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4139730
内容简介
《大别山试验区国家战略实现路径研究》广泛吸纳了区域经济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成果,以大别山区为研究对象,以大别山试验区建设为研究背景,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分析了大别山试验区的发展问题,针对性、时效性和实用性都很强,既是对大别山试验区形成与发展的总结与回顾,也是对大别山试验区发展前景的探索与展望。这对大别山区各级政府推进试验区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对其他革命老区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借鉴启示。
目 录
第一章 国家战略与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 国家战略的定义及其内涵
一、战略与国家战略
二、国家战略的类型
第二节 国家战略制定的基本原则
一、全局性
二、纲领性
三、谋划性
四、预见性
五、长远性
第三节 国家战略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战略管理
二、国外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成功案例
第二章 区域经济相关理论概述
第一节 增长极理论
一、增长极理论概述
二、区域增长极的作用与效应
三、区域增长极的实际运用
四、我国现行的区域经济增长极
五、区域经济增长极应用反思
第二节 梯度转移理论
一、梯度转移理论概述
二、梯度转移理论的意义
三、梯度转移理论在我国的发展与实施
第三节 后发优势理论
一、后发优势理论的提出
二、后发优势理论的层次含义
三、后发优势理论的发展
四、后发优势理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指导意义
第四节 循环累积因果理论
一、循环累积因果理论概述
二、循环累积因果理论的理论核心
三、对循环累积因果理论的评价
第五节 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一、贫困恶性循环理论的提出
二、贫困恶性循环理论的主要内容
三、贫困恶性循环理论对我国贫困地区发展的启示
第六节 核心与边缘理论
一、核心与边缘理论概述
二、核心与边缘理论的区域划分
三、核心区与边缘区在空间结构中的发展阶段
四、核心与边缘理论的应用领域
第三章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思想及其实践的演进
第一节 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的探索与实践
一、我国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的实施
二、对我国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的评价
第二节 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实施及其成就
一、我国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的提出与实施
二、对我国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的评价
第三节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规划与推进
一、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萌芽
二、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
三、对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评价
第四章 大别山试验区的提出及其基本概况
第一节 大别山试验区提出的宏观背景
第二节 大别山试验区的基本概况
一、大别山区概况
二、大别山试验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
第三节 设立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的现实意义
一、革命老区概况
二、对中央支持革命老区政策的反思
三、在大别山设立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的现实意义
第四节 大别山试验区建设的成效
第五章 大别山试验区提升为国家战略的必要性
第一节 大别山试验区提升战略是贯彻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
一、21世纪以来我国国家区域发展规划的基本情况
二、我国国家区域发展规划的主要特点
三、大别山试验区提升为国家战略符合我国区域发展规律
第二节 大别山试验区提升战略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
一、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历程
二、大别山区经济发展是实现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条件
第三节 大别山试验区提升战略是改变革命老区落后面貌的现实需要
一、大别山主要城市发展的基本情况比较
二、大别山区与其他革命老区的比较
三、破解大别山革命老区发展困境必须从国家层面予以支掎
第四节 大别山试验区提升战略是构建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重大举措
一、大别山区的发展关系着中部崛起战略的实现
二、大别山区的发展有利于弥补中部崛起的发展短板
第五节 大别山试验区提升战略是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的有效措施
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形势
二、大别山区的小康是我国全面小康的重点与难点
第六章 大别山试验区提升为国家战略的可行性
第一节 丰富的资源禀赋是大别山试验区提升为国家战略的现实基础
……
第七章 大别山试验区国家战略建设的基本思路
