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大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17248136
内容简介
《伤寒钩玄·陈治恒医论医话选》为陈治恒教授多年研习伤寒论的经验之谈。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涵盖陈教授在中医院校伤寒论教学中的各章节概说,分章对六经做总体论述,再对一些容易忽略的地方,进行重点阐释,让人读后确有所得;对霍乱及阴阳易两章则进行条文详释。下篇收集陈教授讨论伤寒论有关问题的专题文章,其中对伤寒与温病的渊源及区别从第6条经文出发进行阐释,深入浅出,让读者能从理论高度区别临床的寒温用药;从历代各家对经层对待的理解出发,高屋建瓴,引出对《伤寒论》三阴三阳的探讨;对几个仲景方进行专题剖析让人耳目一新;感怀恩师,让读者明了川派伤寒学的传承发扬。
目 录
上篇
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概说
第二章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概说
第三章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概说
第四章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概说
第五章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概说
第六章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概说
第七章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概说
第八章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概说
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概说
第二章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概说
第三章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概说
第四章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概说
第五章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概说
第六章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概说
第七章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概说
第八章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概说
下篇
《伤寒论》立论方法初探——兼谈仲景的学术渊源及有关问题
谈谈《伤寒论》的研究对象兼论“伤寒”的涵义及有关问题
关于《伤寒论》三阴三阳的探讨
关于《伤寒论》三阴三阳的探讨续——从八纲辨证看《伤寒论》的三阴三阳
《伤寒论》第六条管窥
温故知新,其味无穷——重温《伤寒论》110条有感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的妙用
谈葛根汤的临床应用
谈谈《伤寒论》五泻心汤所治痞证的几个问题
试论仲景确立小柴胡汤方证的理论原则及加减变化规律
经方识微
运用《伤寒》《金匮》方治疗典型病例介绍
试论仲景对腹满的辨证论治方法
关于《伤寒论》的几个问题——答巴黎大学教授戴思博问
缅怀邓老,激励后学,共同研索——回忆邓绍先先生
对研习《伤寒论》的提示
跋
在线试读
《伤寒钩玄·陈治恒医论医话选》:
(二)厥阴病的主要病理机制
1.厥阴病的发病特点
