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5353609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中国共青团诞生于国内矛盾尖锐、阶级冲突激烈的革命年代,发展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计划经济时期。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化建设如火如荼,信息化浪潮汹涌澎湃,党的历史方位发生了重大变迁,青年群体呈现新的特点,中国共青团的工作环境和发展空间发生了新的变化,对青年的思想引领和基层组织的有效覆盖受到严峻挑战。研究这些问题,无疑对当代中国共青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总书记反复强调,历史是*好的教科书。团史是党史的一部分,是党的青年工作史,学好团史对于做好当下共青团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胡献忠博士的专著《社会变革中的共青团》正是这样一部应时之作。作者运用社会学、政治学理论,深入挖掘历史现象背后的社会原因,对共青团90多年发展的历史、政治和社会逻辑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是一部全景式、综合性研究共青团的力作。
读懂《社会变革中的共青团》,努力把握共青团的本源初心和优良传统。是每个党员、团员的必修课。
内容简介
本书以共青团90多年奋斗历程为研究跨度,结合不同时期社会变革的主要特征、中国共产党的阶段性目标与要求、青年族群的具体特征与需求,对共青团的时代使命、组织形态的变迁、青年价值引领、服务青年的能力、维护权益的政治空间、团干部的成长路径以及党、团、青年三者的关系进行深度分析,作者运用社会学、政治学理论,深入挖掘历史现象背后的社会原因,对共青团90多年发展的历史逻辑、政治逻辑、社会逻辑展开全景式研究,提炼出精准独到的理论观点。
目 录
序 / 1
绪 论 社会变革的逻辑、变量及研究共青团的视角 / 1
一、转型期的社会变革:中国的逻辑 / 2
(一)社会变革的结构性根源 / 2
(二)激进革命与渐进改革 / 3
(三)社会变革与社会转型 / 6
二、社会变革中相关变量的分析 / 7
(一)政党:社会变革复合动力的核心 / 7
(二)青年:社会变革活跃的力量 / 9
(三)共青团: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 / 11
三、历史与社会的双重视角 / 13
(一)从历史的角度去考察 / 13
(二)从社会的角度去考察 / 15
章 青年运动、社会变革与共青团的时代使命 / 17
一、青年运动与激进革命:青年团诞生发展的必然逻辑 / 18
(一)旧体制难容大跨度变革 / 19
(二)青年运动为政治组织的诞生提供了机遇 / 21
(三)激进革命中新型政党领导下的青年团 / 23
二、社会改造与国家建设:青年团带领青年发挥突击队作用 / 27
(一)“改天换地”的建设使命与青年动员 / 28
(二)社会风气的改造与社会主义新人的培养 / 30
(三)青年的执着狂热与运动的狂飙突进 / 33
三、改革开放与社会转型:共青团更加广泛地参与社会生活 / 36
(一)1978—1992年:重燃建设激情,争取做“四有”新人 / 38
(二)1993—2002年:市场经济初始期的志愿公益与青年成长 / 43
(三)2003年至今:新世纪、新青年与共青团的新境况 / 46
小结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中国青年运动的主题 / 49
第二章 社会结构变迁与共青团组织形态 / 51
一、“散沙”式青年群体与共青团组织形态初建 / 52
(一)旧中国的一盘散沙与民间结社 / 53
(二)中国共产党与青年团组织边界的混合及界分 / 55
(三)革命年代共青团与其他组织的关系 / 67
二、青年的单位制聚合与共青团组织形态的成型发展 / 77
(一)计划经济时代的“两阶级一阶层”与单位制 / 78
(二)共青团组织形态的发展历程与层级化特点 / 79
(三)共青团与执政党及其外围组织的关系 / 83
三、青年的原子化、流动性、再组织化与共青团组织形态的创新 / 87
(一)社会分层分化对共青团组织形态的影响 / 87
(二)共青团治理基层组织“瘫软”现象的努力 / 91
(三)团青联系纽带的变迁与共青团身份的新认知 / 97
小结 在社会结构变迁中打造共青团组织形态的升级版 / 98
第三章 多元化、共识与价值引领 / 102
一、主旋律与多元化并存:社会变革的必然格局 / 103
(一)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有一定的主旋律 / 103
(二)主旋律与多元化在历史合力中交融交汇 /105
(三)现代社会中的多元趋势与价值引领 / 107
二、要素与路径:青年价值取向的形成逻辑 / 109
(一)时代环境与生存现实:青年价值观形成的社会基础 / 109
(二)教育与体验:青年价值观形成的路径分野 / 112
(三)必然性与必要性:越是多样化越需要引导 / 114
三、经验与教训:对青年价值引领的历史反思 / 116
(一)符合时代需要、积极向上是价值引领的总基调 / 118
(二)价值引领离不开对青年群体合理利益诉求的关注 / 119
(三)意识形态认同是价值引领的根本所在 / 120
(四)贴近青年生活的引领方式容易产生效果 / 122
四、可为与能为:共青团对青年价值引领的作为空间 / 124
(一)共青团必须站在理想信念的制高点上 / 124
(二)把握价值引领中重要群体的基本特征 / 126
(三)实现载体与路径的创造性转换 / 129
小结 在价值引领中实现对青年的整合 / 131
第四章 需求、资源与共青团的服务角色 / 133