第八章 大别山试验区提升为国家战略的推进措施
第九章 大别山试验区国家战略的制度保障与政策支持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参考文献
后记
第一节 国家战略的定义及其内涵
一、战略与国家战略
二、国家战略的类型
第二节 国家战略制定的基本原则
一、全局性
二、纲领性
三、谋划性
四、预见性
五、长远性
第三节 国家战略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战略管理
二、国外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成功案例
第二章 区域经济相关理论概述
第一节 增长极理论
一、增长极理论概述
二、区域增长极的作用与效应
三、区域增长极的实际运用
四、我国现行的区域经济增长极
五、区域经济增长极应用反思
第二节 梯度转移理论
一、梯度转移理论概述
二、梯度转移理论的意义
三、梯度转移理论在我国的发展与实施
第三节 后发优势理论
一、后发优势理论的提出
二、后发优势理论的层次含义
三、后发优势理论的发展
四、后发优势理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指导意义
第四节 循环累积因果理论
一、循环累积因果理论概述
二、循环累积因果理论的理论核心
三、对循环累积因果理论的评价
第五节 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一、贫困恶性循环理论的提出
二、贫困恶性循环理论的主要内容
三、贫困恶性循环理论对我国贫困地区发展的启示
第六节 核心与边缘理论
一、核心与边缘理论概述
二、核心与边缘理论的区域划分
三、核心区与边缘区在空间结构中的发展阶段
四、核心与边缘理论的应用领域
第三章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思想及其实践的演进
第一节 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的探索与实践
一、我国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的实施
二、对我国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的评价
第二节 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实施及其成就
一、我国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的提出与实施
二、对我国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的评价
第三节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规划与推进
一、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萌芽
二、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
三、对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评价
第四章 大别山试验区的提出及其基本概况
第一节 大别山试验区提出的宏观背景
第二节 大别山试验区的基本概况
一、大别山区概况
二、大别山试验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
第三节 设立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的现实意义
一、革命老区概况
二、对中央支持革命老区政策的反思
三、在大别山设立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的现实意义
第四节 大别山试验区建设的成效
第五章 大别山试验区提升为国家战略的必要性
第一节 大别山试验区提升战略是贯彻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
一、21世纪以来我国国家区域发展规划的基本情况
二、我国国家区域发展规划的主要特点
三、大别山试验区提升为国家战略符合我国区域发展规律
第二节 大别山试验区提升战略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
一、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历程
二、大别山区经济发展是实现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条件
第三节 大别山试验区提升战略是改变革命老区落后面貌的现实需要
一、大别山主要城市发展的基本情况比较
二、大别山区与其他革命老区的比较
三、破解大别山革命老区发展困境必须从国家层面予以支掎
第四节 大别山试验区提升战略是构建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重大举措
一、大别山区的发展关系着中部崛起战略的实现
二、大别山区的发展有利于弥补中部崛起的发展短板
第五节 大别山试验区提升战略是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的有效措施
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形势
二、大别山区的小康是我国全面小康的重点与难点
第六章 大别山试验区提升为国家战略的可行性
第一节 丰富的资源禀赋是大别山试验区提升为国家战略的现实基础
……
第七章 大别山试验区国家战略建设的基本思路
第八章 大别山试验区提升为国家战略的推进措施
第九章 大别山试验区国家战略的制度保障与政策支持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参考文献
后记
在线试读
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Myrdal)在研究极化发展理论时也把这一过程称为“回流效应”。他认为,增长中心无论最初扩展的原因是什么,其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的累积增长都会加强这个中心在区域中的地位。这一过程是通过资本、货物和服务等的流动得以实现的。
