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0307581
绪论
节 研究背景
一 选题缘起
二 研究对象
三 概念界定
第二节 田野地点及研究方法
一 田野地点
二 研究方法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 义乌市场国际化研究综述
二 华商网络研究综述
第四节 研究意义与研究架构
一 研究意义
二 研究架构
章 义乌市场、海外华商及华商网络的发展脉络
节 义乌市场初兴与华商群体初现
一 华商群体初现之背景:国家与市场
二 边贸和“倒爷”
三 华商直采直销
第二节 义乌市场发展、华商群体形成与华商网络初建.
一 华商网络初建之背景:国家与市场
二 华商群体形成及华商网络初建
第三节 义乌市场繁荣、华商群体壮大与华商网络完善
一 华商网络完善之背景:全球化时代的国家与市场
二 华商群体壮大及华商网络拓展
三 华商群体贸易概况及多元分化特征
第二章 华商网络构建机制:市场交易中的关系与信任
节 人格化交易:关系与华商网络
一 血缘关系与华商网络
二 地缘关系与华商网络
三 业缘关系与华商网络
第二节 “借鸡生蛋”:信任与华商网络
一 信任与华商网络构建
二 信任与“借鸡生蛋”
三 信任何以存在?
第三章 华商网络构建模式:“义乌模式”的海外“克隆”
节 华商网络与“族群聚集区经济”模式
一 “族群聚集区经济”模式
二 华商网络与“族群聚集区经济”构建
第二节 华商网络与族群经济之超越
一 网络与族群经济的外向性
二 商会、网络与族群经济之超越
第四章 华商网络拓展:以义乌市场为中心的个人化策略
节.“流动”策略与华商网络拓展
一 华商“流动”之原因
二 华商“流动”之方向
三 华商网络与“流动”策略
第二节 转型策略与华商网络拓展
一 华商网络与进口贸易
二 产业链延伸与华商网络拓展
三 购销创新与华商网络拓展
第五章 华商网络拓展:以义乌市场为中心的组织化策略
节 华商组织建构
一 义乌市侨商会的建立
二 义乌市侨商会领导和会员
一 商会与社会资本
二 商会与华商网络拓展
三 商会运作及成效
结语 全球化时代以义乌市场为中心的海外华商网络空间结构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唐朝武德四年(621年),东阳郡改称婺州,乌伤县划出置稠州。六年(623年),稠州分置乌孝、华川二县。武德七年(624年)废稠州.合乌孝、华川两县为一县,始称“义乌”,隶属婺州,这是县名义乌之始。唐垂拱二年(686年),划出县东面废吴宁时并人的五乡,重置东阳县。天宝十三年(754年),又将县境北部及兰溪、富阳部分土地析出.另立浦阳县(今浦江县)。五代十国至两宋,义乌县均属婺州。元代.义乌隶属浙东宣慰司婺州路总管府。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朱元璋部攻取婺州,义乌县归附,婺州路一度改置宁越府。至正二十年(1360年).朱元璋改宁越府为金华府,义乌隶属金华府,一直沿用至清。
清承明制,义乌隶属关系不变。民国初,撤销府一级建制,义乌县直属于省。民国三年(1914年),废府制代以道制,置金华道,下辖义乌。1927年,行政区划废道制改为省、县两级制,废金华道,义乌县直属浙江省。1935年,省县两级之间设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义乌县划归第四区(公署初驻兰溪、继驻金华);1947年,属第五区(公署驻衢州):1948年4月,属第三区(公署驻金华);同年7月,属第八区(公署驻义乌县)。
新中国成立后,设金华地区行政公署,义乌属金华专区。1959年浦江并入义乌,l967年仍分出。从l985年7月起,义乌属金华市。l988年撤销义乌县,设立义乌市(县级)。①
在长达2000多年的历史上,义乌一直是一个以农耕为主的农业县.也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地区,“六山一水三分田”,使这个诞生过骆宾王、宗泽、朱丹溪等不少文化名人的古城一直笼罩在贫穷的阴影中。然而.穷则思变,义乌人凭借着不屈不挠的吃苦精神,创造了手摇拨浪鼓、肩挑货郎担的“鸡毛换糖”的谋生方式。早在清乾隆时,义乌县就有农民于每年冬春农闲季节,肩挑“糖担”,手摇拨浪鼓,用土产红糖熬制成糖饼或生姜糖粒,去外地串村走巷,上门换取禽畜毛、旧衣破鞋、废铜烂铁等。博取微利。清咸丰、同治年问,糖担货色增售妇女所需针线脂粉、鬃网木梳等小商品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