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030410757
编辑推荐
《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环境质量演变与可持续发展》可作为国家厦地方环境保护与区域发展规划管理部门决策的参考依据,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研究所相关专业的研究生课程和有关政策研究机构的彗考资料。
内容简介
近年来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成为我国发达的经济支柱区域但与此同时,该地区也正面目诸多的环境问题,区域可持续发展与人居环境安生受到威胁。为避免、遏制和解决这些发展中的出现环境问题中国科学院地学部组织了20余位院士和专家于2010-2012年就~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环境质量状况与对策~进行了咨询研究?《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环境质量演变与可持续发展》是咨询组对东南沿海地区10十城市及其城市群实地调研、考察和研讨成果的全面总结。《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环境质量演变与可持续发展》共十二章以发达地区环境质量演变与可持续发展为主线在系统分析近10年来东南沿海地区环境质量变化影响与成目的基础上进步井要素介绍了谊地区自陆水体河口海岸大气土壤工业场地矿区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厦生物如侵固体废弃物和电子废弃物污染等,剖析了危害风险,提出了对策建议。《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环境质量演变与可持续发展》对我国东南沿海厦其他地区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借鉴指导意义?
目 录
目 录
序言/i
前言/iii
章 概述(1)
节 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环境质量总体状况(1)
第二节 区域环境质量演变的原因分析(6)
第三节 对策建议(11)
参考文献(14)
第二章 内陆水体环境质量状况、演变趋势与对策(15)
节 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内陆水体分布特征(15)
第二节 长江三角洲地区内陆水体环境问题与对策(16)
第三节 珠江三角洲地区水库水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对策(27)
第四节 闽东南的厦门面临的主要水环境问题及其对策(30)
参考文献(33)
第三章 河口、海岸和近海环境污染与海产品安全(34)
节 中国东南沿海近海环境质量状况(34)
第二节 中国东南沿海重点河口、海湾的环境质量状况(42)
第三节 中国近海、河口面临的主要水环境问题分析(45)
第四节 东南沿海典型海域物种多样性衰减及滨海湿地退化分析(47)
第五节 海水养殖对近海环境的影响及海产品安全(54)
第六节 对策与建议(59)
参考文献(61)
第四章 农田土壤污染与农产品质量安全(62)
节 广东省土壤重金属元素环境质量状况(62)
第二节 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壤环境质量状况(70)
参考文献(76)
第五章 大气环境污染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79)
节 大气污染的基本特征(80)
第二节 主要问题(92)
第三节 人体健康(96)
第四节 对策与建议(98)
参考文献(100)
第六章 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与环境风险(102)
节 东南沿海地区固体废物污染现状(102)
第二节 东南沿海地区固体废物存在的突出问题(111)
参考文献(113)
第七章 工业场地及矿区污染与环境安全(114)
节 工业场地及矿区污染与主要环境问题(114)
第二节 工业场地及矿区环境污染问题的成因分析(126)
第三节 工业场地及矿区环境管理对策与建议(127)
参考文献(130)
第八章 电子垃圾污染与人体健康风险(132)
节 粗放的电子垃圾回收对环境的污染(132)
第二节 人体健康风险(134)
参考文献(143)
第九章 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外来植物入侵与生态安全(148)
节 外来植物入侵的生态环境效应(148)
第二节 外来归化植物编目与特征分析(149)
第三节 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外来植物入侵风险(154)
第四节 结论与建议(156)
参考文献(157)
第十章 城市群及区域低碳发展(159)
节 能源消费与碳排放现状及预测(159)
第二节 主要问题与原因(164)
第三节 对策与建议(166)
参考文献(173)
第十一章 区域环境质量演变的成因(174)
节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174)
第二节 产业布局及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176)
第三节 复合污染加剧(178)
第四节 产业转移与污染转移(180)
第五节 环境政策与管理的缺失与冲突(183)
第六节 科学技术研究及应用滞后(186)
参考文献(187)
第十二章 区域环境质量与可持续发展对策(188)
节 保持适度城市化速度和规模,推进区域协调与可持续发展(188)
第二节 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重视环境立法的区域协调性(190)
第三节 加快环境保护标准体系建设(193)
第四节 强化重点领域环境治理,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195)
第五节 加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构建区域、城乡一体化环境管理体系(198)
第六节 加强科学技术研究及应用,提升环保科技支撑能力(202)
