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13059857
内容简介
本书以新颖的视角,突破了传统的“就技术而论技术”的思维定式,从更为抽象和深刻的哲学、社会学、经济学的角度来审视和探究软件的内在规律,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驾驭软件,避免反为其累。全书共分为六章。章对软件进行一个全景式的考察,勾绘出软件的学科图谱。第二章从五种视角比较软件工程与传统建筑工程的巨大差异。第三章讨论软件的哲学。第四章从实践角度来探讨软件的社会性,同时涵盖了软件企业运作及人才培养等内容。第五章研究软件的经济学规律。后一章探讨软件的伦理和法律问题。
本书的阅读对象不仅限于软件技术开发人员,某种意义上说更适合于软件管理者、软件行业的主管人员、相关社会中介机构从业者,以及软件工程教育者。
本书的阅读对象不仅限于软件技术开发人员,某种意义上说更适合于软件管理者、软件行业的主管人员、相关社会中介机构从业者,以及软件工程教育者。
目 录
导论
章 对软件的认识与再认识
1.1 软件发展简史
1.2 软件的成就与挑战
1.3 对软件的反思与再认识
1.3.1 软件的悖论
1.3.2 对软件的再认识
1.4 软件的知识图谱
第二章 论软件工程——与传统工程的比较
2.1 工程、项目及其实践
2.1.1 工程的起源与发展
2.1.2 工程学与科学管理
2.1.3 典型的工程实践
2.1.4 项目管理及其应用
2.2 软件工程
2.2.1 软件工程的发展历程
2.2.2 软件工程的实现框架:CMM过程模型
2.3 软件工程与建筑工程的比较——建设程序角度
2.3.1 建筑工程
2.3.2 软件工程
2.3.3 两者的比较
2.4 软件工程与建筑工程的比较——项目管理角度
2.4.1 范围管理
2.4.2 进度管理
2.4.3 成本管理
2.4.4 质量管理
2.5 软件工程与建筑工程的比较——客体关系角度
2.5.1 建筑工程
2.5.2 软件工程
2.6 软件工程与建筑工程的比较——工程经济角度
2.6.1 建筑工程
2.6.2 软件工程
2.7 软件工程与建筑工程的比较——参与者的感受角度
2.8 小结
第三章 软件的哲学分析
3.1 软件哲学
3.1.1 什么是软件哲学
3.1.2 信息哲学
3.1.3 软件哲学的范畴
3.2 软件本体论
3.3 软件认识论
3.3.1 软件与认知理论
3.3.2 软件与知识论
3.3.3 软件工程与工艺
3.4 软件方法论
3.4.1 软件开发模型
3.4.2 软件设计的哲理
3.4.3 程序开发的人因性
3.4.4 软件质量与测试
3.4.5 软件的元技术思考
第四章 软件的社会学分析及实践
4.1 软件用户心理学及软件可用性
4.1.1 软件用户心理学的概念
4.1.2 软件可用性与人机交互
4.2 软件组织行为学
4.2.1 技术人员的差异
4.2.2 程序员的能力建设
4.2.3 软件组织能力模型
4.2.4 看不见的手——社会文化和技术文化
4.3 软件企业组织管理
4.3.1 科学管理与现代企业
4.3.2 软件企业管理
4.4 客户关系管理
4.5 合作伙伴关系管理
4.6 软件工程师的许可与培养
4.6.1 许可与认证
4.6.2 为什么许可不适用于软件
4.6.3 软件工程师的知识技能结构
4.6.4 软件人才的培养
第五章 软件经济学与软件产业
5.1 什么是软件经济学
5.2 微观软件经济学
5.2.1 软件工程经济学
5.2.2 软件生产率管理
5.2.3 软件产品和服务的定价
5.3 软件产业经济学
5.3.1 关于软件产业
5.3.2 软件产业经济分析
5.3.3 美国的软件产业
5.4 软件业生态分析
5.4.1 软件业的生态环境
5.4.2 软件业的外部要素
第六章 软件伦理与法律
6.1 软件伦理问题
6.1.1 伦理与计算机伦理学
6.1.2 与职业伦理学的关系
6.1.3 软件伦理的范畴
6.2 软件质量的法律问题
6.2.1 软件质量缺陷的影响
6.2.2 软件质量问题的法理分析
6.2.3 软件质量问题的法律实践
6.3 软件合同的法律问题
6.3.1 为什么软件开发会失败
6.3.2 软件合同的争议及根源
6.3.3 如何降低争议和诉讼的风险
6.4 软件的法律保护
附录一 软件业大事记