一、“服务大众”是现代政党执政的政治逻辑和社会逻辑 / 134
(一)“服务大众”是现代政党执政的根本前提 / 134
(二)为人民服务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宗旨 / 136
(三)服务青年是中国共青团的重要职能 / 138
二、青年需求与共青团的服务领域 / 140
(一)革命岁月普通青年的生存与温饱需求与团的服务领域 / 140
(二)建设年代青年的成长与发展需求与团的服务领域 / 143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青年的多元化需求与团的服务领域 / 145
三、掌控、调配社会资源与共青团的服务能力 / 149
(一)社会资源的来源与获取 / 149
(二)共青团对“服务”理念的认知 / 151
(三)共青团提高服务能力的路径 / 152
小结 服务青年才能赢得青年 / 154
第五章 利益、权益与维权空间 / 156
一、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利益、权益的理解与实践 / 157
(一)革命岁月侧重帮助劳苦大众获取物质利益 / 158
(二)建设年代逐渐实现人民利益以及对人权的轻视 / 161
(三)改革时期在满足人民物质利益的同时倡导人权 / 163
二、从利益到权益:中国共青团维权理念的变迁 / 165
(一)革命岁月青年利益的维护与革命运动、革命战争相伴而行 / 165
(二)建设年代青年利益的实现融入社会主义建设的大潮中 / 166
(三)改革时期青少年维权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变革而不断深化 / 168
三、中国共产党对共青团维权的要求及现实中的维权原则 / 173
(一)改革开放后历次党代会对人民团体的要求 / 174
(二)对共青团维权原则的再认识 / 177
四、共青团维权空间的巩固与拓展 / 180
(一)矛盾多发期:社会冲突中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人群 / 180
(二)空间拓展:共青团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再思考 / 184
小结 共青团要做青年利益的代言人 / 186
第六章 政治生态、共青团事业与青年干部成长 / 189
一、中国政治生态:中国共产党的现实政治环境与历史经验积淀 / 190
(一)中国共产党营造了以“奋斗”为主题的政治生态 / 191
(二)影响中国政治生态的变量分析 / 193
(三)当代中国政治生态的复杂性与双重作用 / 194
二、共青团所处的具体意义上的政治生态 / 196
(一)共青团事业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 196
(二)共青团全国上下一盘棋 / 199
(三)共青团的组织文化特点与功能 / 201
(四)共青团面临的主要挑战 / 203
三、共青团干部的成长规律与路径 / 205
(一)如何理解青年干部的成长规律 / 206
(二)如何认识共青团干部的优势和不足 / 208
(三)如何看待共青团干部的成长路径 / 211
小结 在共青团岗位上励志作为 / 214
第七章 社会变革中的执政党、共青团与青年 / 217
一、 大变革中的关系调整:强国家与强社会 / 218
(一)“强国家”与“强社会” 是现实治理的必然 / 218
(二)政府的硬目标与社团的软功能 / 221
(三)政府职能转变为共青团功能实现拓展了新空间 / 222
二、构建党、团、青年共生共融的互动关系 / 224
(一)共生共融:党需要青年,青年也需要党 / 224
(二)“桥梁”和“纽带”:党青关系中的共青团 / 226
(三)“得青年者得天下”:青年是各种政治力量争夺的焦点 / 228
三、共青团职能发挥的效果评价与分析 / 230
(一)青年评价:检验团青关系的试金石 / 231
(二)党政评价:助手和后备军作用发挥的衡量尺度 / 232
(三)社会评价:共青团生命力的重要体现 / 234
(四)团内评价:青年工作的自我反思 / 235
四、 共青团功能实现的基本原则与路径 / 236
(一)基本原则:通过社会功能实现政治功能 / 237
(二)主体路径:融政治于日常生活之中 / 238
(三)支撑路径:对青年的联络、沟通与服务 / 240
(四)工作路径:共青团要虚功实做 / 241
小结 在社会变革中实现共青团的转型 / 244
参考文献 / 246
一、著作部分 / 246
二、论文部分 / 250
新版后记 / 252
原版后记 / 254
前 言
序
恩格斯曾经指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社会出现“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无数仁人志士苦苦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五四运动的爆发,标志着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达到了一个新起点,也标志着中国青年成为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急先锋。五四运动之后,在马列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中,中国共产党诞生了。1922年,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前身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从此,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力量、依靠力量和发展前途都发生了根本变化。共青团团结带领一代又一代青年,沿着党指引的奋斗方向,开始了波澜壮阔的伟大征程。
