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13212704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繁华开始渐渐消退,各种衰败纷至沓来,肃宗、代宗、德宗也都不够英明神武,无法挽救颓势,接下来的皇帝中仅有两个还算不错,其他的要么平庸、要么昏庸,社会中的各种问题越来越严重,唐朝也进入全面的衰败期。
衰败的历史总是让人心痛,但有句话说的好——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细细观察、琢磨、分析、总结衰败的过程及原因,才能让我们吸取经验和教训,晚唐时期,皇族和百姓都很悲惨,在之后的几位皇帝中,绝大多数都是太监拥立的,这些皇帝大部分时间都受太监的操控,要尊严没尊严,要地位没地位,朝廷昏乱,社会动荡,百姓生活苦不堪言,黄巢起义之后,吃人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可以说晚唐的历史就是一部血泪史。
让我们共同品读《唐盛唐衰》第五部——《晚唐血泪》,让这些血泪成为我们最宝贵的财富,以史为鉴,不重蹈覆辙,这也正是一个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因素。
附大事年表:
公元805年,顺宗李诵即位,与同年退位
公元805年,宪宗李纯即位
公元812年,魏博归顺朝廷
公元817年,李愬雪夜入蔡州
公元819年,淄青归顺朝廷
公元820年,李纯驾崩
公元820年,穆宗李恒即位
公元821年,幽州兵哗变,藩镇割据势头再起
公元824年,李恒驾崩
公元824年,敬宗李湛即位
公元826年,李湛被杀
公元826年,文宗李昂即位
公元829年,南诏叛乱
公元835年,发生“甘露之变”,宦官专权愈演愈烈
公元840年,李昂驾崩
公元840年,武宗李瀍(后改名为李炎)即位
公元845年,李炎大肆打击佛教,后世称为“唐武宗灭佛”
公元846年,李炎驾崩
公元846年,宣宗李忱即位
公元859年,李忱驾崩
公元859年,懿宗李漼即位
公元859年,裘甫起义,揭开唐末农民起义的序幕
公元873年,李漼驾崩
公元873年,僖宗李俨即位
公元874年,王仙芝起义
公元875年,黄巢起义
公元880年,黄巢攻占洛阳、长安
公元880年,黄巢称帝
公元884年,黄巢兵败被杀
公元888年,李俨驾崩
公元888年,昭宗李敏(后改名为李晔)即位
公元900年,李晔被囚禁
公元904年,李晔被蒋玄晖等杀害
公元907年,朱全忠改名为朱晃,去掉唐朝年号,定国号为大梁
第二章 唐穆宗
第三章 唐敬宗
第五章 唐武宗
第六章 唐宣宗
第七章 唐懿宗
第八章 唐僖宗
后 记
这盛衰的道理看似浅显,人们却不断地重复着昨天的故事!周武王在牧野逼纣王自焚,结束了延续近六百年的商王朝,继承尧舜禹汤的优良传统建立盛世西周。几百年后周王朝倾颓,春秋战国时期中华大地烽烟四起,各路诸侯拥兵自重,战事不断,民不聊生。嬴政灭六国,天下一统,但他万万料想不到,原本想要千秋万世的大秦帝国只传了两世,便被一个小小的亭长——刘邦——夺了江山。西汉兴、西汉亡,东汉兴、东汉亡,魏晋之后,华夏大地再次分崩离析,南朝虽然偏安一隅,但也避免不了几大家族轮流坐庄,北朝更是折腾得热火朝天,伴随着一个又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崛起的,是一个又一个少数民族政权的衰败。杨坚的出现完成南北统一,中华帝国再次进入盛世,但他的命比秦始皇强不到哪去,自己死得不明不白,而且死后十几年间,家底儿就被儿子败得精光。老李家从老杨家手中接过传国玉玺,他们的表现总算不负众望,举国上下一片祥和:政治清明、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军事强盛……各个方面都达到封建社会的一个顶峰,成为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国。即使是这样的盛世仍然逃不出盛极而衰的命运,并且衰得一塌糊涂。唐朝最后一位皇帝昭宣帝李柷丢了祖宗基业,华夏大地也再次陷入混乱之中……
【作者古月答读者问小片段】
问:正史?野史?