附录二 ACM/IEEE-CS软件工程道德规范和职业准则
附录三 美国的计算机专业本科及研究生课程设置
参考文献
后记
章 对软件的认识与再认识
1.1 软件发展简史
1.2 软件的成就与挑战
1.3 对软件的反思与再认识
1.3.1 软件的悖论
1.3.2 对软件的再认识
1.4 软件的知识图谱
第二章 论软件工程——与传统工程的比较
2.1 工程、项目及其实践
2.1.1 工程的起源与发展
2.1.2 工程学与科学管理
2.1.3 典型的工程实践
2.1.4 项目管理及其应用
2.2 软件工程
2.2.1 软件工程的发展历程
2.2.2 软件工程的实现框架:CMM过程模型
2.3 软件工程与建筑工程的比较——建设程序角度
2.3.1 建筑工程
2.3.2 软件工程
2.3.3 两者的比较
2.4 软件工程与建筑工程的比较——项目管理角度
2.4.1 范围管理
2.4.2 进度管理
2.4.3 成本管理
2.4.4 质量管理
2.5 软件工程与建筑工程的比较——客体关系角度
2.5.1 建筑工程
2.5.2 软件工程
2.6 软件工程与建筑工程的比较——工程经济角度
2.6.1 建筑工程
2.6.2 软件工程
2.7 软件工程与建筑工程的比较——参与者的感受角度
2.8 小结
第三章 软件的哲学分析
3.1 软件哲学
3.1.1 什么是软件哲学
3.1.2 信息哲学
3.1.3 软件哲学的范畴
3.2 软件本体论
3.3 软件认识论
3.3.1 软件与认知理论
3.3.2 软件与知识论
3.3.3 软件工程与工艺
3.4 软件方法论
3.4.1 软件开发模型
3.4.2 软件设计的哲理
3.4.3 程序开发的人因性
3.4.4 软件质量与测试
3.4.5 软件的元技术思考
第四章 软件的社会学分析及实践
4.1 软件用户心理学及软件可用性
4.1.1 软件用户心理学的概念
4.1.2 软件可用性与人机交互
4.2 软件组织行为学
4.2.1 技术人员的差异
4.2.2 程序员的能力建设
4.2.3 软件组织能力模型
4.2.4 看不见的手——社会文化和技术文化
4.3 软件企业组织管理
4.3.1 科学管理与现代企业
4.3.2 软件企业管理
4.4 客户关系管理
4.5 合作伙伴关系管理
4.6 软件工程师的许可与培养
4.6.1 许可与认证
4.6.2 为什么许可不适用于软件
4.6.3 软件工程师的知识技能结构
4.6.4 软件人才的培养
第五章 软件经济学与软件产业
5.1 什么是软件经济学
5.2 微观软件经济学
5.2.1 软件工程经济学
5.2.2 软件生产率管理
5.2.3 软件产品和服务的定价
5.3 软件产业经济学
5.3.1 关于软件产业
5.3.2 软件产业经济分析
5.3.3 美国的软件产业
5.4 软件业生态分析
5.4.1 软件业的生态环境
5.4.2 软件业的外部要素
第六章 软件伦理与法律
6.1 软件伦理问题
6.1.1 伦理与计算机伦理学
6.1.2 与职业伦理学的关系
6.1.3 软件伦理的范畴
6.2 软件质量的法律问题
6.2.1 软件质量缺陷的影响
6.2.2 软件质量问题的法理分析
6.2.3 软件质量问题的法律实践
6.3 软件合同的法律问题
6.3.1 为什么软件开发会失败
6.3.2 软件合同的争议及根源
6.3.3 如何降低争议和诉讼的风险
6.4 软件的法律保护
附录一 软件业大事记
附录二 ACM/IEEE-CS软件工程道德规范和职业准则
附录三 美国的计算机专业本科及研究生课程设置
参考文献
后记
媒体评论
本书*的特点是其新颖的视角,它突破了传统的“就技术而论技术”的思维定式,尝试从更深入、更宽广的角度来审视和探究软件的内在规律。相信读者看完后会有这样的感觉:一些仅凭朴素的经验说不清、道不明、又反复做不好的事情,原未有着深刻的理论背景,现在才终于弄明白是
在线试读
第二章 论软件工程——与传统工程的比较
“在很多方面,管理一个大型的计算机编程项目和管理其他行业的大型工程很相似——比大多数程序员所认为的还要相似;在另外一些方面,它又有差别——比大多数职业经理人所认为的差别还要大。”
——1999年图灵奖获得者,《人月神话》作者Fredrick P.Brooks
