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0216324丛书名: 21世纪经济学系列教材
内容简介
本书是国家教育部组织统编的高校《西方经济学》教科书,多年来已经成为国内*为流行的“西方经济学”教材之一,也是绝大多数高等院校经管类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指定参考书。
为了增强本书的可读性,在本书第六版中,我们增加了专栏和案例的部分。每章基本上包括两个专栏或案例。(专栏可以是相关教学内容的补充和延伸,也可以是相关教学内容的背景。案例主要是对相关教学内容的现实描述或说明。为编排方便起见,本书统一称为专栏。)这些专栏和案例既有国外的,也有国内的;既有与相关教学内容相联系的资料,也有与相关教学内容相联系的案例。我们作出上述尝试,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希望有助于本书读者更好地学习西方经济学的相关内容,更好地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我们也衷心希望,使用本教材的师生,能及时将对本教材的意见和建议反馈给我们,以便我们作出更好的改进。
本书介绍了主流的西方经济学理论;涵盖了国外近十年经济学的发展动态;书中有诸多的经济实例,使学生在学习西方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同时,又训练了应用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样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更好地运用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和技巧解决实际经济问题。
本书第六版相对于前版,主要有以下变动。
*,微观经济学部分变动主要有:
(1)原教材第五版第三、四、五章的标题分别更改为“消费者选择”、“生产函数”和“成本”,合并和调整了一些节。
(2)对原教材第五版第四、五章的内容进行了调整。第四章的长期生产函数部分保留等产量曲线和规模报酬分析,“成本*小化”、“产量*化”以及“扩展线的分析”内容进入第五章。在第五章,增加利用扩展线,从成本*小化的角度来推导和理解生产总成本的内容;此外,增加“干中学”的概念介绍。
(3)第六章增加第八节“完全竞争市场的福利”,包括完全竞争市场的福利*化,以及对价格管制和销售税的福利效应分析;此外,分别介绍了短期生产者剩余和长期生产者剩余的概念。
(4)第十章“博弈论初步”中删除了“二人同时博弈的一般理论”和“混合策略博弈的一般模型”等较为复杂的内容,并增加了关于“纳什均衡稳定性”的论述。
第二,宏观经济学部分变动主要有:
(1)对原教材第五版的第十二章中的内容做了一定的修改和补充。具体有:增加了“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的内容;补充说明了微观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共同点和区别;增加了“关于失业和物价水平的衡量”一节;补充了国际、国内关于国民收入核算体系更新的内容。
(2)将原教材第五版第十三章的内容进行了调整:主要是将原来的“关于消费函数的其他理论”整合到后面的“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一章当中。
(3)将原教材第五版的“宏观经济政策分析”和“宏观经济政策实践”这两章内容合并、整合成“宏观经济政策”一章,并放到“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和“失业与通货膨胀”两章以后。“宏观经济政策”这一章保留了原来这两章的主要内容,增加了泰勒规则的介绍,还增加了关于“总需求管理政策的争论”和关于“供给方面的政策”的相关内容。
(4)对原教材第五版第十八章“失业与通货膨胀”的部分内容进行了调整,如增加了牺牲率和痛苦指数的概念,还增加了菲利普斯曲线的推导等内容。
(5)将原教材第五版第二十章“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调整为现在的第十九章“经济增长”,使主题更加明确。
(6)将原教材第五版第二十二章“宏观经济学在目前的争论和共识”调整为现在的第二十一章“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使相关内容更加紧凑。
(7)更新了宏观部分的一些数据。
第三,在总论方面,对部分章节的名称做了调整;对全书的部分习题进行了调整;对本书*章引论的内容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合并、修改和补充;各章的结束语部分,本书也做了调整。
同时,鉴于本书部分章节难度较高,编者对这部分章节做了加“星号”(*)的处理,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学习。
本书加星号的章节有:
第二章第八节 蛛网模型(动态模型的一个例子)
第三章第七节 不确定性和选择
第八章第七节 资本的供给曲线和利息的决定
第十章第三节 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混合策略均衡
第十六章第五节 博弈论在宏观经济政策中的应用
第十九章第六节 内生增长理论
第二十章第二节 投资(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一章)
第二十章第三节 货币需求
第二十一章第三节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第二十一章第四节 一个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AD—AS模型
第二十一章第七节 一个新凯恩斯主义的AD—AS模型
为了增强本书的可读性,在本书第六版中,我们增加了专栏和案例的部分。每章基本上包括两个专栏或案例。(专栏可以是相关教学内容的补充和延伸,也可以是相关教学内容的背景。案例主要是对相关教学内容的现实描述或说明。为编排方便起见,本书统一称为专栏。)这些专栏和案例既有国外的,也有国内的;既有与相关教学内容相联系的资料,也有与相关教学内容相联系的案例。我们作出上述尝试,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希望有助于本书读者更好地学习西方经济学的相关内容,更好地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我们也衷心希望,使用本教材的师生,能及时将对本教材的意见和建议反馈给我们,以便我们作出更好的改进。
本书介绍了主流的西方经济学理论;涵盖了国外近十年经济学的发展动态;书中有诸多的经济实例,使学生在学习西方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同时,又训练了应用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样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更好地运用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和技巧解决实际经济问题。
本书第六版相对于前版,主要有以下变动。
*,微观经济学部分变动主要有:
(1)原教材第五版第三、四、五章的标题分别更改为“消费者选择”、“生产函数”和“成本”,合并和调整了一些节。
