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28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00167109
1.本书紧跟时代热点,针对性强。例如书中收录了杨天宇《21世纪以来中外全球治理研究重要文献索引》,就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全球治理的文章进行了汇总和分析。
2.紧密联系中国国情,实用性强。例如王长江《再评“贤能政治”》,对于我们今天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特 稿
王长江 再评“贤能政治”……………………………
3
政治制度研究
张允起 永久和平的理念与制度:从“万民法”到国际立宪主义……. 27
冉 昊 福利国家的类型学分析:基于政府和市场……………….. 45
公共管理研究
杨立华 有限制度设计:一种中道制度设计观……………….. 65
〔日〕出口正之 俞祖成 日本非营利法人制度改革及启示………101
政治文化研究
秦明瑞 论德国的政治文化……………121
政治经济学研究
封凯栋 李君然 技能的政治经济学:三组关键命题………..159
政治传播研究
岳春颖 王大鹏 严 洁 社交媒体时代的选民投票行为研究
—以美国2012 年与2016 年总统选举为例……….203
海外译稿
〔英〕马丁·拉芬撰 吴秋怡译 翁士洪译校 英国的规划:新公共管理、
网络治理还是后民主?…………231
附 录
杨天宇 21 世纪以来中外全球治理研究重要文献索引…….257
《北大政治学评论》约稿函………………………286
《北大政治学评论》稿件规范……………………287
再评“贤能政治”
王长江*a
摘 要:近年来学界热议的贤能政治,不同于中国古代的贤能政治,也和西方语境中的贤能政治相区别。它是要作为民主政治的替代性选择,自立为一种与民主政治比肩的政治模式。但贤能政治在实践上既无法离开民主政治单独存在,也难以与民主政治相结合,更无法取代民主政治,理论上则由于混淆了国家意志表达功能和国家意志执行功能而陷入困顿。本文按照上述理路,在已有讨论的基础上对贤能政治的主张进一步分析,并概括了该讨论带给我们的若干方法论启示。
关键词:贤能政治 民主政治 国家意志 政治功能与行政功能
Abstract:The concept of political meritocracy that is
recently hotly debated in academia differs from political meritocracy in both
ancient China and in the Western context. It seeks to provide an alternative to
democracy; it contests with democracy as a feasible political model. However,
in reality, political meritocracy cannot be isolated from democracy, neither can
it be seamlessly integrated within democracy, much less replace democracy.
Theoretically, it fails to distinguish between the functions of expression and
execution of state’s will. This article follows the logical path articulated
above and conducts further analysis upon the discussed foundation of political
meritocracy. This discussion also provides inspiration on multiple
methodologies.
关于“贤能政治”,这些年来学界有不少讨论。实际上,围绕这个话题进行的探讨,绝不仅限于用人制度,而是广泛地涉及政治体制和政治模式,涉及中国的政治现代化如何向前推进等重大课题。随着讨论的进行,许多观点不断深化,思路日益清晰,这是富有意义而值得肯定的。但是,应当承认,时至今日,有些既涉及基本政治认知,也涉及中国道路、中国模式概括的问题,仍然有不够清晰的地方,需要在这里提出来,继续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
