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2484776
11
针灸反射学的新学科2
111
发展针灸疗法的挑战2
112
复杂系统的研究方法3
113
古典术语的科学表达与国际化4
114
针灸反射学的内涵5
12
反射弧:针灸治病的基础6
121
内稳态与反射6
122
针灸的刺激信号8
123
穴位的组织结构与感受器9
124
针感的传入途径14
125
牵张反射与针下反应16
126
针灸刺激输入的环节20
127
针灸的反射中枢与自主性传出21
128
神经-体液调节的长反射23
129
针灸的治病功效25
1210
针刺麻醉27
13
反射区:经络的实质28
131
经络现象的现代研究28
132
牵涉痛与“内脏-体表相关”30
133
放射痛与“体表-体表相关”33
134经络学说要发展35
135
取代经络的反射区概念37
136反射区或经络的形成39
137
反射区的分类与分布规律41
138
反射区与经络体系的关系48
139
反射区的局部重叠与分层51
1310
反射区的局部与整体的关系53
1311
反射区或经络的简化模型551
4针灸作用原理的阐释58
141穴位作用的相对特异性58
142针灸调整作用的原理61
143
针灸镇痛作用的原理63
144针灸康复作用的原理70
5针感传导原理的阐释73
151针感传导的分类与特征73
152中枢内兴奋扩散74
153外周动因激发79
154“肌肉紧张性扩散”假说80
155“感觉神经末梢间传递”假说86
156“感觉记忆激发”假说881
6反射疗法:针灸的归宿9
本书首版以来我们对针灸反射学理论的一些新探索与体会。此外,我还
想强调一下目前对经络实质认识中依然存在的误区。有人看到我们应用神经
反射学说来解释经
络,就以为我们在说“神经就是经络”。必须记住,两者不可等同。经络不
可能等同于人体身上
任何一种已经知晓或尚未发现的组织结构。因为经络实质,是一种功能表现
,是一种病理生理
现象;经络活动自然有结构基础,但功能不是结构。正如本书所指出的,经
络的实质,不过是
身体上下、左右、内外各部分之间相互反射的联系通道,它的结构基础离不
开现代医学所知的
那些神经、肌肉、筋膜、血管、淋巴管等组织。故没有必要继续去寻找“与
经脉分布类似”的
组织结构,或者认定“体表内外联系通道必定是管道系统”。其实,这是现
代经络实质研究中两
个最大的误区。人体内部有许多已知或未知的管道系统(血管、淋巴管等)
,还有不少无管道的
结构组织(如神经、肌肉、筋膜、骨骼)均按人体的纵轴(长轴)分布。“
与经脉分布类似”,
不是验证经脉实体的任何特异证据。而且,许多传递信息的通道无须有肉眼
可见或特殊显微镜
才能看见的管道。
有一个最好的例子是心绞痛(胸前区疼痛)的牵涉痛现象,它出现在左上肢
的区域与传统
经络的心经、心包经几乎完全重叠,而且其生理机制已经十分明确(写在国
内外生理教科书
中),即是通过上肢内侧皮肤传入神经与心脏传入神经在脊髓的相同节段发
生会聚的结果。这
种皮肤 -内脏传入的会聚就是心脏牵涉痛这种功能现象的“通道的组织结构
”,也可以说就是
心经、心包经的结构基础。这是一个东西方从不同角度与术语描述同一现象
的典例。我称其为“殊途同归”。但是中国古典的经络描述要比西方的牵涉
痛现象更有深刻的内涵,因为我们的祖
先提出的心经、心包经是双向(不仅从内到外,还可以从外到内)的,可以
用来治疗或缓解心
绞痛,而内脏牵涉痛仅仅是单向的(从内脏到体表)。我在美国每次给西医
讲经络原理时都是用
这个例子,西医听后没有一人不认同经络现象的。试想一下,我们还需要再
去寻找心经或心包
经是否存在特异的管道结构吗?如果有人声称找到了,人们又会相信哪一个
呢?