(2)对原教材第五版第四、五章的内容进行了调整。第四章的长期生产函数部分保留等产量曲线和规模报酬分析,“成本*小化”、“产量*化”以及“扩展线的分析”内容进入第五章。在第五章,增加利用扩展线,从成本*小化的角度来推导和理解生产总成本的内容;此外,增加“干中学”的概念介绍。
(3)第六章增加第八节“完全竞争市场的福利”,包括完全竞争市场的福利*化,以及对价格管制和销售税的福利效应分析;此外,分别介绍了短期生产者剩余和长期生产者剩余的概念。
(4)第十章“博弈论初步”中删除了“二人同时博弈的一般理论”和“混合策略博弈的一般模型”等较为复杂的内容,并增加了关于“纳什均衡稳定性”的论述。
第二,宏观经济学部分变动主要有:
(1)对原教材第五版的第十二章中的内容做了一定的修改和补充。具体有:增加了“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的内容;补充说明了微观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共同点和区别;增加了“关于失业和物价水平的衡量”一节;补充了国际、国内关于国民收入核算体系更新的内容。
(2)将原教材第五版第十三章的内容进行了调整:主要是将原来的“关于消费函数的其他理论”整合到后面的“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一章当中。
(3)将原教材第五版的“宏观经济政策分析”和“宏观经济政策实践”这两章内容合并、整合成“宏观经济政策”一章,并放到“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和“失业与通货膨胀”两章以后。“宏观经济政策”这一章保留了原来这两章的主要内容,增加了泰勒规则的介绍,还增加了关于“总需求管理政策的争论”和关于“供给方面的政策”的相关内容。
(4)对原教材第五版第十八章“失业与通货膨胀”的部分内容进行了调整,如增加了牺牲率和痛苦指数的概念,还增加了菲利普斯曲线的推导等内容。
(5)将原教材第五版第二十章“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调整为现在的第十九章“经济增长”,使主题更加明确。
(6)将原教材第五版第二十二章“宏观经济学在目前的争论和共识”调整为现在的第二十一章“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使相关内容更加紧凑。
(7)更新了宏观部分的一些数据。
第三,在总论方面,对部分章节的名称做了调整;对全书的部分习题进行了调整;对本书*章引论的内容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合并、修改和补充;各章的结束语部分,本书也做了调整。
同时,鉴于本书部分章节难度较高,编者对这部分章节做了加“星号”(*)的处理,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学习。
本书加星号的章节有:
第二章第八节 蛛网模型(动态模型的一个例子)
第三章第七节 不确定性和选择
第八章第七节 资本的供给曲线和利息的决定
第十章第三节 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混合策略均衡
第十六章第五节 博弈论在宏观经济政策中的应用
第十九章第六节 内生增长理论
第二十章第二节 投资(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一章)
第二十章第三节 货币需求
第二十一章第三节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第二十一章第四节 一个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AD—AS模型
第二十一章第七节 一个新凯恩斯主义的AD—AS模型
目 录
第十二章 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
第一节 宏观经济学的特点
第二节 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核算方法
第三节 国民收入的其他衡量指标
第四节 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
第五节 名义GDP和实际GDP
第六节 失业和物价水平的衡量
第七节 结束语
第十三章 国民收入的决定:收入—支出模型
第一节 均衡产出
第二节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第三节 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
第四节 乘数论
第五节 三部门经济的收入决定
第六节 三部门经济中各种乘数
第七节 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第八节 结束语
第十四章 国民收入的决定: IS—LM模型
第一节 投资的决定
第二节 IS曲线
第三节 利率的决定
第四节 LM曲线
第五节 IS-LM分析
第六节 凯恩斯的基本理论框架
第七节 结束语
第十五章 国民收入的决定: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第一节 总需求曲线
第二节 总供给的一般说明
第三节 两种极端的总供给曲线
第四节 常规总供给曲线
第五节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对现实的解释
第六节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的数学小结
第七节 结束语
第十六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
第一节 失业的描述
第二节 失业的原因
第三节 失业的影响与奥肯定律
第四节 通货膨胀的描述
第五节 通货膨胀的原因
第六节 通货膨胀的成本
第七节 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菲利普斯曲线
第八节 结束语
第十七章 宏观经济政策
第一节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以及经济政策影响
第二节 财政政策及其效果
第三节 货币政策及其效果
第四节 两种政策的混合使用
*第五节 博弈论在宏观经济政策中的应用
第六节 关于总需求管理政策的争论
第七节 供给管理的政策
第八节 结束语
第十八章 开放经济下的短期经济模型
第一节 汇率和对外贸易
第二节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第三节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应用
第四节 南—北关系的一种经济分析
第五节 结束语
第十九章 经济增长
第一节 国民收入长期趋势和波动
第二节 经济增长的描述和事实
第三节 增长核算
第四节 构建和分析新古典增长模型
第五节 应用新古典增长模型
*第六节 内生增长理论
第七节 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
第八节 结束语
第二十章 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
第一节 消 费
*第二节 投 资
*第三节 货币需求
第四节 结束语
