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9776896
第一章 导论/1
第一节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及其对创新劳动的时代需求/1
第二节 研究创新劳动的经济学理论基础/6
第三节 几个有关创新劳动的重要理论问题/19
第二章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科技型创新劳动/36
第一节 科技型创新劳动的概念和作用/36
第二节 科技型创新劳动的生产周期/53
第三节 科技理论型创新劳动/58
第四节 科技应用型创新劳动/74
第三章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服务型创新劳动/84
第一节 服务型创新劳动的相关概念和产品特色/84
第二节 服务型创新劳动的形成和活动领域/87
第三节 现代服务型创新劳动的四种形态/94
第四章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经营型创新劳动/107
第一节 经营型创新劳动的含义和特点/107
第二节 经营型开辟新市场创新劳动/114
第三节 经营型提高产品质量创新劳动/118
第四节 经营型开发新产品创新劳动/123
第五节 经营型运用市场信息创新劳动/128
第五章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管理型创新劳动/134
第一节 管理型创新劳动及其方法/134
第二节 管理型约束创新劳动/144
第三节 管理型动力创新劳动/152
第四节 管理型分配创新劳动/161
第六章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文化型创新劳动/177
第一节文化型创新劳动及其特征和功能/177
第二节 文化型创新劳动的发展机制/192
第三节 文化型政治创新劳动/198
第四节 文化型智力创新劳动/202
第五节 文化型怡情创新劳动/206
第七章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制度型创新劳动/211
第一节 制度型创新劳动及其基本作用/211
第二节 制度型理念创新劳动/222
第三节 制度型规则创新劳动/225
第四节 制度型机构创新劳动/228
第五节 制度型设备创新劳动/231
第八章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创业型创新劳动/235
第一节 创业型创新劳动的概念、条件与作用/235
第二节 创业型创意创新劳动/243
第三节 创业型融资创新劳动/255
第四节 创业型扩张创新劳动/260
第九章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就业型创新劳动/272
第一节 就业型创新劳动及其历史演进/272
第二节 个人条件与就业型创新劳动/277
第三节 组织状况与就业型创新劳动/282
第四节 社会环境与就业型创新劳动/286
第十章 以多元创新劳动驱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291
第一节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多元创新劳动的内在需求/291
第二节 不同创新劳动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相互关系/294
第三节 以多元创新劳动驱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对策探讨/298
参考文献/307
后 记/318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往开来、与时俱进,以全局视野和战略眼光阐释了一系列治国理政、兴党为民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四个全面”涵盖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关键环节、重点领域,每一个“全面”都是一整套结合实际、继往开来、勇于创新、独具特色的系统思想,内涵丰富,意蕴深远。就经济建设来说,要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奋发进取,主动作为,转型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是事关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这一重大决策的实现,很需要加强对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新驱动力的创新劳动的研究,从而依靠创新劳动不断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从国际上看,世界范围内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了新突破。全球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的速度明显加快,新科技革命的巨大能量正在不断蓄积。以新技术突破为基础的产业变革呈现加速态势,正在深刻改变着世界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形态。国际金融危机催生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创新劳动已成为经济结构调整和持续健康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许多国家都将创新提升到国家发展的战略核心层面,全球进入了空前的创新密集时代。我国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握机遇、应对挑战,以创新劳动的新成果开辟社会生产力持续提高的广阔空间。