一般认为,规模经济效应和聚集经济效应是增长极产生极化作用的主要原因。所谓规模经济,是指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而导致单位产品成本的降低和收益的增加。由于推动型产业的快速增长,其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规模经济效应导致生产成本逐渐下降,从而使产品价格下降,进而诱导相关产业进一步得到扩张,并且向增长极地区集中,增强了该地区的竞争能力。
所谓聚集经济效应,是指生产部门在同一地点的聚集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不论是相同生产部门还是不同类型的生产部门在同一地点的聚集,都能产生这样的经济效益。这主要是因为生产的聚集,能引起人口的增长,促进服务行业的发展;能引发科技人才和科技信息的汇集,促进区域产业创新;能方便各行业、各部门共同使用公共建筑和公共服务设施;能便利专业化协作和联合化生产,促进社会就业和社区建设。
(2)扩散作用。由于扩散作用,增长极又可能对周围区域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扩散作用是由于增长极地区的快速发展,通过产品、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等的流动,对周边区域的发展发挥了促进和带动作用,使之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并增加了周边地区的农业产出(因为增长极主要是城镇,其周边主要是农村),提高了那里的边际劳动生产率和消费水平,推动了那里的技术进步。赫希曼在研究均衡发展理论时,把这一过程又称为“涓滴效应”,也有人形象地把这一效果称为“波及效果”。
扩散作用是与极化作用同时存在但作用方向相反的另一种地域变化过程。它的表现是经济要素从增长极地区向周边扩散、展延,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扩散作用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增长极地区的带动作用和经济“外溢”,此外,政府为充分发挥增长极在促进整个区域发展中的作用,也常会采取政策措施促进扩散作用的发生。
增长中心对周边地区的带动、促进作用至少基于以下三方面原因。第一,增长中心的发展,必须从逐步扩大的地域范围内和其周边地区取得日益增多的农副产品、矿产品及各种初级原材料的供应,因而带动、促进了整个区域农业和初级加工工业的发展。增长中心还要利用甚至依赖周边广大地域的市场。第二,增长中心先进的技术装备、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也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周边地区,带动整个区域的社会经济进步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第三,极化中心为满足自身需要并提高经济效益,势必将一些创新活动和一些加工过程中失重大的初级加工工业、原料易腐烂变质或者加工后产品不宜长距离运送的加工工业放在周边地区,因而使增长极周边地区的一些工业生产也得到了发展。
……
一般认为,规模经济效应和聚集经济效应是增长极产生极化作用的主要原因。所谓规模经济,是指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而导致单位产品成本的降低和收益的增加。由于推动型产业的快速增长,其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规模经济效应导致生产成本逐渐下降,从而使产品价格下降,进而诱导相关产业进一步得到扩张,并且向增长极地区集中,增强了该地区的竞争能力。
所谓聚集经济效应,是指生产部门在同一地点的聚集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不论是相同生产部门还是不同类型的生产部门在同一地点的聚集,都能产生这样的经济效益。这主要是因为生产的聚集,能引起人口的增长,促进服务行业的发展;能引发科技人才和科技信息的汇集,促进区域产业创新;能方便各行业、各部门共同使用公共建筑和公共服务设施;能便利专业化协作和联合化生产,促进社会就业和社区建设。
(2)扩散作用。由于扩散作用,增长极又可能对周围区域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扩散作用是由于增长极地区的快速发展,通过产品、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等的流动,对周边区域的发展发挥了促进和带动作用,使之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并增加了周边地区的农业产出(因为增长极主要是城镇,其周边主要是农村),提高了那里的边际劳动生产率和消费水平,推动了那里的技术进步。赫希曼在研究均衡发展理论时,把这一过程又称为“涓滴效应”,也有人形象地把这一效果称为“波及效果”。
扩散作用是与极化作用同时存在但作用方向相反的另一种地域变化过程。它的表现是经济要素从增长极地区向周边扩散、展延,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扩散作用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增长极地区的带动作用和经济“外溢”,此外,政府为充分发挥增长极在促进整个区域发展中的作用,也常会采取政策措施促进扩散作用的发生。
增长中心对周边地区的带动、促进作用至少基于以下三方面原因。第一,增长中心的发展,必须从逐步扩大的地域范围内和其周边地区取得日益增多的农副产品、矿产品及各种初级原材料的供应,因而带动、促进了整个区域农业和初级加工工业的发展。增长中心还要利用甚至依赖周边广大地域的市场。第二,增长中心先进的技术装备、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也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周边地区,带动整个区域的社会经济进步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第三,极化中心为满足自身需要并提高经济效益,势必将一些创新活动和一些加工过程中失重大的初级加工工业、原料易腐烂变质或者加工后产品不宜长距离运送的加工工业放在周边地区,因而使增长极周边地区的一些工业生产也得到了发展。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