第二十一章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第一节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渊源
第二节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第三节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第四节 一个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AD – AS模型
第五节 新凯恩斯主义形成的理论背景和特征
第六节 名义黏性
*第七节 一个新凯恩斯主义的AD-AS模型
第八节 目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共识
第九节 本章和宏观经济学结束语
第二十二章 西方经济学与中国
第一节 西方经济学与意识形态问题
第二节 我国借鉴西方经济学问题
第三节 2008年金融危机对现行西方经济理论的挑战
第四节 关于当前中国经济改革一些问题的思考
第五节 关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几个问题的思考
第一节 宏观经济学的特点
第二节 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核算方法
第三节 国民收入的其他衡量指标
第四节 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
第五节 名义GDP和实际GDP
第六节 失业和物价水平的衡量
第七节 结束语
第十三章 国民收入的决定:收入—支出模型
第一节 均衡产出
第二节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第三节 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
第四节 乘数论
第五节 三部门经济的收入决定
第六节 三部门经济中各种乘数
第七节 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第八节 结束语
第十四章 国民收入的决定: IS—LM模型
第一节 投资的决定
第二节 IS曲线
第三节 利率的决定
第四节 LM曲线
第五节 IS-LM分析
第六节 凯恩斯的基本理论框架
第七节 结束语
第十五章 国民收入的决定: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第一节 总需求曲线
第二节 总供给的一般说明
第三节 两种极端的总供给曲线
第四节 常规总供给曲线
第五节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对现实的解释
第六节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的数学小结
第七节 结束语
第十六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
第一节 失业的描述
第二节 失业的原因
第三节 失业的影响与奥肯定律
第四节 通货膨胀的描述
第五节 通货膨胀的原因
第六节 通货膨胀的成本
第七节 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菲利普斯曲线
第八节 结束语
第十七章 宏观经济政策
第一节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以及经济政策影响
第二节 财政政策及其效果
第三节 货币政策及其效果
第四节 两种政策的混合使用
*第五节 博弈论在宏观经济政策中的应用
第六节 关于总需求管理政策的争论
第七节 供给管理的政策
第八节 结束语
第十八章 开放经济下的短期经济模型
第一节 汇率和对外贸易
第二节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第三节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应用
第四节 南—北关系的一种经济分析
第五节 结束语
第十九章 经济增长
第一节 国民收入长期趋势和波动
第二节 经济增长的描述和事实
第三节 增长核算
第四节 构建和分析新古典增长模型
第五节 应用新古典增长模型
*第六节 内生增长理论
第七节 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
第八节 结束语
第二十章 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
第一节 消 费
*第二节 投 资
*第三节 货币需求
第四节 结束语
第二十一章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第一节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渊源
第二节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第三节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第四节 一个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AD – AS模型
第五节 新凯恩斯主义形成的理论背景和特征
第六节 名义黏性
*第七节 一个新凯恩斯主义的AD-AS模型
第八节 目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共识
第九节 本章和宏观经济学结束语
第二十二章 西方经济学与中国
第一节 西方经济学与意识形态问题
第二节 我国借鉴西方经济学问题
第三节 2008年金融危机对现行西方经济理论的挑战
第四节 关于当前中国经济改革一些问题的思考
第五节 关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几个问题的思考
附录一 引用文献中英文对照表
附录二 重要人名译名对照表
附录三 重要术语汉英对照表
专栏目录
专栏12—1 人均GDP世界2014年排名以及我国国内各地发展不平衡情况
专栏13—1 中美边际消费倾向比较
专栏13—2 中国的投资乘数问题
专栏14—1 中国 IS—LM曲线的特点
专栏15—1 为什么短期总供给曲线和长期总供给曲线不同
专栏15—2 美国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
专栏16—1 中国的城镇登记失业率及其存在的问题
专栏16—2 1978—2013年中国的通货膨胀
专栏17—1 美国财政制度与政策变迁的简要回顾
专栏17—2 经济复苏时期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操作与泰勒规则
专栏18—1 布雷顿森林体系
专栏18—2 希腊的债务危机
专栏19—1 增长率的重要性
专栏19—2 解释增长奇迹
专栏20—1 行为经济学和消费
专栏20—2 投资项目的净现值分析法
专栏21—1 鲁滨逊·克鲁索的经济学
专栏21—2 亨利·福特与效率工资
专栏22—1 中国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专栏22—2 浙江丽水市政府“瘦身”权力清单,“强身”责任清单, “放权不卸责”
专栏22—3 习近平提出中国经济新常态的三个特点及带来的四个机遇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