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030407160丛书名: 纳米科学与技术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内容简介
争、疾病和自然灾害等原因造成的世界范围内的血液短缺推动了血液代用品的发展。基于血红蛋白的纳米微囊型血液代用品是本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纳米微囊型血液代用品》以作者研究团队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为基础,较系统地介绍了纳米微囊型血液代用品的研究和发展现状。其中,第1章为人工血液代用品的概述;第2章和第3章重点介绍纳米微囊型血液代用品的可控制备及控释;第4章介绍微囊中高铁血红蛋白含量的控制;第5章为纳米微囊的生物学性能;第6章和第7章主要介绍纳米微囊型血液代用品携氧性能的检测及生物安全性问题。
目 录
《纳米科学与技术》丛书序
前言
第1章 血液代用品概述
1.1 全氟碳型血液代用品
1.2 修饰血红蛋白类血液代用品
1.2.1 第一代修饰血红蛋白类血液代用品
1.2.2 第二代修饰血红蛋白类血液代用品
1.2.3 第三代修饰血红蛋白类血液代用品——微囊型血液代用品
1.3 血液代用品的应用
1.3.1 临床输血
1.3.2 器官移植
1.3.3 脑梗死或心肌梗死等疾病的治疗
1.3.4 癌症的非手术治疗
1.3.5 战伤救治
1.4 血红蛋白基血液代用品的产业化进展
1.4.1 国外的研究概况
1.4.2 国内的研究概况
1.5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2章 纳米微囊型血液代用品的制备与表征
2.1 微囊型血液代用品的理化性质表征
2.1.1 外观形貌
2.1.2 粒径大小及粒径分布范围
2.1.3 包封率
2.1.4 纳米微囊中蛋白的包载量
2.1.5 表面电荷
2.1.6 微囊悬浮液的稳定性
2.1.7 X射线衍射
2.1.8 示差扫描量热法
2.1.9 体外释放动力学
2.2 脂质体型血液代用品的制备
2.2.1 脂质体简介
2.2.2 脂质体的组成
2.2.3 脂质体的分类
2.2.4 脂质体的制备方法
2.3 聚合物血液代用品的制备
2.3.1 界面聚合法
2.3.2 乳液聚合法
2.3.3 聚合物分散法
2.3.4 改良型复合乳液法
2.4 纳米聚合物微囊型血液代用品制备过程的放大
2.4.1 常用制备方法的缺陷
2.4.2 改性五步溶剂扩散-挥发复乳法制备流程
2.4.3 改进乳化UHD装置设计的机理
参考文献
第3章 微囊型血液代用品表面特性及缓释的控制
3.1 表面特性的调控
3.1.1 PEG探针分子(PEG200、PEG3400、PEG600)标准曲线的建立
3.1.2 油相中有机溶剂种类及配比对纳米微囊多孔性的影响
3.1.3 内水相中血红蛋白浓度对纳米微囊多孔性的影响
3.1.4 油相中聚合物壳材(种类、浓度)对纳米微囊多孔性的影响
3.1.5 溶剂挥发时间对纳米微囊多孔性的影响
3.1.6 溶剂挥发搅拌转速对纳米微囊多孔性的影响
3.1.7 分散相体积对纳米微囊多孔性的影响
3.1.8 纳米微囊内外抗坏血酸和还原型谷胱甘肽的传质行为
3.2 血液代用品的体外突释行为
3.2.1 血红蛋白浓度标准曲线及标准曲线方程
3.2.2 聚合物壳材的影响
3.2.3 油相中乳化剂浓度
3.2.4 内水相添加物对血红蛋白突释行为的影响
3.2.5 油相与内水相体积比对突释效应的影响
3.2.6 内水相体积对突释效应的影响
3.2.7 溶剂的影响
3.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纳米微囊型血液代用品中高铁含量的控制
4.1 酶还原型血红蛋白血液代用品
4.2 非酶还原型血红蛋白血液代用品
4.3 还原剂和制备过程的协同作用
4.3.1 血红蛋白的第一步还原
4.3.2 复乳化制备工艺对血红蛋白氧化程度的影响
4.3.3 第二步还原
