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大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0978543
海南为我国第二大岛,是我国**具有岛屿热带雨林植被与植物区系的关键地区,《海南植物物种多样性编目》共收录海南岛、西沙、南沙群岛的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4500种,介绍了每种植物的中名(别名)、学名(包括异名)、性状、花果期、采集人、采集地点、生境、海拔、国内外分布等。《海南植物物种多样性编目》是研究我国岛屿植物资源的重要工具书,是植物学、林学、农学、生态学工作者,高校师生和植物爱好者的重要参考资料。
《海南植物物种多样性编目》共收录海南岛、西沙、南沙群岛的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4500种,内容包括每种植物的中名(别名)、学名(包括异名)、性状、花果期、采集人、采集地点、生境、海拔、国内外分布等。本书是研究我国岛屿植物资源的重要工具书,将为我国亚热带地区植物区系与植被的研究,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提供基础资料。
蕨类植物门PTERIDOPHYTA
P1.松叶蕨科PSlLoTACEAE
P2.石杉科HUPERZIACEAE
P3.石松科LYCOPODIACEAE
P4.卷柏科SELAGINELLACEAE
P5.木贼科E()UISETACEAE
P7.七指蕨科HELMINTHOSTACHYACEAE
P8.阴地蕨科BOTRYCHIACEAE
P9.瓶尔小草科OPHIOGLOSSACEAE
P11.莲座蕨科ANGIOPTERIDACEAE
P13.紫萁科OSMUNDACEAE
P14.瘤足蕨科PLAGIOGYRIACEAE
P15.里白科GLEICHENIACEAE
P16.莎草蕨科SCHlZAEACEAE
P17.海金沙科LYGoDlACEAE
P18.膜蕨科HYMENOPHYLLACEAE
P19.蚌壳蕨科DICKSONIACEAE
P20.桫椤科CYATHEACEAE
P21.稀子蕨科MONACHOSORACEAE
P22.碗蕨科DENNSTAEDTIACEAE
P23.鳞始蕨科UNDSAEACEAE
P24.竹叶蕨科TAENITIDACEAE
P25.姬蕨科HYPOLEPIDACEAE
P26.蕨科PTERIDIACEAE
P27.凤尾蕨科PTERlDACEAE
P28.卤蕨科ACROS刊CHACEAE
P29.光叶藤蕨科STENoCHLAENACEAE
P30.中国蕨科SINOPTERIDACEAE
P31.铁线蕨科ADIANTACEAE
P32.水蕨科PARKERIACEAE
P33.裸子蕨科HEMIONITIDACEAE
P34.车前蕨科ANTROPHYACEAE
P35.书带蕨科V1TTARlACEAE
P36.蹄盖蕨科ATHYRlACEAE
P37.肿足蕨科HYPODEMATIACEAE
P38.金星蕨科THELYPTERIDACEAE
P39.铁角蕨科ASPLENIACEAE
P42.乌毛蕨科BLECHNACEAE
P44.球盖蕨科(柄盖蕨料)PERANEMACEAE
P45.鳞毛蕨科DRYOPTERIDACEAE
P46.叉蕨科TECTARlACEAE
P47.实蕨科BoLBlTlDACEAE
P48.藤蕨科LOMARIOPSIDACEAE
P49.舌蕨科ELAPHOGLOSSACEAE
P50.肾蕨科NEPHROLEPIDACEAE
P51.条蕨科oLEANDRACEAE
P52.骨碎补科DAVALUACEAE
P53.雨蕨科GYMNOGRAMMITIDACEAE
P54.双扇蕨科DIPTERIDACEAE
P55.燕尾蕨科CHEIRoPLEURlACEAE
P56.水龙骨科POLYPODIACEAE
P57.槲蕨科DRYNARIACEAE
P59.禾叶蕨科GRAMMITIDACEAE
P60.剑蕨科LOXOGRAMMACEAE
P61.苹科MARSILEACEAE
P62.槐叶苹科SALVlNlACEAE
P63.满江红科AZoLLACEAE
裸子植物门GYMNOSPERMAE
G1.苏铁科CYCADACEAE
G3.南洋杉科ARAUCARIACEAE
G4.松科P1NACEAE
G5.杉科TAXODIACEAE
G6.柏科CUPRESSACEAE
G7.罗汉松科PODOCARPACEAE
G8.粗榧科(三尖杉科)CEPHALOTAXACEAE
被子植物门ANGloSPERMAE
1.木兰科MAGNOLIACEAE
2A.八角科ILLICIACEAE
3.五味子科SCHISANDRACEAE
8.番荔枝科ANNoNACEAE
P1.樟科LAURACEAE
13.莲叶桐科HERNANDIACEAE
13A.青程;科1LUGERACEAE
14.肉豆蔻科MYRISTICACEAE
15.毛茛科RANUNCULACEAE
18.睡莲科NYMPHAEACEAE
19.小檗科BERBERIDACEAE
21.木通科LARDIZABALACEAE
22.大血藤科SARGENToDoXACEAE
23.防己科MENISPERMACEAE
24.马兜铃科ARlSToLoCHlACEAE
27.猪笼草科NEPENTHACEAE
28.胡椒科PIPERACEAE
29.三白草科SAURURACEAE
30.金粟兰科CHLORANTHACEAE
32.罂粟科PAPAVERACEAE
36.白花菜科CAPPARIDACEAE
37.辣木科MoRINGACEAE
39.十字花科CRUCIFERAE
40.堇菜科VIOLACEAE
42.远志科POLYGALACEAE
45.景天科CRASSULACEAE
47.虎耳草科SAXIFRAGACEAE
48.茅膏菜科DRoSERACEAE
50.川苔草科PODOSTEMACEAE
52.沟繁缕科ELATlNACEAE
53.石竹科CARYOPHYLLACEAE
54.粟米草科MOLLUGINACEAE
55.番杏科A1ZoACEAE,
56.马齿苋科PORTULACACEAE