从国内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经过多年的持续快速增长,如今进入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低成本竞争优势正在逐步削弱,资源、环境压力不断加大,过度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型增长方式面临严峻挑战。特别是2008年爆发的美国金融危机导致世界经济下滑,一些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出现了经济衰退,我国一些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和传统技术企业也受到较大冲击。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一些具有创新劳动能力的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具有较强的抵御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创新劳动是促进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重要动力,在新的形势下,我们更要依靠创新劳动来驱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本书在分析转变经济方式对创新劳动的时代需求和追溯创新劳动理论渊源的基础上,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与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践紧密结合,对创新劳动理论进行了探索;研究了各种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相联系的创新劳动的作用;从科技、服务、经营、管理、文化、制度、创业、就业等几个方面,探讨了如何更好地运用和发展创新劳动驱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有关问题,并在一些概念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章阐述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时代需求和有关理论问题。本章指出,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在不同阶段决定一个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是不同的,为了加快我国的经济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国的国家竞争力必须从现在的生产要素导向型和投资导向型,向创新导向型转化。这是因为在目前知识经济已露端倪的时代,创新劳动差异已成为国与国之间的根本差异。这里的创新劳动是指能够创造满足人们新型需要的新型使用价值的劳动。在经济全球化的竞争中,一个国家劳动者的创新劳动已成为*有力的竞争武器和合作优势。在这样的环境下,一个国家只靠无创新劳动和其他非劳动生产要素已不可能取得竞争优势,只能处处被动,永远处于不发达的状态。因此,面对中国和当代实际,我们必须审时度势,加强对创新劳动的研究,让创新劳动在经济发展中不断发挥更大的作用。
创新劳动是包含在劳动之中的,所以研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创新劳动,首先必须承认劳动在经济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作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一种依据唯物史观揭示经济发展动力根源的经济学,对于研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创新劳动问题,具有其他理论不具备的特殊优势。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诞生以前,亚当·斯密、李嘉图等古典经济学家虽然提出了劳动价值论,肯定了劳动在经济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主体作用,但由于其资产阶级的立场和资本稀缺的现实,他们在对经济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论证中,主要强调了企业家获取利润进行资本积累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而对工人及其获取工资积累人力财富发挥创新劳动对经济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正面作用,或者论述很少,或者几乎没有做出论证。为了顺利促进经济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揭示创新劳动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作用,我们很需要充分认识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相关范畴。
第二章阐述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科技创新劳动的相关问题。本章指出,21世纪上半叶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也是人类迈进一个新时代的重要时期,可以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就是科技创新劳动发挥作用的过程。科技创新劳动在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自主创新科技成果、追赶科技发展前沿、吸收改进现有科技产品、合作开发共赢科技优势四个方面。自主创造科技成果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源泉和动力,可以创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础;追赶科技发展前沿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经过程,可以推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速度;吸收改进现有科技产品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手段,可以通过改善科技成果的继承和扩散来扩大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范围;合作开发共赢科技优势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条件,可以增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力。
