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5816839
前言 …………………………………….. 1
上篇 画史述评
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 …………………….. 3
朱耷与《八哥 图》 ………………………… 11
高凤翰画石之趣 ………………………… 15
何绍基的中晚年行书 …………………….. 22
周闲画葫芦 ……………………………. 31
居廉画犬 ……………………………….. 38
高剑父的《双骏 图》 ………………………. 45
张大千的双鲤鱼 ………………………… 48
“到处天机奔 放”
——朱屺瞻的葫芦画 …………………….. 55
周千秋夫唱妇随 ………………………… 63
宗其香的博杂与专精 …………………….. 68
侯北人葫芦画中的禅意 …………………… 76
姜今绘画的韵味 ………………………… 84
岭南隶书与李伟书风 …………………….. 90
梁世雄画风解读 ………………………… 99
汪友农的“旧”与“新” …………………… 115
朴实的周波人物画 ………………………… 121
刘国玉的焦墨山水 ………………………… 126
文人与画:刘斯奋山水印象 ……………….. 131
苏百钧的艺术之旅 ………………………… 136
语言变革与许钦松山水 …………………… 155
文人气与梁江书画 ………………………… 163
下篇 书评访谈
区域美术与岭南翰墨 …………………….. 173
《憨斋藏联》琐谈 ………………………… 178
晚清社会的一角 ………………………… 186
画僧与诗僧的苏曼殊 …………………….. 191
图像中的历史 ………………………….. 198
文献•学术•高度 ………………………… 206
岭南绘画的精神内核 …………………….. 216
“曙色”与“后岭 南” ………………………. 222
地缘因素与潮汕绘画 …………………….. 226
再谈高剑父 ……………………………. 231
林风眠与方人定的“新” …………………… 235
关山月、黎雄才与现代岭南经典 ……………. 240
吴灏临古的功夫 ………………………… 249
关于“艺术家绝 活” ………………………. 252
文物鉴定与道德底线 …………………….. 257
书画鉴定家要不要画 画? …………………. 260
不似之似,写心中之葫芦 …………………… 269
只有阅读,才可以和古人遥遥相挈于千载 …….. 279
后 记 ……………………………….. 284
曾经有不少朋友问我,为何近年我的关于书画随笔类小品文不断结集出版,如同下饺子般一碗接着一碗端出来。一开始我会耐心作答:实则这些文章并非集中在这几年写成,而是数十年来慢慢积累而成,碰巧有了出版的因缘,因而就整理出来付梓了。时间一久,我自己
觉得这样的解释固然有一定道理,但真实情况还是近年来所见各类书画展览和文献多了,每见作品,往往有感而发。对于一些有学术含量和学术分量的材料,又碰巧与自己的研究兴趣相吻合,便写成学术论文或论著。而对于学术研究之余的零星材料——我将其称之“边角料”,食之有味,弃之不舍,遂援笔成文,新文加上旧作,也就成为各类文集。自癸巳入京以来相继付之剞劂的《画林新语》、《画里晴川》、《梧轩艺谈录》、《鉴画积微录》及这本《画前月下》即是此例。
和以往文集相同的是,收入本书的每一篇文章都是首次结集出版。它们原本散落于各个角落:有的是受期刊约稿,临时应景之作,如《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有的是在报刊开设的专栏文章,如《居廉画犬》和《“到处天机奔放”——朱屺瞻的葫芦画》便是应《中国文化报》和《中国美术》之约所写的专栏小文;有的是媒体对我的专访;有的则是书评。但更多的还是因画而生感,不吐不快的即兴之作,如《侯北人葫芦画中的禅意》便是观摩辽宁省博物馆书画展览后当天在旅舍所写,《高凤翰画石之趣》是在偶翻画册之时引发作文的冲动,《何绍基的中晚年行书》是在观展和读书过程中的感悟,《周闲画葫芦》则是找到了与自己性情相似的契合点。从时序上讲,本书所收文章早者有大学三年级时所写的篇变成铅字的文章《画僧与诗僧的苏曼殊》,者有交付书稿的当月(2018 年3 月)所写的《张大千的双鲤鱼》,时间跨度达二十八年,但从数量上看,还是以2000 年以后文章为多。不同的时段,有不同的写作习惯,相信明眼人可略窥其渐进的历程。从内容上讲,都是与书画相关,有涉及书画风格、作家生平、书画鉴定、庋藏嬗变和题材解析,也有书画和影像类图书的评骘品鉴;从风格上讲,力图做到两“新”,一是材料的“新”,二是观点的“新”,这是我在为文时给自己预设的小目标,二者居其一或同时具备。
每本书定下选题和书稿后,给它起个得体的名字是一件颇费思量的劳心事。古往今来的作家和学者都曾有过相似的困扰。我自己的经验是,按照书的内容拟定若干备选的题目,写在稿纸上,写着写着,有一种“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这个题目就一定是书名无疑了。我就经常设想,一幅心仪的画悬于书案前,与画家进行超越时空的对话,窗外月明星稀,草虫鸣叫,自己文思泉涌,伏案而书,这便是难得的理想生活了。但现实总是事与愿违,案牍劳形,丝竹乱耳,常常梦想这种体验而不可得,于是在书写稿纸时就突然在“画前月下”时打住,它也就成为解渴的梅子了。
朱万章
戊戌二月廿二日于京城东垣之梧轩,时雨雪初霁春
和景明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