答:正史!
问:李世民杀弟、弑兄、坑爹?
答:只做了他该做的!
问:太平公主漂亮吗?
答:《新唐书》说:方额广颐。翻译成白话文:方脑门子,大脸蛋子。
问:杨玉环是李隆基的什么人?
答:儿媳妇……媳妇。
问:唐朝领导吃*食品吗?
答:易州司马陈元璹在寒冬腊月进献鲜嫩果蔬被唐太宗摘掉乌纱;唐玄宗为让杨贵妃吃到新鲜荔枝被后人嘲笑——“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乃是明君之所恶,昏君之所喜。
问:人们为何喜欢历史?
答:歌德说:不能汲取三千年历史经验的人没有未来可言。
唐顺宗和唐宪宗
主角:李纯
配角:李绛、裴度、田弘正、李吉甫、白居易、李愬、王承宗、李师道等
事件:顺宗李诵仅仅当了几个月的皇帝便由于身体原因退位让贤。宪宗李纯即位,李纯英明神武,几乎具备明君该有的所有特征,大唐又看到振兴的希望。
李纯不负众望,朝廷内外形势一片大好,虽然在打击藩镇时受到些挫折,但很快就扭转局势,取得极其丰硕的成果,在这过程中,田弘正功不可没,正是他开了个好头,藩镇割据的局面才被基本打破,大唐迎来再度繁荣,当时年号为“元和”,后世将这段繁荣的时期称为“元和中兴”,有此“中兴”功劳不全是皇帝的,李绛、裴度这两位合格的宰相以及一干大臣居功至伟。
“中兴”成果骄人,那么,李纯能否保持住优良作风,一直当一个勤政爱民的好皇帝呢?
二王八司马
公元805年1月26日,唐德宗李适的长子李诵登基,庙号唐顺宗,改年号为“永贞”。
由太子到皇帝是个质的飞跃,但李诵并不开心,因为病魔夺走了他的快乐,中风的李诵长期失语,基本就是个哑巴,很难胜任“皇帝”这项异常艰难而复杂的工作,虽说皇帝当的不好,但还是很快升了职。同年8月,李诵的长子太子李淳(后改名为李纯)登基,庙号唐宪宗,李诵升职为皇帝的爹,也就是太上皇。
几个月的皇帝不可能有什么亮点可言,但这几个月中朝廷还真有大事发生,那就是“永贞革新”,这是一场政治改革,当时年号是“永贞”,人们称其为“永贞革新”。
这场改革的主角是王叔文、王伾、韦执谊、韩泰、陈谏、柳宗元、刘禹锡、韩晔、凌准、程异。这些人被后世称为“二王八司马”,至于为何有这样的称谓,答案一会儿揭晓。
以这十个人为核心的团队干了什么呢?
