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8088716
本书是全国名老中医传承系列丛书之一。王老是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在精神障碍类疾病的中医诊治方面颇有建树。庞铁良为北京市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师从王老多年,致力于精神障碍类及心身疾病的中医诊治研究。
全书系统回顾了王老五十余年从医历程,并总结其以中西医结合治疗精神障碍类疾病方面的学术及临床经验,对从事精神障碍类疾病研究与临床工作的医务人员、医学生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部分
学术经验继承
章 基础理论
节 中西医结合发展观
第二节 中医的神
第三节 脑主神明
第四节 脑神理论
第二章 病机理论
节 精神障碍的基本病机
第二节 “药毒”的发病机制
第三章 诊疗特色
节 注重四诊合参、整体分析
第二节 “五定”思想贯穿诊疗的始终
第三节 畅通脑神,首重补益肾精
第四节 畅通脑神,不忘心主
第五节 畅通脑神,须肝气平和
第六节 畅通脑神,以调理脾胃为根
第七节 宣降肺气,助脑神通达
第八节 畅通脑神,强调祛除祟邪
第九节 畅神基本方——菊参汤
第十节 治“药毒”基本方——黄石藤汤
第十一节 关心患者,重视家庭问题
第十二节 用药形式因人而异,撤减药物循序渐进
第十三节 关注复发先兆,及时调整用药
第二部分
中医临床发微
章 中医临证发微
节 郁病
第二节 癫病
第三节 狂病
第四节 抑郁病
第五节 亢奋病
第六节 忧恐病
第七节 妄想病
第八节 健忘病
第九节 痴呆病
第十节 不寐病
第十一节 多寐病
第十二节 药源性颤病
第十三节 药源性痉病
第十四节 药源性闭经
第十五节 药源性阳痿
第二章 临床常用药对
节 清热药对
第二节 泻下药对
第三节 祛风湿药对
第四节 化湿药对
第五节 利水渗湿药对
第六节 理气药对
第七节 消食药对
第八节 止血药对
第九节 活血化瘀药对
第十节 化痰止咳平喘药对
第十一节 安神药对
第十二节 平肝熄风药对
第十三节 开窍药对
第十四节 补气药对
第十五节 补阳药对
第十六节 补血药对
第十七节 补阴药对
第十八节 收涩药对
参考文献
方剂索引
部分 学术经验继承
章 基础理论
节 中西医结合发展观
一、中医与西医的异同
从目前来看,中医与西医作为医学,都服务于人类健康,但是它们各具特点和优势。西医采用形而下的观点,主张从微观角度观察和认识疾病,并且将量化标准积极运用于临床,不断推动自身发展。中医采用形而上的观点,主张从宏观角度观察和认识疾病,将阴阳学说、精气学说、藏象学说及整体观念贯穿于临床始终,不断地寻求发展。因此,中医与西医从认识疾病的起点上就采用了截然不同的两个角度。
《易·系辞上》云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下的观点和形而上的观点使西医和中医沿各自的方向不断发展,似乎是背道而驰,永远不能对焦。
中医和西医的关注点更是不同。任何一种医学都是面对两个事物——医疗群体和疾病。西医从一开始就注重疾病的形质和成因,所实施的手段更是针对二者有的放矢地进行攻击,它在发现细菌、病毒、抗生素等方面成绩瞩目,使人类的感染性、传染性疾病得到了迅速有效的控制。中医从诞生之日就始终秉承扶正气、祛邪气,她伴随中华民族走过了三千多个春夏秋冬,使中华儿女繁衍至今,生生不息。
虽然中医与西医有不同的思维模式和理论体系,甚至有人认为中医与西医是永不相交的“平行线”。但是,必须要肯定中医与西医研究的对象都是人体的疾病,中医与西医总的研究目标都是使人类祛除疾病,健康长寿。正因为对象和目标的一致性,中医与西医的焦点——祛除疾病,恢复健康,延长寿命,也就由此产生。这一焦点也是中医与西医终交汇聚集的地方。“脑主神明”的观点就是从中医与西医研究目标和对象一致性
的共同焦点出发而形成的。
二、中西医结合是医学发展历史的必然产物
为推进医学发展,更好地达到祛除疾患、保障健康的医学目标,王老一直要求我们,要切实将中医与西医的优势有机结合在一起,发挥中医与西医的内在潜能。
中医需要接纳西医微观的疾病形质和成因等研究成果,西医也需要接纳中医宏观的整体观念和人体正气等内容,中医与西医为了共同的研究对象和目标,必将走向相互结合共同发展的道路,发挥医学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的潜力。