由于厥阴的固有生理特点,无论是传经或直中,凡邪入厥阴,病变都相当复杂。即使是风寒之邪直入厥阴,有时亦可出现经证,但更多的则是经脏之证并见,或者一开始就呈现脏证。若由它经传人厥阴者,更是以脏证为主。所以,厥阴病一般都不再分经证和脏证。至于厥阴病篇中的“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327条)的论述,是借脉微说明邪气微,浮为正气复,病有由阴出阳之机,故为欲愈。但通篇只此一见,且只言脉而不言证与治,其用意可知。难怪陈伯坛说它是“通篇之陪客”(《读过伤寒论》)。诚然,也有因寒邪客于厥阴之经,引起“手足厥寒,脉细欲绝”的血虚寒凝证。同样也只此一见。由此说明,厥阴经的中风、伤寒并不占主要地位,这可以说是厥阴病发病的一大特点。邪人厥阴,无论是阴阳混淆的寒热错杂也好,或者是阴阳极造其偏的寒证或热证也好,由于阴阳失去相对平衡,不能互相贯通,故多有手足厥逆见证。如厥阴病篇共有55个条文,有厥的表现者,计有30条之多,可见其所居的地位。同时,随着正邪剧争,阴阳消长,其病有进有退,从而表现出厥热胜复之候,并可借以测知病的转归和预后,这可以说是厥阴病发病的又一大特点。此外,厥阴病虽然可以单独出现吐秽下利证,但它还常常见于病的发展和转化过程中,这亦属于厥阴病的特点之一。
2.厥阴病及几个基本证型的病机
由于厥阴是寒热俱备的经脏,邪人其中,它的相对平衡必然遭到破坏,常易使心包之相火不能下达于肾,反夹心火发动于上,而为上热;肾水失于温暖,以致厥阴之阴夹肾水之寒相应而起,而为下寒,从而呈现出阴阳混淆,寒热错杂之证。这可以说是厥阴病的基本病理。故论中以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上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下寒)等作为提纲,不能说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随着体质不同,从化而异,若其人素偏于寒,外邪直入厥阴,肝木夹肾水而从寒化,则多见寒证。如厥阴寒气上逆,可以出现头痛,干呕,吐涎沫之证;甚或出现阴盛阳衰的寒厥。由于肝肾乙癸同源,故寒厥多与少阴有关,而为厥少同病。若其人素偏于热,相火亢盛,则邪多从火化,而为热证,它既可见阳热内盛,不得外达之热厥;又可见热迫肠中的实热下利。又,病在厥阴,随着阴阳消长变化,常可以发热、呕吐与厥利的关系审查其病机的进退,如阳气来复,邪气退舍,病机向上向外,发热多与呕见;阳气衰时,邪气深入,病机向内向下,厥时多与下利并见。
……
(二)厥阴病的主要病理机制
1.厥阴病的发病特点
由于厥阴的固有生理特点,无论是传经或直中,凡邪入厥阴,病变都相当复杂。即使是风寒之邪直入厥阴,有时亦可出现经证,但更多的则是经脏之证并见,或者一开始就呈现脏证。若由它经传人厥阴者,更是以脏证为主。所以,厥阴病一般都不再分经证和脏证。至于厥阴病篇中的“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327条)的论述,是借脉微说明邪气微,浮为正气复,病有由阴出阳之机,故为欲愈。但通篇只此一见,且只言脉而不言证与治,其用意可知。难怪陈伯坛说它是“通篇之陪客”(《读过伤寒论》)。诚然,也有因寒邪客于厥阴之经,引起“手足厥寒,脉细欲绝”的血虚寒凝证。同样也只此一见。由此说明,厥阴经的中风、伤寒并不占主要地位,这可以说是厥阴病发病的一大特点。邪人厥阴,无论是阴阳混淆的寒热错杂也好,或者是阴阳极造其偏的寒证或热证也好,由于阴阳失去相对平衡,不能互相贯通,故多有手足厥逆见证。如厥阴病篇共有55个条文,有厥的表现者,计有30条之多,可见其所居的地位。同时,随着正邪剧争,阴阳消长,其病有进有退,从而表现出厥热胜复之候,并可借以测知病的转归和预后,这可以说是厥阴病发病的又一大特点。此外,厥阴病虽然可以单独出现吐秽下利证,但它还常常见于病的发展和转化过程中,这亦属于厥阴病的特点之一。
2.厥阴病及几个基本证型的病机
由于厥阴是寒热俱备的经脏,邪人其中,它的相对平衡必然遭到破坏,常易使心包之相火不能下达于肾,反夹心火发动于上,而为上热;肾水失于温暖,以致厥阴之阴夹肾水之寒相应而起,而为下寒,从而呈现出阴阳混淆,寒热错杂之证。这可以说是厥阴病的基本病理。故论中以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上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下寒)等作为提纲,不能说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随着体质不同,从化而异,若其人素偏于寒,外邪直入厥阴,肝木夹肾水而从寒化,则多见寒证。如厥阴寒气上逆,可以出现头痛,干呕,吐涎沫之证;甚或出现阴盛阳衰的寒厥。由于肝肾乙癸同源,故寒厥多与少阴有关,而为厥少同病。若其人素偏于热,相火亢盛,则邪多从火化,而为热证,它既可见阳热内盛,不得外达之热厥;又可见热迫肠中的实热下利。又,病在厥阴,随着阴阳消长变化,常可以发热、呕吐与厥利的关系审查其病机的进退,如阳气来复,邪气退舍,病机向上向外,发热多与呕见;阳气衰时,邪气深入,病机向内向下,厥时多与下利并见。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