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8513430
编辑推荐
很难用言语表达我当时的激动和喜悦。想到要重返故乡上海,我的心又充满了忧虑。我的父母已经过世,所有朋友都不在了,上海肯定已变成一个完全不同的城市了。飞机快要降落的时候,我激动得浑身发抖,双脚踏上上海土地的那一刻,我知道,我到家了。
内容简介
1989年的春天,在美国加州,我第一次见到瑞娜。一听说我来自上海,她立刻激动起来,问了许许多多关于上海变迁和发展的问题。她对中国的感情和她的上海情结是那样的深厚,使我十分感动。她说:“我离开上海已经40年了,真想回去看看自己的故乡。”
1994年,我终于有了一个帮助瑞娜实现重返家乡之梦的机会。这一年的4月,我们在上海市政府的支持下举办国内第一个专门研讨“犹太人在上海”的国际学术会议。作为会议筹备组的成员,我推荐瑞娜参加这次会议并作发言。
正像她在本书结尾时写的那样,收到邀请后,“很难用言语表达我当时的激动和喜悦”,“当飞卡几陕要降落时,我激动得浑身发抖”,“双脚踏上上海土地的那一刻,我知道,我到家了”。在那次国际学术研究会上,她作了精彩的发言。她的一段话使所有与会者为之动容:“撇开国籍不谈,上海就是我的故乡,我生在上海,长在上海,是上海养育了我。”
那些天里,瑞娜整个身心都沉浸在回忆和遐思之中。她沿着淮海路(当年的霞飞路)漫步,从这头一直走到那头,一点也没有累的感觉。她来到当年学习过的震旦大学(1994年时是上海第二医学院)和法国学堂(现科学会堂),回忆着学生时代经历的每一件小事。她在南市老城区一转就是大半天,寻找着熟悉的上海小吃“大饼油条”和“烘山芋”,如痴如醉地观察着上海人的喜怒哀乐。她来到当年住过的高塔公寓(淮海中路向阳南路口),走进自己那间“闺房”,又仿佛置身于父母的关爱之中。
从那以后,她“一次又一次地回到我青春的城市来”,我已记不清有多少次了。反正她每次来,我都要陪她转一转,看看日新月异的上海,并请她给我们犹太研究中心的研究生们讲她那永远讲不完的故事。我每次去加州山景城,也一定要看她。我也记不清有多少次了,反正每次我们都要促膝长谈,往往会忘记时间。
瑞娜是一个不会讲上海话的上海人。从历史上看,上海自开埠之日就是一座十分开放的城市。人们可以自由进出上海,有时甚至无需护照和签证。实业家们在上海发现了拓展事业的土壤,难民们在上海可以找到避难所,冒险家们也视上海为自己的“乐园”。来自中国和世界各地的不同语言、不同习俗、不同信仰、不同肤色的人们汇聚上海,他们互相对话,互相碰撞,互相交融,使这座城市成为百花齐放的国际性大都市。在这样的氛围中形成、发展起来的海派文化,具有浓厚的开放性和国际特色。瑞娜出生在一个犹太家庭,又在海派文化的氛围中成长,她身上体现了中犹文化的交融。她后来走向世界,先到以色列,随后为联合国工作多年,可以使用六种语言,到过世界上许多地方,最后定居美国。瑞娜的经历体现了多元文化竞争互补的发展特色:始终沿着多线型,而非单线型轨迹发展,像一条滚滚向前的江河有着许多支流一样,呈现五彩缤纷的多样性,但在入海时又汇成一体。这样的经历使她的作品丰富多彩,具有多元文化的特色,而深深蕴含在其中的,则是海派文化的精髓。
瑞娜笔下所描绘的是我们祖母那个时代的上海,但同时,她也为今日面目一新的上海兴奋不已。30年前,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之路,中国的复兴再次与国际化联系在一起,上海的开放性和国际特色在这样的新形势下光彩再现,并发扬光大。今日,我们欣喜地看到,来自中国各地的“外地人’和来自世界各地的“老外”们又活跃在上海滩上。据统计,到2010年上海举办世博会的时候,将有7000万访客来沪。又据不完全统计,今日在上海长期居留的“老外”已超过15万,逼近上世纪30年代的最高峰。这些“外地”和“老外”们已成为“新上海人’,他们带来的文化使海派文化更加绚丽夺目,为上海的发展留下了新的印记。同时,许许多多上海人走出国门经商、留学、旅游,其国际联系不断拓展,使上海的国际影响迅速扩展,也成为海派文化继续发展的驱动力。所有这些,都为瑞娜的老上海情结增添了新元素,使她的创作激情得以进发和升华。
作为她的老朋友,看到年逾八旬的瑞娜近年来不断推出新作,我感到由衷的高兴。她告诉我,除了本书外,她还在写四本书。这真是令人惊讶而又感动!我想其中一定还有许多关于上海的精彩篇章。
我衷心祝愿瑞娜永葆青春,期待着再拜读她那永远写不尽的上海故事!