57.蓼科POLYGONACEAE
59.商陆科PHYTOLACCACEAE
61.藜科CHENOPODIACEAE
63.苋科AMARANTHACEAE
6.4落葵科BASELLACEAE
66.蒺藜科ZYGOPHYLLACEAE
67.栊牛儿苗科GERANlACEAE
69.酢浆草科oXAUDACEAE
71.凤仙花科BAlSAMINACEAE
72.千屈菜科LYTHRACEAE
74.海桑科SONNERATIACEAE
75.安石榴科PUNlCACEAE
77.柳叶菜科oNAGRACEAE
78.小二仙草科HALORAGIDACEAE
81.瑞香科THYMELAEACEAE
83.紫茉莉科NYCTAGINACEAE
84.山龙眼科PRoTEACEAE
85.五桠果科DILLENIACEAE
88.海桐花科PITTOSPORACEAE
91.红木科BI×ACEAE
93.大风子科FLACOURTIACEAE
94.天料木科SAMYDACEAE
98.柽柳科TAMARICACEAE
101.西番莲科PASSlFLoRACEAE
103.葫芦科CUCURBlTACEAE
104.秋海棠科BEGONIACEAE
106.番木瓜科CARICACEAE
107.仙人掌科CACTACEAE
108.山茶科THEACEAE
108A.五列木科PENTAPHYLACACEAE
112.猕猴桃科ACTINIDIACEAE
113.水东哥科SAURAUIACEAE
114.金莲木科oCHNACEAE
115.钩枝藤科ANCISTROCLADACEAE
116.龙脑香科DIPTEROCARPACEAE
118.桃金娘科MYRTACEAE
119.玉蕊科LECYTHIDACEAE
120.野牡丹科MELASTOMATACEAE
121.使君子科COMBRETACEAE
……
中文名索引
科、属拉丁名索引
一、海南自然地理概况
海南省包括海南岛和西沙、中沙、南沙群岛及其邻近海域,其陆地总面积3 . 5 万k m
2
,海域面积约
2 0 0 万k m
2
。海南岛是我国仅次于台湾岛的第二大岛,位于我国南部,北隔琼州海峡, 与广东徐闻为邻;
西临北部湾,与越南隔海相望;东南与南面与菲律宾、文莱和马来西亚隔着浩瀚的南海,遥遥相对。
海南岛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山脉多数在海拔5 0 0 ~ 8 0 0 m 之间,海拔超过1 0 0 0 m 的山峰有8 1 座,海拔
超过1 5 0 0 m的有俄鬃岭、猴弥岭、雅加大岭和吊罗山等。位于海南岛中部的五指山海拔1 8 6 7 .1 m ,
为海南第一高峰。地史上,海南岛在第四纪以前长期与大陆相连,直至早更新世,由于琼州海峡的下
陷才与大陆分离;晚更新世末,海面下降,又曾一度连接;全新世时,武木冰期结束,全世界气候转暖,
海平面上升,海南岛再与大陆分离。
海南岛地处热带北缘,属热带季风气候,长夏无冬,年平均气温2 2 ~ 2 6 ℃,最冷月份(一月)温度
仍达1 6 ~ 2 1 ℃,年光照为1 7 5 0 ~ 2 6 50 h ,光照充足,日温差大,全年无霜冻,冬季温暖;年平均降雨量
为1 6 3 9 m m ,有明显的雨季和旱季。每年的5 ~ 1 0月是雨季,总降雨量1 5 0 0 m m 左右,占全年总降雨
量的7 0 ~ 9 0 % 。海南岛的土壤主要有砖红壤、山地黄壤、草甸土和冲积土等。
由于光热资源丰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海南省植物生长繁茂,全省森林覆盖率达6 0 . 2 %(2 0 11
年),是我国岛屿型热带雨林分布面积最大、物种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热带区域。
二、海南植被与植物区系的特点
1. 植被
海南与云南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是我国面积最大、物种多样性最为丰富的两个“生物物种多样性关键
地区”,雨林连片面积较大。以中部五指山为中心,其周围绵延着吊罗山、尖峰岭、猴狝岭、霸王岭、黎
母岭、莺歌岭的热带雨林,其面积达300 000 ha。海南热带雨林的植被类型多样,结构复杂,物种组成丰富。
由于中部五指山与黎母岭山脉阻挡了南北坡气流的交换,使东西海岸气候条件差异较大,东海岸气候多
雨潮湿,而西海岸少雨而干燥,这种气候的差异也反映到植被的分布上。从东海岸的杨梅村一带,经铜
铁岭、吊罗山到海南第一峰五指山,依次分布着海滨沙生植被、红树林、海岸林、低地雨林、山地雨林、
山顶苔藓矮林等湿润型植被类型。海岸沙生植被主要由厚藤、海滩牵牛、鬣刺、海刀豆、蔓茎栓果菊等
组成;海岸红树林主要以木榄、海莲、角果木、白骨壤、秋茄、红海榄、桐花树、卤蕨、榄李等亚洲热带
海岸的常见种类为主。此外,水椰、红榄李、卵叶海桑、拟海桑、木果楝、海南海桑、滨海猫尾木、尖
叶卤蕨在我国仅分布于海南,其中后两个为海南特有种。遗憾的是,这些植物物种的生存现状不容乐观。
极为珍贵的水椰曾经在田头港一带有成片分布,然而近年来由于受到人为干扰,其生境被严重破坏,水
椰已难觅踪迹。万宁杨梅村一带的海岸青皮林是海南东海岸最具有代表性的植被类型,其组成的种类以
青皮、柄果木为主,伴生植物有滨木患、刺柊、海南刺柊等。
海南南旺至铜铁岭一带的低地雨林是东海岸保存较好的一片森林,其组成的种类以番荔枝科、茜草
科、大戟科植物为主。该低地雨林具有雨林特征的代表性植物,如钩枝藤、大花第伦桃、赛金莲木、刺
轴榈等,它们在雨林中相当常见,其中刺轴榈在局部地区构成单优的群落。具有茎花现象的哥纳香属的
哥纳香、长叶哥纳香,以及榕属的青果榕、笔管榕、水同木、高山榕等也相当常见,其中某些榕属植物具有绞杀的本领。具有滴水叶尖的山姜属与天南星科植物则以草本层占明显优势。藤本植物也在海南低
地雨林中占有重要地位,如典型的热带科牛栓藤科的牛栓藤、红叶藤,含羞草科的阖藤,以及藤竹属植
物等。这些藤本植物在林中纵横交错,形成海南东部低地雨林的独特景观。
海拔5 0 0 m 以上的吊罗山等地的山地雨林一带,由于雨量充沛,人为干扰较少,雨林的组成种类相当
丰富。其中某些植物具有明显的板根,如杜英科的杜英属、桑科的榕属植物。附生的兰花与蕨类植物应
