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22265982丛书名: 现代经济管理学术系列研究成果
编辑推荐
本书从服务外包对经济增长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出发,根据中国服务业发展的具体情况,讨论“套牢”发生的可能性和负面效应的大小,提出防止“套牢”发生的政策建议。
本书侧重IT服务外包,重点解读其动因、发展路径、机理,并提出应对策略。
内容简介
发展服务业是我国今后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是解决环境和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目前国内外的相关文献主要讨论的是服务外包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对服务外包发展可能带来的“套牢”效应讨论较少。《软件服务外包的机理与运营策略》从服务外包对经济增长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出发,根据中国服务业发展的具体情况,讨论“套牢”发生的可能性和负面效应的大小,提出防止“套牢”发生的政策建议。
本书主要面向经济学的研究者,高等院校的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同时,本书的产业政策发展导向可以为服务业企业的管理者提供相关的信息参考。
目 录
第1章 绪论
1.1 发展历程 1
1.1.1 20世纪80~90年代,外包概念的形成阶段 1
1.1.2 20世纪90年代,外包的发展阶段 2
1.1.3 进入21世纪,外包的高速发展、成熟阶段 2
1.2 概念界定 3
1.3 主要内容 5
1.4 成果小结 6
第2章 软件外包概述
2.1 软件外包研究现状 7
2.1.1 研究对象 7
2.1.2 研究的理论基础 8
2.1.3 研究类型与方法 9
2.1.4 研究热点问题与研究机构 10
2.2 国外情况概述 10
2.2.1 IT外包的动因 11
2.2.2 IT外包的风险 12
2.2.3 IT外包的对象选择 13
2.2.4 IT外包的绩效 14
2.3 国内情况概述 14
2.3.1 IT外包的动因研究 15
2.3.2 IT外包决策的研究 15
2.3.3 IT外包风险的研究 16
第3章 中国ITO现状分析
3.1 国内ITO背景分析 18
3.2 国内ITO现状分析 19
3.2.1 国内服务外包现状概述 19
3.2.2 国内软件概况 20
3.2.3 国内软件服务外包现状 21
3.3 国际ITO形势分析 24
3.3.1 国际ITO市场总体状况 24
3.3.2 国际ITO外包方市场 26
3.3.3 国际ITO承接方市场 26
3.4 中国ITO竞争优势分析 27
3.4.1 生产要素分析 28
3.4.2 需求因素分析 31
3.4.3 相关与支持性产业 32
3.4.4 企业战略、组织结构与同业竞争因素分析 34
3.4.5 机会因素 36
3.4.6 政府角色 37
第4章 ITO的形成机理分析
4.1 ITO流程分析 40
4.2 ITO相关理论分析 43
4.2.1 Grossman产业均衡模型 43
4.2.2 基于价值链理论的ITO分析 46
4.2.3 基于核心竞争力理论的ITO分析 47
4.2.4 基于交易费用理论的ITO分析 47
4.3 我国ITO的形成机理分析 49
4.3.1 对传统ITO动因理论分析的质疑 49
4.3.2 我国ITO形成的宏观要素分析 50
4.3.3 我国ITO形成的微观要素分析 57
4.4 本章小结 67
第5章 ITO的风险分析与控制
5.1 ITO风险因素分析 69
5.2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ITO风险分析 71
5.2.1 委托代理理论的内涵 71
5.2.2 由委托代理关系产生的ITO风险 72
5.3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ITO风险控制 74
5.3.1 非对称信息下的基本模型 74
5.3.2 激励-奖惩风险控制模型 78
5.4 本章小结 90
第6章 ITO的选择策略研究
6.1 ITO的决策分析 92
6.2 基于AHP-BP的外包方选择策略 93
6.2.1 ITO行业特征分析 93
6.2.2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95
6.3 AHP-BP模型的构建 96
6.3.1 AHP方法 96
6.3.2 BP神经网络基本原理 97
6.3.3 BP神经网络的建立 99
6.4 AHP-BP模型的应用 101
6.4.1 层次分析法的应用 101
6.4.2 改进的BP神经网络的应用 103
6.5 结论 105
第7章 中国ITO发展展望和政策建议
7.1 中国发展ITO的展望 106
7.1.1 产业地位不断提升,市场规模将保持快速增长 106
7.1.2 政策推进力度加大,ITO产业进入全面发展时期 106
7.1.3 产业并购整合加快,行业标准将日趋统一 107
7.1.4 行业细分和价值提升,发包范围将不断拓展 107
7.2 中国发展ITO的政策建议 108
附录 各地政策名录
参考文献
1.1 发展历程 1
1.1.1 20世纪80~90年代,外包概念的形成阶段 1
