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11504207丛书名: 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
内容简介
本书包括绪论,制图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点、直线和平面的投影,直线与平面及两平面的相对位置,投影变换,曲线和曲面,基本立体的投影,轴测投影,组合体的视图及尺寸注法,机件的表达方法,标准件和常用件,零件图,装配图,表面展开图和焊接图。
目 录
序
前言
绪论
第一章 制图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第一节 国家标准《技术制图》
和《机械制图》的—般规定
第二节 制图的基本技能
第三节 几何作图
第四节 平面图形画法及尺寸标注
第二章 点、直线和平面的投影
第一节 投影法的基本知识
第二节 点的投影
第三节 直线的投影
第四节 平面的投影
第三章 直线与平面及两平面的
相对位置
第一节 平行问题
第二节 相交问题
第三节 垂直问题
第四节 综合应用
第四章 投影变换
第一节 换面法
第二节 旋转法
第五章 曲线和曲面
第一节 曲线
第二节 曲面
第六章 基本立体的投影
第一节 平面立体的投影及其
表面取点、线
第二节 曲面立体的投影及其
表面取点、线
第三节 平面与立体表面相交
第四节 两曲面立体表面相交
第七章 轴测投影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正等轴测图
第三节 斜二轴测图
第四节 轴测图的尺寸注法
第五节 轴测剖视图的画法
第八章 组合体的视图及尺寸注法
第一节 组合体的视图
第二节 组合体及其形体分析法
第三节 组合体的三视图的画法
第四节 组合体的尺寸标注
第五节 看组合体视图
第九章 机件的表达方法
第一节 视图
第二节 剖视图
第三节 断面图
第四节 其他表达方法
第五节 综合应用举例
第六节 第三角投影法简介
第十章 标准件和常用件
第一节 螺纹及螺纹紧固件
第二节 键联接和销联接
第三节 齿轮
第四节 滚动轴承
第五节 弹簧
第十一章 零件图
第一节 零件图的作用与内容
第二节 零件的构形分析
第三节 零件的表达及尺寸标注
第四节 零件图的技术要求
第五节 读零件图
第六节 零件测绘
第十二章 装配图
第一节 装配图的作用和内容
第二节 装配图的表达方法
第三节 装配图的尺寸标注和技术要求
第四节 装配图中的零、部件
序号及明细栏
第五节 装配工艺结构的合理性
第六节 部件测绘和装配图的画法
第七节 看装配图和由装配
图拆画零件图
第十三章 表面展开图和焊接图
第一节 立体表面的展开
第二节 可展曲面的展开
第三节 不可展曲面的近似展开
第四节 展开图应用举例
第五节 焊接图
附录
附录A国外制图标准简介
附录B常用的机械加工一般
规范和零件结构要素
附录C极限与配合
附录D螺纹
附录E常用的标准件
附录F金属材料与热处理
参考文献
前言
绪论
第一章 制图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第一节 国家标准《技术制图》
和《机械制图》的—般规定
第二节 制图的基本技能
第三节 几何作图
第四节 平面图形画法及尺寸标注
第二章 点、直线和平面的投影
第一节 投影法的基本知识
第二节 点的投影
第三节 直线的投影
第四节 平面的投影
第三章 直线与平面及两平面的
相对位置
第一节 平行问题
第二节 相交问题
第三节 垂直问题
第四节 综合应用
第四章 投影变换
第一节 换面法
第二节 旋转法
第五章 曲线和曲面
第一节 曲线
第二节 曲面
第六章 基本立体的投影
第一节 平面立体的投影及其
表面取点、线
第二节 曲面立体的投影及其
表面取点、线
第三节 平面与立体表面相交
第四节 两曲面立体表面相交
第七章 轴测投影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正等轴测图
第三节 斜二轴测图
第四节 轴测图的尺寸注法
第五节 轴测剖视图的画法
第八章 组合体的视图及尺寸注法
第一节 组合体的视图
第二节 组合体及其形体分析法
第三节 组合体的三视图的画法
第四节 组合体的尺寸标注
第五节 看组合体视图
第九章 机件的表达方法
第一节 视图
第二节 剖视图
第三节 断面图
第四节 其他表达方法
第五节 综合应用举例
第六节 第三角投影法简介
第十章 标准件和常用件
第一节 螺纹及螺纹紧固件
第二节 键联接和销联接
第三节 齿轮
第四节 滚动轴承
第五节 弹簧
第十一章 零件图
第一节 零件图的作用与内容
第二节 零件的构形分析
第三节 零件的表达及尺寸标注
第四节 零件图的技术要求
第五节 读零件图
第六节 零件测绘
第十二章 装配图
第一节 装配图的作用和内容
第二节 装配图的表达方法
第三节 装配图的尺寸标注和技术要求
第四节 装配图中的零、部件
序号及明细栏
第五节 装配工艺结构的合理性
第六节 部件测绘和装配图的画法
