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3475284
该书阐述的特别之处在于,作者对广东音乐经典作品的分析,对其乐种源流、曲体结构、旋律手法、演奏技巧、风格特征及音乐意境等特点,主要是通过亲身的高胡演奏及教学实践、用极富地方特性的技巧将其乐种音色再现出来,并以丰富的艺术体验对其进行独到的阐释;同时,作者还将自己对广东音乐的深刻理解进行理论升华,再用自己创作的作品以音响的形式形象地演绎出来。因此说,本专著是一代资深艺术家演奏、教学、研究及创造的亲身经历之理论结晶,是前辈一生心血凝结的解读广东音乐艺术特色的独家之言,填补了广东音乐学术专著的理论空白。
作者是集教学、演奏和研究三位一体的广东资深音乐名家。几十年来的教学、演奏及研究生涯,使作者对广东音乐的演奏特点、表现手法及意境内涵等艺术特色,有其独到且系统的理解。他指出:广东音乐的特性,主要是作曲法、演奏法、乐器法结合广州方言形成的广东音乐乐种音色的综合表现。广东音乐乐种音色是作者多年来对广东音乐研究的一大发现,是广东音乐一项重要的科研成果,它标志着广东音乐研究已经进入到艺术价值核心领域的探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对当前关于什么是广东音乐的各种表述*后的归属也起着重要作用,并为广东音乐今后的学习、传承及原生态发展等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总 序 周凯模
要让传统中华乐种在新世纪焕发新的活力(序)
——黄日进教授的文化自觉 赵宋光
单元岭南广东音乐艺术特色阐释
章历史、称谓及问题的提出
节广东音乐的历史概述
第二节广东音乐称谓之探讨
第三节关于广东音乐的几个问题
第二章广东音乐艺术的意境特色
节广东音乐原生态艺术特色概述
第二节广东音乐的曲名、意境和韵味
第三节广东音乐的意境及其表现手法
第三章广东音乐演奏艺术特色
节广东音乐演奏艺术特点阐释
第二节广东音乐“乙反调”的艺术特色
第三节广东音乐的高胡表现艺术
第二单元广东音乐艺术特色的科学教学
第四章广东音乐的教学思考与设计
节高等音乐学院传统音乐教学之我见
第二节广州院校的高胡教学探索
第三节星海音乐学院高胡教学设计
第五章广东音乐的高胡教学
节高胡来历及对民族音乐的影响
第二节科学的高胡训练程序与步骤
第三节活的训练与因材施教
第四节高胡艺术特色的科学教学
第三单元广东音乐的传播、研究与作品
——以黄日进传播、研究、创作广东音乐为例
第六章自述:广东音乐的传播与研究
节回顾:从广东音乐讲座谈起
第二节广东音乐科研、创作、教学三位一体的研究实践
第三节广东音乐之现状
第七章他述:黄日进高胡演奏艺术的探究
节黄日进高胡演奏特点分析
第二节黄日进在演奏方面的审美追求
第三节黄日进演奏作品分析
第八章他述:黄日进高胡艺术的社会影响
节评“黄日进从教40年音乐会”等三篇
第二节黄日进教授的承前和启后
第九章关于广东音乐的其他讨论
附录:红线女唱腔艺术研究
谱例索引
后记
本书卖点/广告语
岭南民俗音乐,中华传统音乐、中国传统文化花园里的一朵奇葩。
名人推荐
这套关于岭南音乐文化的教育丛书,是一套以考察新材料为主、结合文献进行阐释分析的丛书。特别注重对新材料的阐释,是期待能将鲜活存在、浩如烟海的民间传统珍贵遗产,通过长期认真考察、精心整理、悉心研究形成文本,逐步转换成能为全民所用的教育资源,实现“学校教育”与“民间传承”的文化对接。(周凯模)