本书此次修订再版,除了修订部分内容外,主要在书末增加了附录的内容(
十余万字),包括近年来我发表在《中医药导报》上的两篇长文“寻回迷失
的经络,发展现代医学针灸”与
“‘继往圣、开来学’的反映点针灸”。这
两篇文章涵盖了前面提到的近十几年来自己对针灸反射学理论的一些新认识
。书末还收录了本书首版时的三篇专家书评。作者自传部分,也从原先的
修订版前言
行医 37年前后扩展。新加了童年与中学时代的两篇回忆(“眺望之江的童年
”与“人生之梦始于中学”)与行医 50年的“老骥伏枥,壮心不已”;还收
录了缅怀恩师郑魁山的“四十年未曾谋面的师生缘”。回忆录中增加了一些
早年的照片,使图文并茂,尽可能给读者更多的信息。
至于首版以来新增加的有关针灸临床研究与科研的大量文献,本版没有添加
,原因是其他一些针灸著作如朱兵教授新近主编的《系统针灸学》收集这些
文献相当全面,尤其是针灸科研方面的最新成果,这里不再赘述。需要查阅
的读者可以参阅其书。最后,感谢郑进医师对本书再版所作的仔细校对与修
改插图。
金观源于美国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市 2017年 3月 20日
针灸疗法,作为一种外治法,是古典东方医学的瑰宝,也是中华文明的精华
之一。它从“砭针”开始,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为防病、治病,促进历
代与世界各国人民的身体健康作出了重大贡献。即使在现代医学高度发达的
今天,针灸疗法的独特功效仍是任何其他疗法所不能取代的。经络学说,是
针灸疗法的理论基础,更是集历代医家智慧、实践与研究成果之大成。由此
,我自开始学习针灸时起,就十分注重继承古代传统的针灸理论与技法要领
,先后受师于焦勉斋、郑魁山、魏稼等多位国内著名的针灸名师,得益匪浅
(参见附录自传:三十七年磨一针)。
然而,尽管目前针灸热在西方方兴未艾,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针灸疗法的实
践在国内已历经几次大起大伏。国内最大的一次针灸热开始流行于 20世纪
60年代中期,结束于 70年代后期。那时,无论是在城市还是乡村,针灸疗法
的应用与科研都是空前的。不仅中医在搞,西医也在搞;不仅学医的在搞,
不学医的,如理工科的也在搞。针灸、针麻机制的研究,几乎成为全国所有
西医院校的科研重点。也正是从那时开始,围绕经络实质与针灸机制进行了
大量现代研究,并取得令人瞩目的进展。但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的针
灸热逐渐降温,在医学领域取而代之的是多元化的、主要是现代医学前沿的
基础理论与临床研究。
尽管导致国内针灸热降温的原因很多,但有两点是肯定的,即针灸不是万能
的,它的适应证有一定的范围。而且,与其他中医疗法相似,针灸疗效不仅
与患者不同的病情、甚至不同的精神状态有关,而且往往受针灸师或施治者
临床经验的明显影响。在治疗各种病症时,从选穴、配穴到针灸方法,每个
针灸师都有自己的经验或自己习惯的选择。疗效及其重复性也就难免受到这
些随意选择的限制。即使与中药方剂疗法相比,针灸疗法的随机性也更大些
。由此,有的人相信针灸能治病,有的人就不信。有的人宁愿用中药而不愿
接受针灸治疗。当然,惧针也经常是后者的一个原因。
可重复性,是现代科学的一个最显著特点。显然,传统的针灸疗法还不能完
全称为科学,而只能称作艺术,或界于艺术与科学之间的学科。所以,对传
统的针灸技术及其理论基础经络学说,单靠继承是不够的,还必须运用现代
科学的知识与方法去发展,去提高,实现它由艺术到科学的飞跃。正是抱着
这样的认识,我经过早年的大量针灸临床实践之后, 1977年毅然决定到浙江
医科大学(现名浙江大学医学院)深造,学习西医,尤其是后来攻读该校研
究生时选择了生理专业,投身到有关针灸原理、经络实质的大量实验研究之