有尽有,如石斛属、毛兰属、羊耳蒜属、石豆兰属、隔距兰属等兰花,以及鸟巢蕨属、崖姜属等蕨类植
物,它们构成了雨林的空中花园,壮观而别致。海拔1 5 0 0 m以上的山顶地带通常分布着苔藓矮林,其组
成的种类有广东松、毛棉杜鹃等,树上挂满苔藓植物,别具特色。在海南的西海岸——昌江到霸王岭一
带,还分布着一定面积的适应干旱环境的稀树草原、稀树灌丛、半落叶和落叶林等类型的植物群落。稀
树草原与灌丛主要由耐旱的木棉、叶被木、海南巴豆、火索麻、刺桑等组成;落叶与半落叶林以刺桑、轮
叶戟、越南割舌树、毛萼紫薇、海南榄仁等为主。南部的植被尤为特别,因为某些植被类型仅见于南部,
如龙脑香科(热带雨林特征科)铁凌(铁垒,无翼坡垒,Hopea exalata W. T. L i n ,Hopea reticulata Ta r d i eu
[F O C ]),其群落仅分布于三亚与保亭南部交界的甘什岭。琼北地区也有一些特殊的植被类型,如分布于
文昌的薄果草群落。此外,西沙和南沙群岛孕育着我国唯一的珊瑚岛植被,岛上的植物多有耐盐、耐旱、
多肉等特性。主要由草海桐、银毛树、海巴戟、白避霜花、莲叶桐等沙生植物构成的珊瑚岛植被不仅景
观独特,而且为岛上的鸟类提供了栖息的场所。
2. 植物区系
本书以大量的野外调查及采集工作为基础,并参考了《海南植物志》、《海南及广东沿海岛屿植物名录》
和《南沙群岛及其邻近岛屿植物志》等文献资料,共记录海南维管束植物2 6 8 科,1 3 0 6属,3 7 6 0 种(包括
种以下分类群),其中蕨类植物46 科,329 属,108 种;裸子植物8 科,15 属,25 种;被子植物179 科,1 077属,
3 156 种。其植物区系成分以热带、亚热带成分为主,典型的热带科,如龙脑香科、毒鼠子科、五桠果科、
肉豆蔻科、牛栓藤科、金莲木科、钩枝藤科、棕榈科及山柚子科等在雨林中很常见,其中龙脑香科的青皮、
铁凌在局部地区为雨林中的优势种或建群种;典型的热带湿地植物,如猪笼草、田葱、薄果草在海南的湿
地中随处可见,甚至还形成单优的草本群落。组成热带雨林的几个大科,如兰科、大戟科、茜草科、蝶形
花科、桑科、樟科、番荔枝科、紫金牛科、芸香科等所含的属、种多为热带成分;红树林与珊瑚岛植被的
组成成分多为亚洲热带或旧世界热带海岸的常见植物,它们的出现增加了海南岛屿植物的热带区系特色。
温带区系植物在海南的热带雨林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偶见的如榛木科、胡颓子科、桔梗科、绣球科、
毛茛科、槭树科、忍冬科、杜鹃花科、桦木科等,所含的属、种很少,某些种类只分布在海拔较高的山顶。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温带性较强的植物,如桦木科的西桦和杨柳科的琼岛杨分别出现在尖峰岭和霸王岭。
这表明温带植物区系对本区仍有一定的影响,虽然其在雨林中常处于伴生地位,在海南植物区系和群落
中并不占重要地位。
根据我们1995 年的统计
[2]
,海南具中国种子植物特有种1 110 种,其中海南特有属8 个,包括多核果属、
山铜材属、刺毛头黍属、多瓣核果茶属、保亭花属、盾叶苣苔属、白水藤属、扁蒴苣苔属;海南特有种505 个,
绝大多数分布于中、南部山区;最近发表的新种的模式标本,绝大部分采自昌江王下峨贤岭一带的石灰岩
山地。海南由于与大陆地理隔离的历史较短,加之离大陆较近,因此特有植物种类仍显得较为贫乏。但必
须指出,海南岛至今还有不少采集的薄弱地区,甚至有些边远的山地从未有采集家涉足,如猴狝岭、马咀
岭、斧头岭等一带;黎母岭、鹦哥岭、单峰岭、雅加大岭过去虽开展过植物调查,但与其丰富的植物物种
相比,现有的调查采集尚显不足;琼北许多地方,如琼海、文昌一带历史上仅进行过零星的采集,如白石岭、
铜鼓岭等,仍有待系统的调查采集。随着调查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海南将会发现更多的新植物。
三、海南植物调查采集与研究历史
海南岛植物种类丰富,历来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其植物采集、研究的历史悠久。现将海南植物
采集与研究的近代史做一回顾。1. 外国人对海南植物的调查研究
据记载,最早在海南进行植物标本采集的外国人为D a h l 。他在1 8 0 0 年甚至更早就开始在海南采集标
本。Va h l 在一些植物学文献中引用了不少D a h l 所采的标本,但后人并没有在海南再次发现这些文献中记
录的种类(H e n r y ,1 8 8 6 )。因此,D a h l 在海南最早的植物标本采集时间还有待进一步考证。在1 9世纪6 0 年
代以前,海南岛的植物很少被采集。第二次鸦片战争(1 8 5 6 ~ 1 8 6 0 年)后,随着中国众多港口和城市被迫
对外开放,外国人对中国植物的采集研究日益增多。当中有些是植物采集家,有些是来华的传教士、医生、
航海家。他们在中国采集了大量的植物标本,并通过各种方式如搜集苗木、种子等引种中国的植物到欧
美等国家的标本馆和植物园。大量的植物标本从中国采集后存放到外国的标本馆。经鉴定研究后,大量
的新种被发表。这些新种的模式标本存放在外国的标本馆,妨碍了我国植物分类学家研究本国的植物。
而来自中国的野生植物通过选育后,被广泛应用到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园林中,有些植物甚至成为该国的
花卉支柱产业。对于活体植物,究竟有多少外国人来华采集过?采集了哪些植物,通过何种方式运往了
欧美哪些国家?现今已无从查证。对于腊叶标本,我们仍可从国外的许多标本馆里找到采自我国的许多
标本记录。俄国驻华使馆医师E . B r e t s c h n e i d e r 于1 8 9 8年发表的History of European Botanical Discoveries
in China 中,记述了H a n c e 、S a m p s o n 、F a g g 、D a l a v ay 、S w i n h o e 、B u l l o c k 、S t u h l m a n 、H a n c o c k 、B. C .