科技型创新劳动生产周期的各个阶段,又构成了本阶段的生产周期。基础研究阶段本身构成了一个科技型创新劳动生产基础理论成果的周期,这个周期产生的成果大多属于潜在生产力,不同部门的一系列可以推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科技成果都可能是运用这一成果所产生的结果。从应用研究到创新成果的利用属于实用生产,是一个创造、开发、掌握、推广、利用具体创新成果的过程,其构成了科技型创新劳动生产适用性科技成果的周期。这是一个从应用研究开始,到代之以更有效的科技型创新劳动的过程。它包括应用研究、开发、掌握、推广和利用的各阶段,而这一过程一旦进入衰老和被替代阶段,就超出了科技型创新劳动概念的范围,尽管这两个阶段也包含在一次完整的科技型创新劳动实用生产周期之中。
科技型创新劳动的实用生产,不仅是科学知识的应用场所,而且是发展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关知识的极重要信息源。应当指出,反馈不仅存在于结束和开始阶段,也存在于一些中间阶段之间。整体来说,科技型创新劳动生产周期不是一种机械的总和,而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是彼此有联系的各阶段的总体。与科学向生产的全面、定向转移一样,信息的反馈也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一系列附加的掌握工作、“精加工”、补充的开发和研究,因为科技型创新劳动实用生产周期既是极重要的信息源,又是发展基础研究和国民教育的刺激力量。
第三章阐述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服务创新劳动的相关问题。本章指出,以高新技术为依托的现代服务业代表了服务业乃至世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未来方向。服务型创新劳动能够延长和增容服务业的价值链,提高社会生产率和福利水平,对提升服务业的科技含量和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服务型创新劳动的形成并不是主要活动于特殊服务部门的独立化以后的领域,而是活动于许多主要服务部门都已完成独立化以后的各个领域。服务型创新劳动赖以活动的服务业是一个产业系统。
金融服务型创新劳动,是运用货币交易手段进行新型融通活动,满足金融活动参与者和顾客的新的融资需要的活动。金融服务型创新劳动的提供者除了银行、保险公司的从业者,还包括各类信托机构、证券公司等的从业者。信息咨询服务型创新劳动是一项智力创新劳动,是以科学为依据,以信息为基础,综合利用现代科学知识、技术和方法,为企业、政府及其他社会组织等提供策划、咨询、调研、可行性论证、人力资源培养等各种智力成果与服务的活动。法律服务型创新劳动是指以创新劳动为社会提供不同形式的法律帮助,以协助当事人实现法定的权利或者维护其受到侵犯的法定权利需要的活动。经纪服务型创新劳动的基本特点是:不以自身需要满足为目的,主要是为促成委托人的交易而从事市场创新劳动。其所获取的创新收益也并非是通过交易活动而产生的购销差价,而是委托者所支付的佣金。服务型创新劳动活跃的这些产业是服务业中具有高增长性和**潜力的产业,服务型创新劳动所推动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章阐述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经营创新劳动的相关问题。本章指出,经营型创新劳动是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这是企业从以产定销转变为政府宏观调控下的以需定产,从单纯为了完成或等待上级计划的狭义的生产管理观念,转变到以社会需要、市场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的整体经营观念的一个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过程。所以,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定要重视让劳动者发挥经营型创新劳动,用经营型创新劳动来统领商品生产和流通。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常私营企业的劳动者从事较多的经营型创新劳动,他们在为社会和用户提供产品或劳务的过程中,运用经营型创新劳动为自己的销售收入弥补支出,并取得盈利。因此,他们所经营的企业,通过经营型创新劳动,为国家和企业创造更多利润,增加积累,促进企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随着体制改革的开展,经营企业权限的扩大,我国的国有企业逐渐改变了过去那种企业利润全部上缴、亏损全由国家补贴的财政统收统支的做法,实行企业独立经济核算、自负盈亏、利润留成(利润包干)或以税代利乃至股份制改造等新的经济措施,于是这些企业的劳动者也越来越重视经营型创新劳动。
从总体上看,经营型创新劳动的职能首先是确定方向和目标,而且这种方向和目标在确定以后要能够执行和实现,而创造性地执行和实现这种方向和目标,也属于经营型创新劳动的职能,也就是说,经营型创新劳动首先要面向全企业的人财物、供产销,面向社会范围的广大用户,成为与商品的社会再生产紧密联系的活动,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外界环境。同时,经营型创新劳动又要面向商品社会再生产的各个具体方面,不能只讲指标,不问需要;不能只抓数量,忽视品种、质量;不能只管进度,忽视经济效果。
今天,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竞争日渐激烈,经营型创新劳动确定和执行目标职能的好坏,不仅对企业的成败兴衰关系重大,而且直接影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效果。企业的**领导层要做出企业经营的战略决策,企业中坚层要做出为实现经营方针目标的具体管理决策,企业监督层要做出为使各项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作业(营业)决策。无论什么决策都必须来源于实践和对未来的科学预测,都必须走群众路线,都必须经过全体员工的实施才能*终实现。与此同时,关于经营型创新劳动各种职能的理论与实践,还会促使其他类型创新劳动的理论与方法得到广泛应用和迅速发展。