参考文献(205)
序言/i
前言/iii
章 概述(1)
节 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环境质量总体状况(1)
第二节 区域环境质量演变的原因分析(6)
第三节 对策建议(11)
参考文献(14)
第二章 内陆水体环境质量状况、演变趋势与对策(15)
节 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内陆水体分布特征(15)
第二节 长江三角洲地区内陆水体环境问题与对策(16)
第三节 珠江三角洲地区水库水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对策(27)
第四节 闽东南的厦门面临的主要水环境问题及其对策(30)
参考文献(33)
第三章 河口、海岸和近海环境污染与海产品安全(34)
节 中国东南沿海近海环境质量状况(34)
第二节 中国东南沿海重点河口、海湾的环境质量状况(42)
第三节 中国近海、河口面临的主要水环境问题分析(45)
第四节 东南沿海典型海域物种多样性衰减及滨海湿地退化分析(47)
第五节 海水养殖对近海环境的影响及海产品安全(54)
第六节 对策与建议(59)
参考文献(61)
第四章 农田土壤污染与农产品质量安全(62)
节 广东省土壤重金属元素环境质量状况(62)
第二节 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壤环境质量状况(70)
参考文献(76)
第五章 大气环境污染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79)
节 大气污染的基本特征(80)
第二节 主要问题(92)
第三节 人体健康(96)
第四节 对策与建议(98)
参考文献(100)
第六章 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与环境风险(102)
节 东南沿海地区固体废物污染现状(102)
第二节 东南沿海地区固体废物存在的突出问题(111)
参考文献(113)
第七章 工业场地及矿区污染与环境安全(114)
节 工业场地及矿区污染与主要环境问题(114)
第二节 工业场地及矿区环境污染问题的成因分析(126)
第三节 工业场地及矿区环境管理对策与建议(127)
参考文献(130)
第八章 电子垃圾污染与人体健康风险(132)
节 粗放的电子垃圾回收对环境的污染(132)
第二节 人体健康风险(134)
参考文献(143)
第九章 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外来植物入侵与生态安全(148)
节 外来植物入侵的生态环境效应(148)
第二节 外来归化植物编目与特征分析(149)
第三节 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外来植物入侵风险(154)
第四节 结论与建议(156)
参考文献(157)
第十章 城市群及区域低碳发展(159)
节 能源消费与碳排放现状及预测(159)
第二节 主要问题与原因(164)
第三节 对策与建议(166)
参考文献(173)
第十一章 区域环境质量演变的成因(174)
节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174)
第二节 产业布局及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176)
第三节 复合污染加剧(178)
第四节 产业转移与污染转移(180)
第五节 环境政策与管理的缺失与冲突(183)
第六节 科学技术研究及应用滞后(186)
参考文献(187)
第十二章 区域环境质量与可持续发展对策(188)
节 保持适度城市化速度和规模,推进区域协调与可持续发展(188)
第二节 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重视环境立法的区域协调性(190)
第三节 加快环境保护标准体系建设(193)
第四节 强化重点领域环境治理,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195)
第五节 加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构建区域、城乡一体化环境管理体系(198)
第六节 加强科学技术研究及应用,提升环保科技支撑能力(202)
参考文献(205)
前 言
媒体评论
在线试读
章 概 述
东南沿海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及厦漳泉地区是我国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的地区,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引领区和示范区?此地区面积只占全国面积的1.8%,人口占全国人口的13.1%,2010 年GDP 高达11.5 万亿元,占东南沿海6 省市的78.2%,约占全国GDP 的3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1)?2000~2010 年这10 年是此地区经济高速发展?不断融入全球化的过程,是实现小康社会并迈向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阶段?10 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该地区常住人口增加了18%,GDP 增长了3.3 倍,但耕地却减少了9.5%(约140 万亩①),能源消耗增加了1.8 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1)?在这一背景下,尽管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在环境保护与环境质量改善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局部地区生态与环境的快速恶化,但是,高速的社会经济增长导致了此地区资源?能源消耗剧增?环境污染凸现?因此,这10 年来东南沿海地区的环境质量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演变?变化的原因何在?应采取什么样的相应对策措施?这是当前处于持续快速发展时期的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问题?
