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大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5957603
《品对联学中药》搜集对仗工整、寓意深刻之药联百幅,加以品评,以作汇观。联中所涉及中药近300味,每味中药皆详释其名之由来,使读者能深入剖析药联之妙处。在具体介绍每味中药时,或写药名来历的传说,或述该药有趣的医案,或择关于该药的趣事,通过这些趣味性的内容来加深对中药的认识及记忆。
一画
一阵乳香知母至
半窗故纸防风来
一身蝉衣怎进将军府
半支木笔敢书国老家
二画
人参在世为官桂
厚朴传家要细辛
二月兰,三白草,四叶参,五味子
六神曲,七叶莲,八厘麻,九里杳
三画
大将军骑海马,身披穿山甲
小红娘坐车前,头戴金银花
大黄体挂穿山甲,不畏穿胸
木贼身披地骨皮,何愁巴戟
四画
五品青天服
六味地黄丸
风吹不响铃儿草
雨打无声鼓子花
凤仙飞过生熟地
杜鹃衔来金银花
天南星,半夏日日有
地骨皮,天冬回回来
天仙弹琵琶高奏神曲
雷公吹铁笛惊醒云母
天仙子种天麻,长出天花粉
地罗汉挖地参,获得地毛球
天设奇方,日雪日霰日霜,合来共成三白散
地生良药,名芩名连名柏,煎去都是大黄汤
天王怀至宝,歌三仁,颂四君,献八仙长寿
将军操巴戟,战木贼,擒乌蛇,立十大功劳
水莲花半枝莲白花照水莲
珍珠母一粒珠玉碗捧珍珠
长寿金盏草蝴蝶花木贼草慈姑花
半夏玉簪花蜜蜂草水仙花妒妇革
五画
仙人掌上灵磁石
密陀僧房龙脑香
冬虫夏草含羞草
玉叶金花合欢花
刘寄奴含羞报春花
徐长卿披霜采腊梅
刘寄奴持仙茅大战草豆蔻
女贞子赋神曲欢宴徐长卿
白头翁独活度残岁
使君子合欢寿延年
白头翁牵牛耕熟地
女贞子打马过淮山
白头翁牵牛过常山,遇滑石跌断牛膝
黄发女炙草堆熟地,失防风烧成草乌
白头翁,骑海马,赴常山,挥大戟,怒战草蔻百合,不愧将军国老
何首乌,驾河豚,入大海,操仙茅,逼杀木贼千年,堪称长卿仙人
白头翁,持大戟,跨海马,与木贼、草寇战百合,旋复回朝,不愧将军国老
红娘子,插金簪,戴银花,比牡丹、芍药胜五倍,从容出阁,宛若云母天仙
生地变熟地常望合欢
望月乘夜明定来夜交
生地人参,附子当归熟地
枣仁南枣,吴萸打马茴香
生地种砂仁,千里香飘结玉果
防风连海带,万年青翠保良疆
东山楂西杞果南桂北味
春茵陈夏枯草秋菊冬花
四君子讲八法降乌贼不用大戟
两仙膏话四珍伏海龙专使虎杖
使君子知母多病,常愁没药可医
密陀僧大腹游方,不畏常山难过
六画
当归方寸地
独活世人间
百草霜天辞旧岁
迎春花中贺新年
红花红豆红娘子
白梅白果白头翁
红芽大戟将军府
全线重楼国老家
红娘头上插金钗
云母足下踩雪莲
红娘合欢一见喜
紫苑迎春广木香
红娘子上重楼,连翘百步
白头翁坐常山,独活千年
红娘子生天仙子,一副生化汤
女贞子产刘寄奴,二包指迷散
红娘子恨杀槟榔,半夏无茴香消息
白头翁娶得蕲艾,人参有续断姻缘
红娘子,插金簪,将军一见喜
白头翁,服丹砂,常山万年青
红娘子披凤凰衣,插金钗,将军一见喜
白头翁捧麒麟竭,服丹砂,常山万年青
……
七画
八画
九画
十画
十一画
十二画
十三画
十四画
十五画
十六画
十七画
对联,又称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写作的一种民族文体,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对偶成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源远流长,相传源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卧室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曰:“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对联种类丰富,大致可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行业联、装饰联、交际联、谐趣联等。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单句对、多句对等。对联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要作出一幅佳联,必须同时具备以下特点: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中药的起源可上溯至神农时期,《史记·补三皇本纪》云:“神农氏以赭鞭鞭草木,始尝百草,始有医药。”自神农尝百草以来,中药的种类日渐丰富,至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所记载药物种类已达1892种,新中国成立后编撰的《中华本草》载药更是高达8980种。
……
金银花:为忍冬科植物忍冬、红腺忍冬、山银花或毛花柱忍冬的干燥花蕾或初开的花。《本草纲目·第十八卷·忍冬》日:“其花长瓣垂须,黄白相半,而藤左缠,故有金银、鸳鸯以下诸名。”由于金银花初开为白色,后转为黄色,取黄金白银之色,因此得名“金银花”,亦称为“二花”。又因花为藤本植物,凌冬不凋,故花称“忍冬花”,藤名“忍冬藤”。
关于金银花的名字,还有一段传说。据说在很久以前的一个山村里,有一对活泼可爱的孪生姐妹,大的叫金花,小的叫银花。她们性格相近,整日形影相随。一日金花突然全身发热,遍体红斑。大夫说是“热毒病”,无法医治,银花听后哭得伤心欲绝。金花怕传染给银花,叫她赶紧离开。银花说:“我俩天生就是在一起,没有什么能把我们分开。”执意日夜守候在床前。不久,银花亦发病卧床不起。临终时,她俩对爹妈说:“这是天意,我们死后,定要变成一棵能治‘热毒病’的草药,以便救治患这种病的人。”说到这里姐妹俩同时合眼离世。爹妈按她俩的意愿,含泪把姐妹俩合葬在一起。第二年的春夏,她俩的坟头上竟然生出一棵绿叶山藤,渐渐茁壮成长。三年过去了,藤蔓茂盛粗壮,夏天开出先白后黄、黄白相间的花朵,人们采花入药,用来医治热毒病,果然神效。从此,人们便把这种花称为“金银花”。
金银花的藤与花均可入药,疗效基本相同,但前人对此也有异议。如名医张山雷认为:“今人多用其花,实则花性轻扬,力量甚薄,不如枝蔓之气味俱厚,古人称忍冬,不言为花,则并不用花入药,自可于言外得之。观《纲目》所附诸方,尚是藤叶为多,更是明证。”事实上,历代医家用于清热解毒,仍以金银花为先,均推之为外科圣品,治疮疡之要药。清代陈士铎《洞天奥旨》极赞金银花:“疮疡一门,舍此味无第二品也。”陈士铎认为金银花最能消火热之毒,主张“消火热之毒必用金银花”。他常为世人不肯多用金银花而惋惜,每每发出“若能多用,何不可夺命以须臾,起死于顷刻哉”,“诚以金银花少用则力单,多用则力厚而功巨也”之类的感叹。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