第五章阐述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管理型创新劳动的相关问题。本章指出,在当今时代,随着西方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的相继爆发,经济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我国只有运用管理型创新劳动创造***的管理思想和手段,才能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管理型创新劳动是通过改进管理模式及有关方式和方法,更合理地激活和配置各种资源,从而创造新的使用价值以满足人们新需要的劳动。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相关的管理型创新劳动按其功能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管理型约束创新劳动,指通过改进管理模式及有关方式和方法,使在组织中不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行为受到更有效约束的劳动。②管理型动力创新劳动,指通过改进管理模式及有关方式和方法,更好地激发人们推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劳动。③管理型分配创新劳动,指通过改进管理模式及有关方式和方法,使组织中的分配关系更加合理,从而更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劳动。
管理型创新劳动的方法,是指各种能够保证经济组织活动朝着预定的创新方向发展,达到管理创新目的的专门方式、手段、措施等的总称。它是管理型创新劳动的主体作用于管理活动的客体的桥梁。人们运用管理型创新劳动创新经济组织管理的过程,就是各种管理型创新劳动方法的应用过程。在经济组织的生产经营活动中,由于各种客观规律的性质、作用特点和条件不同,管理型创新劳动的方法也不同,主要包括行政方法、经济方法、法律方法、数学方法和教育方法等。这些管理型创新劳动的方法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它们共同构成了管理型创新劳动的方法体系。
第六章阐述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文化型创新劳动的相关问题。本章指出,文化型创新劳动是经济发展方式向高端转变的重要推动力,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人文精神和社会发展的人文诉求,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注入了灵魂。文化型创新劳动概念,自表及里应包含如下三个基本层面:**个层面,指人类在创造全部创造物(即人们通常所说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过程中所做出的能够满足人类新需求的新型使用价值的劳动;第二个层面,指人类在创造精神领域里的创造物,主要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艺术等的过程中所做出的能够满足人类新需求的新型使用价值的劳动;第三个层面,是指对人主体精神世界的改善,在此层面,文化型创新劳动作为匡正人类行为的内在整合力量,是一种能够满足人类新需求的新型使用价值的劳动。
文化型创新劳动是一种创新发展附加价值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新兴产业劳动,它对文化、知识、创意等无形资产的开发和投入不仅不会耗散,而且可以在使用中不断累积,不断增值。因此可以说,文化型创新劳动所创新发展的新兴产业模式是对以科技为核心的资源节约型经济发展的有益补充。文化型创新劳动对高科技的应用还实现了文化资源的循环利用,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科技替代资源”的作用。同时,通过文化型创新劳动,文化创意资本将在流通中融合和提升整体经济发展的内在创新机制与创意活力。知识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工具,而知识的生产、消费、交换、分配必须以文化型创新劳动为动力,只有文化型创新劳动才能推动知识的发展。因此,与别的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因素相比,文化型创新劳动是一个社会、一个经济体更为基础、更为内在的转变发展方式的原动力。
第七章阐述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制度型创新劳动的相关问题。本章指出,运用制度型创新劳动推进改革开放,既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保障,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要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运用制度型创新劳动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进行了不断的创新与改革,使社会主义经济焕发蓬勃生机,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充分说明制度型创新劳动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社会生产力系统的解放和发展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础,制度型创新劳动是推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基本作用,就是说它创新的制度可以解放、容纳、激活、推进生产力。对于制度型创新劳动来说,生产力既是它的*终根源,又是它的*终结果;既是它赖以实现的手段,又是它本身的直接目的。
研究制度型创新劳动,要把制度型创新劳动作为整体对象加以考察,弄清构成其整体的不同种类的制度型创新劳动及其关系结构。制度型创新劳动对制度的创新发展,一方面要立足于一定的生产力水平和物质文明;另一方面要接受一定的精神文明指导,具体表现为一个多因素、多层次的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因此,研究不同类型的制度型创新劳动,要结合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方面来进行。根据制度型创新劳动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内在联系,可以把它分为四种类型,即制度型理念创新劳动、制度型规则创新劳动、制度型机构创新劳动和制度型设备创新劳动。其中每一种制度型创新劳动都具有自身独特的质的规定性,以此与其他的制度型创新劳动区别开来;同时每一种制度型创新劳动又相对独立地运作,形成特殊的形式和发展规律。整体制度型创新劳动就是以这些类型的创新劳动的有机联系和协同作用为前提的。