H e n r y 和A . H e n r y 共1 0 位欧洲植物学家在海南的采集经历;王文采教授于1 96 4 年在其主编的《中国植物采
集简史》中增加记述了Playfair、Fenzel、McClure 等外国植物学家在海南采集与研究的历史。
英国驻港领事H . F. H a n c e ,1 7岁到香港,曾和英国人T. S a m p s o n 于1 8 6 6 年到海口、琼山附近采集植
物,发现了一批新植物,包括Capparis hastigera 、Eugenia minutiflora、Symplocos propinqua 以及Solanum
hainanense 等。同年,F a g g 在海南为H a n c e 采过一些标本,H a n c e在Journ. Bot. (1 8 7 8 , P a g e 111 , 2 2 5 , 2 3 2 )中
提到了Fagg 在海口西海岸采集的5 种植物。次年,法国传教士J. M. Dalavay到广东、海南采集标本,所采
的标本存放于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随后,长期在中国居住的英国外交官R . S w i n h o e 于1 86 8 年调查海南
商业贸易时,曾在全岛范围内采集动植物标本(他虽然主要从事动物研究,但对采集植物标本也感兴趣)。
其所采的植物标本分别转送给H a n c e 和邱园的植物分类学家研究,其中有不少新种和新记录植物,新种
有Capparis swinhoii、Cynoctonum insulanum、Spathodea cauda-felina、Aneilema melanostictum 等。后来,T.
S a m p s o n 于1 8 7 0年再次到海南,主要在海口附近进行采集。他在海南及华南其他地区采集了1 8 0 0 多种植
物,其中的新种多数由Hance 研究后发表,Ehretia hanceana、Alpinia officinarum等为他在海南所采集的新植
物。
英国人T. L . B u l l o c k ,1 8 6 9年作为学生翻译来到中国,1 8 7 7 ~ 1 8 7 8 年间曾在海口、广西北海等地采集植
物。他把采集到的标本送给Hance 以及邱园的植物分类学家研究。Hance 曾在Journ. Bot.(1878~1884年)中
提到Bullock 采集的一些植物。Bullock 在海南发现的新植物有Capparis flexicaulis、Vitispapillata 、Eugenia
bullockii 、Hedyotis ampliflora以及Scaevola hainanensis等。同期,德国人C. S tuhlman 于 1871~1881 年在中
国海口海关工作,在1 8 7 7 ~ 1 8 7 8 年间利用业余时间在海口各港口附近采集植物标本,并将这些标本送给
H a n c e 研究。H a n c e 在Journ. Bot. (1 8 7 8 ~ 1 8 7 9年)中提到很多S t u h l m a n 采集的植物标本。与此同时,英国
人W. Hancock 于1874 年到中国海关工作,1878~1879 年曾到海口采集植物标本,后把在海南采的60份标本
送给Maximowicz 和Hance 研究,Zingiber coralline为他在海南发现的新植物之一。
B . C . H e n r y ,美国长老会广州使团的成员,于1 8 7 3年到达广州,1 8 8 1 ~ 1 8 8 3 年间在广东和海南开展了
广泛的植物采集工作。他和丹麦传教士C . C . J e r e m i a s se n 于1 8 8 2 年1 0 ~ 11 月在海南五指山、嘉积、定安、
海口、临高等地采集植物。1883 年B. C. Henry 又花了2 个月考察海南岛内地,采集到很多有趣的新植物(属
名Henrya就是为了纪念他而命名的),并把这些标本都送给了他的朋友H a n c e 研究。H a n c e在Journ. Bot.
(1 8 8 1 ~ 1 8 8 7 年)中提到的很多植物都引用了H e n r y 所采的标本。H e n r y将他在中国南方的所见所闻以及这
些地区的植物(包括经济植物)编写成LING NAM 一书,于1886 年在伦敦出版。同期,Eryl Smith.于1882 年
到海南采集蕨类植物。
英国人A . H e n r y ,1 8 8 1 年作为中国海关官员来到中国,先后在上海和湖北宜昌任职。18 8 9 年4 月,他到海口附近采集了约750 号标本,约550 种植物。
1886~1903 年,Forbes F. B. 和W. B. Hemsley发表了中国一些省份的植物名录(Forbes F. B. et al.,1886,
1889,1903),其中收录了约350 种海南植物。
日本人K a t s u m a d a 和K o n i s h i 于1 9 0 8 年和1 9 0 9年前后在海南五指山采集植物,所采的标本存放于
香港植物标本室。随后,D u n n 于1 9 1 2 年,根据K a t s u m a d a 和K o n i s h i在五指山所采集的标本发表了A
Contribution to the Flora of Hainan China一文。
M o n i n g e r ,英国传教士,1 9 1 9 和1 9 2 2年在海南嘉积等地采集植物,所采的标本也存放于香港植物标
本室,大部分已经被Merrill 和Ford 整理研究。同期,K. L. Schaeffer 于1921年在海南采集了一批标本。
F. A. McClure,美国人,原广州岭南大学教授,主要研究竹类。1921~1922 年他曾在嘉积附近、五指山、
那大附近、保亭及昌化江流域等地采集标本共2 200 多号。
美国植物学家E . D . M e r r i l l曾与陈焕镛合作多年,研究海南植物。1 9 2 3 年M e r r i l l 整理出A n