1994年,我终于有了一个帮助瑞娜实现重返家乡之梦的机会。这一年的4月,我们在上海市政府的支持下举办国内第一个专门研讨“犹太人在上海”的国际学术会议。作为会议筹备组的成员,我推荐瑞娜参加这次会议并作发言。
正像她在本书结尾时写的那样,收到邀请后,“很难用言语表达我当时的激动和喜悦”,“当飞卡几陕要降落时,我激动得浑身发抖”,“双脚踏上上海土地的那一刻,我知道,我到家了”。在那次国际学术研究会上,她作了精彩的发言。她的一段话使所有与会者为之动容:“撇开国籍不谈,上海就是我的故乡,我生在上海,长在上海,是上海养育了我。”
那些天里,瑞娜整个身心都沉浸在回忆和遐思之中。她沿着淮海路(当年的霞飞路)漫步,从这头一直走到那头,一点也没有累的感觉。她来到当年学习过的震旦大学(1994年时是上海第二医学院)和法国学堂(现科学会堂),回忆着学生时代经历的每一件小事。她在南市老城区一转就是大半天,寻找着熟悉的上海小吃“大饼油条”和“烘山芋”,如痴如醉地观察着上海人的喜怒哀乐。她来到当年住过的高塔公寓(淮海中路向阳南路口),走进自己那间“闺房”,又仿佛置身于父母的关爱之中。
从那以后,她“一次又一次地回到我青春的城市来”,我已记不清有多少次了。反正她每次来,我都要陪她转一转,看看日新月异的上海,并请她给我们犹太研究中心的研究生们讲她那永远讲不完的故事。我每次去加州山景城,也一定要看她。我也记不清有多少次了,反正每次我们都要促膝长谈,往往会忘记时间。
瑞娜是一个不会讲上海话的上海人。从历史上看,上海自开埠之日就是一座十分开放的城市。人们可以自由进出上海,有时甚至无需护照和签证。实业家们在上海发现了拓展事业的土壤,难民们在上海可以找到避难所,冒险家们也视上海为自己的“乐园”。来自中国和世界各地的不同语言、不同习俗、不同信仰、不同肤色的人们汇聚上海,他们互相对话,互相碰撞,互相交融,使这座城市成为百花齐放的国际性大都市。在这样的氛围中形成、发展起来的海派文化,具有浓厚的开放性和国际特色。瑞娜出生在一个犹太家庭,又在海派文化的氛围中成长,她身上体现了中犹文化的交融。她后来走向世界,先到以色列,随后为联合国工作多年,可以使用六种语言,到过世界上许多地方,最后定居美国。瑞娜的经历体现了多元文化竞争互补的发展特色:始终沿着多线型,而非单线型轨迹发展,像一条滚滚向前的江河有着许多支流一样,呈现五彩缤纷的多样性,但在入海时又汇成一体。这样的经历使她的作品丰富多彩,具有多元文化的特色,而深深蕴含在其中的,则是海派文化的精髓。
瑞娜笔下所描绘的是我们祖母那个时代的上海,但同时,她也为今日面目一新的上海兴奋不已。30年前,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之路,中国的复兴再次与国际化联系在一起,上海的开放性和国际特色在这样的新形势下光彩再现,并发扬光大。今日,我们欣喜地看到,来自中国各地的“外地人’和来自世界各地的“老外”们又活跃在上海滩上。据统计,到2010年上海举办世博会的时候,将有7000万访客来沪。又据不完全统计,今日在上海长期居留的“老外”已超过15万,逼近上世纪30年代的最高峰。这些“外地”和“老外”们已成为“新上海人’,他们带来的文化使海派文化更加绚丽夺目,为上海的发展留下了新的印记。同时,许许多多上海人走出国门经商、留学、旅游,其国际联系不断拓展,使上海的国际影响迅速扩展,也成为海派文化继续发展的驱动力。所有这些,都为瑞娜的老上海情结增添了新元素,使她的创作激情得以进发和升华。
作为她的老朋友,看到年逾八旬的瑞娜近年来不断推出新作,我感到由衷的高兴。她告诉我,除了本书外,她还在写四本书。这真是令人惊讶而又感动!我想其中一定还有许多关于上海的精彩篇章。
我衷心祝愿瑞娜永葆青春,期待着再拜读她那永远写不尽的上海故事!