中西医结合是中医和西医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实现未来医学的必由之路。只有中西医结合,才能不断地发展医学理论,服务好人类的健康。西医已经逐渐接受了中医的整体观念,从“生物医学模式”转型为“社会 -心理 – 生物医学模式”,正在全面推进以人为本的医学理念。中医也在实事求是地推进量化标准,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吸取西医微观认识疾病的方法,与时俱进,不断发展。这一切都是在以往中西医结合工作给予的启示下发展起来的,是中医与西医互相促进发展的事实见证。
心悟发微 从数学的发展来看,中国数学与西方数学在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影响中不断发展。到现在,数学已无中国数学和西方数学之分,更无传统数学和现代数学之分,当今数学只有一种。笔者认为,数学的发展如此,医学的发展亦将如此。无论哪一种医学,都将终走到一起,成为一种“完善的医学”。中西医结合工作是推进和实现“完善的医学”的一种途径
;是对未来医学发展起着了承上启下作用的支撑点,是未来医学与现代中西医的纽带 ;是让医务工作者拥有更强大的包容性思维的有效方式。中西医结合工作必将引领医学新思潮的涌现。
第二节 中医的神
中医学所说的神,内涵深远,不仅仅局限于人体,而是涉及世界万物。
首先,从世界万物层面来讲。
《素问·天元纪大论》云 :“故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明确地指出神就是世界万物的变化规律,并且能够被圣人发现、掌握和运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确切地指明神所在的处所是天地万物的阴阳。
“阴阳”属于中国古代哲学范畴,是对自然界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中对立双方的概括。
古代哲学用“阴阳”的观点去认识世界,将世界看成一个物质性的整体,世界存在着阴阳对立双方,世界本身也就是阴阳对立统一的结果。由此进一步可以看出,阴阳相互作用是世界万物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根源。因此不言自明,世界万物层面的神就是世界万物阴阳相互作用的变化规律。
《易传·说卦》记载“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也”,说明神是造化万物的奇妙莫测的功能。《尸子·贵言》更记载有“分天下以生为‘神’……神也者,万物之始,万事之纪也”。由此可见,中医学从世界万物层面对神的认识,与古代哲学对神的认识是一致的。二者都认为神是万物之阴阳相互作用的变化规律,是万物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动力。
其次,从人体层面来讲。
《灵枢·天年》阐明人体神的含义 :“黄帝曰
:何者为神?岐伯曰 :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这说明在躯体的气血调和、脏腑完备的情况下,人体神就处于心中,魂魄依于人的身体,一个有生命的人就出现了
;也就是指明神是支持人体生存于世界的生命力。人体只有存在神,才能魂魄相依为使,富有生机。人体之神以气血调和、五藏完备为基础而发挥正常作用。
《素问·八正神明论》中说 :“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灵枢·营卫生会》云“血者,神气也”,更说明血气是人体神的物质基础,而且还需要谨养之。《素问·六节藏象论》进一步指明
:“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素问·平人绝谷》也云
:“神者,水谷之精气也。”肯定地阐述了人体神须依赖水谷精气及其所化生的气血津液物质来不断地滋养,才能不断地存在于体内。然而人体神的物质基础血气是居于脉中,不停地流行。人体神附着于血气,当然也就居于脉中
;血与脉都是由心所主,从而心主人体神。正如《灵枢·本神》所曰 :“心藏脉,脉舍神”,以及《素问·灵兰秘典论》所云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灵枢·本神》中进一步明确人体神的具体由来,云 :“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人体神就是由男女交媾,男女之精相互搏结而产生的生命力
