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2开纸 张: 铜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4194480
●“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一个源远流长、寓意深刻的传统故事原型
●“我喜欢三个和尚有水喝,人与人不应成为对方的障碍。”——作者充满人性理想光辉的全新演绎之作
●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开阔大气的水墨意境、简洁却气韵生动的人物塑造—— 一部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
《三个和尚》——山上的一座庙里住着一个小和尚,他自己打水吃。后来来了一个和尚,两人就挑水吃。又来了一个和尚,三个和尚就没水吃了。后来老鼠在夜里出来捣乱导致寺庙失火了,三个和尚才尚奋力救火的同时也醒悟了,他们想出了用水的好办法。
经典是传统的存放处
——《三个和尚》创作思考
传统是什么?
传统是根,一种维系着我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传统文化环境的根。
人是生活在传统中的。传统让人有安全感,失去传统,人像离开大地一样漂浮,会痛苦,情感上没有归属感。
任何传统都有好的和不好的东西。我们谈到的传承应当是被认真地严格地甄别过后的优质传承。传统历来是被一代又一代的人诠释和传递中发展的,它是一种被人激活的有着生命力的东西。
传统是一种文化,是一种环境,是一种能量坊,它统摄着我们的生活。
文有文统,道有道统,事有事统,人有人统,自在而然。
传统是一种惯性。知识阶层说它是老百姓“日用而不知”的东西,可见沉潜的左右着人们思想行为的传统文化的力量性质。
经典是传统的存放处。
我们做“三个和尚”的故事是因为我觉得在此可以存放一点传统的好物件,比如素朴,比如与自然相亲,比如勤劳和仁爱。“三个和尚”的故事来自民间一句俗语,我觉得它够经典,因为它内里有对人性的洞悉。“有生之初,人各自能也,人各自利也”,人之所以有超越人性弱点的能力靠教化的力量。人心向善爱美也是一种天性。教育的力量是将人性的灵动水源引入一种较为健康或崇高的境界。我画“三个和尚”实则是画孩子。孩子无所谓美丑。小缺点和各种优点在童年的对比是一张可爱脸庞上的脏物,是可以一抹一抹去掉的。我爱画孩子,爱童年的状态,我希望孩子有水喝,希望他们生活在一起有欢乐,有安全感,有希望。
其实我们成人都是为童年准备的。因为未来在童年那里,我们为孩子实则为自己,为大家们的未来。
所以,我将故事发生的地方选址在一座大山的空阔处,有山有水的地方有仁有智,自然是最为宽厚最为权威的智者,这是为什么“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道理吧?
我在《三个和尚》里不厌其烦地画了环境之美,劳动之美和生活之美,是我觉得人生审美的态度健康一点的话,就会发现劳动之美和创造生活之美,私心就会像影子一样退缩到只能成为一种衬托的位置,眼光也会随之开阔,要获此力,需在童年期就开始引导。
我喜欢图画书具有一种优良的品质,那种有灵魂的良善品质,其技巧倒是退居其次的。
(发表于《人民教育》2015年第12期)
突破“三个和尚没水喝”的人性死角
——从创作《三个和尚》谈传统文化
在图画书创作中,我对技术的理解是放在第二位的,我希望凸显的是我的精神追求。《三个和尚》和《桃花源的故事》是一种延续的关系,都是对朴素的呼唤。
什么是传统?我们的传统其实就是我们的日常。经典是传统存放的地方,是一个储藏所,我们做经典也是希望把传统的好东西拿出来,然后传递给孩子。
我觉得传统是由那些堂堂正正的人创造的,自古以来都是这样。传统既然是由堂堂正正的人所创造,那它就应该由堂堂正正的人来传播,来继承,再诠释。所以我喜欢“堂堂正正”这几个字。记得松居直先生讲图画书的时候说:“我喜欢的图画书,它有仪表堂堂的面貌。”我想,“仪表堂堂”大概不是松居直一个人的体会,也是长期从事图画书研究和图画书创作的人的追求。
传统是一个很大的概念,没有传统的人会感到很痛苦。我们之所以有这样的文化以区别于其他国家,就是因为我们这片土地的特点,这种自然地貌、社会环境几千年来传承形成的这样一个庞大根系,影响着今天我们的生活。
《三个和尚》也有人创作过,也曾被搬上银幕。和其他创作者共同的地方,就是我们都不满意源于三个和尚的俗话“三个和尚没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是对人类本性中弱点的洞悉。人性的弱点中有惰性、有私心,与生俱来,一点也不可怕,我们不满意的是它所体现出来的在中国三个人在一块没办法做事这种无奈。
所以大家在编书的时候都在为三个和尚找出路,什么样的情况下我们会团结,什么时候我们能超越私心,所以我们看到很多《三个和尚》都有一种这样的设计:在灾难面前,大家会比较团结,所以三个和尚都离不开一场火。
我们的传统文化中,诗人也好,画家也好,都喜欢 “从容之美”,都喜欢那种幽远、沉静、明澈、天人合一的境界,这是我们传统文化最美的东西。我喜欢这种和谐,这就是我为什么把《三个和尚》的故事放到一座大山的开阔地,而不是让它发生在高山的顶部。我不追求夸张和变形,因为这种夸张和变形是戏剧的,我要的是日常,所以我把它放到平阔的地方。大自然有山有水,让我想到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和水是中国文化里最美的东西,它体现了一种深远,体现了宁静的美和自然的从容之美。
三个和尚在我心里就是三个小孩,我愿意把他们画成三个小孩,他们有无限的可能,他们没有那么世故。他们可以体现我对儿童的看法。
我画出的形象很简约,脱掉了我平常的表达方法,不像《桃花源的故事》那样丰富、厚重。《桃花源的故事》需要我厚重,需要我缤纷,需要我凝重。但是,对于《三个和尚》我就想去掉那些繁复的东西,让它干干净净,就用白底,用我们传统的方法:水墨。这是我第一次在图画书中用水墨表达,因为它更容易让大家想到传统。在前后两页我把环境都交代清楚了以后就留白处理了,我不要那些据图叙述,就集中到人物和故事的推进上来。我把很多地方都省掉,就是想集中主要的部分,留给儿童去想象。
我对语言的追求是干净一点,准确一点,主要起辅助作用。
扉页部分有一盏灯,从《宝儿》那里就点亮了,一路点过来,我还想继续画这盏灯,因为我希望大家能做传灯的人,我希望它出现在和尚的小庙里面,也出现在其他的作品里面,更出现在我们文化传播人的心灵中间。
(发表于《中国教育报》2015年5月30日 )
评论
还没有评论。