工程是现代人类文明在科学领域的思维范式和行为规制。可以说现代社会中人类改造自然的行动主线就是围绕着对于工程的认识和实践而展开的。传统工程中成熟和典型的代表是建筑工程,它拥有上千年的发展历史。软件工程起始于1968年NATO的会议,迄今走过了40余年的历程。在软件工程中人们通常习惯于将其与建筑工程相类比,而且软件业的一些管理方法和规定也是参照建筑业而来的,因此本章即从五个方面来对两者进行详细的比较,目的是让读者获得一种鲜明的感知:作为“软性”的智力活动的软件工程,与作为“硬性”的有形活动的建筑工程,两者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有共通之处,又在哪些方面有天壤之别。 考虑到多数读者对建筑工程了解有限,本章在这方面着墨颇多,稍嫌冗赘,目的是绘出一幅翔实的全景图,以求达到比较研究的效果。
2.1 工程、项目及其实践
2.1.1 工程的起源与发展
工程的定义是:有判断地运用从研究、经验和实践中所获得的数学与自然科学知识,创造经济地利用自然物质和力量的方法,去为人类谋福利的专门技术。现代工程的概念伴随着产业革命而出现,其主要的涵义是指在时间、质量、成本的约束内达到既定目标(范围)的有组织活动。随着科学技术和工程实践的快速发展,现代工程已经涵盖了社会生产的方方面面。在美国,工程细分为十个领域,分别是机械工程、电机工程、土木工程、化学工程、工业工程、计算机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航空工程、环境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工程发展到今天,开始呈现出大型化、通用化、智能化、综合化的特点。
值得关注的是工业工程(Industrial Engineering),它是研究有形工作的理论与实践,帮助人们从生产技术和管理两方面来提高生产率。工业工程早产生并应用于制造业,随后逐步扩大到其他领域,如建筑、交通、航空、银行、医疗、商业等。从学术角度看,运筹学为工业工程提供了理论基础,使其在二战后逐步由经验为主转为定量分析为主。
2.1.2 工程学与科学管理
工程学是研究工程的学问,诞生于20世纪初的美国。到二战结束时,现代工程学在美国的大学已经非常普及。现在许多大学都设有建制完整的工学院,而这正是研究工程学的地方。
工程学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无论在理论体系还是实践成果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已经相当成熟。从学科角度而言,工程学的基石是泰勒创立的“科学管理理论”,它是现代大工业的理论根基和精神实质。科学管理的目的是将工作细分并专业化,从而解决一系列问题。这种理念认为“了解完成某项任务的‘途径’是管理者的工作,而雇工只管按照管理者的话去做就是了”。正如泰勒的一句名言:“你拿工资是来工作的,不是来思考的”。
从管理学的角度而言,泰勒的贡献是开创性地把管理变成了一门科学,他首次将精确和纪律带到了车间。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工程学具有以下的核心内涵:
精确度量:所有的活动都应该而且可以被精确地定义和设计,一切与生产相关的要件都应该是量化的,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一切都是“科学的”。
组织性:企业中的所有活动都是有组织的,或者说按照一定的流程来有条不紊地开展。各行业都存在经过验证的“实践”,这些实践被广泛学习和借鉴。
去个性化:不论是出于客观需要还是主观倾向,科学管理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将人和设备、原料等客体同样看待,都作为生产过程的一种要素。这里人的社会性被刻意去除,而留下的仅仅是他作为一个智能型的生产单元。
可复制性:所有的工程都包含着这样的隐喻,那就是它们都经过大规模的实践检验,同时也能够支持大规模的复制。可复制性就是要求工程具有一种内在的颠扑不破的共性,完全不受个案和具体环境的影响。
如果说科学管理为现代工程解决了认识论问题,那么工业工程学则为之提供了方法论,主要途径和工具是对有形工作及时间进行研究,具体包括:
程序分析:记录现行方法的全部事实,可以采用工艺程序图、流程程序图、线路图、联合程序分析、操作员程序图等。