;是男女之精活力的延续。
《灵枢·天年》中云 :“以母为基,以父为根,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素问·移精变气论》云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详细阐明了人体神的作用就是维系人体生生不息的生命。人体拥有神则可以活生生地存在 ;失去神则人体虽有躯体,但没有生命。《素问·五常政大论》形象地使用“神机”一词,云 :“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机息。”此处的“机”就是人体生生不息的状态,就是人体的生命,也可称之为“生机”。这里更直白地指明了,人体的生命与神共存亡,神是生命的支撑力量,是人体生长壮老已不断发展变化的动力。
在《素问·脉要精微论》中有这样的记载 :“衣被不敛,言语善恶,不避亲疏者,此神明之乱也。”其中,用“神明”来称呼清明的、正常的神。“神明之乱”是指正常神出现的异常,其临床表现有衣被不敛,言语善恶,不避亲疏等多种症状。
心悟发微
笔者认为,不论是在自然界层面,还是在人体层面,“神”都是一种动力,是一种规律,具有以下 5 种特性 :是物质性。“神”的存在需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如人体气血、五藏以及世界万物的阴阳等。第二是发展性。“神”能不断汲取自然界或人体的诸多信息,由弱变强。第三是能动性。“神”能使自然界或人体发生、发展和变化。第四是可认识性。“神”会被人类不断地发现、认识、掌握、运用。第五是消亡性。“神”会随着人体气血、五藏以及世界万物的阴阳等物质的衰减而衰减,消亡而消亡。精神障碍就是“神”出现了问题。
第三节 脑主神明
中医只有明确人体的“神”到底由哪一脏腑主宰,才能进一步认清“神明之乱”的总体情况。王老倡导“脑主神明”学说,认为“脑主神明”是自古就有的观点,并且经历代医家逐步完善,已经成为一种学说。
王彦恒老师考究古籍时发现,秦汉时期,《黄庭内景经·至道章》记载了脑的结构,“泥丸九真皆有房,方圆一寸处此中”,认为脑分为九宫,九宫的中间一宫为泥丸宫
;并且记有“泥丸百节皆有神”,进一步说明在泥丸宫中有神所居。《内观经》中则更明确地说 :“泥丸君,总众神也。”《素问·脉要精微论》明确记载 :“头者,精明之府”,《素问集注》对此进一步说明
:“诸阳之神气,上会于头,诸髓之精,上聚于脑,故头为精髓神明之府。”可见,中医自古就认为脑是精髓神明汇聚的地方,是阳气汇集的地方。正如《金匮玉函经·证治总例》所云
:“头者,身之元首,人神所注。”
隋唐时期,孙思邈在《千金方·灸法门》曰:“头者,人神所注,气血精明三百六十五络上归头。头者,诸阳之会也。”
宋代《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的作者陈无择云 :“头者,诸阳之会,上丹产于泥丸宫,百神所聚。”
明代《本草纲目·辛夷》更明确地指出“脑为元神之府”。清《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记载 :“头为诸阳之首,位居至高,内涵脑髓,脑为元神之府,以统全体者也”,就明确地提出居于脑的神具有统御全身的作用。由此可见,居于脑内的神就是人体神。
现代中医学在“头为元神之府”“总众神”“统全体”的基础上,明确脑所主的人体神内涵,进一步完善“脑主神明”学说。将人体神的内涵定义为两个层次,个层次为广义之神,第二个层次为狭义之神。也就是人体神既包括广义之神也包括狭义之神。
狭义之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素问·刺法论篇》记载“气出于脑,即室先想心如日”,表述了人狭义之神的思维活动部分出于脑。《医林改错》认为“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小儿无记性者,脑髓未满
;高龄无记性者,脑髓渐空”。“两耳通脑,所听之声归脑”,“两目系如线,长于脑,所见之物归脑”,“鼻通于脑,所闻香臭归于脑”,“小儿初生时,脑未全,囟门软,目不灵动,耳不知听,鼻不知闻,舌不言……至三四岁脑髓渐满,囟门长全,耳能听,目有灵动,鼻知香臭,言语成句”。
详细地说明了人狭义之神的记忆、听觉、视觉、嗅觉、语言等活动部分都由脑来完成。由此,包括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在内的狭义之神皆由脑所主。
