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29082697
编辑推荐
人们习惯于把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跨越喜马拉雅山脉的航空运输称作“驼峰空运”,它是世界近代史上**次持续不断且*为雄心勃勃的空运行动。实施这场军事空运行动,不仅要跨越世界上*为险峻的地貌、遭遇*为恶劣的天气系统的考验,还要不断面对日本战斗机的严重威胁。然而,驼峰空运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却成功地把将近74万吨物资运到了中国,为中国的抗日战争的*终胜利提供了有力支援。驼峰空运行动的规模和成效远远超过了盟国通过陆上运输线为中国提供的援助,同时也完全彰显出美国政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对华援助的义务。
本书作者把驼峰空运放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之下,放在同盟国的战略高度进行考察,不仅揭示了驼峰空运对于中国的抗战的重要价值,而且还揭示了其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地位和作用,有效拓宽了抗日研究的视角。
本书作者把驼峰空运放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之下,放在同盟国的战略高度进行考察,不仅揭示了驼峰空运对于中国的抗战的重要价值,而且还揭示了其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地位和作用,有效拓宽了抗日研究的视角。
内容简介
《驼峰空运》本书是一部研究驼峰空运历史的学术专著,对驼峰空运诞生的历史原因、驼峰航线的自然条件、驼峰空运各阶段的特点和变化缘由、驼峰空运的历史意义等多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记叙和分析。作者花费数年时间,查阅、研究了大量中、美、日和台湾地区的档案,采访了部分驼峰空运老兵,并到中国做实地调查。此书资料极为丰富(许多为首次发表),史料翔实、观点客观,是迄今为止有关驼峰空运为全面的论著,对驼峰空运及中国的抗日战争研究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目 录
致中国读者/约翰·D.普雷廷
致 谢
引 言
章 从 “卢沟桥事变”至阿萨姆—缅甸—中国转运司令部成立(1937年7月至1942年3月)
第二章 地貌、天气、飞行员和飞机
第三章 驼峰上空的“飞行表演”(1942年3月至1943年5月)
第四章 驼峰空运与中缅印战区空中优势战略(1943年1月至5月)
第五章 “圣诞节达到10000吨”(1943年6月至12月)
第六章 驼峰陷入战争之中(1944年1月至9月)
第七章 驼峰成为一家航空公司(1944年10月至1945年8月)
第八章 驼峰空运的终结
注 释
参考文献
图片目录
图1 印度修建机场场景
图2 C-46运输机与驴车
图3 1943年驼峰航线飞行员参考数据表
图4 “空中表演”时期的驼峰飞行员
图5 蒋介石、宋美龄和史迪威将军
图6 航空运输司令部阿萨姆邦机场分布
图7 爱德华·亚历山大准将
图8 1944年1月至1945年10月飞行精神紊乱症发病率
图9 驼峰航线上飞行的新型C-46“突击队员”运输机
图10 1944年的克莱尔·陈纳德少将和阿尔伯特·魏德迈将军
图11 厄尔·霍格准将和陆军后勤部司令布里恩·萨默维尔中将
图12 托马斯·O.哈丁准将
图13 1943年10月日本战斗机在“街头谋杀”行动中击落的驼峰运输机
图14 1943年驼峰运输机坠毁地点示意图
图15 “铝谷”局部照片
图16 开罗会议
图17 1943年6月至12月驼峰航线重大事故、人员损失及总吨位
图18 月总吨位和飞机使用率
图19 无线电航向信标的理论传输区域
图20 查布亚机场信标进场平面示意图
图21 飞鸟撞击造成的飞机内部和外部破坏
图22 “马特洪恩计划”炸弹种类及使用量示意图
图23 威廉·特纳准将
图24 印中空运部1944年1月至1945年9月事故发生率
图25 印中空运部统计控制部
图26 “毛虫行动”中飞机装载遇到的困难
图27 “毛虫行动”中马匹运输问题的解决方法
图28 中国国军士兵走下飞机
图29 偷盗燃油的创新方法
图30 1945年参与驼峰空运的各种型号飞机