总结下来有这样几件事:
第一,打击宫市。在(《唐盛唐衰(四)——龙游浅水》中介绍过“白望”,那也是白居易创作《卖炭翁》的背景,宫市对京城百姓的影响相当大,就拿五坊使(雕坊、鹘坊、鹞坊、鹰坊、狗坊的工作人员)来说吧,他们把为朝廷工作当借口,欺压百姓,横征暴敛,哪个小老板要是得罪了五坊小儿(当时人们对五坊使的蔑称)就别想做生意,五坊小儿会弄一袋子蛇放在你家门口,并且说:“这些蛇是用来抓鸟的,你暂时给保管一下,可别饿坏它们,要是朝廷抓不到鸟,怪罪下来,你可担待不起。”面对这种情形,小老板唯一能做的就是消财免灾,好话说尽再送上金银珠宝,五坊小儿才会带上他们的蛇满意地离开。李诵在当太子的时候就对这类情况深恶痛绝,登基之后,他支持“二王八司马”集团全力打击宫市,五坊小儿当仁不让地成为整治重点。
第二,禁止进奉。以往节度使有的每个月给皇帝进一次贡,叫做月进,有的每天进一次贡,叫做日进。后来很多刺史等地方官员也跟着学,这样一来皇帝的小金库是越来越充实,但天下百姓苦不堪言,官员的钱哪来的?还不是是从老百姓那里搜刮来的。在“二王八司马”努力下,李诵取消了月进和日进,各级官员按照规矩正常给朝廷进贡即可。
第三,整治贪腐。历朝历代、国内国外,贪腐永远是个大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国家不可能繁荣昌盛,“二王八司马”掌权后严惩贪官污吏,在短短几个月内就见到成效,唐朝终于有了再次崛起的苗头。
当然,实际情况是唐朝并未在李诵手中崛起,因为他仅仅当了几个月的皇帝就升职了,接班的唐宪宗李纯英明神武,但他跟“二王八司马”不是一伙的,“二王八司马”是做了些对国家很有利的事情,但对国家的危害也不小,李纯登基之后很快便处理了这个集团,王伾、王叔文这“二王”都被贬官,另外,韦执谊被贬为崖州司马,韩泰被贬为虔州司马,陈谏被贬为台州司马,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韩晔被贬为饶州司马,凌准被贬为连州司马,程异被贬为郴州司马。这八个人都被贬成司马,因此,该集团被称为“二王八司马”。
“永贞革新”仅仅持续一百四十多天便宣告失败,这里面虽然有运气不济的成分(支持王叔文的顺宗因病退位),但更重要还是集团本身有问题。
王叔文、王伾一个擅长下棋,一个擅长书法,都不擅长政治,规规矩矩当个官尚且不易,何况身居高位,还搞“改革”这么有技术含量的工作,做不好也在大家预料之中。
除了能力之外,还有品格的因素,二王自身都有很大问题。
王伾爱财如命,肆无忌惮地收受贿赂,为充分享受金银财宝带给他的乐趣,专门做了个超大号的柜子,把钱财装在柜中,晚上和媳妇在柜子里搂着金银珠宝睡。(《资治通鉴》记载:专以纳贿为事,作大匮贮金帛,夫妇寝其上。)
至于王叔文的所作所为更是注定他终将失败。为了能把国家大权握在手中,他大肆提拔自己人,只要他们这个集团内部有人说“某某人可以当某某官”,过不了几天,那人肯定就会去上任。另外,王叔文为了提高自己的身份地位,依靠互相吹捧来制造声势,伊尹、周公、管仲、诸葛亮等历代的贤相都被搬出来当他的陪衬,大家都以贤相自比。
王叔文等人认为自己跟历代贤相不相上下,但其他大臣并不这样认为,朝廷内外反对“二王八司马”的很多,直至下面这件事情的发生,终于迫使那些反对者不得不公开翻脸。
大家都能看出李诵这皇帝当不久,册立太子之事便是头等大事,王叔文贪权,还不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他不希望英明神武的人当皇帝,而是希望让个笨蛋当皇帝,便于自己操控,但他实在是高估了自己的实力,才掌权几天啊,就敢干预太子册立之事,他这看似庞大的集团,远达不到根深蒂固的程度,在册立太子的问题上,王叔文彻底败下阵来。
李纯被立为太子,朝廷大员欢天喜地,都说太子仪表堂堂,国家定能繁荣昌盛,只有王叔文愁眉苦脸地念叨着杜甫的《诸葛亮祠堂》——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王叔文的意思是自己出师未捷,恐怕再无施展空间,别人听他读这句诗的时候,满脸都是不屑的表情。
王叔文在朝中越来越受排挤,但真正终结其政治生涯的人并不在京城,而是在剑南,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分别给李诵和李纯上表,直言不讳地揭露王叔文的恶行,韦皋之所以敢这样做,是因为他手握重兵,王叔文不能把他怎么样。有了韦皋做榜样,荆南节度使裴均、河东节度使严绶等人纷纷给李诵和李纯上表要求严惩王叔文等人。
这些节度使把矛头指向王叔文没有错,但他们把表章送给皇帝的同时又跟太子汇报工作这实在是朝廷大忌,历代皇帝都怕太子跟重臣——尤其是手握兵权的重臣——关系太密切,现在这些重臣毫不忌讳地表现出跟太子的亲密,李诵并不傻,他知道自己这个皇帝跟摆设差不了多少,再加上他也实在无心当皇帝,于是在8月初下诏让太子即位,自己当上太上皇,搬到兴庆宫享清福去了。
开门大吉
李诵头天搬进兴庆宫,李纯就二天便动手处理了“二王八司马”集团,又过了两天,才在宣政殿即皇帝位。
李纯由太子变成唐宪宗,举国上下欢声一片,皇亲国戚、王公大臣等为表达自己的心意,纷纷送来各种奇珍异玩,但全被拒之门外,原因是:“朕只把贤才当宝贝,其它浮华的东西一概不喜欢。”
李纯刚刚当上皇帝,力挺他的大臣韦皋就去世了,李纯很伤心,但这不会影响到他振兴大唐的信心,这位新皇帝不但有信心,而且有魄力,当韦皋的手下刘辟向朝廷请命想要接替韦皋的职位之时,李纯毅然决然地说:“不!”