4.3.4 纳米微囊内血红蛋白结构稳定性分析
4.3.5 携氧-释氧性能评价
4.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微囊型血液代用品的理化特性与生物性能
5.1 不同PEG修饰聚合物微囊型血液代用品的理化特性与生物性能
5.1.1 聚合物结构对微囊物理化学性能的影响
5.1.2 不同聚合物结构对微囊的体内外生物学性能的影响
5.1.3 PEG修饰PLA纳米微囊型血液代用品延长体内循环时间的机理
5.2 PEG修饰三嵌段聚合物微囊型血液代用品的理化特性与生物性能
5.2.1 PEG修饰三嵌段聚合物对微囊物理化学性能的影响
5.2.2 PEG修饰三嵌段聚合物对微囊躲避吞噬行为的影响
5.2.3 微囊在动物体内血液循环动力学研究
5.2.4 聚合物微囊的PEG修饰程度影响体内循环时间的机理
5.3 不同表面电荷聚合物微囊型血液代用品的体内行为研究
5.3.1 不同电荷微囊在大鼠血浆和脏器中的浓度标准曲线
5.3.2 不同表面电荷微囊的血液停留时间
5.3.3 不同表面电荷微囊的体内分布
5.4 聚乙二醇/水溶性壳聚糖协同修饰微囊血液代用品的理化特性与生物性能
5.4.1 聚乙二醇/水溶性壳聚糖(PEC/WSC)协同表面修饰纳米微囊的理化特性
5.4.2 PEG/WSC协同表面修饰纳米聚合物微囊的荧光素的体外释放实验
5.4.3 PEG/WSC协同表面修饰纳米聚合物微囊的体外巨噬细胞吞噬实验
5.4.4 PFG/WSC协同表面修饰纳米聚合物微囊型血液代用品的体内行为
5.4.5 讨论
5.5 脂质体纳米微囊的研究简况
5.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纳米微囊型血液代用品体内外携氧一释氧性能
6.1 纳米微囊型血液代用品体外携氧性能
6.1.1 体外携氧性能测试的基本原理
6.1.2 临床用血气分析仪
6.1.3 临床用脉冲血氧饱和度仪
6.1.4 近红外光-分光法用于聚合物微囊血液代用品的检测
6.1.5 模拟体内环境进行携氧-释氧性能的检测
6.2 纳米微囊型血液代用品体内携氧性能
6.3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7章 纳米微囊型血液代用品的生物安全性评价
7.1 血液代用品生物安全性简介
7.2 主要评价结果
7.2.1 细胞毒性试验
7.2.2 异常毒性检查
7.2.3 溶血试验
7.2.4 凝血试验
7.2.5 血小板计数
7.2.6 白细胞计数
7.2.7 补体激活
参考文献
索引
前言
第1章 血液代用品概述
1.1 全氟碳型血液代用品
1.2 修饰血红蛋白类血液代用品
1.2.1 第一代修饰血红蛋白类血液代用品
1.2.2 第二代修饰血红蛋白类血液代用品
1.2.3 第三代修饰血红蛋白类血液代用品——微囊型血液代用品
1.3 血液代用品的应用
1.3.1 临床输血
1.3.2 器官移植
1.3.3 脑梗死或心肌梗死等疾病的治疗
1.3.4 癌症的非手术治疗
1.3.5 战伤救治
1.4 血红蛋白基血液代用品的产业化进展
1.4.1 国外的研究概况
1.4.2 国内的研究概况
1.5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2章 纳米微囊型血液代用品的制备与表征
2.1 微囊型血液代用品的理化性质表征
2.1.1 外观形貌
2.1.2 粒径大小及粒径分布范围
2.1.3 包封率
2.1.4 纳米微囊中蛋白的包载量
2.1.5 表面电荷
2.1.6 微囊悬浮液的稳定性
2.1.7 X射线衍射
2.1.8 示差扫描量热法
2.1.9 体外释放动力学
2.2 脂质体型血液代用品的制备
2.2.1 脂质体简介
2.2.2 脂质体的组成
2.2.3 脂质体的分类
2.2.4 脂质体的制备方法
2.3 聚合物血液代用品的制备
2.3.1 界面聚合法
2.3.2 乳液聚合法
2.3.3 聚合物分散法
2.3.4 改良型复合乳液法
2.4 纳米聚合物微囊型血液代用品制备过程的放大
2.4.1 常用制备方法的缺陷
2.4.2 改性五步溶剂扩散-挥发复乳法制备流程