第八章阐述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创业型创新劳动相关问题。本章指出,创业型创新劳动对转变经济方式的贡献是长期的和潜在的,正因为如此,世界各国政府无不积极促进鼓励创业,制定以创业型创新劳动为依托的国家战略和政策取向。从全球创业型创新劳动发展现状看,中国是全球创业型创新劳动高活跃地区,然而创业的成功率和成长率不高,创业型企业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种种矛盾和困难,既有理论层面的,如对创业型创新劳动发展规律和内在动力认识不清的问题,也有现实层面的,如宏观环境障碍和体制机制问题。为此,我们亟须研究创业型创新劳动的概念、条件与作用,科学认识创业型创新劳动的成长规律,探索适合中国创业型创新劳动的发展路径,加快建设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目标的创业型创新劳动发展体系和宏观政策框架。
在现有的文献中,创业型创新劳动大多是以企业家在商业活动中的某些特征来定义的,例如,这种劳动具有创新性、可以把握商业机会、组织经营、创造财富与承担风险。这些定义都有局限性,因为事实上创业型创新劳动不仅存在于商业活动中,而且可以在所有行业中找到,如教育、医药、科研、法律、建筑、工程和社会工作等。为了将所有类型的创业型创新劳动包含在内,本书对创业型创新劳动做出如下定义:创业型创新劳动是一种发现和捕获机会并由此创造出新颖的产品或服务和实现其潜在价值的活动。创业型创新劳动必须在满足社会的某种新型需求的同时承担相应的财务的、精神的和社会的风险,并获得金钱的回报、个人的满足和独立自主。
中国经济目前正面临“过剩经济”的困扰,需求不足是主要原因,有效供给不足也是一大动因,这特别体现在市场空隙的大量存在和新产品开发的不足。就中国的国情来说,推动个人从事创业型创新劳动对于缓解就业压力、解决就业矛盾是一条重要的途径。从社会层面来看,创业型创新劳动的发展有利于自主自强和敢于承担风险等创业精神的培养和社会氛围的形成。但并不是所有创业者都从事创业型创新劳动,许多新创企业也不一定都从事创业型创新劳动,这就是为什么总有相当多的新创企业很快就会倒闭。因此,尽管推动自主创业对于产业调整升级和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我们在鼓励创业的同时还需要鼓励企业多做创业型创新劳动以推动科技创新,推动新发明、新产品、新市场、新组织的出现,从而驱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第九章阐述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就业型创新劳动的相关问题。本章指出,创新劳动除了有企业家的创业型和经营型创新劳动等,还包括就业型创新劳动在内的很多类型。为了探索更多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路径,就业型创新劳动很值得专门进行研究。一个国家的就业状况反映其社会资源的配置状况、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状况,就业型创新劳动的有无和强弱决定经济效能的大小,直接影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进程。同时,劳动就业问题与社会**、*主要的群体——劳动者及其家庭息息相关,直接关系每个劳动者及其家庭的基本生计和生活水平,进而影响社会的安定、制度乃至政权的安危。因此,就业型创新劳动问题是一个基本的、重大的社会经济问题。
就业型创新劳动是指有创新劳动能力的人在社会的某一职业中,为自己创新劳动能力的发挥寻找一个位置,并通过这种劳动能力的发挥取得自己所需的生活资料的活动。从社会的角度看,就业型创新劳动是社会群体劳动者以职业分工为条件施展创新劳动才能和获取生活资料的活动。就业型创新劳动,对个人来说是一种生存成长的必要行为;对社会来说则是一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动因。就业型创新劳动与经济密切相关,经济领域所提供的就业岗位是就业型创新劳动发挥的主要平台,但不可能包括就业型创新劳动的全部。除经济领域提供的各种职业外,政治、军事、文化、教育、艺术、医疗、宗教等领域也提供相应的职业,这些职业也是就业型创新劳动发挥作用的平台。正如并不是所有创业者都能做出创业型创新劳动,并不是创业者每天都能做出创业型创新劳动一样,也并不是所有就业者都能做出就业型创新劳动,并不是就业者每天都能做出就业型创新劳动。就业型创新劳动能否做出及其做出的程度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归纳起来,影响就业者就业型创新劳动发挥的因素包括就业者个人条件因素、组织状况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等几个方面。
第十章阐述了不同创新劳动的相互关系以及如何运用多元创新劳动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相关问题。本章指出,“多元创新劳动”是在2005年出版的《财富与发展——〈资本论〉与现代经济学理论研究》一书中提出的概念,它是指由社会各阶层人民从事的多样化创新劳动。这个概念表明社会各阶层的劳动者都有能力从事创新劳动,他们的创新劳动都可以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生重要影响,各行各业都有创新者,行行出状元。人们所在的行业和从事的劳动也不是不可改变的,而是可以转换的,昨天的打工仔、打工妹,明天就可能成为企业家、科学家。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根本的就是要发挥各个阶层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用多元创新劳动驱动社会财富的各种源泉充分涌流。
以多元创新劳动驱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如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涉及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创新指的是包括企业、实验室、科研机构与消费者在内的不同行为者之间,以及在科学研究、工程实施、产品开发、生产制造和市场销售之间进行的合作和反馈。国家创新体系虽然需要企业界的劳动者作为创新主体自主地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但不能仅限于此,还需要关注科学发现和科学成果向产品和技术转化的过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所需要的创新劳动的要素新组合不仅仅是企业对已有要素的组合,而且至少要有三个方面的创新劳动(科学发现、对发明成果进行转化、采用新技术)进行新组合。