高级官员的任命,是皇权的体现,李纯刚上任绝不能让刘辟践踏皇权的尊严,不过虽然他说了不,但也没把关系彻底搞僵,而是封刘辟为节度副使,暂时代理节度使的工作。
李纯的做法相当得体,刘辟若是忠心耿耿,好好工作,迟早都会扶正;他若是想自立门户,那朝廷也没让他威风起来,因为他要当节度使,朝廷只给了他一个副职。
刘辟没有体会到李纯的苦心,继续跟朝廷逞威风,要求把整个三川都交给他,刘辟之所以如此嚣张,是因为在他眼中,李纯不过跟当初的德宗李适一样,刚当上皇帝不知道天高地厚,敢跟藩镇大吏叫板。
李纯不会向刘辟低头,也就不会把三川给他管,刘辟当即派兵攻打东川节度使李康。
李纯没想到刘辟如此嚣张,竟然真敢动手,于是,召集群臣开会,商讨对策。自从“安史之乱”以来,大唐就没消停过,大多数大臣都不想打仗,都建议皇帝忍了吧,唯独老臣杜黄裳持不同意见,他认为必须对刘辟实施武力打击,不然以后各个藩镇都这么搞,岂不是乱了套。
杜黄裳的想法正合李纯心意,李适下令让左神策行营节度使高崇文率领步、骑五千为前军,神策京西行营兵马使李元奕率领步、骑两千为后军,与山南西道节度使严砺共同讨伐刘辟。
高崇文的部队很快进入蜀地,并且出师大捷,吓跑刘辟的手下,兵不血刃占领梓州(今四川省三台县潼川镇),与此同时,李纯下令取消刘辟的一切官职爵位。
当刘辟得知高崇文带领大部队气势汹汹杀过来的时候,心里开始有些发慌,修筑各种防御工事,征集各路人马进行抵抗,治军有方的高崇文一次又一次地打败叛军。
李纯得知前线不断取得胜利的消息后,下令让西川地区的各路官军全部听从高崇文的指挥。有了各路援军的高崇文更是如虎添翼,于公元806年9月攻克成都,刘辟带领造反的主要将领向吐蕃方向逃窜,最终被高崇文的部将高霞寓生擒活捉,押往京城。
高崇文进入成都后对百姓秋毫无犯,城中百姓的生活没有受到任何打扰。
有这样的将领带兵,什么样的叛乱不能平息?
高崇文派人平定蜀地的同时,他自己在成都处理着更复杂的事情。韦皋的部分旧将身批白色丧服,脚穿麻鞋,跪在街上等着被治罪,高崇文知道这些人多数都是被刘辟胁迫的,因此并未惩罚他们。
除了这件事情外,高崇文还干了一件让大家津津乐道的事情。刘辟有两个如花似玉的小妾,监军想把这俩美女献给皇帝,高崇文却说:“我是奉命平叛的,怎能通过送女人讨皇帝开心,这样的事情我不干。”然后,将这俩美女送给两个没结婚的将领。
通过平叛过程和平叛结果来看,高崇文都做到了完美,当然,稳坐京城的杜黄裳也功不可没,是他建议平叛的,又是他推荐的高崇文,并且还在出征前帮助高制定作战策略,高崇文回朝后对杜黄裳说:“这都是您的功劳啊!”