基于此,2010~2011 年中国科学院地学部组织了20 余位院士和专家,在广州?东莞?深圳?韶关?厦门?杭州?上海?无锡?南京?烟台10 个沿海城市进行了实地调查与考察,听取了地方政府和有关专家?学者的65 个报告,召开了9 次专题研讨会,系统调查了此地区的城市群?区域?流域及海岸带环境质量现状,以及其近10 年来的变化及危害,并在深入分析其变化原因及演变态势的基础上,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节 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环境质量总体状况
一?内陆水体富营养化趋势依然突出,饮用水源水质下降,水安全堪忧
1. 湖泊与水库富营养化趋势明显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东南的厦漳泉地区是我国水资源颇为丰富的地区,但是,此区域大部分的内陆水体富营养化趋势明显?近10 年来,长江三角洲湖泊富营养化状况没有明显好转,2009 年长江三角洲所有面积大于10 平方千米(包括太湖等)的17 个湖泊全部处于富营养化状态,90%以上的湖泊(如滆湖?三氿和洮湖等)全年均为重度富营养化,湖泊水质基本上属于Ⅳ~Ⅴ类水,其中总氮超标尤为显著(杨桂山等,2010);并且,一直被认为是重要战略水源地的一些水库,如千岛湖?天目湖?深圳水库等备用水源地,因富营养化于2009~2010 年均出现过蓝藻等藻类水华?
2. 河流和河网污染加重
东南沿海地区不仅珠江?长江?钱塘江?闽江?九龙江等干流的水质总体上为Ⅲ~Ⅳ类,而且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河网区的水质也普遍较差?近10 年来,此区域城市河流或者河道的水质总体上没有好转,河网区河道仍然处于劣V 类,黑臭现象依然突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2010)?
3. 内陆水体污染导致水质性缺水严重,影响生态系统安全和人体健康由于此区域水体普遍存在富营养化问题,甚至出现有毒有害有机和重金属污染物,水质安全无法得到有效保障,这造成了水资源较为丰富的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严重的水质性缺水?例如,2007 年的太湖“污水团”事件等,导致无锡市等太湖周边城市几百万人口的自来水供应受到影响(谢平,2008)?另外,由于水体污染,长江三角洲的河网?湖泊生态系统严重退化,生态服务功能严重下降,据估算,2009 年太湖湖泊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价值约损失了500 亿元人民币(许妍等,2010)?并且,此区域广大农村的饮用水安全状况更是令人担忧,据2005 年对浙江省杭州市郊区农村分散式供水的水质检测结果,饮用水各项指标都合格的只有12%?因此,饮用水污染已经成为威胁农村饮用水安全的首要问题?
二?区域性灰霾天气日益严重,大气复合污染突出,威胁着人体健康
1. 区域性灰霾天气日益严重
近10 年来,东南沿海地区城市灰霾天数大幅度增加,灰霾天气已成为十分严峻的环境问题之一?近10 年来,长江三角洲已经成为我国常年被灰霾笼罩的重污染区域之一?2000 年以来,上海市每年的灰霾天数一直保持在150 天左右;2003年,南京市灰霾天气甚至超过了250 天;2009 年,南京?苏州?上海和杭州等城市的灰霾天数分别达到了211 天?162 天?150 天和160 天;珠江三角洲的灰霾现象虽然有一定缓解,但每年的灰霾天数仍在100 天以上;闽东南的厦门市年灰霾天数也从2004 年前的每年不到20 天上升到了2008 年的70 多天?并且,近10年来大气细颗粒物(特别是PM2.5)浓度呈快速增加的态势(吴兑,2012)?