大家知道,中国共青团诞生于国内矛盾尖锐、阶级冲突激烈的革命年代,发展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计划经济时期。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化建设如火如荼,信息化浪潮汹涌澎湃,党的历史方位发生了重大变迁,青年群体呈现新的特点,中国共青团的工作环境和发展空间发生了新的变化,对青年的思想引领和基层组织的有效覆盖受到严峻挑战。研究这些问题,无疑对当代中国共青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胡献忠博士的专著《社会变革中的共青团》正是这样一部应时之作。通观全稿,我认为该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全面地、系统地阐述共青团工作环境和发展状况。该书结合不同时期社会变革的主要特点、中国共产党的阶段性目标、要求以及青年的具体特征与需求,分七个章节对共青团的时代使命、组织形态的变迁、青年价值引领、服务青年的能力、维护权益的政治空间、团干部的成长路径以及党、团、青年三者的关系进行深度分析。这就是说,该书的论述涉及了共青团所有的基本职能,比较全面、科学地对青年运动在不同时代的特征进行厘分和研究。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该书从理论分析到对策提出,分合有序,既立足于共青团,又能跳出共青团。正如书中所言:“共青团不仅是中国政治系统运作中的一个链条,更是社会整体的一部分。”只有把政治现象放在社会变革(包括社会结构的变迁、社会意识的变迁、社会资源和社会需求的变迁)之中,才能清晰地明确政治本体的功能定位、可为与能为之处。事实上,共青团政治功能也正是通过其社会功能的发挥而实现的。
二是以历史的长镜头、丰富翔实的史料,有力地论述共青团90多年的奋斗历程。说过:“看历史,就能看到前途。”作者在论述中援引大量的文献史料,形成了较强的历史场域,使这部专著显得更加厚重,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历史感染力。有些史料是次被挖掘使用,为共青团的发展提供了新的佐证,使读者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但作者并不着意叙说共青团的历史上曾经发生了什么,而着力于对历史事件背后逻辑的深入剖析。比如,建党建团初期,由于党员数量较少,青年团承担了党交付的很多任务(主要是对群众的宣传和组织),为党组织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积累了经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共青团在青年群体中所做的思想引领、组织覆盖以及各类服务,一方面是组织职能使然;另一方面又何尝不是使党的意识形态被民众接受认同,为扩大和巩固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做出切实努力呢?又如,在革命年代,广大青年为什么要加入共青团呢?既有思想引领,又有利益实现。而且,只有当工农青年意识到加入共青团是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共青团才能取得他们的信赖。大家想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共青团发展,不是同样道理吗?因此,史上共青团的很多工作思路和方法,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是回应共青团发展的现实挑战,在解决问题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思考和探索。当代中国,政府在转型,执政党在转型,整个社会都在转型,共青团也需要转型。在这一转型过程中,如何提升共青团的吸引凝聚力和组织的有效覆盖,本书做了入木三分的论述。在论述分类引领时,提出:“对于先进青年,首要的是思想吸引;对于普通青年,首要的还应是利益吸引。”在论述共青团组织形态时,提出团青联系纽带的变迁与共青团身份的新认知。在论述基层服务型团组织建设时,提出共青团与青年现在“不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而是选择与被选择的关系”,“共青团的工作不是向青年要东西,而是给青年以东西”。服务青年关键在于能否以青年为本,真正放下官架子。在论述共青团工作虚功实做时,提出要用企业家精神渗入共青团,注重共青团工作的项目化运作等。
四是字里行间透露出活跃的思维和人文情感。每个研究者都有自己独特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话语系统。胡献忠博士知识面较宽、思维十分活跃,他的文章向来文思连贯,文笔流畅,历史与现实水乳交融,体现了较高的语言驾驭能力。该书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趣。比如,讲思想引领要贴近生活时,举出水果与维生素药片的选择;讲组织形态决定效率和效果时,举出同由碳元素构成的钻石与石墨的区别。论述中多次使用设问句、反问句,有的是自问自答,有些是作者抛出问题,供大家思考。同时,书内还附有13幅图表,进行归纳的、量化的对比分析,进一步增强了观点的说服力。
当然,正如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十全十美一样,胡献忠博士的这部专著如果能把公共政策对当代青年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能在基层组织建设、服务青年的路径等方面进行更高的理论提升和概括,论述可能会显得更加丰富和严谨。
