如何得到这么多人的追随的呢?
在刘备初败退逃亡的时候,赵云为了救刘备的儿子阿斗冒了生命的危险,是拼着送命的危险才从敌军层层包围里将阿斗救了出来。赵云来到和刘备会合的地方,对他说:“幸不辱使命,少主在此。”刘备接过儿子,说:“为一竖子,险损我一员大将!”将儿子扔到地上。赵云很感动,痛哭流涕地说:“肝脑涂地不足以报答将军的大恩。”在儿子与部下之间,刘备认为一将难求,肯定了赵云的价值。让赵云觉得遇到伯乐,从而追随他。他的真实想法暂不讨论,表现出的这种贤德却是他对崇高品德的一种追求,他以道德的标准为标尺,约束自己的言语,规范自己的行为,终成就了一代霸业。
康熙的皇太子胤礽现在在很多影视剧中被解读为一个没大脑、昏庸的废物。这是对胤礽的一种误会。历史总是被成功者写就的。胤礽是夺嫡中的失败者,但这并不代表他是个无用之人。相反,皇太子自幼由康熙帝亲自抚养、教育,他聪慧好学,文武兼备,诗文写得不输于他父亲。但康熙抚养胤礽,只注重能力却忽视了品行教育。幼时,皇太子听老师讲课,太子坐着,老师站着,每次回答太子的问题还要行大礼。康熙更在儿子面前将老师们都为难一番且为儿子的不懂礼貌辩护说:“我没说让老师们坐下讲课,太子怎么敢自己做主?”长大后的皇太子性情暴躁,动辄鞭笞下人,更不懂体恤父亲、友爱弟妹,康熙认为他“绝无忠爱君父之念”,并终废了他的太子之位。在九子夺嫡中,皇太子的德行始终是别人攻击的弱点,虽有帝王不肯放权、兄弟算计等其他因素,但正是因为皇太子的品行有亏,他们才有了攻击的靶子。
胤礽其人,才华有之,地位有之,但正因为没有立德,才失去了正身的立足点,后落得圈禁殒命的下场。
人的一生,才华、地位都是看得见的东西,品德却是抽象看不见的,但它在人的一切行为中体现。品德就像是树根,深埋在底下,看不见,以为不重要,但若是树根坏了,看得见的枝枝叶叶都是会跟着腐烂的。
原文:
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王阳明全集》)
译文:
圣人与天地万物、芸芸众生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儒、佛、老、庄等,只要是适合自己的,都可以为我所用,这就是大道。
解读:
儒、佛、老、庄是权威,是国人崇拜的偶像,具有供人仿效,提供精神力量的作用,但是他却也可能导致崇拜者自主意识的迷失。如果盲目模仿他人,我们就会活在偶像的阴影中不得解脱,于事无补。
其实不管是什么样的圣人,和天地万物、芸芸众生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实在没有必要去事事模仿。可以借鉴他们的思想,但不应迷信他们僵硬的躯体。盲目崇拜偶像只能成为成功路上的绊脚石,而有所选择,取其精华的偶像崇拜才是正确的方向,也才能铺平成功的人生道路,激发出于后世有益的人生智慧。
没有永恒的真理,也没有靠得住的偶像,所有的事物都要靠自己用心去体会,儒、佛、老、庄,适合自己的才是好的。
案例:
伽利略的怀疑与东施的盲从我们芸芸众生处世间,不过百余年,许多东西都需要向古人取经。而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中华史上人才浩瀚如烟。更别论世界文化宝库之瑰丽。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内容学习并为我所用就很重要。我们学习,是要学习、体悟圣人的思想、方法,而不是机械崇拜圣人的一切。圣人也是普通的凡人,食人间烟火,也可能会犯错。
课本里有一篇非常经典的文章是《两个铁球同时落地》。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勇敢怀疑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理论。而世人都把亚里士多德的话作为至尊圣典,是不容许别人亵渎的。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说的话,人们就会说:“什么?你要质疑两千多年前伟大哲学家的话吗?”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两个铁球,一个
10
磅重,一个 1
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
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 1
磅重的 10
倍。”伽利略对这句话产生了疑问,他从这句话里分析出了两个相矛盾的结果。而他认为两个铁球应该是同时落地的。但当他把自己的怀疑说出来时,大家都取笑他。伽利略没有气馁,他以实验证明了自己怀疑的正确性。两个铁球终同时落地了。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伟人的话不是每一句都是正确的。亚里士多德当然是伟大的,伽利略在初学习时可能也将这位哲学家的许多理论当作学习内容,但这并不是说他对于亚里士多德的一切说法都照搬全抄,而是有着自己的独立思考。我们学习要为我所用,这种学习是用心体会的,有独立思考的。而在先驱走在我们前面,提出我们暂时不能接受的理论看法时,要学会宽容。不要做阻碍历史前进的那一撮终被后人证实是错误的嘲笑者。