一 角度各异的“贤能政治”说
所谓贤能,从字面解,就是既人格高尚,又有能力。据此,贤能政治,就是让高尚而有能力的人掌握权力的政治。但是毫无疑问,当下人们讨论的贤能政治远非如此简单。每个概念的提出都有针对性,通常都围绕这样一些问题产生:它针对什么?包含什么内容?想回答和解决什么问题?从这个角度不难观察到,在我们考察的视域里,“贤能政治”理论在中国和西方都有一个发展过程,其间有很大变化,学界对这个概念的阐释也不完全相同。概括起来,至少有四种解读是可以独立存在的:一是主要建立在儒家学说基础上的中国古代贤能政治;二是梁启超在前者基础上进一步解读、发挥的贤能政治;三是英文中用“meritocracy”一词来定义的西方学者的一种政治主张,因被译为“贤能政治”,也在讨论中广泛使用;四是这些年国内学界热议的贤能政治。为叙述方便,我们分别称之为古解贤能政治、梁解贤能政治、西解贤能政治和今解贤能政治。
(一)古解贤能政治
一说到古代贤能政治,人们头脑中首先映现的是禅让制。这往往也是贤能政治论者津津乐道的典型。但严格说来,禅让只是理想的权力转移的一种描述,有若干个被奉为佳话的传说,却并未形成“制”,可遇不可求。禅让制的理论基础是脆弱的,因为其前提是禅让者个人出于公心,愿意把权力转移给他认为贤能者,本身有把公权力当作个人馈赠品之嫌,难以落实为人们认可的常规制度。在古代中国,通常情况下,帝王是政治制度给定的条件,不在讨论之列。所以,从如何建立禅让制的角度解释贤能政治的不多。
其后的问题才是传统贤能政治关注的重点:帝王不一定是贤能之人,需要启用“仁者”协助帝王管理国家,方能使统治得以延续。因此,古代贤能政治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帝王如何启用好人和能人。其基本主张是,国家治理需要在道德上接近完善(好就是完善)、在能力上强大的官僚。孔子强调“为政以德”作为儒家贤能政治的政治理想(《论语·为政》),孟子倡导“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孟子·公孙丑上》)、“尊贤育才,以彰有德”(《孟子·告子下》)。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贤能政治的主张也逐渐制度化,在人才选拔方面建立了贤能推举制度和科举考试制度。正因为把治人者的素质放在极其重要的地位,有的学者指出,儒家的贤能政治是一种典型的“人治主义”思想。
(二)梁解贤能政治
清末革新派人物梁启超对贤能政治有自己的解读。在各种新思想纷纷涌入中国、相互激荡的局势下,梁启超的革新思想深受两方面的影响。 一方面,通过日本学者,梁启超比较深入地理解了西方的自由民权学说,牢固树立了国民才是国家主体的观念;另一方面,痛感于国家的衰弱,梁启超又为力主强权与自由一体的国家主义思想所深深吸引,甚至一度宣称“专驰心于国家主义”。这两方面的影响,使梁启超既坚持自由民权是民族主义的原动力,又主张“强有力政府”,即我们今天所说的“强政府”,认为政府有责任通过对国家各项事业的规划、组织和领导,带领人民实现国家发展。他对儒家贤能政治的阐释比较突出地反映了他的理念。在梁启超看来,儒家提出的贤能政治并不像人们认为的那样脆弱、不堪一击。相反,他认为,儒家贤能政治可以摆脱“人治主义”的陷阱。摆脱的方法,就是以“多数人治”代替“少数人治”,即把民众,而不是少数的官僚,甚至不是天子,作为政治的骨干。当然,要防止民众因良莠不齐导致的乱象,首先要提高他们的素质。
“儒家深信非有健全之人民,则不能有健全之政治,故其言政治也,惟务养成多数人之政治道德政治能力及政治习惯。”至于培养的手段,也即“仁义德礼等而已”。故此,蔡志栋博士把梁启超的贤能政治观称为“全民的贤能政治”。
梁启超对儒家贤能政治的独到解读,未见得所有人都认同和接受。但至少表明,抱着“柏拉图和孔子都赞同将大多数人排除在政治权力之外的某种政治尚贤制”的看法,来理解古代贤能政治,肯定是不全面的。在梁启超看来,贤能政治与民主政治并不互相排斥。
(三)西解贤能政治