但是,瑕不掩瑜,《社会变革中的共青团》能够运用社会学、政治学理论,深入挖掘历史现象背后的社会原因,对共青团90多年发展的历史、政治和社会逻辑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是一部全景式、综合性研究共青团的力作,可成一家之言。
胡献忠博士一向勤勉、刻苦、踏实,多次参与团中央重大课题的研究,体现出较高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晚清时期的黄遵宪曾经感慨:“国方年少吾将老,青眼高歌望尔曹。”胡献忠博士正值不惑之年,能有如此丰富的积累和深入思考实属难得,我们期待着他在随后的研究中,能够取得更多的、更为深刻的理论成果。
恩格斯曾经指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社会出现“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无数仁人志士苦苦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五四运动的爆发,标志着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达到了一个新起点,也标志着中国青年成为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急先锋。五四运动之后,在马列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中,中国共产党诞生了。1922年,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前身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从此,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力量、依靠力量和发展前途都发生了根本变化。共青团团结带领一代又一代青年,沿着党指引的奋斗方向,开始了波澜壮阔的伟大征程。
大家知道,中国共青团诞生于国内矛盾尖锐、阶级冲突激烈的革命年代,发展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计划经济时期。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化建设如火如荼,信息化浪潮汹涌澎湃,党的历史方位发生了重大变迁,青年群体呈现新的特点,中国共青团的工作环境和发展空间发生了新的变化,对青年的思想引领和基层组织的有效覆盖受到严峻挑战。研究这些问题,无疑对当代中国共青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胡献忠博士的专著《社会变革中的共青团》正是这样一部应时之作。通观全稿,我认为该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全面地、系统地阐述共青团工作环境和发展状况。该书结合不同时期社会变革的主要特点、中国共产党的阶段性目标、要求以及青年的具体特征与需求,分七个章节对共青团的时代使命、组织形态的变迁、青年价值引领、服务青年的能力、维护权益的政治空间、团干部的成长路径以及党、团、青年三者的关系进行深度分析。这就是说,该书的论述涉及了共青团所有的基本职能,比较全面、科学地对青年运动在不同时代的特征进行厘分和研究。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该书从理论分析到对策提出,分合有序,既立足于共青团,又能跳出共青团。正如书中所言:“共青团不仅是中国政治系统运作中的一个链条,更是社会整体的一部分。”只有把政治现象放在社会变革(包括社会结构的变迁、社会意识的变迁、社会资源和社会需求的变迁)之中,才能清晰地明确政治本体的功能定位、可为与能为之处。事实上,共青团政治功能也正是通过其社会功能的发挥而实现的。
二是以历史的长镜头、丰富翔实的史料,有力地论述共青团90多年的奋斗历程。说过:“看历史,就能看到前途。”作者在论述中援引大量的文献史料,形成了较强的历史场域,使这部专著显得更加厚重,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历史感染力。有些史料是次被挖掘使用,为共青团的发展提供了新的佐证,使读者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但作者并不着意叙说共青团的历史上曾经发生了什么,而着力于对历史事件背后逻辑的深入剖析。比如,建党建团初期,由于党员数量较少,青年团承担了党交付的很多任务(主要是对群众的宣传和组织),为党组织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积累了经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共青团在青年群体中所做的思想引领、组织覆盖以及各类服务,一方面是组织职能使然;另一方面又何尝不是使党的意识形态被民众接受认同,为扩大和巩固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做出切实努力呢?又如,在革命年代,广大青年为什么要加入共青团呢?既有思想引领,又有利益实现。而且,只有当工农青年意识到加入共青团是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共青团才能取得他们的信赖。大家想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共青团发展,不是同样道理吗?