操作分析:在对整个生产流程进行了程序分析之后,进一步对各道工序的作业进行详细研究,包括人机操作分析、联合操作分析、双手操作分析等。
动作分析:对人的作业动作进行细微分析,省去各种不科学的、笨拙的和无效的浪费,制定出轻松、省时、安全、高效的动作序列。
工作分析与研究的核心是对于可见的“体力(物理)劳动”的分析和优化。事实证明它获得了极大的成功,通过改进工作方法,泰勒将钢铁厂工人的效率提高了数十倍。
从本质上讲,工程学管理范式是一种闭环的自适应控制过程:先根据目标将所有工作分解、然后做计划、然后安排资源、实施中不停地对项目状况进行评估、然后再修正下一个监测期的计划和资源配备,如此往复,直到完成。但要注意,这个框架奏效是有前提的,即所有工作都是可预计和可管理的;所有工作的质量都是可以即时检测的;资源的替代性很强;不可见的“未知知识”很少等等。
2.1.3 典型的工程实践
本节讨论两类人们为熟悉,同时也经常被拿来同软件工程类比的工程领域:汽车制造工程和建筑工程。
一、汽车制造工程
汽车产业是现代工业文明的代表。亨利·福特发明的生产流水线带来了生产成本的下降,以及产品品质的提高。在汽车制造厂,如果设计者很好地完成了自己的工作,流水线上那些并无特殊技能的工人就可以每天生产出上百辆的新车。所有的未知因素都已经在设计阶段解决了,因此汽车的生产制造过程就是一个确定的、清晰的、可重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大部分核心知识都嵌入在生产线上,而不是工人的脑子里。
汽车制造业有价值的经验有两条:互换性(标准化)和生产流水线。互换性为专业化生产和严密的社会分工提供了条件;而在不需要大量交流的工作中,流水式生产线则是好的生产组织方式。
二、建筑工程
按照工业工程的考量标准,已经非常成熟的建筑业与制造业还是存在着差距,因为制造业已经能够达到全天候的重复化生产,而建筑工程还不能。同一般的工业产品及其生产相比,建筑产品具有以下特点:
一般工业产品大多数是标准化并大量重复生产的。而建筑项目,一般都是由设计和施工部门,根据建设单位的委托,按特定的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的。其规模、内容、结构等不尽相同。几乎每一件产品都具有独特的形式结构,需要单独的设计图纸。而即便是采用同一图纸,也由于地形、地质、气象等自然条件以及习惯、交通、材料资源等社会条件的不同,而需要对设计进行部分的修改。
一般工业生产大部分是固定于同一生产地点进行重复的、连续的生产,生产条件一般不因时间、气象等的不同而发生变化。但建筑工程则不同,会因为交通、地域、气候等的不同而出现明显差异。
一般建筑产品比工业产品的生产周期更长,要面对的变化和不确定性也更多、更复杂。
基于以上原因,建筑业内正在兴起一股建筑工业化的潮流,即采取类似工业大生产的方式来开发建筑,并使整个行业成为一个完整的、配套的工业化生产体系。比如国内房地产商万科就明确提出:“房产企业要工业化,像流水线一样大规模生产,其好处是品质保证和成本控制”。
2.1.4 项目管理及其应用
一、项目管理
与工程紧密相关的另一个概念是项目。按照管理学中一个普遍接受的定义,项目就是以一套独特而相互联系的任务为前提,有效地利用资源,为实现一个特定的目标所做的努力。项目管理在二战后获得了快速的发展,迄今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论商业组织、政府还是非赢利组织都把项目作为组织和开展工作的基本形式之一。
关于工程与项目的关系,可以将项目理解为工程的组成单元,大型工程实际上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项目的有机组合。由于项目管理的影响越来越大,这方面的执业培训和人才培养也日益受到重视,例如,权威的国际项目管理协会开展的职业项目经理(PMP)资格认证已经得到了多数国家的承认。同时许多行业也开始对项目经理进行资质认定,只有通过的专业人士才能够获得行业准入。
……
“在很多方面,管理一个大型的计算机编程项目和管理其他行业的大型工程很相似——比大多数程序员所认为的还要相似;在另外一些方面,它又有差别——比大多数职业经理人所认为的差别还要大。”
——1999年图灵奖获得者,《人月神话》作者Fredrick P.Brooks