2. 大气复合污染凸现
除常规污染物外,此区域大气中的臭氧(O3)?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多环芳烃(PAHs)等非传统有毒有害污染物日益凸现?2007 年长江三角洲16 个城市VOCs 的排放量为277 万吨,其中上海市排放量为59 万吨(黄成等,2011)?2000 年以来,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大气细颗粒物中PAHs 浓度一直处于较高水平,尤其是在冬季及初春时它的浓度可高于50 纳克/立方米,同时还存在较为严重的二英?多氯联苯(PCBs)和滴滴涕(DDTs)污染(张彦旭,2010;Feng et al.,2006;余莉萍,2006;陈来国,2006)?
3. 酸雨发生频率仍然很高
近10 年来,东南沿海地区酸雨污染虽然局部好转,但形势依然严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2010)?10年来,东南沿海地区酸雨发生频率依然很高,如上海市的酸雨发生频率从2002 年的15%快速增加到2008 年的近80%,之后略有下降,但2010 年的酸雨发生频率仍在70%以上?浙江省的酸雨发生频率在2000年为70%,但从2004 年起,酸雨发生频率一直在90%左右,降雨平均酸度从2000年的4.7 降低到2009 年的4.2?珠江三角洲半数以上城市仍属于重酸雨区,广州市的酸雨发生频率从2000 年的61%快速增加到2002 年的80%,其后至2007 年一直处于80%左右,此后虽逐步下降,但2010 年的酸雨频率仍高达51%?
三?区域土壤复合污染加剧,工业场地和矿区土壤污染更加突出
1. 农田土壤污染呈现出“复合型”和“混合型”
近10 年来,东南沿海地区城郊大面积农田土壤呈现出“复合型”和“混合型”污染的特征,已威胁到区域农产品质量安全(骆永明,2009)?东南沿海地区大部分城郊农田土壤已经受到重金属污染,且以Cd?Hg 和Pb 三种污染物为主?与1990年前后土壤重金属背景值相比,2006 年前后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大部分地区土壤重金属含量明显升高?珠江三角洲土壤中Cd?As?Hg?Cu?Ni 的超标面积分别为8.2%?10.1%?18.4%?9.8%?11.4%?应特别注意的是,这些农田重金属污染已引起了该地区蔬菜中重金属普遍超标,其中Cd 超标率为11.1%(杨国义等,2007;黄勇等,2005)?而且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大部分城郊土壤中还发现了较为严重的PAHs 污染(张天彬等,2008;Ping et al.,2007;高军,2005)?
2. 工业搬迁地污染严重
东南沿海地区大中城市目前正面临着大批污染企业关闭和搬迁问题?工业企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环境质量演变与可持续发展业搬迁出现大量场地土壤污染的新问题,影响城市生活质量?人居环境安全和居民健康(骆永明,2011)?2000~2005 年江苏省已有400 家大型化工企业搬出城区,小化工企业多达1000 多家;2005 年以来浙江省也有100 家大型企业关闭,2007年以来广州市有147 家大型工业企业关闭?停产和搬迁?这些搬迁企业主要涉及化工?冶金?石化?农药?废物回收加工等重污染行业,遗留场地存在大量的重金属?有机氯农药?PAHs?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PCBs,以及阻燃剂等新兴毒害污染物,已经对厂区场地及其周边地区土壤产生了严重的污染,甚至有的污染土层深度可达数米至数十米,导致地下水污染?更有甚者,有的化工企业搬迁的遗留地,没有修复就建另一企业,导致了严重后果?
3. 矿区土壤污染十分突出
东南沿海地区矿产资源较为丰富,主要包括铅锌矿?铜矿?钨矿等,在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长期大规模的开采与冶炼和矿区内大量废渣的露天堆放,对矿山周围土壤环境造成了多种重金属(如Cd?Pb?As?Hg?Cu?Zn 等)复合污染?矿区土壤污染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破坏,矿区环境污染事故频发,危及饮用水源安全和人体健康,并经常诱发群体性事件?