Enumeration of Hainan Plants一文,收载了约1 100 种海南的种子植物和蕨类植物。
日本人小西成章和胜间田善作于1 9 2 9 年在海南采集植物标本,后者在五指山所采的标本藏于台湾林
业试验所和香港植物园。
1943 年,日本人正宗严敬根据前人在海南所采之标本,整理出版了《海南岛植物志》一书。
2. 国内学者对海南的标本采集
香港植物标本室是最早从事本国植物标本采集与分类学研究的科研机构之一。该馆于1 8 9 3 年就派出
植物采集队在五指山采集标本350 号,所采的标本存放于香港植物标本室。
我国著名植物学家钟观光教授是我国最早在海南岛进行植物标本采集的植物学家之一。他于1 9 1 8 年
就开始采集、研究海南的植物。Tsoongia 属就是根据他当时所采的标本,并为纪念他而以其姓命名的属名。
我国植物调查采集的创始人之一陈焕镛教授,在1 9 1 9 年接受了美国哈佛大学的资助,在那大、五指
山采集植物标本。可惜他首次采集的标本存放在上海招商局码头时被大火全部烧毁。次年,他又花了近
一年时间,在五指山等地采集了3 000 号标本,并发现了许多新种和新属。此后他多次派人前往海南采集,
为编撰《海南植物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原岭南大学(后并入中山大学)在1 9 2 7 ~ 1 9 3 2 年曾在海南岛先后进行过6 次植物采集,采集成员包括曾
怀德、F. A . M c C l u r e 、M e s s r s、冯钦、李朝贤、刘心祈等。其中刘心祈主要在海南南部的三亚等地采集,
曾怀德主要在海南北部的儋州、澄迈等地采集,他们采集的标本较多,至今许多标本仍保存良好,具有
很高的研究价值。
中山大学农林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前身)曾组织了海南植物采集队。1 9 3 2 ~ 1 9 3 4
年,该所曾组织4 次大规模的采集,主要在海南南部进行,3 年共采得标本1 1 4 8 3份,所采的标本存放
于华南植物研究所标本馆(I B S C ):第一次是1 9 3 2 年4 ~ 6 月,参加人员为高锡朋和梁向日,采得5 4 6号标
本,发现海南新记录11 属4 5 种,凭证标本存于纽约植物园,同号标本存于华南植物研究所标本馆;第二
次是1 9 3 2 年7 月~ 1 9 3 3 年3月,由左景烈和陈念劬参加,在三亚港、陵水、五指山等地采得1 7 6 5 号标本;
第三次是1 9 3 2 年1 2 月~ 1 9 3 3 年8月,以侯宽昭为主,在三亚南山岭、洋淋岭、力材、乳岭、黑岭等地采
得8 4 6 号标本;第四次是1 9 3 3 年6 月~ 1 9 3 4 年3 月,由黄志和梁向日参加,采得8 3 2 6 号标本。1 9 3 6 年,农
林植物研究所海南采集队的刘心祈、邓良到白沙、五指山采集植物,这是该所在抗日战争前最后一次到
海南的采集。在中大农林植物研究所于1 9 3 2 ~ 1 9 3 4 年到海南大规模采集的基础上,E . D. M e r r i l l(1 9 3 4 年,
1 9 3 5 年,1 9 4 0 年)分三次一共发表了6 个新科S a l v a d o r a c e a e 、S t y li d i a c e a e 、Tr i r u r i d a c e a e 、M o r i n g a c e a e、
Barringtoniaceae、Clethraceae,11 个海南新记录属,45 个新记录种,91 个新记录属,279个新种及其变种。
1 9 3 7 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植物采集工作因战乱曾一度停顿。但在此期间,仍有不少植物学工作者
继续从事植物采集、鉴定与研究工作。1938 年10 月19 日,广州沦陷,农林植物研究所标本馆搬迁到香港。
1 9 4 1 年底,香港沦陷。农林植物研究所标本馆被迫辗转至云南,最后迁往湘粤交界的宜章县栗源堡。在
此期间,仍有一些学者坚守岗位继续从事分类学研究、发表重要研究论文,如侯宽昭发表了新属扁蒴苣苔属Cathayanthes、卷花丹属Scorpiothyrsus和盾叶苣苔属Metapetrocosmea等,其中盾叶苣苔属为海南特
有属。
1 9 3 8 年,Ta n a k a 和 O d a s h i m a 发表A Census of Hainan Plants,收录了海南植物2 3 07 种(包括栽培种),
隶属于180 科,987 属。但这一名录包括了大量的存疑种。
1 9 4 7 年,虽然解放战争的战火不断,但中山大学张宏达教授仍坚持赴西沙群岛采集植物标本,为国
人首次赴该群岛进行全面的植物与植被考察,其所采的标本极为珍贵。
解放后,朱志松于1 9 5 1 年首次到海南采集。随后,陈少卿于1 9 5 2 年到保亭、吊罗山等地采集标本近
300 号,1956 年在黎母岭、昌江七叉乡、文昌、琼山等地共采集标本1 163 号。
1 9 5 3 年,为寻找橡胶林地,国家组织考察队在海南进行植物调查,在琼海、儋县、那大等地采集了
大量标本。
中国科学院热带林调查队(华南植物研究所负责),于1 9 5 4 年在海南岛东部和西部共采集标本1 1 35
号。同年钟义也在儋州、临高等地采集。
华南植物研究所吊罗山林区调查队,于1 9 5 4 下半年至1 9 5 5 年春在吊罗山共采集标本1 4 1 9号。1 9 5 5
年,梁向日在东方、定安、五指山等地采集了大量的植物标本。
中国科学院植物所海南植被调查队(华南植物研究所负责),1 9 5 5 ~ 1 9 5 6 年在尖峰岭、保亭、白沙等地
采集标本800 号。
邓良于1 9 5 6 ~ 1 9 5 7 年在琼中、陵水等地采集标本1 3 7 7 号,1 9 5 7年还在昌江、五指山等地采集了大量
标本。与此同时,张海道于1956~1957 年几乎跑遍了海南的各县,采集植物标本1 000 多号。
经济资源调查队、华南植物研究所植物调查队,于1 9 5 8 ~ 1 9 5 9 年在尖峰岭、保亭、儋州等地调查经济