目 录
序 我所认识的瑞娜/潘光
一 缘起
二 童年
三 下午茶时间
四 步行上学
五 洋泾浜英语
六 裁缝
七 广播
八 蓝帽回回
九 金钱、银行和大亨
十 杰西·欧文斯的胜利
十一 侨民家庭——乐园中的生活
十二 流血的星期六
十三 1939年圣诞节
十四 照空和尚的仇恨
十五 葡萄牙殖民地和饶家驹神父
十六 爱因斯坦访问上海
十七 上海万国商团和童子军
十八 1941年12月8日
十九 上海——庇护之城
二十 杰克·拉莱
二十一 美军轰炸
二十二 太平洋战争局势明朗
二十三 日本集中营
二十四 美国大兵来了
二十五 工作,工作,工作
二十六 堕落与骚动
二十七 联合国新闻中心
尾声 离开与回归
鸣谢
一 缘起
二 童年
三 下午茶时间
四 步行上学
五 洋泾浜英语
六 裁缝
七 广播
八 蓝帽回回
九 金钱、银行和大亨
十 杰西·欧文斯的胜利
十一 侨民家庭——乐园中的生活
十二 流血的星期六
十三 1939年圣诞节
十四 照空和尚的仇恨
十五 葡萄牙殖民地和饶家驹神父
十六 爱因斯坦访问上海
十七 上海万国商团和童子军
十八 1941年12月8日
十九 上海——庇护之城
二十 杰克·拉莱
二十一 美军轰炸
二十二 太平洋战争局势明朗
二十三 日本集中营
二十四 美国大兵来了
二十五 工作,工作,工作
二十六 堕落与骚动
二十七 联合国新闻中心
尾声 离开与回归
鸣谢
在线试读
一 缘起
我1923年12月出生于上海,到l949年离开,有四分之一个世纪是在这个城市度过的。
在我小的时候,英国是欺凌中国的列强中最强的一个。它发动鸦片战争,击败了没有坚船利炮相抗衡的中国。1840年以前,英中之间的贸易几乎是一边倒的:英国从中国进口大量丝绸、香料和艺术品,中国却对购买欧洲的产品没有任何兴趣。于是,一艘艘英国商船载满了压舱用的红砖驶向中国,返航时则换成了满舱的中国货。这些红砖后来都被用来建造上海的英国领事馆。
1842年签订的《南京条约》使获胜的英国获得了最惠国待遇,还规定清政府开设五个通商口岸:上海、福州、厦门、广州、宁波。后来,通商口岸的数量逐渐增加到80个。美国和法国循踪而至,采取恫吓手段逼迫满清政府,将给予英国的好处也让它们“一体均沾”。在租界,列强纷纷建起自己的法院、学校、巡捕房、军队、医院和俱乐部。就这样,上海被一分为三:英美共管的公共租界,法租界,华界。
上海开始允许所有外国货进口,其中就有高级孟加拉鸦片。贩卖鸦片获利极丰。
……
我1923年12月出生于上海,到l949年离开,有四分之一个世纪是在这个城市度过的。
在我小的时候,英国是欺凌中国的列强中最强的一个。它发动鸦片战争,击败了没有坚船利炮相抗衡的中国。1840年以前,英中之间的贸易几乎是一边倒的:英国从中国进口大量丝绸、香料和艺术品,中国却对购买欧洲的产品没有任何兴趣。于是,一艘艘英国商船载满了压舱用的红砖驶向中国,返航时则换成了满舱的中国货。这些红砖后来都被用来建造上海的英国领事馆。
1842年签订的《南京条约》使获胜的英国获得了最惠国待遇,还规定清政府开设五个通商口岸:上海、福州、厦门、广州、宁波。后来,通商口岸的数量逐渐增加到80个。美国和法国循踪而至,采取恫吓手段逼迫满清政府,将给予英国的好处也让它们“一体均沾”。在租界,列强纷纷建起自己的法院、学校、巡捕房、军队、医院和俱乐部。就这样,上海被一分为三:英美共管的公共租界,法租界,华界。
上海开始允许所有外国货进口,其中就有高级孟加拉鸦片。贩卖鸦片获利极丰。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