四?近海?河口污染严重,赤潮和绿潮频发,滨海湿地退化
1. 近海水域污染严重
东南沿海地区近海海洋环境状况极差,近岸海域水质以Ⅳ类和劣Ⅳ类为主?2010年的调查结果显示,珠江口伶仃洋甲壳类?双壳类?鱼类和头足类都已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其中棘头梅童鱼的Cr 和Pb 分别超标24 倍和48 倍,另一种主要经济鱼类长蛇鲻的Pb 超标53 倍(国家海洋局,2010)?近岸海域水质污染及生态破坏导致赤潮和绿潮频发,且近10 年来没有减轻的趋势?据统计,近10 年来我国年均赤潮发生次数高达79 次,年均发生赤潮的海域面积约1.63 万平方千米,其中以长江口?福建沿海和珠江口海域为严重?这引起了社会的关注(暨卫东,2011)?
2. 河口污染加重
东南沿海主要河流的河口区污染严重?长江口和杭州湾都属于严重污染区域?据国家海洋局监测数据显示,2009 年,东海区21 条主要河流的主要污染物入海总量为1216.7 万吨,其中长江污染物入海量占58.4%,主要污染指标是化学需氧量(COD)?氨氮?活性磷酸盐和悬浮物(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2009)?
3. 滨海湿地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受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双重影响,东南沿海许多滨海湿地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约50%的滨海湿地丧失,现存70%以上的滨海湿地严重退化?红树林?珊瑚礁和海草床退化与消失的趋势也相当严重?
五?城市固体废弃物急剧增加,电子垃圾带来严重危害
1. 城市生活垃圾量猛增,资源化利用水平较低
随着区域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人口持续增长及生活方式的变化,人均生活垃圾和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大幅增加?以深圳为例,近10 年来深圳常住人口数量从701 万上升到1036 万,加上流动人口,城市人口剧增,其后果是生活垃圾量剧增(中国固体废物环境管理网,2011)?并且,城市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较低,许多城市已没有合适的垃圾填埋堆放场地可选,而简单堆放和填埋的垃圾犹如“定时炸弹”,给城市发展带来环境安全隐患?
2. 电子垃圾已成为此地区增长快的固体废弃物之一
在东南沿海地区有些城镇以拆解电子垃圾为产业,如广东清远龙塘镇和石角镇每年拆解的电子垃圾总量约150 万吨?浙江省台州市拆解电子垃圾也有一定规模?这些电子垃圾使土壤中污染物种类繁多,并含有重金属(如Cu?Cd?Pb?Hg?Cr?Ni 等)和有毒有机污染物[如PCBs?二英?多溴联苯醚(PBDEs)?PAHs?酞酸酯等],呈现出多种重金属和多种有毒有机物复合污染的特征?在我国浙江台州?广东贵屿等电子垃圾较为集中的地区,从业人员和儿童血液的Pb 和Cd 等含量均显著超标,远高于我国其他地区的平均水平,带来的健康风险不容忽视(彭平安和钟音,2011)?
六?农村生产和生活垃圾剧增,管理处于无序状态,环境质量堪忧
1. 农村生产和生活垃圾剧增
随着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生活垃圾人均产生量大增,农村人均垃圾产生量接近城市水平?并且由于农村的生产生活分散,各种废弃物随意处置,生活垃圾随意倾倒,农村固体废弃物管理处于无序状态?当前农村相当大的一部分生活垃圾?畜禽粪便等各种废弃物都直接排放到环境中,对水体?土壤?空气等造成了严重污染?
