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8068499
内容简介
公共财政是一种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以弥补市场缺陷并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目的的财政模式,其本质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提出,必然要求公共财政制度的呼应和支撑。从此角度讲,公共财政制度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远未到位,公共财政建设之路还很漫长,财政的公共化改革也必然“路漫漫其修远兮”,在此过程中,无论是在公共财政建设的理论方面,还是在公共财政建设的实践方面,都会不断出现各种新问题和新情况需要我们去研究和探索。“公共财政评论”系列正是顺应了我国财政公共化改革的历史性发展趋势,以推进我国财政公共化进程为己任,为我国财政学人搭建一个交流与共勉的乎台。
目 录
三十年公共财政之路:理论与实践
浙江省义务教育均等化研究
杭州市经济适用房受益群体的实证分析
浙江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政保障体制与机制研究
浙江省政府外债负担问题研究
预算民主:预算改革的方向
政府预算的科学性与软约束——基于中国财政预算执行情况的实证分析
财政分权与地区差距——基于中国转轨经验的实证研究
分权策略、激励结构与财政支出意愿——兼论高增长背景下公共品短缺问题
中国皇权专制社会治乱循环现象的一个解释——基于租金耗散一般均衡模型的分析
浙江省义务教育均等化研究
杭州市经济适用房受益群体的实证分析
浙江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政保障体制与机制研究
浙江省政府外债负担问题研究
预算民主:预算改革的方向
政府预算的科学性与软约束——基于中国财政预算执行情况的实证分析
财政分权与地区差距——基于中国转轨经验的实证研究
分权策略、激励结构与财政支出意愿——兼论高增长背景下公共品短缺问题
中国皇权专制社会治乱循环现象的一个解释——基于租金耗散一般均衡模型的分析
在线试读
浙江省义务教育均等化研究
一、义务教育均等化的内涵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育公平是重要的社会公平。义务教育均等化的本质就是对全体公民在教育机会、教育资源配置、教育质量和教育成果提供相同的底线,即水平,并在保证水平基础上,通过增加公共投入的扶弱力度,逐步缩小差距。在义务教育均等化的理解上,我们特别强调以下几点:
,均等化并非平均化。平均化要求每个公民在义务教育机会、资源配置、教育质量和教育成果等方面完全相同。尽管这一结果公平常常是政策分析的理想目标,但是考虑到为实现这一目标的效率损失(巨大成本),以及实施过程中涉及的复杂社会博弈,平均化政策的结果很可能脱离实际,欲速不达。均等化则是基于国家能力和财政作为的现实可行性,通过加大对弱势群体义务教育的财政投入,保障义务教育供应水平,并逐渐缩小享受义务教育服务的差距,终将义务教育服务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以及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差距水平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
第二,与基本公共服务具有阶段性和层次性相同,义务教育均等化同样具有阶段性和层次性。义务教育的阶段性是指因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各方面因素的限制,政府将何种教育层次纳入义务教育范畴,提供均等化服务,并不相同。例如:印度政府提供8年的义务教育,日本政府提供9年的义务教育,德国和美国则提供12年的义务教育,20世纪90年代前,我们的义务教育更多地指初等教育,而目前则是包含初等和初中阶段的教育;义务教育的层次性是指义务教育均等化在不同的阶段其内涵是不同的。初人们追求的均等化是就学权利的平等,或称教育机会的均等。而到就学权利的均等基本实现后,人们又会产生新的教育均等物体,即教育条件的均等。因为尽管大家都有学上了,但有人上好学校,有人上差学校,享受的教育资源是不同的,此时教育均等化的重点就是资源配置的均等化,目前浙江省义务教育发展中的资源配置均等化问题就是在教育机会基本解决后,人们对教育均等化的进一步追求。教育资源配置的均等化,特别是师资,有一个水平由低到高的过程,可以用教育质量差别来衡量,因此,可以说,教育质量的均等是在基本办学条件实现均衡后,人们追求的重点。可以预言,在教育质量达到一定水平,并且基本实现均等化之后,人们追求的教育均等主要体现在每一个人独特价值的实现上,要求所有的人在学校中都应受到一种充分的、公平的对待,这是一种差别均等。……
一、义务教育均等化的内涵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育公平是重要的社会公平。义务教育均等化的本质就是对全体公民在教育机会、教育资源配置、教育质量和教育成果提供相同的底线,即水平,并在保证水平基础上,通过增加公共投入的扶弱力度,逐步缩小差距。在义务教育均等化的理解上,我们特别强调以下几点:
,均等化并非平均化。平均化要求每个公民在义务教育机会、资源配置、教育质量和教育成果等方面完全相同。尽管这一结果公平常常是政策分析的理想目标,但是考虑到为实现这一目标的效率损失(巨大成本),以及实施过程中涉及的复杂社会博弈,平均化政策的结果很可能脱离实际,欲速不达。均等化则是基于国家能力和财政作为的现实可行性,通过加大对弱势群体义务教育的财政投入,保障义务教育供应水平,并逐渐缩小享受义务教育服务的差距,终将义务教育服务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以及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差距水平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
第二,与基本公共服务具有阶段性和层次性相同,义务教育均等化同样具有阶段性和层次性。义务教育的阶段性是指因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各方面因素的限制,政府将何种教育层次纳入义务教育范畴,提供均等化服务,并不相同。例如:印度政府提供8年的义务教育,日本政府提供9年的义务教育,德国和美国则提供12年的义务教育,20世纪90年代前,我们的义务教育更多地指初等教育,而目前则是包含初等和初中阶段的教育;义务教育的层次性是指义务教育均等化在不同的阶段其内涵是不同的。初人们追求的均等化是就学权利的平等,或称教育机会的均等。而到就学权利的均等基本实现后,人们又会产生新的教育均等物体,即教育条件的均等。因为尽管大家都有学上了,但有人上好学校,有人上差学校,享受的教育资源是不同的,此时教育均等化的重点就是资源配置的均等化,目前浙江省义务教育发展中的资源配置均等化问题就是在教育机会基本解决后,人们对教育均等化的进一步追求。教育资源配置的均等化,特别是师资,有一个水平由低到高的过程,可以用教育质量差别来衡量,因此,可以说,教育质量的均等是在基本办学条件实现均衡后,人们追求的重点。可以预言,在教育质量达到一定水平,并且基本实现均等化之后,人们追求的教育均等主要体现在每一个人独特价值的实现上,要求所有的人在学校中都应受到一种充分的、公平的对待,这是一种差别均等。……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