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4166521
内容简介
文化消费是未来消费增加的热点,也是推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关键。文化产业是生产文化产品和提供文化服务的部门,符合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升级的发展趋势。根据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产业结构与消费结构的关系理论,本书以扩大居民消费为切入点,将文化产业发展与居民消费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基于文化产业具有的产业属性和文化属性双重属性特点,分析文化产业发展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机制,进一步地,基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和居民消费的面板数据,利用面板模型等计量分析工具实证检验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并分析了国外及国内部分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经验,在此基础上,提出扩大居民消费视角下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对
目 录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选题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三节 基本思路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第一节 选题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三节 基本思路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居民消费总量
二、居民消费潜力
三、居民消费能力
第二节 相关理论回顾
一、供求理论
二、产业发展相关理论
三、消费相关理论
四、比较优势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三节 相关文献综述
文化产业相关文献综述
二、居民消费影响因素分析
三、产业结构与消费结构的关系
四、研究述评
第三章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和居民消费现状分析
第一节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一、发展历程
二、发展环境
三、发展规模
四、结构状况
五、社会效益
六、发展特点
第二节 中国居民消费现状
一、居民消费总量状况
二、居民人均消费状况
三、居民消费倾向状况
四、居民消费能力状况
第四章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机制分析
第一节 文化产业发展影响居民消费的基本分析框架
一、文化产业发展对居民消费总量的影响
二、文化产业发展对居民消费潜力的影响
三、文化产业发展对居民消费能力的影响
第二节 文化产业发展对居民消费总量的影响机制
一、通过产品供给效应影响居民消费
二、通过产业关联效应带动居民消费
三、通过产业融合效应拓展居民消费
第三节 文化产业发展对居民消费潜力的影响机制
一、通过提升消费结构挖掘居民消费潜力
二、通过提高消费意愿开发居民消费潜力
第四节 文化产业发展对居民消费能力的影响机制
……
第五章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对居民消费影响的实证分析
第六章 国外及国内部分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经验
第七章 扩大居民消费视角下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对策
第八章 主要结论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在线试读
四、比较优势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
在比较优势理论发展的古典阶段,做出突出贡献的主要有亚当·斯密(1979)、大卫·李嘉图(1976)和约翰·穆勒(1848)等。
亚当·斯密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否定了重商主义通过流通领域来增加财富的思想,认为一国生产并出口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具有绝对劣势的产品,那么两国都可以从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中获益。李嘉图发展了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可以生产并出口其比较优势产品,同时进口比较劣势产品,这样贸易双方都可以从分工和交换中获益。穆勒从需求的角度补充了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提出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国际交换价格即贸易条件取决于两国各自的生产能力及其对于另一国产品的需求强度。19世纪70年代的边际革命给比较优势理论带来了深刻变化,比较优势理论也相应的进入新古典的早期阶段。20世纪,新古典贸易理论进入新的阶段。奠基人主要有赫克歇尔、俄林等人。他们从供给的角度——要素禀赋理论,提出了国际贸易的成因和影响。核心观点是,要素禀赋的相对差异决定了国际分工的形态和国际贸易的流向,各个国家生产和出口本国密集使用丰裕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稀缺要素的产品。在赫克歇尔和俄林的工作基础上,里昂惕夫、萨缪尔森和一些追随者对这一理论进行了严密的细化。
由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到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再到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比较优势理论逐渐被完善,要素成本的国别差异在决定许多国家的贸易结构上发挥了关键作用,成为解释国际上产业分工、产业互补以及产业竞争优势等问题的有力工具以及各国政府制定产业政策和产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理论依据。
比较优势理论对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理论依据,具有重要启示。根据比较优势理论,由于各个国家所处地理位置、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较大差异,各个国家都形成了自己的文化资源,而文化产业发展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就是文化资源,这样,各个国家应该而且能够充分利用、挖掘自己的文化资源,均具有发展文化产业的比较优势。
可持续发展理论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靠的是大量的物质资源消耗,增长方式粗放、资源利用率较低、浪费现象较为严重。特别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这就使得我国原本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基础薄弱状况更加恶化,因此,选择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中国乃至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根本要求和必由之路。
可持续发展理论对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也具有重要启示。从可持续发展理论来说,任何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资源,而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资源是创意,其不依赖于资源、能源的消耗,主要是对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如果方法得当,并不一定要损耗文化资源,且环境污染小。由此,发展文化产业是一种可持续行为。
……
在比较优势理论发展的古典阶段,做出突出贡献的主要有亚当·斯密(1979)、大卫·李嘉图(1976)和约翰·穆勒(1848)等。
亚当·斯密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否定了重商主义通过流通领域来增加财富的思想,认为一国生产并出口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具有绝对劣势的产品,那么两国都可以从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中获益。李嘉图发展了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可以生产并出口其比较优势产品,同时进口比较劣势产品,这样贸易双方都可以从分工和交换中获益。穆勒从需求的角度补充了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提出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国际交换价格即贸易条件取决于两国各自的生产能力及其对于另一国产品的需求强度。19世纪70年代的边际革命给比较优势理论带来了深刻变化,比较优势理论也相应的进入新古典的早期阶段。20世纪,新古典贸易理论进入新的阶段。奠基人主要有赫克歇尔、俄林等人。他们从供给的角度——要素禀赋理论,提出了国际贸易的成因和影响。核心观点是,要素禀赋的相对差异决定了国际分工的形态和国际贸易的流向,各个国家生产和出口本国密集使用丰裕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稀缺要素的产品。在赫克歇尔和俄林的工作基础上,里昂惕夫、萨缪尔森和一些追随者对这一理论进行了严密的细化。
由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到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再到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比较优势理论逐渐被完善,要素成本的国别差异在决定许多国家的贸易结构上发挥了关键作用,成为解释国际上产业分工、产业互补以及产业竞争优势等问题的有力工具以及各国政府制定产业政策和产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理论依据。
比较优势理论对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理论依据,具有重要启示。根据比较优势理论,由于各个国家所处地理位置、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较大差异,各个国家都形成了自己的文化资源,而文化产业发展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就是文化资源,这样,各个国家应该而且能够充分利用、挖掘自己的文化资源,均具有发展文化产业的比较优势。
可持续发展理论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靠的是大量的物质资源消耗,增长方式粗放、资源利用率较低、浪费现象较为严重。特别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这就使得我国原本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基础薄弱状况更加恶化,因此,选择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中国乃至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根本要求和必由之路。
可持续发展理论对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也具有重要启示。从可持续发展理论来说,任何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资源,而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资源是创意,其不依赖于资源、能源的消耗,主要是对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如果方法得当,并不一定要损耗文化资源,且环境污染小。由此,发展文化产业是一种可持续行为。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