2. 农村垃圾处理缺失,综合利用率低
由于农村大部分农家仍处于较分散的状态,生活废弃物和废水随地堆放和排放,缺失处理,即“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现象普遍存在?据调查,此区域农村垃圾随意倒置可达70%以上;
东南沿海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及厦漳泉地区是我国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的地区,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引领区和示范区?此地区面积只占全国面积的1.8%,人口占全国人口的13.1%,2010 年GDP 高达11.5 万亿元,占东南沿海6 省市的78.2%,约占全国GDP 的3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1)?2000~2010 年这10 年是此地区经济高速发展?不断融入全球化的过程,是实现小康社会并迈向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阶段?10 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该地区常住人口增加了18%,GDP 增长了3.3 倍,但耕地却减少了9.5%(约140 万亩①),能源消耗增加了1.8 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1)?在这一背景下,尽管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在环境保护与环境质量改善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局部地区生态与环境的快速恶化,但是,高速的社会经济增长导致了此地区资源?能源消耗剧增?环境污染凸现?因此,这10 年来东南沿海地区的环境质量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演变?变化的原因何在?应采取什么样的相应对策措施?这是当前处于持续快速发展时期的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问题?
基于此,2010~2011 年中国科学院地学部组织了20 余位院士和专家,在广州?东莞?深圳?韶关?厦门?杭州?上海?无锡?南京?烟台10 个沿海城市进行了实地调查与考察,听取了地方政府和有关专家?学者的65 个报告,召开了9 次专题研讨会,系统调查了此地区的城市群?区域?流域及海岸带环境质量现状,以及其近10 年来的变化及危害,并在深入分析其变化原因及演变态势的基础上,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节 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环境质量总体状况
一?内陆水体富营养化趋势依然突出,饮用水源水质下降,水安全堪忧
1. 湖泊与水库富营养化趋势明显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东南的厦漳泉地区是我国水资源颇为丰富的地区,但是,此区域大部分的内陆水体富营养化趋势明显?近10 年来,长江三角洲湖泊富营养化状况没有明显好转,2009 年长江三角洲所有面积大于10 平方千米(包括太湖等)的17 个湖泊全部处于富营养化状态,90%以上的湖泊(如滆湖?三氿和洮湖等)全年均为重度富营养化,湖泊水质基本上属于Ⅳ~Ⅴ类水,其中总氮超标尤为显著(杨桂山等,2010);并且,一直被认为是重要战略水源地的一些水库,如千岛湖?天目湖?深圳水库等备用水源地,因富营养化于2009~2010 年均出现过蓝藻等藻类水华?
2. 河流和河网污染加重
东南沿海地区不仅珠江?长江?钱塘江?闽江?九龙江等干流的水质总体上为Ⅲ~Ⅳ类,而且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河网区的水质也普遍较差?近10 年来,此区域城市河流或者河道的水质总体上没有好转,河网区河道仍然处于劣V 类,黑臭现象依然突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2010)?
3. 内陆水体污染导致水质性缺水严重,影响生态系统安全和人体健康由于此区域水体普遍存在富营养化问题,甚至出现有毒有害有机和重金属污染物,水质安全无法得到有效保障,这造成了水资源较为丰富的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严重的水质性缺水?例如,2007 年的太湖“污水团”事件等,导致无锡市等太湖周边城市几百万人口的自来水供应受到影响(谢平,2008)?另外,由于水体污染,长江三角洲的河网?湖泊生态系统严重退化,生态服务功能严重下降,据估算,2009 年太湖湖泊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价值约损失了500 亿元人民币(许妍等,2010)?并且,此区域广大农村的饮用水安全状况更是令人担忧,据2005 年对浙江省杭州市郊区农村分散式供水的水质检测结果,饮用水各项指标都合格的只有12%?因此,饮用水污染已经成为威胁农村饮用水安全的首要问题?
二?区域性灰霾天气日益严重,大气复合污染突出,威胁着人体健康
1. 区域性灰霾天气日益严重
近10 年来,东南沿海地区城市灰霾天数大幅度增加,灰霾天气已成为十分严峻的环境问题之一?近10 年来,长江三角洲已经成为我国常年被灰霾笼罩的重污染区域之一?2000 年以来,上海市每年的灰霾天数一直保持在150 天左右;2003年,南京市灰霾天气甚至超过了250 天;2009 年,南京?苏州?上海和杭州等城市的灰霾天数分别达到了211 天?162 天?150 天和160 天;珠江三角洲的灰霾现象虽然有一定缓解,但每年的灰霾天数仍在100 天以上;闽东南的厦门市年灰霾天数也从2004 年前的每年不到20 天上升到了2008 年的70 多天?并且,近10年来大气细颗粒物(特别是PM2.5)浓度呈快速增加的态势(吴兑,2012)?
