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00118774
本书描述了二战期间和二战之后,德、英、法等国出版业或受纳粹的限制或遭战争的摧毁而急剧下滑之际,美国出版人如何借机拓展国际图书市场,日益发展壮大起来。本书在回顾历史的同时,亦将对中国图书出版业和从业人员,以及政府出版管理部门具有极为重要的参考借鉴意义。
1944 年6 月6 日,以美国为首的盟军在诺曼底登陆仅仅数周,一批令人惊讶的货物——无数箱图书与增援部队、武器弹药、食物和药品一起运抵诺曼底海岸,这些书籍将要被运往法国各地的书店,随后还会有数以百万计的美国图书(翻译过的但也是英文的)陆续运达,*终发往整个欧洲乃至世界的其他地方。
英国人也在忙着相同的工作,但他们发现在艾森豪威尔威尔将军统领的*司令部心理战部里与美方协调此事并非易事。
本书讲述了鲜为人知的故事:美国图书出版商和美国政府开展重要的合作,将精心挑选出的旨在突出美国历史和价值观念的图书分发到那些从轴心国的军事镇压中解放出来的民众手中。
美国政府希望利用图书帮助那些深受纳粹和日本军国主义宣传机器影响人们的头脑进行“解毒”,从而赢得他们的友谊。这一目的与美国图书出版商试图在战前向来由英国、法国和德国控制的国际图书市场上寻求新的利润空间的目标完全吻合。
实施这一计划的出版业和政府中的那些关键人物将图书看作是“一切宣传工具中*为持久的一种”,因此图书是战争期间以及战争之后宣传“战争思想的有效武器”,当时苏联被歪曲的军事实力显示出其宣传的精明之处。唯其如此,图书被赋予了此前闻所未闻的更为伟大的责任和更多的重要意义。
本书还重点介绍了二战期间中国图书市场的状况以及美国出版界对于战后中国图书市场的战略考量。1942年,美国出版人协会派遣出版人代表对当时的中国市场进行实地考察,当美国代表看到战火中的中国各大城市的书店仍然人头攒动时,他被中国文化的强大力量震撼了。他回国后告诉全美的广播听众,中国的“文学传统太深厚太悠久,以至于炸弹都无法消灭它”。他还在考察报告中明确指出,只有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两家出版社具有在战后管理整个中国出版业并与世界出版社进行国际合作的能力。本书无疑是我国出版业全体同仁的图书,将会给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提供极其重要的参考。
本书的研究一丝不苟,构思巧妙,语言精练,为有关美国如何通过作为其快速发展的战后霸权的一部分的图书出版来传播思想和价值观提供了一个权威论述。——埃兹拉格林斯潘,南卫理公会大学人文学埃德温和路易斯卡恩主席《图书史》联合编辑
本书是对输出美国文化的公共努力的一次均衡评估,同时也为创立真正的国际图书史迈出了重要的一步。——罗伯特A.格罗斯,康涅狄格大学早期美国史教授《一个广泛的共和国:1790-1840年的新国家的出版、文化和社会》的联合编辑
这部极有价值的论著有助于填补关于战争的另一幅拼图。它出色地揭示了二战中政府、出版人以及各组织对于作为文明和教育的知识宝典和方向标的图书所怀有的远大抱负——以及这些抱负如何得以实现。——朱丽叶加德纳,《战争时期:1939-1945年的英国》的作者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