因此,史上共青团的很多工作思路和方法,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是回应共青团发展的现实挑战,在解决问题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思考和探索。当代中国,政府在转型,执政党在转型,整个社会都在转型,共青团也需要转型。在这一转型过程中,如何提升共青团的吸引凝聚力和组织的有效覆盖,本书做了入木三分的论述。在论述分类引领时,提出:“对于先进青年,首要的是思想吸引;对于普通青年,首要的还应是利益吸引。”在论述共青团组织形态时,提出团青联系纽带的变迁与共青团身份的新认知。在论述基层服务型团组织建设时,提出共青团与青年现在“不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而是选择与被选择的关系”,“共青团的工作不是向青年要东西,而是给青年以东西”。服务青年关键在于能否以青年为本,真正放下官架子。在论述共青团工作虚功实做时,提出要用企业家精神渗入共青团,注重共青团工作的项目化运作等。
四是字里行间透露出活跃的思维和人文情感。每个研究者都有自己独特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话语系统。胡献忠博士知识面较宽、思维十分活跃,他的文章向来文思连贯,文笔流畅,历史与现实水乳交融,体现了较高的语言驾驭能力。该书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趣。比如,讲思想引领要贴近生活时,举出水果与维生素药片的选择;讲组织形态决定效率和效果时,举出同由碳元素构成的钻石与石墨的区别。论述中多次使用设问句、反问句,有的是自问自答,有些是作者抛出问题,供大家思考。同时,书内还附有13幅图表,进行归纳的、量化的对比分析,进一步增强了观点的说服力。
当然,正如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十全十美一样,胡献忠博士的这部专著如果能把公共政策对当代青年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能在基层组织建设、服务青年的路径等方面进行更高的理论提升和概括,论述可能会显得更加丰富和严谨。
但是,瑕不掩瑜,《社会变革中的共青团》能够运用社会学、政治学理论,深入挖掘历史现象背后的社会原因,对共青团90多年发展的历史、政治和社会逻辑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是一部全景式、综合性研究共青团的力作,可成一家之言。
胡献忠博士一向勤勉、刻苦、踏实,多次参与团中央重大课题的研究,体现出较高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晚清时期的黄遵宪曾经感慨:“国方年少吾将老,青眼高歌望尔曹。”胡献忠博士正值不惑之年,能有如此丰富的积累和深入思考实属难得,我们期待着他在随后的研究中,能够取得更多的、更为深刻的理论成果。
郗杰英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
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媒体评论
任何政治组织都处于实实在在的社会关系之中,从社会变革的角度研究一个政治团体,并不多见。胡博士作为兼具政治学与社会学学科背景的青年学者,以独特的学术视野做到了这一点,而且已经讲得相当清楚了。–景天魁(知名社会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研究员)
胡献忠博士的这部学术专著既有纵深的历史感,又有迫近的现实性,内容厚重质朴,观点客观中肯,文笔洗练洒脱,是一部全景式、综合性研究共青团的力作,可成一家之言。–郗杰英(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原主任)
不深入了解党史,就不能真正了解团史。只有讲清楚中共的奋斗历程,才能讲清共青团的作为。同时,历史与现实从来就密不可分,只有打通历史与现实的督脉,才能让历史更好地服务现实。《社会变革中的共青团》一书很好地体现了这两个原则。–朱志敏(近现代思想文化史、中共党史知名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胡献忠副研究员的新作,运用多学科理论对共青团工作进行全方位研究,视野开阔,逻辑严密,资料丰厚,有不少独到分析和探索,颇多新意,是一部史论相融、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兼具的佳作。–黄志坚(中国首位青年学教授,青年和青年工作研究专家)
胡献忠博士的这部学术专著既有纵深的历史感,又有迫近的现实性,内容厚重质朴,观点客观中肯,文笔洗练洒脱,是一部全景式、综合性研究共青团的力作,可成一家之言。–郗杰英(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原主任)
不深入了解党史,就不能真正了解团史。只有讲清楚中共的奋斗历程,才能讲清共青团的作为。同时,历史与现实从来就密不可分,只有打通历史与现实的督脉,才能让历史更好地服务现实。《社会变革中的共青团》一书很好地体现了这两个原则。–朱志敏(近现代思想文化史、中共党史知名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胡献忠副研究员的新作,运用多学科理论对共青团工作进行全方位研究,视野开阔,逻辑严密,资料丰厚,有不少独到分析和探索,颇多新意,是一部史论相融、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兼具的佳作。–黄志坚(中国首位青年学教授,青年和青年工作研究专家)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