2. 大气复合污染凸现
除常规污染物外,此区域大气中的臭氧(O3)?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多环芳烃(PAHs)等非传统有毒有害污染物日益凸现?2007 年长江三角洲16 个城市VOCs 的排放量为277 万吨,其中上海市排放量为59 万吨(黄成等,2011)?2000 年以来,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大气细颗粒物中PAHs 浓度一直处于较高水平,尤其是在冬季及初春时它的浓度可高于50 纳克/立方米,同时还存在较为严重的二英?多氯联苯(PCBs)和滴滴涕(DDTs)污染(张彦旭,2010;Feng et al.,2006;余莉萍,2006;陈来国,2006)?
3. 酸雨发生频率仍然很高
近10 年来,东南沿海地区酸雨污染虽然局部好转,但形势依然严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2010)?10年来,东南沿海地区酸雨发生频率依然很高,如上海市的酸雨发生频率从2002 年的15%快速增加到2008 年的近80%,之后略有下降,但2010 年的酸雨发生频率仍在70%以上?浙江省的酸雨发生频率在2000年为70%,但从2004 年起,酸雨发生频率一直在90%左右,降雨平均酸度从2000年的4.7 降低到2009 年的4.2?珠江三角洲半数以上城市仍属于重酸雨区,广州市的酸雨发生频率从2000 年的61%快速增加到2002 年的80%,其后至2007 年一直处于80%左右,此后虽逐步下降,但2010 年的酸雨频率仍高达51%?
三?区域土壤复合污染加剧,工业场地和矿区土壤污染更加突出
1. 农田土壤污染呈现出“复合型”和“混合型”
近10 年来,东南沿海地区城郊大面积农田土壤呈现出“复合型”和“混合型”污染的特征,已威胁到区域农产品质量安全(骆永明,2009)?东南沿海地区大部分城郊农田土壤已经受到重金属污染,且以Cd?Hg 和Pb 三种污染物为主?与1990年前后土壤重金属背景值相比,2006 年前后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大部分地区土壤重金属含量明显升高?珠江三角洲土壤中Cd?As?Hg?Cu?Ni 的超标面积分别为8.2%?10.1%?18.4%?9.8%?11.4%?应特别注意的是,这些农田重金属污染已引起了该地区蔬菜中重金属普遍超标,其中Cd 超标率为11.1%(杨国义等,2007;黄勇等,2005)?而且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大部分城郊土壤中还发现了较为严重的PAHs 污染(张天彬等,2008;Ping et al.,2007;高军,2005)?
2. 工业搬迁地污染严重
东南沿海地区大中城市目前正面临着大批污染企业关闭和搬迁问题?工业企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环境质量演变与可持续发展业搬迁出现大量场地土壤污染的新问题,影响城市生活质量?人居环境安全和居民健康(骆永明,2011)?2000~2005 年江苏省已有400 家大型化工企业搬出城区,小化工企业多达1000 多家;2005 年以来浙江省也有100 家大型企业关闭,2007年以来广州市有147 家大型工业企业关闭?停产和搬迁?这些搬迁企业主要涉及化工?冶金?石化?农药?废物回收加工等重污染行业,遗留场地存在大量的重金属?有机氯农药?PAHs?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PCBs,以及阻燃剂等新兴毒害污染物,已经对厂区场地及其周边地区土壤产生了严重的污染,甚至有的污染土层深度可达数米至数十米,导致地下水污染?更有甚者,有的化工企业搬迁的遗留地,没有修复就建另一企业,导致了严重后果?