广义之神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内在动力。《素问·刺禁论篇》云 :“刺头,中脑户,入脑立死”,明确阐述了人脑受伤可当即死亡,生命活动就此终止。因此,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都有赖于人脑。脑主人体的生命活动,即主广义之神。
综上所述,在历史的长河中,脑与神的概念和关系不断地完善发展,逐渐明朗,进而形成“神居于脑中,脑总统众神,主神明”的“脑主神明”学说。此学说为探索“神明之乱”奠定了理论基础。
王老虽然倡导“脑主神明”学说,但也认为“脑主神明”和“心主神明”不是相悖的,主张不要废除“心主神明”理论,提倡“脑主神明”学说和“心主神明”理论并存互用。
心悟发微 狭义之神与广义之神的关系。狭义之神是广义之神的核心。人体内在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是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一部分,是使人体实现生活功能和社会功能的核心力量。因此,广义之神包含狭义之神,狭义之神是广义之神的核心,是广义之神的高级体现。只有狭义之神清明,人体才能在社会上有序地生存,生活功能和社会功能完备。狭义之神一旦混乱,必将导致生活功能和社会功能受损,引起人体生命活动紊乱,广义之神混乱。
“脑主神明”与“心主神明”的关系。“心主神明”是从心主血脉角度出发而得出的。由于心主血脉,血气又是人体神的物质基础,所以说“心主神明”。“脑主神明”是从脑为髓之海的角度出发而得出的。因为诸髓上通于脑,脑是由人体先天之精所化生的,为髓之海,接受诸髓之感,储存记忆,主持诸髓之动,为元神之府,故云脑主神明。因而笔者认为,“脑主神明”与“心主神明”是从各自的不同角度出发而形成的,一个注重髓海,一个注重气血,它们二者相互补充,相互为用,并行不悖。《内经》不仅云心主神明,还在《灵枢·本神》记载有“所以任物者谓之心”。这种任物功能应归属狭义之神的范畴。如果从任物角度
,心主之神明应归属于 脑主之神明范畴。
第四节 脑神理论
一、脑神的概念与功能
1.脑神的概念 王彦恒老师认为,神是脑活动的体现,脑是神的载体,神与脑不可分离,故合而称之脑神。脑神就是指人体的总神,统御人体的生机,是人体之大主,既包括人体的广义神,又包括狭义神。人体有脑神则生,无脑神则死。
(1)五脏神
: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有机地联系起来,构成一个表里相连,上下沟通,密切联系的统一整体。按照五脏为中心,人体划分为五大系统,即五大藏象,心藏、肝藏、脾藏、肺藏和肾藏。每个系统都有各自的神,称为脏神。五大藏象系统各自的脏神分别称之为心神、肝神、脾神、肺神和肾神。我们把这五个藏象之神合称为五脏神。心神主宰统御心藏的生机,表现在主持水谷精微化生血液、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和主持任物情志活动的功能上,其五行属性随心属于火。肝神主宰统御肝藏的生机,表现在疏通畅达全身气机,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和主持郁怒情志活动的功能上,其五行属性随肝属于木。脾神主宰统御脾藏的生机,表现在运化水谷,统摄血液和主持思虑情志活动的功能上,其五行属性随脾属于土。肺神主宰统御肺藏的生机,表现在主宰人身之气,司呼吸,朝百脉,辅佐肺藏主治节,通调水道和主持悲愁情志活动的功能上,其五行属性随肺属于金。肾神主宰统御肾藏的生机,表现在贮存封藏精气,主持和调节全身水液代谢平衡,摄纳呼吸之气和主持恐惧情志活动的功能上,其五行属性随肾属于水。每个藏象的脏神都各自主持自己所属藏象的生命活动。各个脏神之间也依据五行相生相克制化胜复关系不断运动,相互作用,有机联系。五脏神就是五个藏象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动力。
(2)脑神
:脑神作为人体的总神,统御人体所有的生命活动,每个藏象的生命活动自然也就归属于脑神所统御。这样就建立起一个脑神和五脏神共同组成的构架,形成一个脑神支配协调的系统,王彦恒老师将之命名为“脑神控制系统”。“脑神控制系统”是以脑神为中心,通过经络气血,将各个脏神有机地联络在一起,构成的一个统一体。“脑神控制系统”的提出,明确了脑神的统领地位