李纯刚刚当上皇帝就取得完美的胜利,可谓是开门大吉,这件事情的意义不仅仅是诛杀刘辟平定蜀地,更重要的是开了个好头,给其他地区敲响警钟。汉中府的将士对朝廷不满,准备闹事,山南西道节度使柳晟对他们说:“若是闹事,刘辟就是你们的榜样!”各位将士听完这话,都乖乖地听候朝廷调遣了。
以太宗为榜样
高崇文平定刘辟之后,各个藩镇争先恐后地向皇帝表忠心,不过也有个别不知好歹的家伙,镇海节度使李锜身为李唐宗室(唐高祖李渊的八世孙),却想当乱臣贼子,他一边上表表忠心,一边暗地酝酿着裂土为王,口口声声要进京见驾,但迟迟不肯动身,还指使手下把几个效忠大唐的人给杀了。李锜的假戏唱不了多久就唱不下去了,李纯颁下让他进京的诏书,不去就是抗旨不尊,李锜无计可施,干脆于公元807年撕掉伪装,举起反旗。
李锜有裂土为王的想法不是一天两天了,之前他培养了五个亲信,分别镇守五个州,现在这五个亲信纷纷杀掉各州刺史响应李锜。
李纯不会任由李锜胡作非为,他下令削去李锜的所有官职爵位,在宗室名册中划掉他的名字。在做虚的同时,李纯也很务实,命淮南节度使王锷担任招讨处置使率领各道人马讨伐李锜。
此刻,李锜并不知道大祸即将临头,还惦记着要占领富饶的宣州以增强自己的实力,结果派出去的张子良、李奉仙和田少卿知道李锜必败,联合牙将裴行立弃暗投明,带着部队杀回镇海军城。李锜万万想不到刚刚派出去的兵会掉过头来打自己,慌乱之中根本组织不起有效的反击,被五花大绑押到长安。
一场看似浩大的反叛就这样被轻松搞定,群臣都向皇帝道喜,李纯并没有接受群臣的贺喜,而是对他们说:“这算喜事吗?都怪朕的恩德不能广施天下,才有接二连三的叛乱,朕实在感觉脸上无光啊!”
李锜及其近亲被绑到长安的时候,大家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杀谁?杀多少?
宰相们认为皇帝必然痛恨造反的人,应该是杀的越多越好,于是建议把李锜的叔伯兄弟姐妹都杀掉,兵部郎中蒋义表示反对,他对李纯说:“那些人是淮安靖王李神通的后代,当年李神通辅佐太祖、太宗打天下,立下汗马功劳,现在配享在高祖的祠庙内,不应该因为后世子孙犯错误而受到牵连。”宰相们又想杀李锜的兄弟,但最终都被蒋义救下。
蒋义之所以能救下这么多人,很重要的原因是李纯仁慈,他不想那么多人头落地,所以只是杀了李锜和他的儿子,其余大部分从犯都从轻发落。
处理完李锜的人,还要处理他的数以亿计的家财,这么一大笔钱怎么花?
马屁精们认为这很简单啊,根本不需要考虑,放到皇帝小金库里不就行了嘛。但翰林学士裴垍和李绛对李纯说:“这些钱财都是李锜搜刮的民脂民膏,如果陛下将其运到京城,恐怕会让百姓心寒,这笔钱最好的处理方法就是用来代替李锜辖区内百姓的赋税。”
李纯听完这主意感慨万千,称赞完二人之后,让有关部门按此执行。
通过对李锜事件的处理可以看出李纯具备一些明君的特征,但他也跟绝大多数人一样喜欢听好话,不喜欢听反对意见。有一次,他对李绛说:“谏官们经常批评朝廷,很多都没有依据,朕想抓两个典型给他们些颜色看看,让谏官以后说话能谨慎些。”
李绛答道:“陛下以为给陛下提意见是件轻松的事情啊?那可是冒着极大风险的,真正有勇气进谏的并不多,即便他们敢于进谏,也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反复斟酌的,能不说的尽量不说,真正摆在陛下面前的已经是谏官想进谏的一小部分了。明君圣主担心的是没人进谏,陛下为何会想着让谏官闭嘴呢?”