节选
要让传统中华乐种在新世纪焕发新的活力(序)
——黄日进教授的文化自觉
赵宋光
黄日进教授是著名的高胡演奏家——高胡名师,但是他的学术视野绝不限于一件乐器,而是对广东音乐这个传统乐种的历史、特色、传承、远景有全局的关注和深刻的思考。中华的传统乐种是一个总概念,它的实际存在则表现为一个个各具特色的具体乐种,数量众多。俗称的“广东音乐”是其中之一,而且是知名度极高、蜚声海内外的一种。倘若每一个中华传统乐种都有自己忠实的传人和代言人,系统地研究其历史和特色,几十年如一日为其传承焦虑,为其远景拼搏,那么,合力就是十分巨大的,振兴的势头也就会十分可观可喜。在这个意义上,黄日进教授苦心孤诣钻研与传承广东音乐的文化自觉就有代表性,就格外值得称颂。
广东音乐这一乐种的兴起,可以追溯到清末民初至20世纪20年代。它有几个渊源:其一,是长江流域民歌小调旋律移植到乐器上成为器乐曲牌;其二,是戏曲的伴奏音乐和过场音乐;其三,是器乐合奏形式作为老百姓高尚娱乐活动世代相传。一百年以前广东音乐在发祥地番禺各乡镇如何活跃,今天我们已经无从详细得知。但是抗日战争胜利之后直到50年代,它在四邑(台山、新会、开平、恩平)侨乡、粤西诸县以及广州等地复生的盛况,人们至今还记忆犹新。黄日进教授写道:业余乐社和粤剧团星罗棋布,村村乡乡弦管不绝,群众普遍崇尚音乐,视为文明高尚。乡村里谁喜欢学习音乐,谁就会得到乡亲们的尊重。虽说广东音乐以“广东音乐”的名声推向全国得益于20世纪20年代上海的几家唱片公司的产业——商业运作,全国各大城市在20至40年代先后受其影响,涌现了一批批热烈爱好者,然而广东音乐深、广的根基却是在粤方言地区。可以说,粤语—粤讴—粤剧—粤乐(广东音乐),是一个完整的地域文化品种,有诸多不同侧面的显现。广东音乐的生命就在于它不断从这个文化整体吸收养分,黄日进教授正是因洞察这一规律而成为具有高度文化自觉意识的学者。
黄日进教授在讲广东音乐概论时特别强调与粤剧音乐的亲缘关系。他说:广东音乐之所以特别优美、流畅、易懂、婉转动听,要追溯到粤剧与广东音乐的相互影响;广东音乐与粤剧本是一家,广东音乐脱胎于粤剧音乐,而发展了的广东音乐又促进粤剧音乐的繁荣。长期以来,粤剧普遍大量使用广东音乐,不仅用于间奏和过场,而且还填上词曲作为主要唱段来演唱。粤剧伴奏名师,同时就是广东音乐演奏名家。他们几十年如一日的探索、琢磨,借助剧本文学的启发,深化对音乐的理解,借鉴众多名演员的独到唱腔,使自己的演奏体现舞台艺术形象,因而使人倍感亲切,易于理解。又例如,黄日进教授还从红线女演唱粤曲《昭君出塞》的艺术处理得到启发,归结出“愿、怨、恨、怒”四种内心活动的交织在“乙反调”的哀愁旋律中尽情倾诉。依据这样的事实,黄日进教授主张:高胡专业的学术除了要全面系统地学习基本功和广东音乐曲目,还要深入学好粤剧伴奏。这一中肯主张也显示了他深厚的文化素养。
黄日进教授不仅重视广东音乐与粤剧(戏剧、文学两大门类)的相关性,而且十分珍视广东音乐音乐形象与造型艺术视觉形象之间的密切联系,这是借助视觉的形象思维,丰富联想来创造音乐意境的表演美学原则。他告诫学生,切不可把音乐跟姐妹艺术形象思维的天然血缘隔断,而要有意识地达到跨门类的意境沟通融合。以此为专题,黄日进教授归纳了六种以形象思维视觉联想为引导的器乐表现手法,对演奏专业的学术颇多启迪。
如何保护广东音乐的特色,使其在国际乐坛的花丛中长久独具一格,这是大家都关心的。然而这个问题的正确解决有赖于对广东音乐特色的准确理解。对于这个带有根本意义的问题,黄日进教授作了长期探索和细致分析。我在拜读了他的讲稿和论文之后,有如下几点认识:
(1)作为广东音乐领奏乐器的高胡,在乐器性能上尤具特色。高音二胡被简称为“高胡”,虽迟至20世纪50年代才约定,但这形制的诞生却是吕文成20年代的创造。吕文成把二胡的外弦换成钢丝弦,演奏时把琴筒夹在两腿之间,而后又把琴杆适度修短(但不截成矮子,仍保持修长的身材)。于是,这种新型胡琴就具备了清脆、明亮、纯净、华丽、飘逸的性格。
(2)乙反调的音律调式特色。“乙反调”这称呼源自使用工尺谱的年代对特性调式的称谓。用“合”字当主音时,“乙”和“反”两字的音律“非高非下”“似高似下”“半高半下”,且带滑音奏出(译成当今好懂的说法:sol当主音。半降si,半升fa)。用这调式的传统旋律,大都凄凉悲切,哀怨缠绵,表现不幸、伤感、愤恨这类情怀。广东音乐的乙反调跟秦腔的苦音、潮乐的重三六并列,三者称呼虽各不相同,但其调式结构与旋律表情有共性,乐汇旋法则有地域性的特殊习惯。这是中华传统乐种里珍藏的国宝,值得音乐学家们细心体味,深入探讨。
(3)高胡演奏法中的若干独特技法。据黄日进教授归纳,有:揉弦、点千斤、滑音。
(4)传统曲调演奏过程中的即兴创作因素,形成一系列有特性的“加花”技巧。正如中华大量传统乐种共有的口传心授、死谱活奏惯例,广东音乐演奏过程不仅限于二度创作,而且经常自由地穿插即兴的一度创作因素。由于这种因素的长期大量积累,在广东音乐旋律形态内所包含的“加花”十分丰富多姿:冒头花、前缀花、连接花、插入花、经过花、叠尾花、花上花。
广东音乐要代继薪传、振兴自强,须努力的方面很多,其龙头则是领奏乐器高胡的表演艺术。黄日进教授正是在这高目标指引下,向高胡教学大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总结出一套科学的训练原则和训练程序。其要点如下:
(1)左手训练为先,以左手带动右手。待左手的揉弦、换把和活指训练达到相当程度,才反过来以右手带动左手,从而使双手技能平衡协调发展。
(2)运弓训练,拉短分工为先,中弓训练入手。以中弓为基础,逐渐向两端扩展,从中弓到前半弓,从中弓到后半弓,后达到拉长弓。
(3)规范性与灵活性辩证统一。在左手训练方面,先让手指遵循一定的按弦方法活动起来,腕和小臂也活动起来,动作可夸大,即使粗糙一些也不要紧;待力度、弹性和指关节的灵活性都提高之后,细心整理,逐渐缩小动作,缩小指弦距离,后达到规范。在右手训练方面,先联系快速或中速的全弓以及各个部分的短弓,把弓子拉开拉稳,增大力度,在这基础上练习拉坚韧的慢长弓,达到速度较慢而连贯有力。
(4)双手双臂放松用力。给学生分析,力有两种,一种是自然力,即手和臂本身的重量形成的重力;另一种是随意力,即由某一部分筋肌张弛运动所产生的力。告诉学生,要让这两种力在演奏过程中能够协调统一而不互相对抗抵消,不因顶撞僵化造成紧张。其训练方法是,以尽可能放松为基本状态,适时进行强化训练,以提高机体机能的适应性。
(5)左手手指与右手运弓的击弦力训练。训练步骤有三:首先是左手手指的朴素击弦,然后是左右手相配合的重击弦发音(左手抬高,垂直重击指位,右手运弓用力击弦,用力拉开),第三步才要求美化音色。
(6)易难排序不强求一律。从策略考虑,某些较难的项目可让学生早些接触,授以方法,指点要领,让学生有足够的回旋余地,有充分的时间细细琢磨,假以时日,逐渐领会掌握。例如饱满而坚韧的慢长弓,由高把位到低把位的移指换把,频繁的内外弦交替运弓等,都可以考虑这样的教学程序。
