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4711470丛书名: 人文与社会译丛
深圳读书月2010年“十大好书”,《中华读书报》百佳图书,绝不要太热情,也没必要太低沉当一切流逝,真正恒久为人所记忆的,仍是那些坚守的心灵
本书收录了以赛亚·伯林关于苏联的一些从未发表过的文章。既有对二战后他与帕斯捷尔纳克和阿赫玛托娃等苏联作家的几次著名会晤的记叙,也有他呈交给英国外交部的关于斯大林统治下苏联艺术状况的公文;既有对曼德尔施塔姆和帕斯捷尔纳克的肖像描绘,也有他访问苏联后对苏俄文化的印象速写等等。以赛亚·伯林从身世与文化上都与俄国有着直接的渊源,对俄国知识阶层有深刻的同情与了解,本书为我们了解苏联时期俄罗斯的文化生活一般状况,以及知识分子的遭遇与命运,提供了非常珍贵的材料。
导言编者前言1、斯大林统治下的俄罗斯艺术2、访问列宁格勒3、一位伟大的俄罗斯作家4、与阿赫玛托娃和帕斯捷尔纳克的交谈5、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6、苏联为什么选择隔离自己7、人为辩证法:统帅斯大林与统治术8、在苏联的四个星期9、苏俄文化10、不死的俄国知识阶层人名汇编进一步的阅读索引
编者序言亨利·哈代他拥有聪明但也是严酷的外表,而他的所有面部表情都显示着一种狂热。他签署死刑令时眉头都不动一下。他的座右铭是“目的证明手段合理”。在一切按其计划进行之前,他从不停止工作。以赛亚?伯林:《目的证明手段合理》(1921)我早就知道会有这本书。以赛亚·伯林散见各处的讨论苏联时期俄罗斯政治与文化的文章不但质、量俱佳,而且与众不同。1991年,在《扭曲的人性之材》成功出版之后,针对苏联与东欧共产主义体制的解体,我向伯林建议,正好借此时机将他讨论苏联的文章结集出版。但他拒绝了,他说我所提到的那几篇东西大多数还不确定、没有什么特殊的价值,而且多少有些过时。当我重提此议,摆出值得出版的各种理由时,他给了我这样的答复:不好。我理解你说的一切都非常在理,即使那些东西要出版,但时机不好。(……)我认为在这个苏联刚刚解体的时刻,增加一些幸灾乐祸的文字似乎不合时宜——这样的东西已经出得太多了——以各种方式痛陈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以及苏联政府的缺陷,揭露近来政变与革命发生的根源等等。而且我认为那几篇东西,如果它们有什么价值的话(你知道,对此我一直表示怀疑),还是在十到十五年之后(或许那时我已经不在了),而且顶多作为(像我一样的)亲历者对他们眼中的五十、六十、七十年代的有趣回顾来出版会更好些。相信我,我是对的。十多年之后,也就是在伯林逝世大约六年后,看来我们应该把那些疑虑抛在一边了,尤其是前苏联并没有像许多人(不包括伯林本人)草率预言的那样迅速地转向西方的自由民主制度;相反,普遍看到的却是大量苏联时期的思想意识已经重新复活了产生这种思想的政治体制。至于伯林对自己作品价值(尤其是长远价值)的怀疑,凭良心说我通常不太当回事,他所谓“像我一样的亲历者”这样的话大大低估了他自己观点的独特性。该计划在此特殊时刻得以付诸实现要感谢我的朋友斯特罗布?塔尔博特的好意,他计划将提到的这几篇文章定为一个讨论伯林对苏联研究之贡献的研讨班的研讨内容,并由布鲁金斯学会出版社出版。斯特罗布的前言很内行地将本书的内容置于伯林的全部作品中进行考察。文章中除了后面标有“I.B.”(以赛亚·伯林的英文缩写)以外的所有注释都是编者加的。以下我对收入的各篇文章的背景作一些补充性的说明。
正是那些不屈的知识分子守护着俄罗斯精神,为苏俄的变迁和转型,准备思想资源,开辟公义的道路。——刘苏里,新浪中国好书榜点评读伯林这本书,与思想大师对话,回味无穷。……无论是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人,还是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的年轻人,或许都可以从中得到某些启示。——顾肃,《文汇读书周报》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