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28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3474577
“岭南客家音乐”,专指岭南客家人运用本族群固有方法、采取本族群固有形式创造的、具有本族群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本书主要聚焦岭南客家音乐不同体裁、不同表现形式的“岭南客家传统音乐”,以展示丰富多彩岭南客家音乐的魅力。
本书为“岭南音乐文化阐释丛书”之一。“乐学阐释”,是岭南客家音乐研究的新兴思路。作者以“乐学”与“阐释人类学”互为映照的研究方法,设计了由文化语境、乐学特征、深层意义三项互补互融的观察维度论述“乐学阐释”,透过“乐事”“乐人”“乐形”三层面来管窥岭南客家音乐的乐学特征,在对岭南客家音乐族群交融、社会性别、当代变迁等多重意义的阐释中,认知岭南客家音乐之混血属性、客家女性生活世界的歌唱传统、现代化进程中岭南客家音乐构成等深层文化精神。
单元 岭南客家音乐的文化语境阐释
章 研究对象、学理与书写
节 书名所反映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 书名所显现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 写作思路与叙述脉络
第二章 岭南客家音乐的文化语境
节 岭南人文地理环境
第二节 岭南客家基本情况
第二单元 岭南客家音乐的乐学特征阐释
第三章 岭南客家音乐的分类谱系(上)
节 岭南客家民歌体裁、演唱形式及代表性曲目
第二节 岭南客家民间歌舞音乐体裁、表演形式及代表性曲目
第三节 岭南客家说唱音乐体裁、表演形式及代表性曲目
第四节 岭南客家戏曲音乐体裁、表演形式及代表性剧目
第五节 岭南客家民间器乐演奏形式、体裁及代表性曲牌
第四章 岭南客家音乐的分类谱系(下)
节 岭南客家祭祀音乐
第二节 岭南客家佛教音乐
第三节 岭南客家道教音乐
第五章 岭南客家音乐名家撷珍
节 饶金星:唔唱山歌会蹦飙的松口歌王
第二节 李九姣:赣南采茶歌舞的眷恋与守望者
第三节 陈贤英:无师自通的竹板歌艺术家
第四节 黄粦传:一曲震环座的广东汉剧使者
第五节 罗九香:走进新格罗夫辞典的客家筝乐大师
第六节 费师逊:客家汉乐理论的勤耕者
第三单元 岭南客家音乐的形态意义阐释
第六章 岭南客家音乐的形态学解读
节 一路走来一路歌:岭南客家山歌中的族群迁徙印记
第二节 岭南客家说唱音乐唱词音声试探——以竹板歌衬词为例
第三节 岭南客家戏曲唱腔音调材料的同异逻辑关系——以赣南采茶戏
路腔曲牌为例
第四节 岭南客家民间器乐中的音律奥妙——以广东汉乐为例
第五节 岭南客家民间道教仪式音乐中的曲牌联缀模式与风格变体—以闾山教法事仪式为例
第七章 岭南客家音乐的文化意义
节 岭南客家音乐中的族群交融
第二节 社会性别视域下的岭南客家音乐
第三节 岭南客家音乐之当代变迁
第四单元 专题个案阐释
第八章 专题个案一——赣南采茶戏路腔曲牌《对花(II)》的音乐形态研究
第九章 专题个案二——安远汀村闾山教“真君诞”仪式音声考察
第十章 专题个案三——博白桂南采茶戏青山民间剧团及其旦角唱腔个案研究
第十一章 专题个案四——畲客交融中的竹洞山歌与畲族歌唱地图
结语:岭南客家音乐乐学阐释与岭南客家音乐文化共同体建构
附录一 品赣南、粤北采茶戏妹子>的“睄”
附录二 品岭南客家唢呐音乐
参考文献
索 引
后记
本书卖点/广告语
岭南客家音乐,中华音乐花园里的一朵奇葩。
节选 一路走来一路歌:岭南客家山歌中的族群迁徙印记
当今,大多数学者都基本认同“客家先民的主体是中原南迁的汉族”这一观点。客家人迁徙的历史十分漫长,自两晋之交,因战乱、饥荒等诸多原因,客家先民从中原一带肇始南下,开启了数次规模宏大,前后持续一千多年的人口迁徙浪潮。其迁移线路由北至南,路途遥远,几乎涵盖大半个中国。客家先民的迁徙方式也十分复杂,有的是举家或举族经过远距离跋涉,直接到达目的地,中途基本没有较长时间的驻留。但更多的是携幼扶老进行分段式迁移,需在南徙途中辗转若干个居留地,才得以终抵达客居地。他们在中转居留地停泊、休整的时间长短不一,少则数载,多则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虽然,关于客家南迁的史料较为匮乏,但拂去历史的尘埃,我们脑海中依然可以沸涌出这样的画锦:客家先民的歌声汇进大江的涛声,筚路蓝缕的篝火烧红荒原的晨曦,羊肠古道上,一步步或深或浅的脚印,承载着客家人无数扑朔迷离的历史记忆……