李纯羞愧不已,从此之后再不提处置谏官的事情,鼓励谏官进谏,提拔那些抨击朝政之人。其中典型代表就是白居易,他写了很多针砭时弊的诗,李纯读过之后甚是喜欢,把白居易封为翰林学士。
没过多久,李纯再次跟宰相们说起谏官的事情:“像太宗那样英明的皇帝在听大臣谏言的时候尚且需要三、四次,朕如此驽钝跟他老人家没法比,所以,以后大家发现朕什么事情做错了,想让朕改的话,就要一遍一遍地说,哪怕十次、二十次,直到朕改掉为止。”
公元808年4月,李纯对有关部门推举的考生进行考试,牛僧孺等人直言不讳地批评时政,吏部侍郎杨於陵等考官很是欣赏这种青年才俊,给牛等人评为优秀,李纯也想重用他们,但李吉甫讨厌牛等人太耿直,于是搬弄是非致使他们无法被委以重任,还借机污蔑杨於陵和裴垍等支持牛的人,迷惑皇帝贬了他们的官。
眼睁睁看着国家浪费人才,有人实在着急,翰林学士、左拾遗白居易给李纯上疏说道:“牛僧孺等人坦诚直率地评论国家大事,得到考官赞许,复试也都合格,但现在又不被任用,甚至还被驱逐,另外,杨於陵、裴垍都是有声望有地位的大臣,他们无罪却被贬官,这实在有损朝廷形象,陛下嘴上说鼓励直言进谏,实际却在打击,此做法实在欠妥。”
白居易的上疏虽未被采纳,但还是触动了李纯,他认真衡量一下大家的才能,没过几天,便提拔裴垍为宰相。
李纯对宰相十分看重,当初德宗李适不信任宰相,天下大事小事都要亲自处理,最终搞得一团糟,李纯对那样的做法十分不赞同,等他当皇帝的时候把该给宰相的权利全部下放给宰相,对他们推心置腹。李纯曾经对宰相们说:“即便像太宗、玄宗一样英明神武,还是要靠宰相等大臣完成庞大而繁琐的工作,朕的能力跟他们相去甚远,更要依靠各位才能治理好国家。”
这个世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有什么样的领导就有什么样的下属,皇帝昏庸,大臣则奸佞居多,皇帝英明,大臣则忠直居多,裴垍等宰相也像皇帝对他们一样来对皇帝,为朝廷提出利国利民的建议,这属于本职工作自是不必多说,但身居高位不假公济私确实难能可贵。裴垍的一个挚友大老远地来到京城投奔他,裴垍好酒好肉地款待,还拿出自己的私房钱送给朋友,这位朋友一看裴垍还像当年一样,于是便想给自己谋个官职,他看中了京兆府参军这个职务,裴垍直截了当地告诉他:“那个岗位不适合你,我不会为私情而害国家,以后若是碰到瞎眼的宰相说不定会给你那个职位,只要我还在这个位置上,你就绝对当不上京兆府参军。”
奸臣与圣主
李纯勤政爱民,但天公并不作美,公元809年南方地区大旱,百姓温饱出现问题,李纯连忙派人去赈灾。
临行之前,李纯对赈灾官员说:“朕在宫中从不敢乱花一分钱,即便用一匹丝帛都要登记,但是,救济百姓时朕却不在乎花多少钱,你们一定要尽心尽力去办事,不计代价解决好民生问题。”
送走赈灾官员之后,李纯觉得还应该再做点什么——颁布德音。
德音是什么?