(7)启发学生珍视并发挥自己的独特个性。作为教师,一方面要传授方法,建立规范,指引提高的途径,但另一方面也不可忽视培养每个学生良好素质中的独特个性。教师要以自身的艺术创造行为为无言示范,潜移默化地启导学生发现自己的独特优势,自觉地造就自己,要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一经发现就倍加爱护,精心培养,使每一个人的特点不断成熟升华,逐渐体现为演奏风格的鲜明个性。
以一个具体传统乐种演奏艺术人才的精心培养为坚实的立足点,黄日进教授放眼全局,迁延升华,长期以来关注全国高等音乐院校传统乐种的教学状况,对危机深为焦虑。经过对音乐文化的历史与现状的比较,对国内与国外音乐教育体制的比较,黄日进教授悟出了一个根本的道理:传统音乐振兴之基础在于音乐教育体制的更新!
随着1990年初在广州召开的全国普通高等院校中国音乐类欣赏课程教学研讨会发出“在大学中加强优秀民族音乐教育”的强烈呼吁,黄日进教授在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第六届年会上发表论文,建议在地方高等音乐院校设立传统乐种系。论文就传统乐种系的办学目的、教学任务、学制、专业与课程设置、学生的一专多能、对传统乐种既继承又发展的方针、毕业生就业去向等七个方面做了详细的论述。这篇论文先后载于《音乐创作与研究》《中国音乐》两个学术刊物,引起全国音乐教育界的关注。
此文发表以来,十多个年头过去了。议论音乐教育体制更新转轨向传统音乐文化回归的会议和论文,已经越来越多了。跨入新世纪之后,改革的呼声更加高涨,正在形成一个文化思潮,一个教育浪潮。在这个文化思潮里,黄日进教授是先觉者,在这个教育浪潮里,黄日进教授是先行者。
新世纪中华乐派拥有这样的先觉者和先行者,是值得自豪的,是能够为自己的兴起充满自信的。
2003年10月于榕庐
后 记
我从教逾半个世纪,培养了一些学生,开过几场音乐会,并首开广东音乐乐种科研新领域。我诚恳地告慰我的老祖宗:“我把广东音乐当做家业、祖业,并自觉努力学习、传承、发扬光大、守护,尽了我作为广东音乐孝子贤孙的责任和义务,请老祖宗放心。”朋友们鼓励我著书立说,初我有点犹豫,著书或许可以,立说就难了——难就难在说了能否立得住。广东音乐源远流长,就从有迹可考的开山鼻祖天才音乐家吕文成时代(20世纪二三十年代)算起,也有近百年历史了。其间有过几度辉煌,也有几回坎坷。世间事,纷繁复杂,谁能一说就立定呢?大概世人不会对我特别苛刻吧。岁月不饶人,我还是赶紧去说去写,供后人参考,由后人评定。
1963年,我毕业于广州音乐专科学校(星海音乐学院前身),留校任教至今。我有几位学生天分颇高,在社会上有点名气,许多人都以为是我教出来的,实不相瞒,他们的成长,我只是起点启蒙的作用,“师傅带进门,深造靠自己”。我当过学生,也当过老师,体会确实如此。
我的一些学生对现代技巧,特别是现代技巧快速演奏非常敏感,不要我教,个个都能飞沙走石、干净利落,刚好弥补了我的不足。因为我放过牛、种过地,考进广东音乐专科学校时已经22岁了,过了接受生理机能训练的时期。