图31 驼峰空运总吨位与国民政府获得物资数量示意图
图32 航空运输司令部、史迪威公路和输油管道总吨位示意图
图33 航空运输司令部、史迪威公路(扣除汽车自重之后)和输油管道总吨位示意图
致 谢
引 言
章 从 “卢沟桥事变”至阿萨姆—缅甸—中国转运司令部成立(1937年7月至1942年3月)
第二章 地貌、天气、飞行员和飞机
第三章 驼峰上空的“飞行表演”(1942年3月至1943年5月)
第四章 驼峰空运与中缅印战区空中优势战略(1943年1月至5月)
第五章 “圣诞节达到10000吨”(1943年6月至12月)
第六章 驼峰陷入战争之中(1944年1月至9月)
第七章 驼峰成为一家航空公司(1944年10月至1945年8月)
第八章 驼峰空运的终结
注 释
参考文献
图片目录
图1 印度修建机场场景
图2 C-46运输机与驴车
图3 1943年驼峰航线飞行员参考数据表
图4 “空中表演”时期的驼峰飞行员
图5 蒋介石、宋美龄和史迪威将军
图6 航空运输司令部阿萨姆邦机场分布
图7 爱德华·亚历山大准将
图8 1944年1月至1945年10月飞行精神紊乱症发病率
图9 驼峰航线上飞行的新型C-46“突击队员”运输机
图10 1944年的克莱尔·陈纳德少将和阿尔伯特·魏德迈将军
图11 厄尔·霍格准将和陆军后勤部司令布里恩·萨默维尔中将
图12 托马斯·O.哈丁准将
图13 1943年10月日本战斗机在“街头谋杀”行动中击落的驼峰运输机
图14 1943年驼峰运输机坠毁地点示意图
图15 “铝谷”局部照片
图16 开罗会议
图17 1943年6月至12月驼峰航线重大事故、人员损失及总吨位
图18 月总吨位和飞机使用率
图19 无线电航向信标的理论传输区域
图20 查布亚机场信标进场平面示意图
图21 飞鸟撞击造成的飞机内部和外部破坏
图22 “马特洪恩计划”炸弹种类及使用量示意图
图23 威廉·特纳准将
图24 印中空运部1944年1月至1945年9月事故发生率
图25 印中空运部统计控制部
图26 “毛虫行动”中飞机装载遇到的困难
图27 “毛虫行动”中马匹运输问题的解决方法
图28 中国国军士兵走下飞机
图29 偷盗燃油的创新方法
图30 1945年参与驼峰空运的各种型号飞机
图31 驼峰空运总吨位与国民政府获得物资数量示意图
图32 航空运输司令部、史迪威公路和输油管道总吨位示意图
图33 航空运输司令部、史迪威公路(扣除汽车自重之后)和输油管道总吨位示意图
在线试读
罗斯福之所以不顾丘吉尔对印度独立的担忧,力主将中国作为二战的主战区之一,绝不是空穴来风。他看待中国的眼光既浪漫又务实,而并不仅仅局限于中国在二战中的作用,他的这种倾向曾经多次表现出来。他在入主白宫后的年里就曾经说过:“我对中国人始终怀有深切的同情。”他的这种情感有可能是在其家族多年同中国做生意的过程中形成的。但是,他还同时认为一个强大的中国将成为亚洲和平的稳定力量,尤其是因为他已经预见到了英国、法国和荷兰等国在亚洲的殖民统治即将终结,但是一旦日本人的统治结束之后,苏联人就会填补这一地区的权力真空。如果中国重新成为亚洲强国——并且与美国结盟——就能防止这一可能性变成现实,当时许多美国人都赞同罗斯福的这种观点。日本偷袭珍珠港事件一个月之后,罗斯福在国会发表的国情咨文中称赞“英勇的中国人民在漫长的四年半里顶住了轰炸和饥荒……一次又一次地打击了侵略者”,他的话激起了全场热烈的掌声。罗斯福并没有白费口舌,1942年的民调结果显示,接受调查的美国民众中80%—86%的人相信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和战后是美国可以依靠的盟友;两年后,民调显示几乎2/3的美国人认为中国、英国、苏联和美国应该在类似战后联合国的国际组织中享有的影响力。在媒体的大力宣传下,珀尔??巴克等一批传教士成为中国和美国公众之间名噪一时的文化纽带,不过其中影响力的人物却并不是一名传教士,而是一名传教士的儿子——亨利??R.卢斯。他的《时代》周刊定期向美国读者提供有关中国的报道,1927年至1941年间蒋介石曾经八次成为该刊的封面人物。除此之外,中国游说团体也赢得了巨大的政治影响力,并成功地帮助蒋夫人宋美龄成为在美国国会发表演讲的位亚洲人和第二位女性。虽然美国的所作所为并非毫无私心,但是当1941年12月到来的时候,其偏向中国的态度已经十分清楚。