1.1.2 20世纪90年代,外包的发展阶段 2
1.1.3 进入21世纪,外包的高速发展、成熟阶段 2
1.2 概念界定 3
1.3 主要内容 5
1.4 成果小结 6
第2章 软件外包概述
2.1 软件外包研究现状 7
2.1.1 研究对象 7
2.1.2 研究的理论基础 8
2.1.3 研究类型与方法 9
2.1.4 研究热点问题与研究机构 10
2.2 国外情况概述 10
2.2.1 IT外包的动因 11
2.2.2 IT外包的风险 12
2.2.3 IT外包的对象选择 13
2.2.4 IT外包的绩效 14
2.3 国内情况概述 14
2.3.1 IT外包的动因研究 15
2.3.2 IT外包决策的研究 15
2.3.3 IT外包风险的研究 16
第3章 中国ITO现状分析
3.1 国内ITO背景分析 18
3.2 国内ITO现状分析 19
3.2.1 国内服务外包现状概述 19
3.2.2 国内软件概况 20
3.2.3 国内软件服务外包现状 21
3.3 国际ITO形势分析 24
3.3.1 国际ITO市场总体状况 24
3.3.2 国际ITO外包方市场 26
3.3.3 国际ITO承接方市场 26
3.4 中国ITO竞争优势分析 27
3.4.1 生产要素分析 28
3.4.2 需求因素分析 31
3.4.3 相关与支持性产业 32
3.4.4 企业战略、组织结构与同业竞争因素分析 34
3.4.5 机会因素 36
3.4.6 政府角色 37
第4章 ITO的形成机理分析
4.1 ITO流程分析 40
4.2 ITO相关理论分析 43
4.2.1 Grossman产业均衡模型 43
4.2.2 基于价值链理论的ITO分析 46
4.2.3 基于核心竞争力理论的ITO分析 47
4.2.4 基于交易费用理论的ITO分析 47
4.3 我国ITO的形成机理分析 49
4.3.1 对传统ITO动因理论分析的质疑 49
4.3.2 我国ITO形成的宏观要素分析 50
4.3.3 我国ITO形成的微观要素分析 57
4.4 本章小结 67
第5章 ITO的风险分析与控制
5.1 ITO风险因素分析 69
5.2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ITO风险分析 71
5.2.1 委托代理理论的内涵 71
5.2.2 由委托代理关系产生的ITO风险 72
5.3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ITO风险控制 74
5.3.1 非对称信息下的基本模型 74
5.3.2 激励-奖惩风险控制模型 78
5.4 本章小结 90
第6章 ITO的选择策略研究
6.1 ITO的决策分析 92
6.2 基于AHP-BP的外包方选择策略 93
6.2.1 ITO行业特征分析 93
6.2.2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95
6.3 AHP-BP模型的构建 96
6.3.1 AHP方法 96
6.3.2 BP神经网络基本原理 97
6.3.3 BP神经网络的建立 99
6.4 AHP-BP模型的应用 101
6.4.1 层次分析法的应用 101
6.4.2 改进的BP神经网络的应用 103
6.5 结论 105
第7章 中国ITO发展展望和政策建议
7.1 中国发展ITO的展望 106
7.1.1 产业地位不断提升,市场规模将保持快速增长 106
7.1.2 政策推进力度加大,ITO产业进入全面发展时期 106
7.1.3 产业并购整合加快,行业标准将日趋统一 107
7.1.4 行业细分和价值提升,发包范围将不断拓展 107
7.2 中国发展ITO的政策建议 108
附录 各地政策名录
参考文献
前 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在20世纪后三十余年时间里,国际贸易领域发生了许多突出的变化。其中重要的变化之一,是出现了以垂直专业化为基础的全球性产品生产协作,即原本集中于一国或一地的产品生产过程,开始分散到不同的国家,每个国家专注于产品的某个特殊环节,这就是全球产品内分工。伴随着这种新的国际分工方式,诞生了企业创新型的生产模式—IT外包。它能够帮助企业在世界范围内寻求更有效的资源配置、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取得更大的竞争优势。外包被管理学家誉为20世纪组织和产业结构伟大的变革之一。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IT技术的广泛应用,服务的“可贸易”程度不断提高,服务贸易的领域不断拓宽,软件服务外包继制造外包之后,成为一项新兴的、增长迅速的商务活动。
软件外包是“服务外包”实践的主要推动力量。当面临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乏力、劳动和商务成本居高不下、市场容量有限的发展瓶颈时,跨国公司在导演了轮制造业产业转移之后,正在积极地将更多的服务环节进行全球配给,形成了全球产业转移的第二波浪潮。很多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凭借其劳动力、资源、经济环境、政策法规等方面的优势,成为跨国公司的服务产业转移目的地。在这些服务承接地,跨国公司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实现服务供应:一种是跨国直接投资,另一种是跨国外包。