简单来说就是没有实质意义的虚话,鼓励老百姓振奋精神渡过难关。
德音也不能当饭吃啊,李绛和白居易并不赞同这样虚头巴脑的做法,他们对李纯说:“老百姓需要些实在的恩惠,最好的恩惠就是减轻赋税。”
李纯确实是个难得的好皇帝,当即下诏免除灾区当年赋税,李绛等人纷纷上表称贺。
皇帝如此圣明,自然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才得以重用,当年的“二王八司马”集团中就有不少人才,首先回到皇帝视线的是郴州司马程异,经过大起大落的官场洗礼,程异更加成熟,政绩更加卓著,最终得到李纯重用。(但此人是非观不强,不知道辅佐皇帝当明君,只知道满足皇帝要求,后来李纯追求安逸、奢华的生活,程异为他提供了资金方面的保障。)
真正的人才得到重用,在政治舞台上大展拳脚,滥竽充数的家伙也想从中分一杯羹,山南东道节度使裴均勾结太监,给李纯送来大量精美银器。李绛和白居易知道此事后,对李纯说:“裴均这是在试探陛下,如果收下这些东西,他还会送来更多,圣明的君主不应该被这样的大臣左右。”
李纯听完二人的话,立刻把银器交给相关部门妥善处理。
经过李纯和诸位大臣的努力,朝廷上下积累了几十年的弊病在慢慢消除,但朝廷外部一些问题还很严重,最让人揪心的就是藩镇割据,李纯即位之后藩镇割据的形势有了一定改观,不过那些大的藩镇仍然不受朝廷管辖,虽然他们并未犯上作乱,但藩镇的人事、财政、军事等大权都不在皇帝手中。
此刻,李纯准备拿成德节度使王承宗开刀,整治一下河北地区的藩镇。
为什么拿王承宗开刀?
因为他老爹,也就是上一任节度使王士真刚刚去世,李纯想通过朝廷来任命节度使,而不是按照惯例采取世袭制度。
裴垍等大臣都表示反对,他们并不是不想收回皇权,而是因为这种弊病已经根深蒂固,要想革除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慢慢来,现在朝廷若是直接派个节度使,那王承宗肯定要造反,朝廷只对付一个王承宗的话问题还不大,但河北几个大的藩镇世袭已经四十多年,像范阳、魏博等藩镇也是代代世袭,他们看到朝廷如此对待成德一定会联起手来进行对抗,朝廷尚不具备讨伐这些大藩镇的实力。
文官们从大局出发劝李纯对于王承宗的事情保持冷静,做好长远打算,但部分自私的武将并不这样认为,他们想通过打仗来建功立业,根本不管这仗是否该打。左神策军中尉吐突承璀是李纯身边得宠的宦官,他撸胳膊、挽袖子主动请缨要替皇帝扫平叛乱。偏偏还有更善于揣摩领导意图的马屁精跟着起哄,宗正少卿李拭上表对李纯说:“绝不能让王承宗这样的人逍遥法外,应该派吐突承璀这样忠心耿耿的大臣前去平叛。”
李纯是个聪明人,他拿着李拭的表章给诸位大臣看,说道:“这是一个试图揣摩朕心思的奸臣啊,你们要记住这个名字,以后不要提拔任用。”
事实证明,奸臣不可能蒙蔽圣主的眼睛。
吐突承璀不能在战场上建功立业,便想别的方法讨皇帝欢心。他立了一个圣德碑,请求皇帝让翰林学士撰写碑文,当然,这样的碑文肯定是夸皇帝圣明的,李纯觉得这是件好事,便让李绛亲自操办。
李绛并没有领旨撰写碑文,而是对皇帝说:“尧舜禹汤没有一个自己立碑夸自己的,自卖自夸的恰恰是秦始皇那样的皇帝,陛下想效仿什么样的皇帝呢?”
一语惊醒梦中人!李纯立即让吐突承璀把圣德碑毁掉,吐突承璀不死心,想再找机会劝皇帝把这碑弄好,说这碑实在太大,不好毁,找工匠慢慢处理,李纯可不想拖延下去,态度十分坚决的对他说:“多用几头牛把那碑拉倒!”
吐突承璀无奈,只得按照皇帝的吩咐来做,最终,足足用了一百头牛才把圣德碑毁掉。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