;阐明了脑神与脏神之间的上下关系,以及各个脏神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从而,建立了脑神的概念体系,形成了脑神理论。由此,脑神通过主宰五脏神,实现统御人体的生机,成为人体的总神。
2.脑神的功能 脑神的具体功能可以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
首先,脑神主宰和协调整个人体的生命活动。人体全身各个脏腑形体官窍等能够发挥各自的正常功能,相互协调,保持人体安康,都是由脑神有序调节而达到的。
其次,脑神主宰人体的意识、记忆、思维、情绪等精神活动。人体能够精神饱满,意识清楚,感受事物,思维敏捷,记忆力强,言语清晰,情志自然,全都依赖于脑神调节有序。
后,脑神主宰人体的五脏神。具体可分为两个层面,个层面是脑神支配五脏神各成员完成各自主持的人体生命活动和精神活动
;第二个层面是脑神支配五脏神相互发生作用。
二、脑神的状态
脑神的状态包括精神意识、面色、眼神、呼吸、语言、形体动态和对外界的反应等方面。
脑神正常状态就是“明”的状态,又称为“有神”“得神”“神明”状态。脑神贵在清明,人体脑神清灵而明净,则人体正气生。有神的具体表现为
:精力充足,正气旺盛,面色滋润,言语清晰,目光明亮,表情丰富自然,动作灵活,呼吸均匀等。
脑神异常状态就是“昏”的状态,又称为“神昏”状态。脑神不清不明,蒙顿昏沉,轻则为人体正气不足,重则为人体正气无存。神昏状态包括少神、失神、假神、神志错乱。少神、失神、假神所云之神都属于广义神范畴。神志错乱所云之神属于狭义神范畴。
“少神”又称“神气不足”,是精气不足的状态,多见于正气虚弱者。临床表现为 :精力不足,倦怠疲乏,面色少泽,声低语怯,目光晦滞,表情淡漠,动作迟缓,呼吸无力等。
“失神”又称“无神”,是精气亏虚的状态,多见于正气大伤、脏腑功能衰弱者,病情严重,预后不良。临床表现为 :萎靡不振,目暗睛迷,面色无华,懒言无语,意识模糊反应迟钝,循衣摸床,撮空理线,动作失灵,呼吸细微或急促等。
“假神”又称“回光返照”,是阴阳即将离绝的状态 ;见于垂危阶段的久病或病重者突然出现与整个病情不相符的、精神局部暂时好转的假象
;是患者临终的预兆。临床表现为 :本已失神的久病重病之人,突然精神转佳,目光转亮,颧色转赤如妆,言语变多,忽念亲人,食欲大增等。
“神乱”又称“神志错乱”,是脑神运行不畅,主宰精神活动的功能失调。一般发生在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中,不一定是疾病危重末期。临床表现为
:精神低落,索然无味 ;烦躁不安,紧张恐惧 ;独处向隅,闷闷不乐,喃喃自语,恶见他人 ;淡漠寡言,呆愣不应
;喜怒无常,语无伦次 ;无故地吵闹不宁、打人毁物、乱走高呼,少卧不饥
;跌扑不醒,两目直视,口吐泡沫,四肢抽搐,叫声如羊,醒后如常 ;突然昏倒,半身不遂, 口眼歪斜 ;遇事易忘,呆傻愚笨等。
神志错乱内容繁杂众多,笔者将其大致分为精神抑郁、精神亢奋、精神不宁、精神错乱、精神呆忘、精神厥闭六类。
精神抑郁是指精神活动低落,自评过低,灰心丧气,郁郁寡欢,索然无味,反应迟缓和寡言少动的神乱状态。
精神亢奋是指精神活动高涨,精力过盛,轻松愉快,激动多喜,睡眠减少、自评过高,乐于冒险,挥金如土的神乱状态。
精神不宁又称为情绪不宁,是指内心烦闷焦急,精神活动时而高涨,时而低落,跌宕起伏,易哭易笑易怒,甚至手足躁扰不宁的神乱状态。
精神错乱是指精神活动没有方向,没有秩序,杂乱如麻,言语错乱的神乱状态。
精神呆忘是指精神活动迟钝笨拙,失忆错记的神乱状态。轻者提醒可晓,重者提醒无效,不解人语。
精神厥闭是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或两目上视、口吐泡沫、四肢抽搐、叫声如羊、醒后如常,或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的神乱状态。
三、影响脑神的因素
脑神由“两精相搏”而来,需要气血进行充养。因此,脑神不仅受先天因素影响,还受后天因素影响。
1.先天因素 是指在母体内所禀受的因素,包括禀受父母生殖之精的遗传因素,以及在母体过程中影响孕育的内外环境因素。脑神的化生有赖于父母之精的活力,脑神在母体内的成长有赖于母体气血的充养。因此,先天因素将影响脑神的生成和成长,对脑神起着先决作用。
2.后天因素 是指人体脱离母体后,影响其生存、生长和发育的内外环境因素。包括外感六淫、饮食、劳逸、七情、痰饮、瘀血、外伤等多种因素。在脱离母体后,人体的脑神对外界事物是开放的,不断地接受、认识和改造外界事物