第七节 看装配图和由装配
图拆画零件图
第十三章 表面展开图和焊接图
第一节 立体表面的展开
第二节 可展曲面的展开
第三节 不可展曲面的近似展开
第四节 展开图应用举例
第五节 焊接图
附录
附录A国外制图标准简介
附录B常用的机械加工一般
规范和零件结构要素
附录C极限与配合
附录D螺纹
附录E常用的标准件
附录F金属材料与热处理
参考文献
在线试读
前言本书是在2010年出版的第2版的基础上,根据教育部工程图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制订的“普通高等院校工程图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充分调研各高校教学改革的现状,汲取许多院校教学改革和教材改革的成功经验,走访往届毕业生及用人单位,了解社会对机械类专业学生的制图知识和绘图能力的需求,对原教材进行了修订。
本书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出发点,把过去的工程图学教育“知识、技能”型培养模式转换成新世纪的“知识、技能、方法、能力、素质”型的综合培养模式。
这次修订仍保持以下特点:
1)精练画法几何内容,适当降低点、线、面综合题和求立体表面交线的难度。
2)加强组合体与视图表达,增加组合体图例分析和机件视图表达方案的对比,强化组合体的读图和视图表达的训练。
3)强化手工绘图,使学生掌握徒手绘图方法,以及构思和表达设计创意和思想。
4)采用**国家标准,与国内相关学科同步发展。
5)引入部分国外制图标准,以利于国际间的技术交流。
6)充实零件图与装配图,使理论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反映**设计产品。
由于多数高校计算机绘图独立设课或学时增加,原来独立设章的计算机绘图内容已经不能满足教学要求,故本次修订教材时,计算机绘图章节没有纳入。
由鲁屏宇主编的《工程图学习题集》(第3版)与本书同时再版,并与本书配套使用。
本书适合高等学校机械类和近机类专业使用,也适合高等职业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函授大学相应专业使用,并可供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参加本书修订的有:鲁屏宇、徐立群、刘道标、杨小兰、薛小雯、乔忠云、顾锋、王跃进、蔡召冲、钱瑜。本书由鲁屏宇任主编,徐立群、刘道标任副主编,全书由鲁屏宇统稿并定稿。
本书参考了部分同类教材的习题集(见书后的“参考文献”),在此谨向文献的作者表示诚挚的感谢。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编写院校制图教研室老师们的关心和支持,在此表示真诚的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本书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出发点,把过去的工程图学教育“知识、技能”型培养模式转换成新世纪的“知识、技能、方法、能力、素质”型的综合培养模式。
这次修订仍保持以下特点:
1)精练画法几何内容,适当降低点、线、面综合题和求立体表面交线的难度。
2)加强组合体与视图表达,增加组合体图例分析和机件视图表达方案的对比,强化组合体的读图和视图表达的训练。
3)强化手工绘图,使学生掌握徒手绘图方法,以及构思和表达设计创意和思想。
4)采用**国家标准,与国内相关学科同步发展。
5)引入部分国外制图标准,以利于国际间的技术交流。
6)充实零件图与装配图,使理论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反映**设计产品。
由于多数高校计算机绘图独立设课或学时增加,原来独立设章的计算机绘图内容已经不能满足教学要求,故本次修订教材时,计算机绘图章节没有纳入。
由鲁屏宇主编的《工程图学习题集》(第3版)与本书同时再版,并与本书配套使用。
本书适合高等学校机械类和近机类专业使用,也适合高等职业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函授大学相应专业使用,并可供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参加本书修订的有:鲁屏宇、徐立群、刘道标、杨小兰、薛小雯、乔忠云、顾锋、王跃进、蔡召冲、钱瑜。本书由鲁屏宇任主编,徐立群、刘道标任副主编,全书由鲁屏宇统稿并定稿。
本书参考了部分同类教材的习题集(见书后的“参考文献”),在此谨向文献的作者表示诚挚的感谢。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编写院校制图教研室老师们的关心和支持,在此表示真诚的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