力主“贤能政治”的加拿大学者贝淡宁在他的著作中将英文“politicalmeritocracy”和中文的“贤能政治”、“尚贤制”等概念直接打通,为西方人深化对中国政治的理解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视角。然而,西方社会中作为社会秩序再造方式的贤能政治,和目下中国语境下的贤能政治,有两个重大的区别。首先,西方语境下的贤能,实际上主要指能力(努力 才干),而“贤”的内容几乎不独立存在。与其说“尚贤”,不如说“尚能”。所以,准确的译法应该是“能力政治”、“唯能政治”或“尚能政治”。并且相比之下,过去常用的“精英政治”一词反倒更能概括“贤能政治”的实际内容。在中国,人们则往往把贤和能联系起来考虑,如一直使用的“德才兼备”、“选贤任能”等提法。这和西方谈论尚能政治的思路其实是很不一样的。
其次,西方概念中的“尚能”,虽然包括公权力应该由能人掌握的内容,但却远不是主要涵义。本质而言,这里所说的“尚能”,其核心是主张国家和政府应当为有能力的人提供平台,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爬上社会流动性的阶梯,无论他们的出身如何。它针对的是西方国家长期的福利主义与追求结果平等的社会民主主义传统。与这一传统相反,“贤能政治”和20 世纪七八十年代兴起的新自由主义相联系,强调发挥人的才干、智慧和潜能,强调竞争。在英国,尚能政治和撒切尔开始推动、并被布莱尔延续的公共服务业私有化进程相关联。如英国学者乔·里特尔所说:“在撒切尔主义下,贤能政治因而被描述为实用主义的解放性的社会问题解决办法,解决福特主义福利模式产生的性别不平等和产业裂痕。”到了工党时期,提出“第三条道路”的工党思想家吉登斯也一反工党的传统平等观,强调“机会平等”基础上的新自由主义,对尚能政治表示充分肯定。在《新工党现在在哪里?》中,吉登斯竭力主张,“我们应该渴望一个比现在更平等但更尚贤的社会……采取导致不平等的贤能政治途径则不可避免”。强调机会平等,强调人的能力的发挥,被认为是激励企业发展的手段。
不难看到,中国传统的贤能政治和西方的尚能政治在理解上相去甚远。恐怕只在“精英政治”这个点上,两者才是相通的。但现在,这些认识都在“贤能政治”的旗下一并被纳入了讨论的内容。
(四)今解贤能政治
这几年在我国引起热议的贤能政治,与上述三种含义都有所不同。诚然,具体说来,贤能政治论者之间也存在观点的差异,但他们体现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有相同的针对性和相同的偏好。所谓针对性相同是指论者都是在新一轮民主政治浪潮的冲击面前,针锋相对地提出主张,把贤能政治作为民主政治或民主选举的替代性制度进行设计。所谓相同偏好则是指论者都肯定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传统文化,认为贤能政治是这一文化的精髓,应当作为前述替代性制度的根本内容或核心内容予以发掘和继承。为和西方广义的“meritocracy”相区别,论者又把自己的主张称为“政治尚贤制”。从众多论者的阐述中可以看出,“选贤任能”、“选贤制度”、“政治尚贤制”等等提法,包括滤除其中贬义成分的“政治领导精英化”的提法,在中文里都是和“贤能政治”通用的。
论者强调贤能政治有两个关键因素,或说需要解决两个关键问题:一是政治领袖有超过平均水平的才能和品德;二是设计用来选拔这种领袖的机制。显而易见,对前一个问题,无论是赞成贤能政治观的学者,还是反对它的学者,在理解和解读上都不存在大的分歧。按照贝淡宁的说法,“贤能政治的基本观点是,人人都有平等的机会接受教育并为社会和政治做贡献,但不是每个人都拥有同样的能力做出知情的道德和政治判断,成为出类拔萃的人才。因此,政治的任务就是辨认出具有超常能力的人,让他们为公众服务。如果领导人表现良好,人们就会支持他”。
今解贤能政治主要在第二个问题上有独自的立场,既区别于对贤能政治持否定态度的观点,也区别于前述三种贤能政治。论者主张建立一种不同于西方已有民主政治的政治模式。在民主政治条件下,政治领袖由民众选举产生,选择权在民众之手。而贤能政治则主张另建机制,这种机制“旨在通过考试和考察在基层政府工作中的表现来挑选和提拔公务员”。虽然今天的贤能政治论者始终没有给贤能政治下一个能够反映他们共识的准确定义,但通观他们的主张,这种机制应该是贤能政治立论的初衷和要达到的目标。有的论者明确界定为“一个世界,两种制度”:“民主制通过选举挑选各级政府领导人,尚贤制通过考试和几十年的训练挑选政府各级领导人。”在对“贤能政治”的四种不同解读中,今解贤能政治是作为回答中国政治今后走向的一个方案提出来的,事关重大,理所当然地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也是我们下一步要评论的中心。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