植物资源,发现经济价值较大的植物600 多种。
1 9 6 0 ~ 1 9 7 3 年前后近1 3 年的时间里,由于受政治运动和“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植物采集工作几乎全
部停止,但室内标本整理、鉴定与专著编研工作没有因此而停止。1 9 6 4 ~ 1 9 6 5年陈焕镛主持编写、出版了《海南植物志》第1 卷和第2 卷。至1 9 7 7 年,《海南植物志》1 ~ 4
卷已全部出版,其中收录了海南植物2 5 9 科,1 3 4 7 属,3 3 9 1种,7 亚种,1 7 1 变种,1 2 变型。该书是我国最
早的地方植物志之一,它的出版为我国植物分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 9 7 4 ~ 1 9 7 5 年,中科院考察队到吊罗山、尖峰岭、五指山等地进行植物采集。这是“文革”后期进行
的首次大规模采集活动。同期,中国人民解放军236-6 部队也在尖峰岭和五指山进行植物采集。
邢福武与李泽贤从1 9 8 4 年开始,先后主持或参加了“海南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海南珍稀
濒危植物调查”、“海南岛珍稀濒危植物种质资源考察”、“南海岛礁植物区系研究”、“西沙群岛植物考察”、
“兴隆热带花园森林植物本底调查”、“霸王岭植物资源调查”、“甘什岭植物本底调查”等项目,共采集植
物标本4 0 0 0多号。随后,邢福武主持了“海南石灰岩植物区系的研究”、“非粮柴油能源植物与相关微生
物的调查、收集与保存”、“鹦哥岭植物资源考察”等项目,共采集植物标本3 0 0 0多号。至此,邢福武在
海南采集的标本共计7 0 0 0多号,为海南历来采集之冠。他与吴德邻教授、胡启明教授等人一起先后出版
了《广东珍稀濒危植物图谱》、《海南岛作物(植物)种质资源考察文集》、《海南及广东沿海岛屿植物名录》、
《南沙群岛及其邻近岛屿植物志》等专著。在此基础上,他发表了有关海南植物研究的论文4 0 多篇,其中
包括15 个新种,1 个新记录科,2 个中国新记录属,近200 个海南新记录植物。
从海南岛近2 0 0 年的植物采集史可以看出,最早在海南岛采集植物的是瑞典人,以后依次是英国、法
国、美国、日本等国的人士。这与近代我国沦为半殖民地的历史密切相关。外国列强打破我国长期以来
的闭关锁国政策后,开始在我国各地(包括海南岛)大量地采集植物,运走了大批珍稀物种,导致我国很
多模式标本存放在国外,妨碍了我国植物分类学家研究本国的植物。直到2 0 世纪初期,随着植物学知识
在我国的传播,我国植物学家才开始在海南岛进行大规模的植物采集。此后的数百年间,虽然由于战乱
和政治运动等原因,大规模的植物采集工作曾一度中断,但小规模的植物采集从未间断,并且从最初的
仅仅进行植物标本采集,逐渐发展成规模较大、学科较多的综合性考察。尽管前人已在海南进行了大量
的植物标本采集、研究工作,但最近仍然不断有新植物被发现。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为活动干扰的加剧,
海南岛植物资源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虽然我国政府已经采取了相应的保护措施,但仍然存在着较多
的威胁因素。因此,海南的植物采集、研究工作仍需要不断深入地开展下去。
四、海南行政建制与植物采集地的考证
研究馆藏标本是植物分类学研究过程中最基础和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其中采集标签中的分布信息尤
为重要。老标本由于年代久远,其记录的地名与现行行政区划的区域范围相差甚远。如民国初期地处海
南岛北部的定安几乎与全岛各县相连(除临高外),南与海南岛最南部的崖县为界。值得一提的是,琼山
县的一块“飞地”与该县域主体分开而与儋州相连,其西南与今白沙县域为界。这样的行政区划虽然显得
不可理喻,但在历史上确实存在过。因此,如何考证和采用前人所记录的采集地名成为了研究者最为棘
手的问题。海南岛是我国植物调查研究较早的地区之一,尤以在民国中期与解放后的1 0 余年间采集活动
最为活跃,而这一阶段正是海南行政区划变动最为频繁的时期。因此,要确切掌握海南植物的地理分布
信息,必须了解海南的行政区划与建制的历史。
1. 清代以前建制简史
历史上海南岛有三种古称:珠崖、儋耳、琼台。根据考古工作发现的2 0 0 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和历史
文献来推断,至少在6 0 0 0年前就有人类在岛上活动。据《琼州府志》记载,秦代海南属其遥领的范围,
没有任何建制。西汉元年(公元前11 0 年)始设儋耳、珠崖2 郡,含1 6 县。从此,海南正式列入中国版图。
到元帝初元三年废郡置朱卢县。南北朝时,废县设州,称崖州。隋朝时设临振、珠崖2 郡。唐代改郡为州,
唐末,设5 州2 2 县,其中崖州辖舍城、澄迈、文昌3 县,琼州辖琼山、临高、曾口、乐会、颜罗5 县,振
州辖宁远、延德、吉阳、临川、落屯5 县,儋州辖义伦、昌化、感恩、洛场、富罗5 县,万安州辖万安、
陵水、富云、博辽4 县,其中许多县名沿用至今。宋代,设1 州3 军,其中琼州军领5 县,南宁军领3 县,
万安军领2 县,吉阳军领3 镇。元代多仿宋制。明代设琼州府,领儋、万、崖3州,辖琼山、澄迈、临高、文昌、会同、乐会、定安、昌化、陵水、感恩1 0 县。清袭明制。明、清时代,中国政府已将西沙、南沙
群岛划归琼州府管辖。清末已有欧洲人对海南进行零星的标本采集,集中在海口及其附近县市,所采标
本多存国外,不便查证。
2. 民国建制的调整
民国时期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是调查采集海南植物最为活跃的时期,尤以1 9 2 7 ~ 1 9 3 6 年和
