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4163650
1.1 选题背景和问题提出
1.1.1 选题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可能的创新之处
2 文献综述
2.1 R&D基础上的内生增长理论
2.1.1 代内生增长理论
2.1.2 半内生增长理论
2.1.3 熊彼特增长理论
2.2 从不同成因看能源节约型技术进步
2.2.1 外生能源节约型技术进步
2.2.2 半内生能源节约型技术进步
2.2.3 内生能源节约型技术进步
2.3 从不同研究方法看能源节约型技术进步
2.3.1 计量经济学方法
2.3.2 指数分解法
2.3.3 数据包络分析法
2.3.4 可计算一般均衡方法
2.3.5 整合评价模型法
2.4 本书的研究视角
3 基于异质R&D投入的工业部门内生能源节约型技术进步分析框架
3.1 基本概念及特征
3.1.1 能源节约型技术进步
3.1.2 R&D投入的异质性分析
3.2 异质R&D投入对工业部门内生能源节约型技术进步的影响机制
3.2.1 异质R&D投入的要素替代效应
3.2.2 异质R&D投入的能源有效投入增加效应
3.2.3 R&D投入要素的跨部门配置
3.3 分析框架比较
3.3.1 与DHSS分析框架相比较
3.3.2 与内生体现式技术进步分析框架相比较
3.3.3 与气候变化经济学中的R&D引致型技术进步分析框架相比较
3.3.4 与哈斯勒等(2012)的分析框架相比较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异质R&D投入的工业部门内生能源节约型技术进步数理模型分析
4.1 理论准备
4.1.1 新古典偏好和新古典生产函数
4.1.2 中性技术进步
4.1.3 常替代弹性生产函数
4.2 竞争均衡分析
4.2.1 经济环境刻画
4.2.2 竞争均衡下的平衡增长路径
4.2.3 比较静态分析
4.2.4 数值模拟分析
4.3 中央计划均衡分析
4.3.1 经济环境刻画
4.3.2 中央计划均衡下的平衡增长路径
4.3.3 比较静态分析
4.3.4 数值模拟分析
4.4 替代弹性不等于1时的模型分析
4.4.1 经济环境刻画
4.4.2 替代弹性对均衡能源节约型技术进步率的影响
4.4.3 替代弹性对均衡经济增长率的影响
4.4.4 数值模拟分析
4.5 模型结果比较及讨论
4.6 本章小结
5 中国工业分行业的能源节约型技术进步率估算:1980-2010年
5.1 估计方法及模型选择
5.1.1 不同估计方法比较
5.1.2 估计模型设定
……
6 基于异质R&D投入的中国工业部门内生能源节约型技术进步实证分析
7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在全球价值链分工的位置与变动,是中国经济融入全球化必须考察的问题。经济全球化加速了要素资源在各国之间的流动,以全球价值链分工为基础的国际生产网络成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经济的基本组织范式,各国的生产者不得不在全球价值链下考虑要素在全球的资源配置,以限度地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吴明博士在对全球价值链及其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全球价值链空间分布的概念,从地理和价值两个维度研究全球价值链空间分布形成机制,并利用国际投入产出模型构建全球价值链空间分布测度指标体系,测度中国参与国际分工位置的变化及趋势,分析中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位置变动的原因,并就进一步提升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位置提出了思路。
资源对长期增长的约束,是发展研究中的一古老且重大的命题。早在古典经济学时代,马尔萨斯和李嘉图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的约束机制,赵鑫铖博士则从现代经济学的框架出发,研究了自然资源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及制约,以及如何突破资源制约瓶颈问题。他的研究拓展了一般增长模型,引入了自然资源变量,使度量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变为可能;研究设定了一个参照经济——自然资源与劳动力以相同的速度增长,并定义增长阻力概念,讨论了自然资源对中国经济的增长阻力及我国各省区经济的增长阻力。赵鑫铖研究发现,中国各省份在地域、文化、收入、教育等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各个省面临的资源约束也是不同的,他以能源作为自然资源的代表,着重分析能源对各省份及全国的经济增长阻力。
人口的均衡发展是宏观人口的发展目标和人口实践的新领域。基于均衡人口发展的分析框架,罗平博士构建了一个将人口与其生活其中的环境、所拥有的资源、所处的社会制度以及经济发展水平作为一个整体的分析系统,分为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两大部分。在此基础上利用指标体系、评价模型等对我国欠发达和发达地区的评均衡人口发展程度进行比较研究。研究认为,我国总体上的人口均衡发展的程度都不高,都处于“不协调一基本协调一协调”的改进过程中。并认为人口均衡发展是一个动态均衡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而经济发展水平并非是人口均衡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不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都可以寻求人口的均衡发展。因此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地区,人口发展的进程、水平与阶段以及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性,都具有自身的特性。
在中国城市化浪潮中,需要人们冷静地思考城市化的相关约束条件。王婷博士的研究在厘清城市人口与资源环境内在关系的基础上,从动态视角测度城市适度人口的规模区间,挖掘制约城市适度人口的短板因素,并从实际人口出发探索达到城市适度人口上限的路径,从理论角度拓展了适度人口的内涵。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