从战略角度上讲,美国把蒋介石置于同丘吉尔和斯大林平起平坐的地位同样也是一个权宜之计。美国对华战略的基石具有双重性:中国是日本的近邻,无论美国将来对日本列岛进行战略轰炸还是地面进攻,中国都是潜在的前进基地。同时,将接近100万日本占领军困在中国的土地上,使其无法被派往太平洋其他占领区加强防卫,对美国是大有好处的。珍珠港事件后几周内,美国人就确立了“欧洲优先”的战争策略,那么,如果说他们难以或者说不愿意立即展开对日本人的攻势的话,那么至少可以设法稳住中国,使这个已经开展抗日战争四年之久的国家继续战斗下去。1941年夏天,中国就通过《租借法案》开始接受美国的援助,一个美国军事代表团随即被派驻中国战时首都重庆,其主要任务就是监督美国对华援助的实施情况。1942年2月,这个军事代表团的规模急剧扩大,罗斯福把约瑟夫??W.史迪威中将派往中国,令其身兼二职:一是中国战区美军总司令(当然美军的数量少得可怜),二是蒋介石的参谋长。毫无疑问,美国终还是要同日本人正面交锋的,但是目前中国暂时成为了美国的代理人。
驼峰空运成就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空中实力的一场革命,同时也成就了航空运输的一场革命,但是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严重地忽视和低估了这场革命的重大意义。人们在对二战中的空中实力进行研究的时候,往往都把注意力放在了战略轰炸上,鉴于盟国对德国的轰炸以及美国向日本投放原子弹所造成的巨大破坏,出现这种倾向自然不难理解,然而这样的研究通常都会终落到对战略轰炸的作用及其道德问题的争论上。但是,战略轰炸并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出现的新生事物,早在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就使用“齐柏林飞艇”和“哥达”式重型轰炸机对英格兰进行过战略轰炸,而同盟国也对德国实施过轰炸。战略轰炸在战争史上确实具有革命性意义,但是它产生的时间却早在1939年之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空中实力范畴中真正的新生事物出现在空运领域,正是因为它的出现才使后勤补给——“战争的生命线”——首次成为三维行动。
……
从战略角度上讲,美国把蒋介石置于同丘吉尔和斯大林平起平坐的地位同样也是一个权宜之计。美国对华战略的基石具有双重性:中国是日本的近邻,无论美国将来对日本列岛进行战略轰炸还是地面进攻,中国都是潜在的前进基地。同时,将接近100万日本占领军困在中国的土地上,使其无法被派往太平洋其他占领区加强防卫,对美国是大有好处的。珍珠港事件后几周内,美国人就确立了“欧洲优先”的战争策略,那么,如果说他们难以或者说不愿意立即展开对日本人的攻势的话,那么至少可以设法稳住中国,使这个已经开展抗日战争四年之久的国家继续战斗下去。1941年夏天,中国就通过《租借法案》开始接受美国的援助,一个美国军事代表团随即被派驻中国战时首都重庆,其主要任务就是监督美国对华援助的实施情况。1942年2月,这个军事代表团的规模急剧扩大,罗斯福把约瑟夫??W.史迪威中将派往中国,令其身兼二职:一是中国战区美军总司令(当然美军的数量少得可怜),二是蒋介石的参谋长。毫无疑问,美国终还是要同日本人正面交锋的,但是目前中国暂时成为了美国的代理人。
驼峰空运成就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空中实力的一场革命,同时也成就了航空运输的一场革命,但是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严重地忽视和低估了这场革命的重大意义。人们在对二战中的空中实力进行研究的时候,往往都把注意力放在了战略轰炸上,鉴于盟国对德国的轰炸以及美国向日本投放原子弹所造成的巨大破坏,出现这种倾向自然不难理解,然而这样的研究通常都会终落到对战略轰炸的作用及其道德问题的争论上。但是,战略轰炸并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出现的新生事物,早在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就使用“齐柏林飞艇”和“哥达”式重型轰炸机对英格兰进行过战略轰炸,而同盟国也对德国实施过轰炸。战略轰炸在战争史上确实具有革命性意义,但是它产生的时间却早在1939年之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空中实力范畴中真正的新生事物出现在空运领域,正是因为它的出现才使后勤补给——“战争的生命线”——首次成为三维行动。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