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7840125
本书是《当代批评的众神肖像》的“姊妹篇”。这本书实际上是论批评却慎用“审美批评”的,是关于如何、何时才能坐下来谈美的专题著作。清扫既有文学批评战场,构成了全书贯穿性的研究线索。当前知识分子论构成了本土话语审视的“底垫”,是几大话语方式及其机制中思想状态的盘查。
第一章 自我与影子:“工具论”里外观
第二章 归位与正名:重新认识“方法论”
第三章 断裂与错位:从“启蒙”到“底层”
第四章 失重与软弱:当前文学批评的含混面影
小引
第五章 一份调查报告:我们的“文学研究”将被引向何处?
第六章 一种批评理念:认可、买账与冲击、冲突
第七章 一个话语方式:当日的批评,给每日以生命
小引
第八章 主体性话语与理想主义处境
第九章 民间民俗文化、类型化与国家话语的取代
第十章 被规定的身体、欲望主体与身体性话语
第十一章 消费社会、新穷人与日常生活话语
小引
第十二章 “微理论”与长篇小说批评基础话语
第十三章 “小诗学”与诗学社会学批评话语
第十四章 “规约性语境”与小型叙事批评理念
耿占春
在年轻的批评家中,牛学智逐渐表现出独到的问题意识与理论直觉,并显现了将理论直觉通过一种理性技艺进行清晰展开的写作能力。除了具体的文学批评外,牛学智的一个理论兴趣是对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批评。这部关于当代批评的本土话语的著作并不仅是在他已经出版的几部著作之上再增加一部,学智学术道路的每一步都走得踏踏实实,都踩在现实意识的根基和学术思想的基本脉络中。在此之前,他已经对当代批评进行过深入细致的学案式研究,梳理出当代批评的一些基本问题,这些成果比较集中地体现在他的《当代批评的众神肖像》一书中。“众神”是一个友好而戏仿性的修辞,通过对一系列理论批评家的个案研究,牛学智逐渐在一种批判性分析中发现了“众神们”的误区与盲视,《当代批评的本土话语审视》则体现出一种更接近真实批评意图的理论眼光。
在当代理论与批评家个案研究的基础上,“审视”一书集中处理了这样几个逻辑上相互联系的核心问题:对六十年来“文学理论批评思潮的主体性反思、新世纪文学批评话语基本情况的调查研究、晚近典型话语方式的价值审视和文体化本土批评话语机制建构等四个相互影响、前后制约的命题”。
通过对批评家主体性的反思,牛学智敏锐地指出其问题的症结在于:“本土话语因受制于大量涌进来的西方各种主义,变得沉淀不足,因而话语演练草率而匆忙”,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当批评界急于与西方理论同步时,主体性问题的反思已半途而废。在文学、批评与批评家尚未摆脱工具论的影响和意识形态支配时,皈依后现代的非主体性事实上带来了观念史与制度史的错位。这种错位包括一系列的批评观念与社会语境之间的错位,牛学智非常正确地指出了这一状况:“1980年代‘新启蒙’与1990年代‘底层’之间价值观的断裂与错位,导致启蒙话语变成了专业主义;新世纪第一个十年以来‘中国经验’逐渐取代了现代性话语,致使文学批评的理论化、学术化追求压抑了批评本有的问题意识。”
(耿占春,著名学者、文学批评家,河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有个极端的例子可以提出来一说,他说现在人死了,没有什么用来保障缅怀者疏导其悲痛的渠道,就是用来馈赠给活者的话语方式、政治经济方式缺席了——哭,是被限制的;祭祀仪式,是现代化的。这是他提出用重启“象征”的思路拯救意义感缺失的文学表述的基本理论。就是指作为人的意义、象征体系的缺失导致了焦虑症不能及时进行象征交换、或交换因未“燃尽”而“剩余”,使得精神焦虑非但未能转换,而且剧烈增值。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