工程是现代人类文明在科学领域的思维范式和行为规制。可以说现代社会中人类改造自然的行动主线就是围绕着对于工程的认识和实践而展开的。传统工程中成熟和典型的代表是建筑工程,它拥有上千年的发展历史。软件工程起始于1968年NATO的会议,迄今走过了40余年的历程。在软件工程中人们通常习惯于将其与建筑工程相类比,而且软件业的一些管理方法和规定也是参照建筑业而来的,因此本章即从五个方面来对两者进行详细的比较,目的是让读者获得一种鲜明的感知:作为“软性”的智力活动的软件工程,与作为“硬性”的有形活动的建筑工程,两者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有共通之处,又在哪些方面有天壤之别。 考虑到多数读者对建筑工程了解有限,本章在这方面着墨颇多,稍嫌冗赘,目的是绘出一幅翔实的全景图,以求达到比较研究的效果。
2.1 工程、项目及其实践
2.1.1 工程的起源与发展
工程的定义是:有判断地运用从研究、经验和实践中所获得的数学与自然科学知识,创造经济地利用自然物质和力量的方法,去为人类谋福利的专门技术。现代工程的概念伴随着产业革命而出现,其主要的涵义是指在时间、质量、成本的约束内达到既定目标(范围)的有组织活动。随着科学技术和工程实践的快速发展,现代工程已经涵盖了社会生产的方方面面。在美国,工程细分为十个领域,分别是机械工程、电机工程、土木工程、化学工程、工业工程、计算机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航空工程、环境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工程发展到今天,开始呈现出大型化、通用化、智能化、综合化的特点。
值得关注的是工业工程(Industrial Engineering),它是研究有形工作的理论与实践,帮助人们从生产技术和管理两方面来提高生产率。工业工程早产生并应用于制造业,随后逐步扩大到其他领域,如建筑、交通、航空、银行、医疗、商业等。从学术角度看,运筹学为工业工程提供了理论基础,使其在二战后逐步由经验为主转为定量分析为主。
2.1.2 工程学与科学管理
工程学是研究工程的学问,诞生于20世纪初的美国。到二战结束时,现代工程学在美国的大学已经非常普及。现在许多大学都设有建制完整的工学院,而这正是研究工程学的地方。
工程学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无论在理论体系还是实践成果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已经相当成熟。从学科角度而言,工程学的基石是泰勒创立的“科学管理理论”,它是现代大工业的理论根基和精神实质。科学管理的目的是将工作细分并专业化,从而解决一系列问题。这种理念认为“了解完成某项任务的‘途径’是管理者的工作,而雇工只管按照管理者的话去做就是了”。正如泰勒的一句名言:“你拿工资是来工作的,不是来思考的”。
从管理学的角度而言,泰勒的贡献是开创性地把管理变成了一门科学,他首次将精确和纪律带到了车间。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工程学具有以下的核心内涵:
精确度量:所有的活动都应该而且可以被精确地定义和设计,一切与生产相关的要件都应该是量化的,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一切都是“科学的”。
组织性:企业中的所有活动都是有组织的,或者说按照一定的流程来有条不紊地开展。各行业都存在经过验证的“实践”,这些实践被广泛学习和借鉴。
去个性化:不论是出于客观需要还是主观倾向,科学管理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将人和设备、原料等客体同样看待,都作为生产过程的一种要素。这里人的社会性被刻意去除,而留下的仅仅是他作为一个智能型的生产单元。
可复制性:所有的工程都包含着这样的隐喻,那就是它们都经过大规模的实践检验,同时也能够支持大规模的复制。可复制性就是要求工程具有一种内在的颠扑不破的共性,完全不受个案和具体环境的影响。
如果说科学管理为现代工程解决了认识论问题,那么工业工程学则为之提供了方法论,主要途径和工具是对有形工作及时间进行研究,具体包括:
程序分析:记录现行方法的全部事实,可以采用工艺程序图、流程程序图、线路图、联合程序分析、操作员程序图等。
操作分析:在对整个生产流程进行了程序分析之后,进一步对各道工序的作业进行详细研究,包括人机操作分析、联合操作分析、双手操作分析等。
动作分析:对人的作业动作进行细微分析,省去各种不科学的、笨拙的和无效的浪费,制定出轻松、省时、安全、高效的动作序列。
工作分析与研究的核心是对于可见的“体力(物理)劳动”的分析和优化。事实证明它获得了极大的成功,通过改进工作方法,泰勒将钢铁厂工人的效率提高了数十倍。
从本质上讲,工程学管理范式是一种闭环的自适应控制过程:先根据目标将所有工作分解、然后做计划、然后安排资源、实施中不停地对项目状况进行评估、然后再修正下一个监测期的计划和资源配备,如此往复,直到完成。但要注意,这个框架奏效是有前提的,即所有工作都是可预计和可管理的;所有工作的质量都是可以即时检测的;资源的替代性很强;不可见的“未知知识”很少等等。
2.1.3 典型的工程实践
本节讨论两类人们为熟悉,同时也经常被拿来同软件工程类比的工程领域:汽车制造工程和建筑工程。
一、汽车制造工程
汽车产业是现代工业文明的代表。亨利·福特发明的生产流水线带来了生产成本的下降,以及产品品质的提高。在汽车制造厂,如果设计者很好地完成了自己的工作,流水线上那些并无特殊技能的工人就可以每天生产出上百辆的新车。所有的未知因素都已经在设计阶段解决了,因此汽车的生产制造过程就是一个确定的、清晰的、可重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大部分核心知识都嵌入在生产线上,而不是工人的脑子里。
汽车制造业有价值的经验有两条:互换性(标准化)和生产流水线。互换性为专业化生产和严密的社会分工提供了条件;而在不需要大量交流的工作中,流水式生产线则是好的生产组织方式。
二、建筑工程
按照工业工程的考量标准,已经非常成熟的建筑业与制造业还是存在着差距,因为制造业已经能够达到全天候的重复化生产,而建筑工程还不能。同一般的工业产品及其生产相比,建筑产品具有以下特点:
一般工业产品大多数是标准化并大量重复生产的。而建筑项目,一般都是由设计和施工部门,根据建设单位的委托,按特定的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的。其规模、内容、结构等不尽相同。几乎每一件产品都具有独特的形式结构,需要单独的设计图纸。而即便是采用同一图纸,也由于地形、地质、气象等自然条件以及习惯、交通、材料资源等社会条件的不同,而需要对设计进行部分的修改。
一般工业生产大部分是固定于同一生产地点进行重复的、连续的生产,生产条件一般不因时间、气象等的不同而发生变化。但建筑工程则不同,会因为交通、地域、气候等的不同而出现明显差异。
一般建筑产品比工业产品的生产周期更长,要面对的变化和不确定性也更多、更复杂。
基于以上原因,建筑业内正在兴起一股建筑工业化的潮流,即采取类似工业大生产的方式来开发建筑,并使整个行业成为一个完整的、配套的工业化生产体系。比如国内房地产商万科就明确提出:“房产企业要工业化,像流水线一样大规模生产,其好处是品质保证和成本控制”。
2.1.4 项目管理及其应用
一、项目管理
与工程紧密相关的另一个概念是项目。按照管理学中一个普遍接受的定义,项目就是以一套独特而相互联系的任务为前提,有效地利用资源,为实现一个特定的目标所做的努力。项目管理在二战后获得了快速的发展,迄今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论商业组织、政府还是非赢利组织都把项目作为组织和开展工作的基本形式之一。
关于工程与项目的关系,可以将项目理解为工程的组成单元,大型工程实际上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项目的有机组合。由于项目管理的影响越来越大,这方面的执业培训和人才培养也日益受到重视,例如,权威的国际项目管理协会开展的职业项目经理(PMP)资格认证已经得到了多数国家的承认。同时许多行业也开始对项目经理进行资质认定,只有通过的专业人士才能够获得行业准入。
……
书摘插画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