中。实现针灸疗法及其理论基础的现代化,成为自己的夙愿。
在研究传统的经络学说中,最大的困扰是至今为止未能在经络的体表途径发
现存在解剖学所未知的任何特异结构。而且,经典的经络体系难以概括大量
后来发现的经外奇穴或新穴,即使其经穴的功能也显得十分纷乱,所谓“同
经异治”或“异经同治”的解释又十分勉强。这是导致针灸疗法中存在取穴
、配穴随意性大的主要原因。再加上针灸操作方法的不规范,以及许多主观
或环境的影响因素没有被充分考虑或得到有效控制,针灸疗效的不确定性也
就在所难免了。此外,
临床针灸反射学
迄今以来围绕经络实质、针灸机制与临床针灸技术所作的大量研究,多是零
散、局部、小领域的
研究或报道,尚缺乏一个纲,缺乏一条科学的主线把它们融为一体。它们好
比是一朵朵五彩缤纷
的花朵,但尚未拼成一块完整的织锦。
在深刻认识到这些问题后,已接受过现代医学专门训练的我,逐渐体会到从
现代反射学的观
点出发来研究针灸与经络体系,是一个最有希望与前途的方向。
首先,运用反射学的观点阐述针灸机制及其经络系统,具有最简明、科学的
特征。尽管针
灸治病的原理十分复杂,但针灸疗法归根结底可以简化成一种反射过程,即
是一种反射疗法,
其效应是针灸的物理刺激通过人体体表特定位置输入人体后产生的反应。古
人命名的所谓经络
系统,本质上是对人体体表的那些特定刺激位置与人体其他各部之间所具反
射联系的原始描述,
或者可以把它归结为人体所具有的生理、病理反射系统。所谓穴位,既是体
内生理或病理信息
在体表的反射输出部位或反射点,又是针灸治疗信号引发针灸效应的反射输
入部位。
其次,反射学的观点不仅可以作为一条主线,把至今为止前人所作的大量有
关针灸或经络研
究的成果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且十分有利于指导其深入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针灸治病过程可以看
作是一个反射的控制过程。通过研究其中反射信息的传递、加工以及干扰的
排除来提高控制能力,
可以达到提高疗效及其重复性的目的。对此,控制论的科学方法论提供了一
个有力的研究方法。
自 20世纪 70年代起,国内开始用控制论的方法来整理、发掘和提高古典针
灸学的宝贵遗产。
我与合作者包文俊医生在 1976年就曾提出一个人体信息带的简化模型与图谱
,对经络体系、针灸调整作用原理,以及针刺疗法的控制过程等方面作了较
为详尽论述。由穴位或反映点连接而成的体表经络线路,也就是体表上分布
的信息带。经 20多年的临床应用,人体信息带划分与分布规则的真理性经受
了实践的检验。 1998年,我们又采纳国际上普遍认同的“反射区”的提法,
替代“信息带”的名称,重新制作了“身体反射区”彩色挂图,其应用得到
进一步的推广。所以,本书
提出的针灸反射学,是我们以往研究工作的继续与发展。
其实,早在 20世纪 50年代初期,国内就已出现并曾流行过解释针灸机制的
神经反射学观点。
但由于当时有限的医学科学研究包括神经生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其认识十分
肤浅;尤其是它未能
阐明经络现象的形成原理以及与指导临床治疗或提高针灸疗效挂钩,故一直
只能作为一种假说而
存在。
然而,近 50年来,无论是人体生理学的进展或是对针灸机制的认识都已远远
地超越了那个时
期。不仅大量的科学实验探索了针灸效应或循经感传现象与神经反射弧各个
环节,包括高位中枢
如大脑皮层以及皮层下各神经核团、神经递质等的联系。针灸疗法的大量实
践本身,更是极大地
推动与丰富了神经生理学中有关反射学的认识。另一方面,控制论、信息论
、系统论的研究方法
在医学领域也有了深入的应用,它们进一步揭示了人体各种调节功能的一般