在中国古代有一个美貌的女子叫西施。西施是一个倾国倾城的大美女,她有心绞痛的病,每次发作的时候都蹙眉捧心,所以有“西子捧心”的说法。她是美人,做什么都是漂亮的。但是邻家的女子东施却是个丑女,她见了西施捧心的美态,就误会是“捧心”这个姿态很美,她便要学来。这样一来反而更丑了,后人便用“东施效颦”来取笑这一类行为。这位邻家女子错就错在弄错了学习的对象。我们学习,要有所选择,就正如不是美女的一切姿态
都是美的一样,也不是所有的适合别人的东西都适用于具体的一个人。东施犯了盲目学习的错误。
有句很有道理的话是“垃圾是被放错了地方的宝物”,每个事物都是有自己的存在价值的,每件事情、每个道理本身也都是没有错的。关键是要看人怎么用它。人始终是决定性因素。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中要能够从本心出发,根据自己的需要,做出判断性选择。只有如此,才能体现出事物的价值。
原文:
辨既明矣,思既慎矣,问既审矣,学既能矣,又从而不息其功焉,斯之谓笃行。(《王阳明全集》)
译文:
当已达到能分辨清楚,思考缜密,问得已详细,已学会了,还精进不已,持续不断地用功,这就叫作切实地实行。
解读:
现代人是很需要笃行的能力的,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如果能够克服急躁的情绪,就会比别人先占到先机,也才能获得较大的成就。
笃行也是一种人生境界,有的人没有尽全力活过,到老了也一事无成,内心深处一定会留下遗憾。而一个实践笃行的人,对一件事情乃至对人生有过完全的努力,他真正地活过了,就能做到完全的放下,觉得自己问心无愧了,没有虚度此生。
不论我们做任何一件事,只有忘我地钻进去,把它真正搞懂了,才能超越它,把它放下来,这样它才不会成为自己的牵累。而且做每一件事都要尽心去做,全身心去体验它,以这件事为心,这样我们才能与它融为一体,从而逐步从愤怒、焦虑、浮躁等不良情绪的干扰中脱出身来,进入心灵的本来状态,就能达到得心应手、无往而不适的境界。这也是使自己变得更加强大的一个方法。
案例:
科圣张衡
自古至今,凡是要成就一番事业的人,没有一个不是全心投入,忘我钻研的,成功只属于那些坚持不懈的人,只有心与事业融合在一起,才能从事业上有所收获。做科学研究更是如此,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家张衡就是依靠着自己的忘我投入,尽管一生处在逆境之中,但他抱定为科学献身的远大志向。
持之以恒,致使他才思超群,成绩卓著,给后人留下了丰硕成果。在天文学上研究取得了一番成就。
张衡少时家境贫寒,生活清苦,时常靠亲友的救济度日。贫寒的生活条件让他从小养成坚韧不拔的品格,张衡是乡里有名的聪慧好学的少年。他学习非常刻苦,在小油灯底下,一学便是通宵,废寝忘食,不知疲倦,有人称赞他的学习精神“如川之逝,不舍昼夜”。
经过一番努力之后,张衡进入了仕途,但是当时他专心于科学研究,以至于让不少同僚耻笑他,说他整日撰写科学著作,研究天文,对升官晋职,谋取利禄没任何的好处。还有人嘲讽说:你能命令三轮自转,使木鸡独飞,可你自己却“垂翅故栖”,至今还是个史官,你何不调其机关也高飞呢?为什么不让你自己飞黄腾达呢?
面对这些小人的议论与诽谤,张衡不慌不忙,他回答道:“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夥,而耻智之不博。”这就表明了张衡为科学奋斗的坚强决心。对于高官厚禄他无所求,他说:“捷径邪至,我不忍以投步;干进苟容,我不忍以歙肩。”他没有去巴结权势,谋取高官厚禄。而选择为科学献身,这正是一个科学家的博大胸怀。没有这种博大的胸怀,就不会干出宏伟的事业。
在东汉时期,中国大地常常发生地震。为了测定地震方位,减轻人民的痛苦和损失,公元
126
年,张衡在第二次担任太史令之后,就注意收集掌握地震情报和记录,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终于发明了世界上台测定地震方位的科学仪器——地动仪。用精铜铸成,圆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樽,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
在公元 138
年,张衡的地动仪向西北方向的龙吐出了铜球,测出西北方向发生了地震,但是当时京城的人没有任何的感觉,于是有些官僚、学者就纷纷指责说仪器不灵。过了几天,陇西果然来报,那里发生了地震,时间也和龙吐铜球相应,于是众人同赞地动仪之神妙,对张衡钦佩不已。
但是张衡没有任何的骄傲与懈怠,反而专心致志,发愤进取,自强不息,他用那“约己博艺,无坚不钻”的科研精神,发明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宝贵财富。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