外包对于中国并不陌生,我们正是借助制造外包,成为“世界工厂”。同时,伴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扩大,与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中国逐渐成为其他国家关注的服务外包焦点。因此,深入研究软件服务外包机理和决策,对于指导我国如何在激烈的外包市场竞争中,把握国际机遇,保持领先地位,成为吸引力的跨国外包承接地,具有重要意义。
《软件服务外包的机理与运营策略》在全球产品内分工的背景下,以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理论为依据,研究软件服务外包的机理、过程、风险、决策策略,以及中国开展软件服务外包产业的优势与建议,希望能提供理论指导和方向指南。《软件服务外包的机理与运营策略》共分7章,各章具体内容安排如下: 第1章是绪论部分,概述了本项研究的背景、内容和方法;第2章是软件服务外包理论已有研究成果的综述;第3章阐述了软件服务外包发展的现状;第4章先利用经济学原理分从宏观层面分析我国软件外包产生的动因,然后采用博弈论分析了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以及它的均衡状态,深入讨论了IT外包项目中合作双方的博弈关系;第5章以委托代理理论为基础构建数学模型来分析软件外包中如何在信息不对称下,设计优契约,来达到双方共赢的目的;第6章是基于改进的神经网络方法在承接商选择中,如何进行筛选、评估;第7章是我国软件外包产业展望与研究总结。在此,感谢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对本书的支持。
《软件服务外包的机理与运营策略》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研究的视角。近几年在经济全球化、产业转移的大背景下,IT外包在发展中国家异军突起,特别在中国经济转型、调结构的情况下,更是需要大力推行。然而国内企业多仅是参与其中,对其内在机理以及风险控制问题,尚缺乏深入探讨。《软件服务外包的机理与运营策略》将引入委托代理理论,宏观和微观层面相结合,对软件外包进行探讨。这一独特的研究视角和研究内容在目前文献中尚属前沿,因而形成本研究全新的理论视角。《软件服务外包的机理与运营策略》认为软件外包是在中国政府大力扶持,通过规模效应、外部效应、集聚效应以及微观企业之间建立契约,进行利润分享这一机制下,才得以蓬勃发展的。整个研究就是在这个理论框架下开展的,丰富了软件外包的动因理论,开拓了IT外包研究的新视角,客观、全面地揭示了IT外包特有的属性和产生机理。
第二,研究的方法。《软件服务外包的机理与运营策略》在规范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基本原理与假设前提,将不完全信息情况下IT外包中博弈双方的激励因素、奖惩机制和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均衡、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均衡,分别引入并建立模型。通过优化、委托代理原理和纳斯均衡分析其中各影响因素,后还构建一个基于AHP-BP方法的选择策略,来选择承接商。并通过实证验证了我们模型的有效性。在论证软件外包的动因时,引进了博弈论的原理,准确地描述了合作双方的关系以及合作机理。这些研究方法对将来的后续探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第三,研究的内容和结论。首先,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和实地调研我国21个服务外包基地城市,以及走访主要IT外包相关的企业,可知,中国ITO的深入发展,是我国政府强有力推动和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它是几股合力共同促成。其次,软件服务外包决策博弈具有合作的特征,但与合作博弈又有根本差别。不同于零和博弈谈判中的我赢你输的竞争关系,软件服务外包决策的博弈过程具有合作的特征,更多体现出的是正和博弈的状态。后,完全信息与不完全信息下的服务外包均衡解是有差异的,当今服务外包的决策均衡接近不完全信息状态下的动态博弈均衡。在完全信息情况下,只有一个子博弈完美均衡:含义就是外包项目合作对双方都有利;而在不完全信息下,可能出现两个完美贝叶斯均衡解:含义为合作与否主要依赖发包方的决策。同时,本文设计了一个优契约模型,可以有效地指导企业进行外包合作,达到共赢的结果。
中国服务外包的发展,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操作都还处于成长初期,从软件产业外包的角度,分析其外包策略,以及它的发展状况。希望得出的一些研究成果,能够对中国发展软件服务外包提供有益的帮助。
软件外包是“服务外包”实践的主要推动力量。当面临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乏力、劳动和商务成本居高不下、市场容量有限的发展瓶颈时,跨国公司在导演了轮制造业产业转移之后,正在积极地将更多的服务环节进行全球配给,形成了全球产业转移的第二波浪潮。很多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凭借其劳动力、资源、经济环境、政策法规等方面的优势,成为跨国公司的服务产业转移目的地。在这些服务承接地,跨国公司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实现服务供应:一种是跨国直接投资,另一种是跨国外包。