伴随着移民的过程,音乐文化的传播也在不知不觉地进行:一方面,客家先民把中原音乐的种子一路播撒在南迁所经之地。另一方面,他们又把沿途所经地域(特别是那些“中转居留地”)的音乐带到了终的定居地。可以说,在走走停停的南迁旅程中,客家先民必然要与多个地域中的族群、文化、音乐进行交流、碰撞甚至冲突,并终达到相互适应和协调。对此,冯光钰先生认为,在客家先民南迁的多条必经的跳跃式途程中,江淮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徽州文化、湘赣文化等,必然会与中州文化的传播相交融。民间音乐也是这样,它在跳跃式的传播过程中,常常会与其他的地域音乐接触、交流。所以,客家音乐虽然形成于赣、闽、粤三省交界地区,但由于中原音乐经过多个地区的跳跃式传播,促使客家音乐成了中原音乐与各种不同特征的地域文化互相融汇的混合体。因此,客家音乐是不同根系的地域音乐的融合和结晶。
一、山歌显现的客家先民南迁烙印
王耀华先生通过对包括岭南客家山歌在内的各地客家山歌曲目之深度分析与宏观比较,向我们展示出客家族群由中原往南一路迁徙中烙刻的音乐“印记”。王先生提及,徵类色彩山歌是客家山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又以sol、la、高音re为特点的由sol、la、do、re四音列构成的徵类色彩旋律进行典型意义。具有此种旋法特点的客家山歌,在广东主要流行于平远、紫金、丰顺、大埔、乐昌、曲江、英德、清远、翁源、连平、新丰、始兴等地,赣南南部六县中的龙南、定南、寻乌、信丰、安远亦有流传。如循着客家先民历代南迁路线追寻的话,可以发现,在其沿途所经陕西、河南、江苏、安徽、浙江、湖南、湖北等省,几乎都有此种徵类色彩的山歌。而作为客家山歌另一重要组成部分的羽类色彩山歌(代表性音调包括由la、do、re三音列组成的单羽类色彩旋律,由la、do、re、mi或中音mi、sol、la、do、re、高音mi音列构成的羽类色彩旋律),则在浙江及长江以南的部分鄂地较为多见。
二、客家族群西进中的山歌形态变异
至晚于明末清初,客家族群已在赣、粤、闽交界地区基本形成。但是,客家的基本形成并不代表该族群迁徙历程的终止。比如,清康熙至嘉庆年间及咸丰、同治年间,由于多种原因,客家族群还分别经历过两次较大规模的由客家大本营向外的播迁(即罗香林先生所述客家第四次、第五次大迁徙)。本书主要关注客家族群在岭南地域内的迁移。
清朝以来,客家人在岭南地区的播迁,主要有西进与南渡两条路线。西进,主要是从客家大本营向粤中、粤西及桂地的迁徙;南渡,则是向香港、澳门及海南的迁移。客家族群于岭南地区的西进与南渡,在形成新的定居点的同时,也把客家大本营里传唱的山歌等音乐品种带入了这些住居地。我们知道,赣、粤、闽边区客家山歌音调的一个基本特征在于:无论三音列、四音列、五音列构成的山歌,或是出现频率很高的徵、羽调式山歌,大都强调羽、商两音。在旋律音调进行中,以羽、商两音之间构成的纯四度音程为框架,或则在突出的节奏位置出现羽、商两音的四度跳进,或则在突出的结构位置(如乐句、乐节的落音)出现羽、商音,间以音列中各乐音之间的邻音级进。通过分析发现,在岭南地域内西进、南渡的客家人现虽大体承袭了上述山歌音调传统,但由于与原传播地的长期分离,在这部分客家人的口耳相传中,山歌逐渐出现了一些形态变异的情况。如广西贺州黄田客家山歌《万朵红花一根藤》(见谱例3-2),前五句为F宫系统的C徵调式,旋律进行并非以羽-商而是以徵-宫两音构成的纯四度音程为框架,第六、七句运用同主音转调的方法,转到bE宫系统的c羽调式上终止;又如广州地区徵调式客家山歌《全国人民心花开》(见谱例6-1),全曲音列为sol、la、do、re、mi、sol、la,这在粤北、粤东及赣南南部客家山歌中非常少见。另外,其旋律进行以徵、角、商、宫、羽之间的连接(sol-mi-re-do-低音la)为重要特色,与大本营地区典型的徵类色彩旋律进行也有旨趣相异之处。
谱例6-1 广州地区客家山歌《全国人民心花开》
全 国 人 民 心 花 开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