学生技术上的优势是很受鼓舞的,但对于广东音乐演奏来说,只是ABC的基本技术,是由生理机能做出来的技术。要把这种技术变为技艺,即技术里面有艺术、艺术里面有含意,这些重要的教学内容,在我们目前高胡专业设置中是没有的。因此我大胆地把它改了过来,把纯技术训练的高胡表演专业改为广东音乐乐种与高胡表演专业。广东音乐特色演奏技术种类甚多,光是加花演奏法就有10种,滑音演奏法也有很多种,这些技艺应用在乐曲演奏中各具功能。其他如揉弦、空弦揉弦、压弦、抹音等都与乐曲的内涵意境息息相关。但这种动情、动脑、力度和技术微妙变化、难度较大的技术训练,需要学生理解、努力学习。但在目前广东音乐不景气的情况下,有些学生不相信传统、不太愿意接受这种吃力不赚钱的训练,浅尝辄止,似学非学。
年轻人不相信传统,如果只是不相信传统广东音乐,那不是大问题;如果对整个传统文化都不相信,连老祖宗的格言笃训也不相信,那我们又将可能遭遇“中华民族到了危险的时候”了。然而令我欣慰的是,近有位早期的学生充满悔意地对我说:“黄老师,你说的是对的,应该学好广东音乐,不学广东音乐学什么呢?以前我不理解。”我鼓励他们都来做广东音乐的孝子贤孙。
广东音乐“乐种音色”非常重要。这是个新概念,是我在广东音乐科研中发现的。它是广东音乐醒目的标志,是广东音乐、原始的声音魅力,它的出现无可争议就使人联想到《步步高》《平湖秋月》。它的形成是由高胡色彩主奏乐器的音色为基色,其他参与演奏的乐器音色通过技术控制尽量向高胡音色抵近、趋同,实际是多种乐器音色的融合。但音色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乐曲情感的变化而变化,这是高水准的演奏,需要调动全部演奏技术和每个演员对声音的审美能力来完成。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主奏乐器高胡的音色,它处于中心地位,它的音色不能太过出格,使其他乐器音色无法靠近和融合,以致乐种音色不能形成或不太纯正。
广东音乐乐种高胡演奏专业学习任务较为繁重,需要较长的时间。如果不与任何乐种相结合,其他民乐专业的学习时间不必从附中六年、本科四年到硕士研究生3年,一共13年。太长了,没东西教,冷饭炒过又炒,浪费学生的青春。各种浪费现象呼唤着教学体制、学制、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原理、教学评估和学业评分的改革。
本书内容涉及什么叫作广东音乐,广东音乐乐种音色的形成及其重要意义,何谓广东味,何谓广东音乐意境及其表现技法,广东音乐曲式结构表达方式的论述以及红线女唱腔研究等。因为是开拓式的科研论述,里面有很多的定义、概念、名词术语,是我的自提、自答、自编、自定。力不从心,仅为习作,抛砖引玉。此外,还收录我两首获奖的广东音乐新作《百尺竿头》《旖旎风光》以及我演奏的两首群众喜闻乐见的曲目,供有兴趣的学者学习。
弹指一挥间,半个世纪以来,我以使命般的精神和毅力,在前辈开垦的土地上俯拾耕耘,而今终成正果——集成一本广东音乐乐种的学术专著。一来告慰吕文成、刘天一、何柳堂、易剑泉、陈德钜等已故老前辈,二来填补广东音乐学术史上的空白,使广东音乐今后的传承和原生态发展有规可循。
本书编写过程中,承蒙星海音乐学院党委书记李建军同志一直鼓励我搞科研写论文;星海音乐学院前院长、民族音乐学资深专家赵宋光教授指点迷津;民族音乐学家周凯模教授对书稿整体结构的精心设计、论文修改、文字润色;以及罗璇同学为本书的文字、乐谱输入,谨此,一并致以衷心感谢!
后,由衷感谢福建教育出版社同仁的厚爱,无私而热情地为我出书。
黄日进
2016年冬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