针灸反射学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成两个方面:一是从人体存在的各种反射系统出发来研究古典经络体系的实质,提出经络就是体表特定部位与身体其他部位相互反射联系的一种原始表述,应用现代医学中反射区的概念取代经络。这将有助于简化经络体系,去伪存真,以及明确穴位的主治功能。二是进一步把针灸疗法归结为一种反射疗法,研究它的信息传递、干扰排除与控制过程,以明显提高其反射效应即临床疗效的重复性。本章首先阐述有关针灸反射学的基础理论,随后的各章将重点介绍其临床应用。
临床针灸反射学
20世纪 50年代就已流行过用神经反射学观点解释针灸治病的原理[1]。但本书提出的“针灸反射学”,不是以往那种初步认识的简单重复,而是应用反射学的观点来继承、整理和发展传统的经络学说,以及指导临床针灸疗法的实施,旨在全面实现针灸技术及其理论的科学化,为古典的针灸与现代医学的有机结合开辟了一条新径。针灸反射学新学科的提出,是在传统的针灸疗法受到现代医学严峻挑战的背景下开始的。1.1.1 发展针灸疗法的挑战具有千年历史的针灸疗法,由于它简单、实用、安全、有效、不需要复杂器械,并且易于操作等特点,它发展很快而且在民间被广泛传播。更由于它具有广泛的适应证和显著的效果,在回归自然的世界潮流下正被越来越多的国家与民族所接受。然而,实践在发展,认识是无止境的。在人类文明已经进入 21世纪的时候,纵观传统的针灸疗法,无论是它本身的技术或理论基础经络学说,毕竟是古代原始文化与技术环境下的产物,难免带有时代的局限性,面临着现代科学尤其是现代医学的严格检验与挑战。以下就是针灸现状中存在的几个最明显的问题。第一是取穴、配穴的随意性。由于用治一种疾病的穴位很多,有各种各样的选择,可以是局部取穴,也可以是邻近或远端取穴;可以只用一个穴位,也可以同时应用许多个穴位;而究竟哪一个穴位效果最好,究竟同时用几个穴位最佳,却很少有过科学的比较。此外,一穴多用更是十分普遍,穴位功效的特异性与非特异性之间很难划出明显的界线。第二是操作方法的不规范。在选定所要刺激的穴位之后,无论是针刺还是艾灸,在操作上又有许多不同的手法或刺激形式。尽管针灸控制手段并不复杂,但在一个穴位上的刺激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应用粗细不一的针体或强弱不等的刺激量在穴位不同深度、角度的刺激;针刺手法有捻转、提插、振荡以及由它们不同速率的操作组成的各种复合手法等。临床治疗时,选用何种刺激方式或手法,全凭操作者的经验而定。许多临床经验的报道甚至实验研究,也都没有从这些方面加以注明。操作方法的不规范,使许多有关针灸疗效甚至机制的研究结果丧失了可比性。第三是疗效的不确定性。由于针灸治病是通过体表刺激实现的,而每个人的体表敏感性有着很大的个体差异,即使同样的刺激,输入机体的信息也不尽相同。而且,针灸治病的原理主要是调整作用,故疗效很容易受机体原有状态及其他许多因素包括情绪、精神状态的影响。加上前述取穴、配穴的随意性,针灸疗效的不确定性就十分明显。同一患者由不同的操作者来治疗,或者患同一种疾病的不同患者由同一操作者治疗,都可能会有完全不同的效果。有时,即使是同一患者同一疾病的两次发作,经同一操作者用同样方法治疗,效果也不尽同。现代医学的情况就与此不同了。当患者有某种细菌感染时,不论是有哪位医生处方或由哪家药房买的同一种抗生素,通常都具有一样的疗效。第四是基础理论过于原始。古典的经络学说是针灸疗法主要的理论基础。十四经脉及其组成的穴位虽然描述了体表特定部位与内脏及其他部位的联系,但中医的脏腑并不与西医解剖学上的内脏所完全对应,加上脏腑相互关联的假说,难免有甚多牵强附会之处,而且许多古典术语模棱两可,如关于“阴阳”、“虚实”、“补泻”、“得气”等的定义含糊,使其对针灸治病原理的解释等,只能停留在朴素的辨证思维阶段,很难与现代医学融合。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