3. 矿区土壤污染十分突出
东南沿海地区矿产资源较为丰富,主要包括铅锌矿?铜矿?钨矿等,在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长期大规模的开采与冶炼和矿区内大量废渣的露天堆放,对矿山周围土壤环境造成了多种重金属(如Cd?Pb?As?Hg?Cu?Zn 等)复合污染?矿区土壤污染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破坏,矿区环境污染事故频发,危及饮用水源安全和人体健康,并经常诱发群体性事件?
四?近海?河口污染严重,赤潮和绿潮频发,滨海湿地退化
1. 近海水域污染严重
东南沿海地区近海海洋环境状况极差,近岸海域水质以Ⅳ类和劣Ⅳ类为主?2010年的调查结果显示,珠江口伶仃洋甲壳类?双壳类?鱼类和头足类都已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其中棘头梅童鱼的Cr 和Pb 分别超标24 倍和48 倍,另一种主要经济鱼类长蛇鲻的Pb 超标53 倍(国家海洋局,2010)?近岸海域水质污染及生态破坏导致赤潮和绿潮频发,且近10 年来没有减轻的趋势?据统计,近10 年来我国年均赤潮发生次数高达79 次,年均发生赤潮的海域面积约1.63 万平方千米,其中以长江口?福建沿海和珠江口海域为严重?这引起了社会的关注(暨卫东,2011)?
2. 河口污染加重
东南沿海主要河流的河口区污染严重?长江口和杭州湾都属于严重污染区域?据国家海洋局监测数据显示,2009 年,东海区21 条主要河流的主要污染物入海总量为1216.7 万吨,其中长江污染物入海量占58.4%,主要污染指标是化学需氧量(COD)?氨氮?活性磷酸盐和悬浮物(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2009)?
3. 滨海湿地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受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双重影响,东南沿海许多滨海湿地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约50%的滨海湿地丧失,现存70%以上的滨海湿地严重退化?红树林?珊瑚礁和海草床退化与消失的趋势也相当严重?
五?城市固体废弃物急剧增加,电子垃圾带来严重危害
1. 城市生活垃圾量猛增,资源化利用水平较低
随着区域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人口持续增长及生活方式的变化,人均生活垃圾和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大幅增加?以深圳为例,近10 年来深圳常住人口数量从701 万上升到1036 万,加上流动人口,城市人口剧增,其后果是生活垃圾量剧增(中国固体废物环境管理网,2011)?并且,城市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较低,许多城市已没有合适的垃圾填埋堆放场地可选,而简单堆放和填埋的垃圾犹如“定时炸弹”,给城市发展带来环境安全隐患?
2. 电子垃圾已成为此地区增长快的固体废弃物之一
在东南沿海地区有些城镇以拆解电子垃圾为产业,如广东清远龙塘镇和石角镇每年拆解的电子垃圾总量约150 万吨?浙江省台州市拆解电子垃圾也有一定规模?这些电子垃圾使土壤中污染物种类繁多,并含有重金属(如Cu?Cd?Pb?Hg?Cr?Ni 等)和有毒有机污染物[如PCBs?二英?多溴联苯醚(PBDEs)?PAHs?酞酸酯等],呈现出多种重金属和多种有毒有机物复合污染的特征?在我国浙江台州?广东贵屿等电子垃圾较为集中的地区,从业人员和儿童血液的Pb 和Cd 等含量均显著超标,远高于我国其他地区的平均水平,带来的健康风险不容忽视(彭平安和钟音,2011)?
六?农村生产和生活垃圾剧增,管理处于无序状态,环境质量堪忧
1. 农村生产和生活垃圾剧增
随着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生活垃圾人均产生量大增,农村人均垃圾产生量接近城市水平?并且由于农村的生产生活分散,各种废弃物随意处置,生活垃圾随意倾倒,农村固体废弃物管理处于无序状态?当前农村相当大的一部分生活垃圾?畜禽粪便等各种废弃物都直接排放到环境中,对水体?土壤?空气等造成了严重污染?
2. 农村垃圾处理缺失,综合利用率低
由于农村大部分农家仍处于较分散的状态,生活废弃物和废水随地堆放和排放,缺失处理,即“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现象普遍存在?据调查,此区域农村垃圾随意倒置可达70%以上;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