1953~1962 年为盛。然而,采集活动的这两个黄金十年也正是海南建制史上县级与区(乡、镇)的行政区划
变动最为频繁的时期。民国初年,1 9 1 3 年废州置1 3 县,崖州、儋州分别易名为崖县和儋县,昌化、会同、
万县3 县分别改称昌江、琼东、万宁。某些县域的地理范围与清末时相比,扩充较大。如定安的县域南抵
五指山区,与崖县的北部为界;乐会西至今琼中的黎母山一带;儋州东南至鹦哥岭腹地,与今琼中的红毛
镇一带交界;崖县与陵水所辖的区域也较大,崖县北与今五指山的毛阳镇一带为邻,陵水东至五指山区的
同甲,与定安的至水满一带交界,北达今万宁兴隆至石梅乡一带。相比之下,万宁与昌江的地理范围大
为缩小。在1 9 3 5 年增置白沙、乐东、保亭3 县之前,各县所辖范围相对稳定。1 9 3 5 年4 月,为加强对黎区
的统治,经琼崖抚黎专员陈汉光提议,国民党广东省政府批准在黎、苗族聚居的五指山区增设白沙、保亭、
乐东3 县,推行乡保甲制。其中,白沙县包含了原儋县的雅叉、白沙、元门、龙头、炳邦峒,昌化县的霸
王、乌烈、大坡、保平、冯虚峒,感恩的吴什峒,陵水县属的南流、十万峒,定安的新市、营根铺、加
钗、小水峒和思河图,崖县属的红毛上、下峒(另说属定安,见定安县志)和道裁、红茂村,琼山县属的
飞地——水尾营(加泉、林湾峒)。保亭县包含了原崖县的首弓、三弓、不打、六罗、抱龙、同甲、水滃峒,
陵水县的保亭、五弓、六弓、七弓、乌牙峒和岭门、白石图,万宁县的税司、南桥、西峒、北峒,乐会
的竹根、太平、加曹峒和合水图,定安县的船埠、南引、加冬图和母瑞山等边远山区。乐东县包含了原
昌化县的七差,感恩县的东方、马隆、鸡叨、峨差、峨逆、抱由、甲中、峨沟,崖县的乐安、多涧、抱善、
抱扛、龙鼻、潭寨、多港、头塘、万冲、番阳峒等山区。新置的3 个县面积较大,占全岛总面积的三分之
一,而森林面积占全岛总森林面积的一半以上。相比之下,沿海各县的县域面积明显缩小,如昌江、感恩、
崖县、陵水、万宁、乐会等被“挤”到了海边;儋州、琼山与定安则退回到清末版图的位置上;位于琼北
的临高县域范围也有不同程度的缩小。
研究者最为困扰的问题。此期间所采的标本,大部分采于1 9 2 7 ~ 1 9 3 5 年,可短短几年间采集地的县域归属
已大相径庭。如《海南植物志》等植物学文献所记载的定安五指山、琼海黎母岭、儋县鹦哥岭、陵水同甲、
兴隆等标本采集地与地理分布范围,与现今县域的范围相去甚远。即使是同一采集地点,在不同的年份
可能归属于不同的县域。如侯宽昭先生于1 9 3 5 年初春开始赴海南采集,4 月之前县域范围按旧制记录,自
5 月始则按新置的县域记录,导致原来为同一县域的采集地却先后记录为不同的县域。1 9 3 6 年,刘心祈先
生与邓良先生到白沙、乐东、感恩、乐会、定安采集的大量标本,则全部按新置的县域来记录。
县域的频繁变动已给我们的研究工作带来诸多不便,而名目众多的区、乡、镇、村、峒(黎族特有的
村峒体制)等不同级别的行政区划与名称的改变则使我们的考证工作更为烦琐。海南在民国10 年(1921 年)
实行保、甲、团制,团下设甲,甲下设保;民国21 年(1932 年)实行区、镇(乡)、里制,县以下设区、镇(乡)、
里;抗日战争至1949 年,区下设镇、保、甲,实行保甲制度。
此外,1 9 4 9 年以前在海南的黎区仍保留着一种独具特色的县以下基层社会政治组织,即“峒”,意为
“人们共同居住的一定地域”。宋代,每一宗姓为一峒,全岛黎峒林立,但规模较小,峒与峒之间,各自
为政,互不相属,部落关系主要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明代,村峒数量较多,规模较大,以地缘为基础的
部落联盟已形成。清代,土官制在黎族地区建立,在黎族村峒设峒长、总管(或称黎总)、哨官、黎甲、
黎长、黎首等职。“总管”辖一峒或数峒,“哨官”辖一村或数村,“头家”则每村一名。部分地区(如陵水、
保亭)称村峒为“弓”,每五“弓”设一“总管”。清代至民国时期,除文昌、会同2 县外,海南其余州(县)
皆有村峒。清末全岛共有州(县)10 个,峒42 个,村(弓)822 个。民国初期,海南岛仍袭清制,置琼崖道。
民国2 1 年,曾拟划为特别行政区,但未实行。当时海南称为琼崖,直隶于广东省。民国中期,乡保甲里
以上行政区划的频繁改变,给考证采集地名带来很大的困难。如何确定采集地名县域的归属,成了
研究者最为困扰的问题。此期间所采的标本,大部分采于1 9 2 7 ~ 1 9 3 5 年,可短短几年间采集地的县域归属
已大相径庭。如《海南植物志》等植物学文献所记载的定安五指山、琼海黎母岭、儋县鹦哥岭、陵水同甲、
兴隆等标本采集地与地理分布范围,与现今县域的范围相去甚远。即使是同一采集地点,在不同的年份
可能归属于不同的县域。如侯宽昭先生于1 9 3 5 年初春开始赴海南采集,4 月之前县域范围按旧制记录,自
5 月始则按新置的县域记录,导致原来为同一县域的采集地却先后记录为不同的县域。1 9 3 6 年,刘心祈先
生与邓良先生到白沙、乐东、感恩、乐会、定安采集的大量标本,则全部按新置的县域来记录。
县域的频繁变动已给我们的研究工作带来诸多不便,而名目众多的区、乡、镇、村、峒(黎族特有的
村峒体制)等不同级别的行政区划与名称的改变则使我们的考证工作更为烦琐。海南在民国10 年(1921 年)
实行保、甲、团制,团下设甲,甲下设保;民国21 年(1932 年)实行区、镇(乡)、里制,县以下设区、镇(乡)、
里;抗日战争至1949 年,区下设镇、保、甲,实行保甲制度。
此外,1 9 4 9 年以前在海南的黎区仍保留着一种独具特色的县以下基层社会政治组织,即“峒”,意为
“人们共同居住的一定地域”。宋代,每一宗姓为一峒,全岛黎峒林立,但规模较小,峒与峒之间,各自
为政,互不相属,部落关系主要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明代,村峒数量较多,规模较大,以地缘为基础的
部落联盟已形成。清代,土官制在黎族地区建立,在黎族村峒设峒长、总管(或称黎总)、哨官、黎甲、