外包对于中国并不陌生,我们正是借助制造外包,成为“世界工厂”。同时,伴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扩大,与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中国逐渐成为其他国家关注的服务外包焦点。因此,深入研究软件服务外包机理和决策,对于指导我国如何在激烈的外包市场竞争中,把握国际机遇,保持领先地位,成为吸引力的跨国外包承接地,具有重要意义。
《软件服务外包的机理与运营策略》在全球产品内分工的背景下,以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理论为依据,研究软件服务外包的机理、过程、风险、决策策略,以及中国开展软件服务外包产业的优势与建议,希望能提供理论指导和方向指南。《软件服务外包的机理与运营策略》共分7章,各章具体内容安排如下: 第1章是绪论部分,概述了本项研究的背景、内容和方法;第2章是软件服务外包理论已有研究成果的综述;第3章阐述了软件服务外包发展的现状;第4章先利用经济学原理分从宏观层面分析我国软件外包产生的动因,然后采用博弈论分析了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以及它的均衡状态,深入讨论了IT外包项目中合作双方的博弈关系;第5章以委托代理理论为基础构建数学模型来分析软件外包中如何在信息不对称下,设计优契约,来达到双方共赢的目的;第6章是基于改进的神经网络方法在承接商选择中,如何进行筛选、评估;第7章是我国软件外包产业展望与研究总结。在此,感谢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对本书的支持。
《软件服务外包的机理与运营策略》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研究的视角。近几年在经济全球化、产业转移的大背景下,IT外包在发展中国家异军突起,特别在中国经济转型、调结构的情况下,更是需要大力推行。然而国内企业多仅是参与其中,对其内在机理以及风险控制问题,尚缺乏深入探讨。《软件服务外包的机理与运营策略》将引入委托代理理论,宏观和微观层面相结合,对软件外包进行探讨。这一独特的研究视角和研究内容在目前文献中尚属前沿,因而形成本研究全新的理论视角。《软件服务外包的机理与运营策略》认为软件外包是在中国政府大力扶持,通过规模效应、外部效应、集聚效应以及微观企业之间建立契约,进行利润分享这一机制下,才得以蓬勃发展的。整个研究就是在这个理论框架下开展的,丰富了软件外包的动因理论,开拓了IT外包研究的新视角,客观、全面地揭示了IT外包特有的属性和产生机理。
第二,研究的方法。《软件服务外包的机理与运营策略》在规范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基本原理与假设前提,将不完全信息情况下IT外包中博弈双方的激励因素、奖惩机制和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均衡、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均衡,分别引入并建立模型。通过优化、委托代理原理和纳斯均衡分析其中各影响因素,后还构建一个基于AHP-BP方法的选择策略,来选择承接商。并通过实证验证了我们模型的有效性。在论证软件外包的动因时,引进了博弈论的原理,准确地描述了合作双方的关系以及合作机理。这些研究方法对将来的后续探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第三,研究的内容和结论。首先,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和实地调研我国21个服务外包基地城市,以及走访主要IT外包相关的企业,可知,中国ITO的深入发展,是我国政府强有力推动和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它是几股合力共同促成。其次,软件服务外包决策博弈具有合作的特征,但与合作博弈又有根本差别。不同于零和博弈谈判中的我赢你输的竞争关系,软件服务外包决策的博弈过程具有合作的特征,更多体现出的是正和博弈的状态。后,完全信息与不完全信息下的服务外包均衡解是有差异的,当今服务外包的决策均衡接近不完全信息状态下的动态博弈均衡。在完全信息情况下,只有一个子博弈完美均衡:含义就是外包项目合作对双方都有利;而在不完全信息下,可能出现两个完美贝叶斯均衡解:含义为合作与否主要依赖发包方的决策。同时,本文设计了一个优契约模型,可以有效地指导企业进行外包合作,达到共赢的结果。
中国服务外包的发展,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操作都还处于成长初期,从软件产业外包的角度,分析其外包策略,以及它的发展状况。希望得出的一些研究成果,能够对中国发展软件服务外包提供有益的帮助。
邵明
2015年7月
书成于复旦大学北区公寓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