;同时,也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外界事物的侵扰,其“阴平阳秘”的自身平衡也面临被打破的风险。此外,自身内在诸多不良产物也会影响脑神。当然,人体脑神在不断地改造着一切对其不利的后天因素,寻求着新的平衡顽强地与形体共存,努力地使人体生命终其天年。
(1)外感六淫和疠气
:六淫和疠气都是外感病因,或由肌表,或由口鼻,都由人
体外部入侵机体,引起脑神失调而发病。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等六气异
常而形成的六种外感病邪。疠气是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感病邪。《素问·调经论》就有邪在表的轻微神病的记载 :“血气未并,五藏安定,邪客于形,洒淅起于毫毛,未入于经络也,故命曰神之微。”六淫和疠气的传变规律皆可通过由表及里,或直中于里的形式,以不同程度影响脑神。
(2)七情内伤
:七情病邪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的相对异常状态。七情损伤人体,各不相同。正如《灵枢·本神》曰
:“心怵惕思虑则伤神,脾忧愁而不解则伤意,肝悲哀动中则伤魂,肺喜乐无极则伤魄,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恐惧而不解则伤精。”七情病邪根据各自的特性伤及不同的脏神,影响脑神,使其失调。
(3)劳逸失度
:人体劳逸结合,身心才能健康。过劳就会耗气、伤形、伤神、损精。《中藏经·劳伤论》记载 :“劳者,劳于神气也 ;伤者,伤于形容也。”过于安逸容易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脏神和脑神功能减退。《素问·移精变气论》也云
:“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今精坏神去,荣卫不可复收。”
(4)饮食失宜
:人体饮食品种需要多样化,数量需要适度,饮食更需要卫生清洁。饮食物进入人体各有所归。《素问·至真要大论》记载
:“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饮食偏嗜容易造成五味和寒热中某一部分过于偏盛或缺乏,导致脏腑阴阳失调,影响脑神。《灵枢·五味》曰
:“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也。”《素问·痹论》又云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过饥伤胃,气血生化无源,脑神失养
;过饱积食生湿成痰,易扰脑神,脑神失常。《金匮要略》记述 :“
秽饭馁肉臭鱼,食之皆伤人。”饮食物不洁,食之则易损伤肠胃,伤及脏腑,中害脑神。
(5)外伤侵袭
:多由机械暴力、烧烫、冷冻、虫兽叮咬、化学物品、电击等意外因素伤及人体,导致人体的损伤。轻者损伤肌肤,微伤脏神
;重者损伤筋骨、内脏,重伤脏神 ;二者皆可波及脑神。甚者则可以直伤脑神。
(6)继发性因素
:是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引起气血津液代谢失调,进而产生的痰饮、瘀血、结石等病理产物。这些病理产物在一定条件下,作为一种新的致病因素反过来又伤及人体,使气血运行不畅,影响脏神,伤及脑神。
心悟发微 在脑神控制系统的框架下,脑神调控着五脏神,使之呈现正常或异常的状态。但在脑神的运行中,还有脑神短时休息的状态,那就是睡眠状态。笔者认为,睡眠是脑神对外界事物刺激的反应暂时中断或降低的状态,是脑神自我调整和完善的状态。睡眠状态应归属于脑神的正常状态,是脑神正常的休眠状态
;醒觉状态,是脑神正常的活动状态。由此,脑神的正常状态,包括睡眠状态和醒觉状态。
人体为了维持阴阳平衡和脑神的正常状态,适应自然界昼夜变化规律,脑神的运行具有夜寐昼醒的更替规律。卫气夜行于阴经,阴气盛则脑神运行进入睡眠状态 ;卫气昼行于阳经,阳气盛则脑神运行进入醒觉状态。夜寐昼醒的更替规律让脑神随自然界阴阳变化而运行,顺应自然万物之神,调和阴阳,维持脑神充盛清明。如果脑神夜寐昼醒的更替规律被打破,就会出现不寐、多寐等病症。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