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是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4775062
诗词
斋号记 002
乙酉春遣怀 004
无题 005
深秋游禹王台见先师遗作 008
青龙峡黄栌 010
松花 010
观服装秀 010
看竹海登忘忧谷 012
中秋忆先师寄师母 014
月夜习书 016
登镇江芙蓉楼 018
窗外布谷 018
龙华寺赏牡丹 018
登莲花峰忆文天祥 020
吊文天祥 020
千年榔榆 020
深夜习书 020
读孟会祥先生“三大行书 ”文有感 021
别兰亭 022
习书偶得 024
读杨逸明先生《轩辕庙放歌》有感 026
磨砚 028
习书有感 028
游圆明园即景 028
夜吟 030
无题
序言
王刘纯
秋萍新作《听花堂诗语》即将付梓,我作为出版人,得先读之便,编读之间,受益良多,随手记下一些感想,聊以为序。
在当今这个社会转型、思想观念杂陈、学术失范、艺术浮躁的时代,人们最缺失的是纯真,因而最需要的也是纯真。以纯真的心态进行纯真的艺术创作,尤其显得重要,因为唯有如此,才能创作出真正有价值的作品。纯真需要摒弃功利,需要远离喧嚣,需要静下心来,心无旁骛,倾注心血,默默地用生命去浇灌艺术之花,遑论身前身后、古今中外留在人们记忆中的艺术家无不如此,其例毋庸赘举。人们注意到,时下已有相当一部分艺术家不媚时俗,不假谀辞,在思考、探索或实践着纯真的艺术创作之路,秋萍即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位。
秋萍的诗词、散文与书法是浑然一体的。犹如花的绚丽的颜色、摇曳娇媚的姿态和沁人心脾的幽香一样不可分离。把听花堂主人的歌唱、话语和书艺融在一起品味,可以更真切感受她的心声、情愫、境界和个性,和她一道体味爱花、惜花、品花的甘苦与一路走来的艰辛。
展卷阅读,你会感到花是秋萍心目中的艺术之神。花的品格,花的美丽,花的性情,花的崇高,正是她的精神世界。
她心目中的花“永远是向着太阳的”。花永远自然地存在于世间,无论人们是否关注:“当你无视她的存在时”,“她会依然地花开花落”;
花具有浓烈的感情:“当你对她用心时,一定会融进她的世界里”;
花是具有个性的生命,是天地间的“唯一”,她胸怀宽博,有“无所畏惧的大自在、大境界”;
花是善良的,因而最美,这个美即是崇高:“万物的美都源于善,缘于真。只有真和善的东西才会显得美。”(《听花》)
因而她“喜欢花,喜欢读花”,40岁以后进而喜欢“听花”,“听花”便是秋萍对花,对真、善、美,对艺术独特的感知方式了:爱花才会听花,听花需要挚爱,人爱花,花才爱人,爱所有人,公平而无私,关键在于人是否爱花;用心去爱花才能懂得听花,才能听得懂花语,要“久久地用心听”(《听花》),心灵的感悟和相通才能获得能量和激情。
花的回馈,是“大地给予了花生命的营养,她把生命的精华酿成灿烂的五颜六色,奉献给这个世界”(《听花》)。如花的艺术,艺术的花,平凡而本真的花,艺术家的最高境界,莫过于此了。
在书的上册,作者把30年的诗词作品自选了160首,用书法的形式进行了再创作,有的是草稿的形式,有的是尺幅小品,有的是鸿篇巨制,楷、行、隶、草诸体兼备,各具特色,使读者在读诗诵词之余,更加深对书法作品的理解。如楷书斗方《乙酉春遣怀》《无题》诗二首:“书生空有双行泪,天地偏无一处平。”“墨洒幽香抒剑胆,琴弹流水映心声。一壶纳尽人生味,谁解繁华寂寞名。”诗人之喟叹,其情其境悲壮苍凉;书作以楷书界格书写,沉着凝重,顿挫分明,书之庄重,与诗之深沉相得益彰,从书法作品里可清晰地感悟到作者创作时的心境,诗书内容与形式的融合引人入胜,给人以视觉美感引导下的意境美的享受。
2008年以后,作者以一位女性书法家特有的心理感受,对书法的笔墨表现、笔法技法等进行了更细致、更深入的思考、探索和体悟,除摹习经典外,更注意把人生思考、游历自然、学佛修心与艺术创作结合起来,下册的随笔和访谈便是其间思考的记录。
在创作进入一个新的周期以后,激情和理性也呈现更高的冲突轮回。不管艺术家选择哪一条路径,用“心”创作,对艺术始终充满敬畏和保持谦卑,执着与全力投入,是到达彼岸的不二法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理论,传统,实践,阅历,自然,创新,是艺术道路上艰难的心灵跋涉。从秋萍的诗书文中可以体味到她一直在寻找艺术的最高境界,感知音乐、舞蹈、诗歌、绘画、书法之间的生命律动,捕捉不同艺术样式在融和激荡中迸溅出的火花和灵感,留下那些曾经为之激动不已、为之欣喜若狂、为之愁肠百结、为之痛苦不堪、为之欲生欲死的用心血和生命浇灌的艺术生命之花。
她宗法“二王”,涉猎汉魏雄浑朴茂之风,其书联语“宗龙门造像,追汉魏遗风”,以中国书法艺术“孩童时期”的稚拙,从魏碑、汉隶中寻找“二王”秀美一路的源头。一般认为,汉魏碑刻气象的雄阔与“二王”帖学的柔美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然而其中的承继关系、发展演化尤其是笔法嬗变很少有人注意到。秋萍将二者结合得“一如天地之自然”,走的是一条别人并未曾想到的路,因而形成了自己开阖纵横,刚柔兼济,对比强烈,意境高古、韵味无穷的独特书风,尤其是她“逍遥游”的大草,观之雄浑与秀润之气扑面,了无纤弱脂粉之腻,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于曼妙中内含张力的清新之韵。
下册的散文还有一部分游记,秋萍记述了自己走进自然,得山水之灵气,与大自然共同呼吸吐纳的所感、所思与所得。她还静读佛经,寻找摒弃杂念的心境和书写与内心对应双畅的感受。登山临水,人们更多地是慨叹宇宙的永恒,时间的易逝,生命的短暂,功业的未就,因而多“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惜韶华易逝,生命不再。而秋萍更在意的是生命的状态,“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回到自己的从前,年龄、心灵、容颜、体能……时光无法倒流,这是自然规律,这是真实的现实,这是不同的生命阶段的生命规律。面对这种规律变化,我们只有淡定地接受生命不同阶段的不同转化,从容地顺其自然”(《一如天地之自然》)。至此我们不禁想起孟子曾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箴言,杜甫也有“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的慨叹。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上》)而秋萍,以自然的山川之气,以虔诚的佛修,以毫无挂碍的心面对生活,面对生命,面对笔、墨、纸、砚,用道法自然之境来进入生命自然而然的书写状态。虽然艺术之路是一个注定痛苦的过程,但艺术家无一不是殉道者,当你选择了这条人生道路的时候,就必须义无反顾地走下去,唯有如此,才能进入艺术与人生的“逍遥游”,“乘物游心,超然物外,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中国书法艺术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她具真善美的特质,犹如生命一样崇高,如花一样美丽,因而她也如生命和花一样尊贵。可以想见,读过这本书的人,一定会跟秋萍一样,像爱生命、爱花一样爱艺术之神!
2013年5月20日于郑州步高斋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