黎长、黎首等职。“总管”辖一峒或数峒,“哨官”辖一村或数村,“头家”则每村一名。部分地区(如陵水、
保亭)称村峒为“弓”,每五“弓”设一“总管”。清代至民国时期,除文昌、会同2 县外,海南其余州(县)
皆有村峒。清末全岛共有州(县)10 个,峒42 个,村(弓)822 个。民国初期,海南岛仍袭清制,置琼崖道。
民国2 1 年,曾拟划为特别行政区,但未实行。当时海南称为琼崖,直隶于广东省。民国中期,乡保甲里
一、海南自然地理概况
海南省包括海南岛和西沙、中沙、南沙群岛及其邻近海域,其陆地总面积3 . 5 万k m2,海域面积约2 0 0 万km2。海南岛是我国仅次于台湾岛的第二大岛,位于我国南部,北隔琼州海峡,与广东徐闻为邻;西临北部湾,与越南隔海相望;东南与南面与菲律宾、文莱和马来西亚隔着浩瀚的南海,遥遥相对。海南岛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山脉多数在海拔50 0 ~ 8 0 0 m 之间,海拔超过1 0 0 0 m的山峰有8 1 座,海拔超过1 5 0 0 m的有俄鬃岭、猴弥岭、雅加大岭和吊罗山等。位于海南岛中部的五指山海拔1 8 6 7 .1 m,为海南第一高峰。地史上,海南岛在第四纪以前长期与大陆相连,直至早更新世,由于琼州海峡的下陷才与大陆分离;晚更新世末,海面下降,又曾一度连接;全新世时,武木冰期结束,全世界气候转暖,海平面上升,海南岛再与大陆分离。
海南岛地处热带北缘,属热带季风气候,长夏无冬,年平均气温2 2 ~ 2 6 ℃,最冷月份(一月)温度仍达1 6 ~ 2 1℃,年光照为1 7 5 0 ~ 2 6 5 0 h,光照充足,日温差大,全年无霜冻,冬季温暖;年平均降雨量为1 6 3 9 m m,有明显的雨季和旱季。每年的5 ~ 1 0 月是雨季,总降雨量1 5 0 0 m m左右,占全年总降雨量的7 0 ~ 9 0 % 。海南岛的土壤主要有砖红壤、山地黄壤、草甸土和冲积土等。
由于光热资源丰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海南省植物生长繁茂,全省森林覆盖率达6 0 . 2 %(2 011年),是我国岛屿型热带雨林分布面积最大、物种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热带区域。
二、海南植被与植物区系的特点
1. 植被
海南与云南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是我国面积最大、物种多样性最为丰富的两个“生物物种多样性关键地区”,雨林连片面积较大。以中部五指山为中心,其周围绵延着吊罗山、尖峰岭、猴狝岭、霸王岭、黎母岭、莺歌岭的热带雨林,其面积达300000ha。海南热带雨林的植被类型多样,结构复杂,物种组成丰富。由于中部五指山与黎母岭山脉阻挡了南北坡气流的交换,使东西海岸气候条件差异较大,东海岸气候多雨潮湿,而西海岸少雨而干燥,这种气候的差异也反映到植被的分布上。从东海岸的杨梅村一带,经铜铁岭、吊罗山到海南第一峰五指山,依次分布着海滨沙生植被、红树林、海岸林、低地雨林、山地雨林、山顶苔藓矮林等湿润型植被类型。海岸沙生植被主要由厚藤、海滩牵牛、鬣刺、海刀豆、蔓茎栓果菊等组成;海岸红树林主要以木榄、海莲、角果木、白骨壤、秋茄、红海榄、桐花树、卤蕨、榄李等亚洲热带海岸的常见种类为主。此外,水椰、红榄李、卵叶海桑、拟海桑、木果楝、海南海桑、滨海猫尾木、尖叶卤蕨在我国仅分布于海南,其中后两个为海南特有种。遗憾的是,这些植物物种的生存现状不容乐观。极为珍贵的水椰曾经在田头港一带有成片分布,然而近年来由于受到人为干扰,其生境被严重破坏,水椰已难觅踪迹。万宁杨梅村一带的海岸青皮林是海南东海岸最具有代表性的植被类型,其组成的种类以青皮、柄果木为主,伴生植物有滨木患、刺柊、海南刺柊等。
海南南旺至铜铁岭一带的低地雨林是东海岸保存较好的一片森林,其组成的种类以番荔枝科、茜草科、大戟科植物为主。该低地雨林具有雨林特征的代表性植物,如钩枝藤、大花第伦桃、赛金莲木、刺轴榈等,它们在雨林中相当常见,其中刺轴榈在局部地区构成单优的群落。具有茎花现象的哥纳香属的哥纳香、长叶哥纳香,以及榕属的青果榕、笔管榕、水同木、高山榕等也相当常见,其中某些榕属植物具有绞杀的本领。具有滴水叶尖的山姜属与天南星科植物则以草本层占明显优势。藤本植物也在海南低地雨林中占有重要地位,如典型的热带科牛栓藤科的牛栓藤、红叶藤,含羞草科的阖藤,以及藤竹属植物等。这些藤本植物在林中纵横交错,形成海南东部低地雨林的独特景观。
海拔5 0 0 m以上的吊罗山等地的山地雨林一带,由于雨量充沛,人为干扰较少,雨林的组成种类相当丰富。其中某些植物具有明显的板根,如杜英科的杜英属、桑科的榕属植物。附生的兰花与蕨类植物应有尽有,如石斛属、毛兰属、羊耳蒜属、石豆兰属、隔距兰属等兰花,以及鸟巢蕨属、崖姜属等蕨类植物,它们构成了雨林的空中花园,壮观而别致。海拔1 5 0 0 m以上的山顶地带通常分布着苔藓矮林,其组成的种类有广东松、毛棉杜鹃等,树上挂满苔藓植物,别具特色。在海南的西海岸——昌江到霸王岭一带,还分布着一定面积的适应干旱环境的稀树草原、稀树灌丛、半落叶和落叶林等类型的植物群落。稀树草原与灌丛主要由耐旱的木棉、叶被木、海南巴豆、火索麻、刺桑等组成;落叶与半落叶林以刺桑、轮叶戟、越南割舌树、毛萼紫薇、海南榄仁等为主。南部的植被尤为特别,因为某些植被类型仅见于南部,如龙脑香科(热带雨林特征科)铁凌(铁垒,无翼坡垒,Hopeaexalata W. T. L i n ,Hopea reticulata Ta r d i e u[F O C]),其群落仅分布于三亚与保亭南部交界的甘什岭。琼北地区也有一些特殊的植被类型,如分布于文昌的薄果草群落。此外,西沙和南沙群岛孕育着我国唯一的珊瑚岛植被,岛上的植物多有耐盐、耐旱、多肉等特性。主要由草海桐、银毛树、海巴戟、白避霜花、莲叶桐等沙生植物构成的珊瑚岛植被不仅景观独特,而且为岛上的鸟类提供了栖息的场所。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