2.4.3 改进乳化UHD装置设计的机理
参考文献
第3章 微囊型血液代用品表面特性及缓释的控制
3.1 表面特性的调控
3.1.1 PEG探针分子(PEG200、PEG3400、PEG600)标准曲线的建立
3.1.2 油相中有机溶剂种类及配比对纳米微囊多孔性的影响
3.1.3 内水相中血红蛋白浓度对纳米微囊多孔性的影响
3.1.4 油相中聚合物壳材(种类、浓度)对纳米微囊多孔性的影响
3.1.5 溶剂挥发时间对纳米微囊多孔性的影响
3.1.6 溶剂挥发搅拌转速对纳米微囊多孔性的影响
3.1.7 分散相体积对纳米微囊多孔性的影响
3.1.8 纳米微囊内外抗坏血酸和还原型谷胱甘肽的传质行为
3.2 血液代用品的体外突释行为
3.2.1 血红蛋白浓度标准曲线及标准曲线方程
3.2.2 聚合物壳材的影响
3.2.3 油相中乳化剂浓度
3.2.4 内水相添加物对血红蛋白突释行为的影响
3.2.5 油相与内水相体积比对突释效应的影响
3.2.6 内水相体积对突释效应的影响
3.2.7 溶剂的影响
3.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纳米微囊型血液代用品中高铁含量的控制
4.1 酶还原型血红蛋白血液代用品
4.2 非酶还原型血红蛋白血液代用品
4.3 还原剂和制备过程的协同作用
4.3.1 血红蛋白的第一步还原
4.3.2 复乳化制备工艺对血红蛋白氧化程度的影响
4.3.3 第二步还原
4.3.4 纳米微囊内血红蛋白结构稳定性分析
4.3.5 携氧-释氧性能评价
4.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微囊型血液代用品的理化特性与生物性能
5.1 不同PEG修饰聚合物微囊型血液代用品的理化特性与生物性能
5.1.1 聚合物结构对微囊物理化学性能的影响
5.1.2 不同聚合物结构对微囊的体内外生物学性能的影响
5.1.3 PEG修饰PLA纳米微囊型血液代用品延长体内循环时间的机理
5.2 PEG修饰三嵌段聚合物微囊型血液代用品的理化特性与生物性能
5.2.1 PEG修饰三嵌段聚合物对微囊物理化学性能的影响
5.2.2 PEG修饰三嵌段聚合物对微囊躲避吞噬行为的影响
5.2.3 微囊在动物体内血液循环动力学研究
5.2.4 聚合物微囊的PEG修饰程度影响体内循环时间的机理
5.3 不同表面电荷聚合物微囊型血液代用品的体内行为研究
5.3.1 不同电荷微囊在大鼠血浆和脏器中的浓度标准曲线
5.3.2 不同表面电荷微囊的血液停留时间
5.3.3 不同表面电荷微囊的体内分布
5.4 聚乙二醇/水溶性壳聚糖协同修饰微囊血液代用品的理化特性与生物性能
5.4.1 聚乙二醇/水溶性壳聚糖(PEC/WSC)协同表面修饰纳米微囊的理化特性
5.4.2 PEG/WSC协同表面修饰纳米聚合物微囊的荧光素的体外释放实验
5.4.3 PEG/WSC协同表面修饰纳米聚合物微囊的体外巨噬细胞吞噬实验
5.4.4 PFG/WSC协同表面修饰纳米聚合物微囊型血液代用品的体内行为
5.4.5 讨论
5.5 脂质体纳米微囊的研究简况
5.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纳米微囊型血液代用品体内外携氧一释氧性能
6.1 纳米微囊型血液代用品体外携氧性能
6.1.1 体外携氧性能测试的基本原理
6.1.2 临床用血气分析仪
6.1.3 临床用脉冲血氧饱和度仪
6.1.4 近红外光-分光法用于聚合物微囊血液代用品的检测
6.1.5 模拟体内环境进行携氧-释氧性能的检测
6.2 纳米微囊型血液代用品体内携氧性能
6.3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7章 纳米微囊型血液代用品的生物安全性评价
7.1 血液代用品生物安全性简介
7.2 主要评价结果
7.2.1 细胞毒性试验
7.2.2 异常毒性检查
7.2.3 溶血试验
7.2.4 凝血试验
7.2.5 血小板计数
7.2.6 白细胞计数
7.2.7 补体激活
参考文献
索引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