这种产学研的新组合不但形成了大学和企业的合作创新,更重要的是加快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针对全社会的,因此,对自主创新的需求不只是新发明在某家企业那里转化为新技术,更重要的是自主创新成果及时地在全社会推广和扩散。知识和技术等创新要素不同于物质要素,其使用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特点,因而创新劳动不排斥新知识和新技术的广泛采用。只有当全社会都采用自主创新成果时才谈得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强化市场竞争机制,运用多元化创新劳动可以推动创新成果的扩散。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之所以需要多元化创新劳动的驱动,是因为现有的物质资源容量难以支撑经济的持续增长,必须依靠社会各阶层人民的共同努力并在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形成经济增长的新驱动力。
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有重要区别。自然科学能否在各国完全适用,只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基本不受人类历史和社会关系的影响,而社会科学能否在各国完全适用却受到后者的影响。西方国家出于维护资产阶级统治地位的需要,利用其政权的力量,压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扶植新古典经济学等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发展,在它们的经济学教科书中,主要讲的是把劳动拟物化的新古典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则被贬为一种已经过时的传统经济学,只作为被批判的对象占极小篇幅。他们对于现代经济学框架的这种选择以及对经济问题的那种将劳动拟物化的论述方式,显然都是我们在研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创新劳动理论问题时不应简单照搬的。
我国有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创新劳动理论,必须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既要研究企业家的创新劳动,也要研究社会其他阶层人民的创新劳动。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看来,人本身的发展是财富的主要积累,是真正的积累和发展。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这个真正的财富被追逐利润所掩盖。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从分析商品开始,就提出了劳动二重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简单劳动、复杂劳动、价值、使用价值、劳动力、可变资本、不变资本、剩余价值等一系列基本范畴,并在这些范畴的基础上创立了一整套经济学理论。从这套理论可以看到,那些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也提到过的各种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促进作用的因素,如技术进步、知识、剩余劳动力、人力资本、企业家创新等,*终都要在广大劳动者的劳动和创新劳动中才能发挥驱动经济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际作用。历史是广大劳动人民用劳动和创新劳动共同创造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要靠广大劳动人民用劳动和创新劳动来共同驱动。本书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新劳动的一个尝试,力图根据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理论需要,把创新与劳动紧密联系起来,探索创新劳动的不同类型和丰富内涵,为以创新劳动驱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做出理论贡献。
另一些不只是从技术层面研究发展问题的西方经济学家,也比较隐讳地承认了人的劳动在经济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主体作用。例如,刘易斯的二元经济发展理论指出,在发展中国家,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大大低于工业部门,只要把一部分劳动生产率较低的农业劳动力转移到劳动生产率较高的工业部门中,减少社会上的剩余劳动力,使劳动力摆脱闲置和低效利用状态,整个社会经济资源的利用状态就都会因此得到改善,利润就会增加,生产力就会提高。
舒尔茨等人的人力资本理论把投在劳动力身上的费用称为人力资本,把人们通常称为消费的大部分内容都归结为人力资本投资,称它有五种形式:保健支出、厂商进行的在职培训、正规教育、成人教育、适应就业形势或变化所引起的移民。对于承认利润的取得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来说,人力资本投资的作用要大于物质资本投资。不过,舒尔茨像罗默等人一样,回避了劳动在人力资本的取得和作用发挥中的作用问题。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虽然把广大劳动者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等同于物,但并没有把企业家等同于物,他认为企业家是可以组织和运用各种生产要素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明确地将经济发展与企业家的创新视为同一物,将创新定义为企业家对生产要素执行新组合的经营创新,称利润的产生和经济的发展都是企业家个人经营创新活动的结果。与将利润说成资本的自然果实相比,这种论证确实反映了较多的事实,但它把经济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都归结为企业家这个阶层创新的结果,抹杀了社会其他阶层对经济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贡献,这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